【歷史上的今天1205】翻轉二戰局勢的莫斯科會戰
✍️1941年12月5日:二戰歐洲戰線「德蘇戰局」翻轉的一天,蘇聯紅軍經過縝密部署,從加里寧戰線開始反攻,其後德軍在歐洲戰場陷入全面潰敗的結局。
✍️1946年12月5日:臺南縣新化鎮的新化斷層錯動,引發深度5公里、芮氏規模6.1地震,臺灣全島都感受到搖晃,也造成全臺74人喪命。
✍️1984年12月5日:三峽鎮溪南里海山一坑煤礦發生兩次爆炸落磐,95名礦工陷在坑內,雖然南非礦務專家賴斯也在現場日夜協助搶救,仍有93名礦工不幸罹難。
穿越時空60秒:http://udntime.piee.pw/38cppx
❤️喜歡報時光的影片,記得開啟youtube訂閱的小鈴噹通知
你就能在報時光推出新影片時收到👉https://reurl.cc/Y6jv3X
#莫斯科會戰 #新化地震 #海山一坑
#歷史上的今天
#報時光UDNtime
海山 礦災 在 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
你能想像,在都市中有「部落」的存在嗎?
-
🚄三鶯部落的由來
爬梳台灣的歷史,原住民長久以來便生活在這塊島嶼上,漢人、國民政府來台,雖然帶來了新的生活模式,開啟經濟起飛的年代,卻也改變了原住民的生活。
為了討生活的原住民,舉家遷移到都市,然而,卻因為文化與生活習慣的不同,難以適應,也付不起高額房租,只好在都市的邊陲或溪河旁,搭起鐵皮屋,延續自身族群的生活模式,位在大漢溪旁的阿美族的三鶯部落,就是如此。
三鶯部落,就在國立台北大學三峽校區附近,與前面一整排遠雄所建設的華麗高樓,形成強烈對比。
1980 年代,許多阿美族的族人移居到城市,在海山煤礦災變後,族人們輾轉到鶯歌、三峽交界的三鶯大橋下大漢溪高灘地居住。
-
🚄三鶯,在抗爭中誕生
由於河川地是國有地,被認定為違建,而且有淹水的安全疑慮,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多次以防洪整治為由下令拆遷,然而,被拆除房屋的原住民,也無處可去,只好一邊原地重建,一邊繼續抗爭。
這樣拖延下去也不是辦法,政府於是建了原住民國宅,希望能以低租金的方式,租給原住民,從鐵皮屋到高樓住宅,看似提升了居住品質,有些族人接受了政府方案,搬進國宅。
然而,國宅卻成為限制他們行動的枷鎖。國宅的居住規範,讓搬進去的居民不能自在生活。
另外,把不同族群一起放在同一個國宅,忽略彼此的文化差異。國宅也沒提供他們足夠耕作的土地,被迫改從事不擅長的工作,掙錢困難,最後可能演變成繳不起國宅租金的困境。
而未搬進國宅的族人,持續與政府抗爭,組成三鶯自救會,尤其在 2008 年,周鍚瑋主政下的台北縣政府密集迫遷,導演侯孝賢更在台北賓館前落髮聲援三鶯部落,漸漸因發社會關注。
-
🚄333 模式
在之後的幾年中,三鶯部落的族人們不停地爭取屬於自己的居住權,更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提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也就是「333 模式」,部落建設經費中,三分之一由族人自籌、三分之一由族人跟銀行貸款,並由政府做保證、剩下三分之一由政府出資。
於是,三鶯部落與國有財產署簽並租約,並在三峽區離原部落僅數分鐘車程處的土地易地重建,作為新部落,打造成「三峽原住民族生活文化園區」,而水利局也將接手舊三鶯部落,建造親水設施。
現在的三鶯部落,是台灣第一個都市型部落,在未來, 333 模式是否適用每個部落、原住民族的居住正義,都會是值得繼續思考的人地關係。
-
#法律白話文運動 #法律列車 #鶯歌 #鶯歌車站 #三峽 #大漢溪 #三鶯部落 #三鶯大橋 #新北 #新北鶯歌 #鶯歌區
海山 礦災 在 張渝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Eugene極短篇之四十二 最後的王木七,煤礦災變和房產大亨的末日
2017年7月過遠雄海洋樂園,我看海洋樂園的吉祥物大人偶和遊客在拍照,海豹和海豚的衣服都舊了,他們的老闆上週被收押。我經手過遠雄的建案的鑑定發現遠雄的品質其實算相當不錯,在悅來飯店很不起眼的洗手間也清潔得一絲不苟,海山煤礦土地的變更讓房產大亨二次入監。
1984年台灣北部接連發生了三次嚴重的礦區災變,死了近三百人,土城海山是氣爆,瑞芳永安是水淹,永安的礦工王木七的兒子在外島當兵緊急拍了電報回家問爸爸是否安好,因為報上寫的是王木土。時為花蓮中學英文老師但為台灣重要詩人的陳黎在1990年出版的詩集錄了「最後的王木七」一首236行的詩,把礦工的生活,礦區的狀況,定格在歷史,而我看著海洋樂園的吉祥物想起遠雄,海山,最後的王木七。
在土城起家的鴻海的工作條件和礦工有無不同?是有。王木七在詩中的夢想
"淑憲,火土:
你看到新落成的我們的礦工新城了嗎?
齊整的大樓
蓊綠的林蔭道
肇基,清祥就住在水源兄隔壁,靠近
最大的水族館
電影院,美容院比鄰而立
診所,歌廳,超級市場,半分鐘路程"
遠雄造鎮的空間差不多是王木七的夢想的實現,我們還是無法接受被挖空但也不知倒低環境衝擊為何的礦山,我們也無法接受地產大亨的嘆息,無法接受核電即便燒煤更諷刺,台灣人只能作礦工,1984年是,2017年也還是,我想起也是詩人的醫師陳克華寫的"赤貧的光著頭顱的孩子那麼多,迫切需要健康/ 和教育"(1995,馬場町上的空心菜:懷念郭琇琮),我們至今還是這麼欠缺教育,我們也還是只能作礦工(也許是比特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