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呂禮詩 (前新江艦艦長)
去年12月國防部公布了每兩年出版一次的國防報告書,這本「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是民進黨執政後第一本國防白皮書。其中大部分的內容與同年3月提出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QDR)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創新/不對稱」不再只是個說法,而是開始出現落實的作法。
不僅如此,在國防報告書公布前,國防部舉辦了數十年來首見的全軍「戰術戰法研討會」,發展解放軍預期外的裝備與戰術戰法,使之難以預測或防範。研討會中參謀總長提出研發45噸匿蹤微型飛彈突擊艇(以下簡稱「突擊艇」)的構想,主張海軍應籌建一批每艘2至3人操作的突擊艇,不具有戰鬥系統與雷達,搭載攻船飛彈,而外型塗裝比照民用漁船或遊艇,以混淆解放軍偵蒐。戰時從各個漁港出擊,在陸上觀通系統或海上大型主戰艦引導下,攻擊解放軍登陸艦,讓敵軍防不勝防;部分的突擊艇將配發個人攜行式肩射刺針飛彈(FIM-92 Stinger),反制解放軍空中威脅。
長官的意志,執行力總是驚人!才剛有個構想,中科院就立馬舉行招商說明會,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說明計劃構想:全長約21.4公尺、舷寬約5.4公尺、吃水2.4公尺,滿載時最高航速在35節以上、續航力則以最高時速35節至少達100浬。耐波性要在蒲氏五級風以下可正常執行任務,蒲氏七級風以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在船體結構上可採玻璃強化塑膠(FRP)或鋁合金兩種,船體外型具雷達匿蹤設計。國防部預劃4年內可籌建60艘,並已編列於明年度的國防預算中執行。
參謀總長赴國防大學說明突擊艇的構想,實源自於雄三飛彈的誤射。當然,由失敗中吸取教訓,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問題是「不用出海也可以遠距離殲滅敵軍艦艇」,不早就在雄二機動中隊得到實現?究竟維護保養是車載還是突擊艇價廉?是機動中隊集中管理還是突艇分散部署的訓練、後勤成本比較划算?出點子的長官,真有仔細評估過嗎?
首先,45噸突擊艇的桅桿高度若比照海鷗飛彈快艇的22英呎計,若要達到50海浬作戰半徑的雷達水平視線(Radar Line of Sight Horizon)以接收指管信文,其發射天線必須高於1317英呎(401公尺)以上。偏偏最需要延伸攻船飛彈射程的澎湖,地勢最高處不過海拔52公尺(170.6英尺),換算雷達水平視線只有21.65海浬,連作戰需求50海浬的一半都不到。若由本島高山站台傳送,則易遭敵電子干擾;如加裝天頻衛星通訊系統,突擊艇的人力、載重與電力需求,勢必無法負荷。
其次,4月中旬解放軍南海閱兵的空中分列式,直-9D(Z-9D)艦載直升機掛載了鷹擊9型攻船飛彈;其後的泉州軍演中,武直-19(WZ-19)攻擊直升機發射反坦克飛彈攻擊水面快艇。即使突擊艇配置了個人攜行式肩射刺針飛彈,也難以在目獲、射程與數量的限制下,與之相抗;屆時,突擊艇豈不就成了「21世紀震洋特攻隊」?
再者,052C「旅洋II級」飛彈驅逐艦及052D「旅洋III級」飛彈驅逐艦,皆具有八木天線陣列之米波517系列雷達。因為其脈波寬度(pulse width)較長,以致於角分辨率(angular resolution)及距離解析度(range resolution)較高頻雷達差,唯目前已可透過信號處理克服。517系列雷達雖主要用於對空搜索,但VHF頻段的波長較長,進行遠距離搜索時,其「包絡線」(envelope)亦能偵獲匿蹤水面目標。
盱衡解放軍的敵情威脅或是國軍的作戰需求,突擊艇這看似「機動、隱匿、快速、價廉、量多、損小、效高」面面俱到的「創新/不對稱」構想,其實只是戰力轉型期間過渡的軍事投資。然義務役將於今年退場,國軍將成為全志願役的部隊;以今年的國防預算而言,人員維持費近1540億元,占國防預算46.96%,為五年內新高;更新軍備的軍事投資僅858億元,占國防預算26.18%,遭嚴重壓縮且屢創新低。在此當下,固執己見的籌獲突擊艇,猶如繡縫「團體臂章」及製發「艾森豪短夾克」的錯誤政策般,實比貪污更可怕,國防高層決策前、請務必三思!
海軍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作者: 呂禮詩 (前新江艦艦長)
去年12月國防部公布了每兩年出版一次的國防報告書,這本「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是民進黨執政後第一本國防白皮書。其中大部分的內容與同年3月提出的「四年期國防總檢討」(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QDR)大同小異,唯一不同的是「創新/不對稱」不再只是個說法,而是開始出現落實的作法。
不僅如此,在國防報告書公布前,國防部舉辦了數十年來首見的全軍「戰術戰法研討會」,發展解放軍預期外的裝備與戰術戰法,使之難以預測或防範。研討會中參謀總長提出研發45噸匿蹤微型飛彈突擊艇(以下簡稱「突擊艇」)的構想,主張海軍應籌建一批每艘2至3人操作的突擊艇,不具有戰鬥系統與雷達,搭載攻船飛彈,而外型塗裝比照民用漁船或遊艇,以混淆解放軍偵蒐。戰時從各個漁港出擊,在陸上觀通系統或海上大型主戰艦引導下,攻擊解放軍登陸艦,讓敵軍防不勝防;部分的突擊艇將配發個人攜行式肩射刺針飛彈(FIM-92 Stinger),反制解放軍空中威脅。
長官的意志,執行力總是驚人!才剛有個構想,中科院就立馬舉行招商說明會,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說明計劃構想:全長約21.4公尺、舷寬約5.4公尺、吃水2.4公尺,滿載時最高航速在35節以上、續航力則以最高時速35節至少達100浬。耐波性要在蒲氏五級風以下可正常執行任務,蒲氏七級風以下結構與穩度無航行安全顧慮;在船體結構上可採玻璃強化塑膠(FRP)或鋁合金兩種,船體外型具雷達匿蹤設計。國防部預劃4年內可籌建60艘,並已編列於明年度的國防預算中執行。
參謀總長赴國防大學說明突擊艇的構想,實源自於雄三飛彈的誤射。當然,由失敗中吸取教訓,是從失敗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問題是「不用出海也可以遠距離殲滅敵軍艦艇」,不早就在雄二機動中隊得到實現?究竟維護保養是車載還是突擊艇價廉?是機動中隊集中管理還是突艇分散部署的訓練、後勤成本比較划算?出點子的長官,真有仔細評估過嗎?
首先,45噸突擊艇的桅桿高度若比照海鷗飛彈快艇的22英呎計,若要達到50海浬作戰半徑的雷達水平視線(Radar Line of Sight Horizon)以接收指管信文,其發射天線必須高於1317英呎(401公尺)以上。偏偏最需要延伸攻船飛彈射程的澎湖,地勢最高處不過海拔52公尺(170.6英尺),換算雷達水平視線只有21.65海浬,連作戰需求50海浬的一半都不到。若由本島高山站台傳送,則易遭敵電子干擾;如加裝天頻衛星通訊系統,突擊艇的人力、載重與電力需求,勢必無法負荷。
其次,4月中旬解放軍南海閱兵的空中分列式,直-9D(Z-9D)艦載直升機掛載了鷹擊9型攻船飛彈;其後的泉州軍演中,武直-19(WZ-19)攻擊直升機發射反坦克飛彈攻擊水面快艇。即使突擊艇配置了個人攜行式肩射刺針飛彈,也難以在目獲、射程與數量的限制下,與之相抗;屆時,突擊艇豈不就成了「21世紀震洋特攻隊」?
再者,052C「旅洋II級」飛彈驅逐艦及052D「旅洋III級」飛彈驅逐艦,皆具有八木天線陣列之米波517系列雷達。因為其脈波寬度(pulse width)較長,以致於角分辨率(angular resolution)及距離解析度(range resolution)較高頻雷達差,唯目前已可透過信號處理克服。517系列雷達雖主要用於對空搜索,但VHF頻段的波長較長,進行遠距離搜索時,其「包絡線」(envelope)亦能偵獲匿蹤水面目標。
盱衡解放軍的敵情威脅或是國軍的作戰需求,突擊艇這看似「機動、隱匿、快速、價廉、量多、損小、效高」面面俱到的「創新/不對稱」構想,其實只是戰力轉型期間過渡的軍事投資。然義務役將於今年退場,國軍將成為全志願役的部隊;以今年的國防預算而言,人員維持費近1540億元,占國防預算46.96%,為五年內新高;更新軍備的軍事投資僅858億元,占國防預算26.18%,遭嚴重壓縮且屢創新低。在此當下,固執己見的籌獲突擊艇,猶如繡縫「團體臂章」及製發「艾森豪短夾克」的錯誤政策般,實比貪污更可怕,國防高層決策前、請務必三思!
海軍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 在 陳雙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來捐血。
今日適逢馬公市婦女會舉辦捐血活動,算了算距離上次捐血,已超過規定的兩個月期間,二話不說馬上捲起袖子,讓護理師為我抽出250cc健康的熱血。
我常與朋友分享,「助人」,應該是在不造成自身的壓力或損害下,與生活結合的一種習慣。不一定要花費大筆金錢,或耗費大量時間,現階段你有什麼,有能力給予什麼,有意願付出什麼,那就去做吧!
比方説捐血。如果我們的身體狀況符合捐血資格,那就是一種很好的「助人」行為;無須花費金錢或時間,我們就能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今天的捐血活動,海軍陸戰隊退伍協會及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也一起來響應,很高興大家都能一起來幫助他人。「善」是會相互感染的一種良好情緒,只要有心,不拘形式,隨時隨地都可以得到助人的好心情。
海軍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 在 海蛟大隊,台灣海軍曾經的新一代快速反應戰力,全盛期曾下轄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是台灣 海軍 轄下曾經存在的一支艦隊,主要由快速攻擊艇、導彈 快艇 構成, ... 的新一代快速反應戰力,全盛期曾下轄六個 中隊 、50艘左右的導彈 快艇 , ... ... <看更多>
海軍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 在 中華民國海軍艦隊Republic Of China Naval Fleet 的貼文 的推薦與評價
海軍飛彈快艇作戰二中隊 ⚓️執行警戒任務,儘管近日受鋒面影響海象不佳 快艇上的官兵仍無懼風浪 展現捍衛海疆的決心與實力 #海軍艦艇日常⚓️ #海浪滔滔我不怕.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