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男孩喜歡冒險犯難,就算吃過苦頭也樂此不疲?】
很多頭胎是女孩、第二胎是男孩的媽媽曾經告訴我,帶孩子一直是周而復始的餵奶哄睡、牽牽小手、唱唱兒歌,規律而安穩,於是就繼續勇敢的製造第二胎,
沒想到,兒子出生後才真正體會到何謂心力交瘁,尤其打從男孩學爬、學走開始,驚悚劇情就開始輪番上演,翻箱倒櫃,挖插座、拔插頭、玩剪刀、玩電扇…,愈是禁區,他們愈有興趣。
媽媽們的視線絲毫不敢遠離,神經分秒都得緊繃,這才領教到帶孩子太傷神。
的確,生養三個男孩讓我確信,冒險的特質確實是深深烙印在典型男孩的基因裡,似乎生來就是他們的印記。
.
(((冒險傾向,是典型男性與典型女性的區別特徵)))
咱家三男孩一路以來的肢體發展模式如出一轍:
才學會走路,不穩的腳步就開始一路衝,顯示他們內心「跑比走更過癮」的強烈慾念;
真的會跑了,上下樓梯就不再一階一階乖乖走,「三階併兩階的彈跳」才是基本步伐;
一旦到遊樂場玩耍,溜滑梯上不多時就會看到千奇百怪的實驗姿勢---躺、俯、側、衝,三小子總是大膽展現驚人特技,非得找出世界上最新奇刺激的溜滑梯玩法不可。
這一路走來,我心知肚明,典型男孩天生對開發自己的身體潛能躍躍欲試,挑戰極限的細胞如千軍萬馬,難以阻擋!
我在一次又一次飽嚐驚嚇之後,確實已練就一顆比一般父母更強勁的心臟,對咱家三個男孩成長中的諸多行徑,早已見怪不怪,尺度不由得愈放愈寬。
.
我記得小子之一六歲時在中庭嬉戲,突然發覺從花圃的磚頭圍欄上跳下來非常刺激,於是就開始在社區裡大力搜尋各種高度的磚頭圍欄,
他愈爬愈高,愈挑戰愈過癮,一位媽媽路過,還沒看到我,就急得上前去阻止,沒想到一轉身就瞥見我,對於我的神態自若大表不可思議!
我記得我回答道:「你擋不了他的啦,他每次跳,每次就會想一想他自己的極限!而且真的要跳到摔痛了,他才會停手的!」
果真,到了一個令我不可思議的高度時,小子一跳下去就哀哀叫,然後,終於服輸,自動收手!
我判斷這等嘗試尚不具有嚴重的安全威脅,於是就任由小子自行接受苦果而學著自我收斂。
.
研究兩性差異的英國心理學家傑夫.特雷齊曾提出:「冒險傾向可以稱得上是典型男性與典型女性的區別特徵。」
他提出,在人類遠古的生活中,男人要負責打獵、覓食,往往需要勇敢無懼、主動出擊,長期演化的結果,「手腳快於大腦、敏捷動作先於審慎思考」的冒險本能,已深深烙印在男性的基因深處。
.
(((典型男孩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環境的風險)))
除了源自演化的結果,典型男性天性中有一股假想自己是英雄的趨向,因此很容易在自我幻象中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環境的風險,與典型女性趨向保守觀察、被動等待的天性大異其趣。
這使得典型男孩往往是自己莽撞行事的受害者。
咱家三小子自學步以來,大小災難頻仍,真是防不勝防:牙齒撞斷,額頭撞成大腫包,玩玻璃用品掛急診縫針,被生鏽鐵片劃破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
然而這些意外只是讓我血壓陡升的小插曲,三個蠻小子的膽大包天與衝動行事,還曾把我嚇到心跳快停止。
.
有一年寒假,娘家辦了一次旅遊,一行二十多人一下火車,才走進渡假村,就看見一小子頭殼鮮血直噴,我立即被嚇得六神無主。
在人生地不熟的台東,一陣兵荒馬亂,立即飛車送小子至數十公里外的慈濟醫院急救,止血、縫針、照X光,我緊緊抱著小子,全身不自主地顫抖,眼淚奪眶而出。
才短短幾分鐘,小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走在我後頭的這一小子,一進渡假村,望見廣場上不遠處立著一座金光閃閃的戰車模型,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爬了上去。
萬萬沒想到戰車的粗大砲管是可以活動的,才爬上去,鋼製的大砲管就往前旋轉,朝小子的後腦勺重種打下來,等我們發現時,小子已嚎啕大哭,被自己的噴血嚇得臉色發白。
頓時全家人臉一陣青一陣白,所有的玩興都消失殆盡。
真是皮啊,這個模型擺在那裡好幾年,從來沒人想過要爬上去,也不會有客人連check in的手續都還沒辦妥,就開始四處探險啊!
我這個媽媽萬萬沒想到,一個已經能走能爬、能自己過馬路的八歲孩子,還需要我隨侍在側的緊迫盯人?
那場可怕的意外真正讓我感受到,男孩真是難以預測的不定時炸彈,總是想要劃破寧靜,在無風無浪之中衝撞出驚濤駭浪。
.
(((男孩遭受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高於女孩)))
環境本身並不可怕,然而一旦結合男孩的冒險衝動,就變得危機重重。
由於典型的男孩普遍容易高估自己的實力,因此我的母親生涯始終沒辦法輕鬆平靜。
到了青春年少,男孩的理智也不會隨著日漸成熟的身軀而大幅進步。
每當看到驚悚的山難、水難事件,我就在心裡警覺起來,該如何面對三小子不斷向我苦苦逼求,准予放行他們參加各類暗藏危機的活動呢?
而無奈的放行之後,又該如何安撫自己揪結的腦神經細胞呢?
或許直到三小子長大成人,我都還得叨叨絮絮,要他們不要開快車,要他們不要喝酒上路,要他們不要熬夜放縱?
.
典型的男孩們不但容易假想自己是英雄,對勇於冒險的人物也莫名崇拜,重點不在於這些人物做的事情到底對或錯,而在於他們敢為人所不敢為!
因此典型的男孩們還有一個潛在的大危機,也就是當一堆男孩聚在一起時,稍稍受到帶頭英雄的鼓譟,很可能就集體做出更為驚悚大膽的蠢事,如:打群架、集體飆車、貿然闖禁區等。
以上原因造成男孩遭受意外傷害的機率遠高於女孩。
然而無論急診、外科手術、抑或造成終生遺憾等案例屢見不鮮,也不論統計數據有多嚇人,都很難遏止男孩大膽冒險。
.
家有冒險小子,採取全面圍堵的方法,絕對是下策,父母除了要有超強的心臟,還要適度相信他們對自己身體之控制能耐,且必須從小建立嚴明的規定,更要把握住各種機會教育,讓他們認識危險。
.
(((在安全合格的場地裡,讓男孩正確地冒險)))
全然禁止男孩嘗試有創意的冒險行為,顯然會造就一個無法滿足搞怪欲望、處處搧風點火、騷擾他人的皮蛋。
最好的方法就是帶他們到真正安全的場地、在合格教練的監督與教導下,帶領他們正確地冒險。
愛在地上玩滑水,不如讓孩子去上溜冰課,戴好護具、向教練學習正確的動作與防衛方式;
愛從高處往下跳,就帶孩子到有著各種安全體育器材的運動公園,讓他們盡情發洩、探索體能極限;
喜歡到溪邊玩跳水,就讓孩子到合格的游泳池,在大人監督下安心嘗試。
安全的場所、適當的器材、正確的技術訓練和妥善的防護,是從事危險活動時的必備條件。
.
(((建立嚴明的行為守則,而且不輕易妥協)))
對不知天高地厚的冒險小子而言,「危險」這兩個字是不存在的!
當他們內心燃起尋求刺激的衝動時,興奮感必定會沖毀所有的理智。
因此,建立「不輕易妥協的規定」、「利用各種方式讓他們認識危險行為的後果」,是保障孩子安全的最重要法則。
兩歲時禁止碰插頭、插座、熱水瓶;
五歲時禁止單獨過馬路、一個人在公園遊玩;
七歲時禁止使用過於尖銳的刀具;
九歲時禁止下課後和同學在街上閒逛;
十二歲禁止和同學私約到溪河或海邊游泳;
十五歲不能沒有理由隨意外宿,或是從事未成年者被禁止的活動…………
這些要求雖然專制無情,但在孩子還不夠成熟,無法正確判斷環境安危的階段,為了保障他們脆弱的肉體、甚至心靈,以免造成不可彌補的遺憾,卻都是必要的規範手段。
典型男孩的心理成熟遠遠趕不上身體成長,明明身體已經強健有力,卻無法相對應的明辨事理,以約束自我,所以當然更需要明確的外力和他律,來幫助他們避開麻煩。
比如,孩子看到濕濕滑滑的地板還是要忍不住滑個幾下,就請他務必回家先戴好護具、頭盔;孩子放學之後隱瞞大人和同學四處遊蕩,就可能必須暫時取消幾天他下課後的自由時間;孩子老愛跑到窗口跳上跳下,就請他先坐在「隔離椅」上安靜休息幾分鐘。
.
(((給予足量的監督陪伴,挪去環境的危險因子)))
孩子的意外多半都是大人不在場時造成的,如果您家兒子每天都忍不住要把創意巧思用在冒險遊戲上,我們就只好認命地付出更多時間陪伴與監督,這也是為什麼教養男孩特別辛勞的緣故。
為了減輕負擔,父母也可以先為孩子盡可能挪去危險因子,像是在尖銳的桌角、椅角處做好防護;堅硬的牆面與地板要鋪上軟墊;用物品擋住或封住插頭、插座;
把刀子、三秒膠、打火機、尖銳錐子等危險物品隔絕在孩子的視線之外;把孩子常會靠近的窗戶鎖緊;把藥品擺在孩子拿不到的高處……等。
父母必須時時檢視環境,預想各種潛在的危險性,這樣就不至於總是要提心吊膽,也能放手讓孩子無憂無慮地探索。
.
(((了解男孩控制肢體的能耐,避免無謂的擔心)))
給予仔細而足量的陪伴、多與孩子互動、投入他們的活動,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
我們可以很熟稔孩子控制自己身體的能耐與限度。
有些家長對於男孩的一舉一動都緊張過度,隨時喊著:「不准跑」、「不准跳下來」、「不准爬高」、「不准追逐」……這可能是因為爸媽對於孩子控制與運用身體的能力不夠熟悉所致。
如果我們常常陪在孩子身邊,觀察他們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來行動,比如在公園,他們是如何一點一滴建立起攀爬、跳躍、平衡的能力,
當我們眼見為憑,確信他們有能力控制好自己的肢體,那麼就有限度的成全男孩們吧!
讓身心狂野的他們不再被綁手綁腳,而能享受運用肢體的樂趣。
同時,沒有受過傷的孩子確實不懂得什麼叫做「害怕」,讓孩子親身經歷一些無傷大雅的小跌倒、小挫折,不啻是增強孩子評估安危的最有效方法。
消弱陡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加坡聯合早報》7/5
* 韓國政府高級官員表示,韓國正與採用信使核糖核酸(mRNA)技術的冠病疫苗生產商包括輝瑞和莫得納等進行磋商,指韓國有能力立即生產10億劑冠病疫苗。
韓國衛生部全球疫苗中心委員會負責人接受路透社專訪時說:「我們一直在與大型制藥公司就生產mRNA冠病疫苗進行頻繁磋商。」
他說:「採用mRNA技術的疫苗製造商非常少,只有輝瑞、莫得納、德國生物制藥公司CureVac和BioNTech。它們能夠生產的疫苗數量有限,為滿足全球需求……韓國非常希望能在生產設施和技術人員方面提供協助。」
韓國與mRNA疫苗商洽談 稱可立即生產10億劑疫苗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705-116489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昨天慶祝獨立245週年。路透社評論稱,美國總統拜登上台五個月,美國如同脫胎換骨但余患還在:大多數美國人已接種冠病疫苗但病例還在增加、經濟加速前進但通貨膨脹暗流洶湧、兩黨合作有了改善但政治怨恨積重難返。
總統歷史學家貝施洛斯說,跟一年前相比,美國人在經濟、公共衛生和國民心態等方面猶如生活在一個新的國度,但拜登在慶祝抗疫取得進展時仍須步步為營,不該過早宣佈「完成任務」。
貝施洛斯說:「如果拜登過於倉促地宣佈大流行已經結束……那麼如果疫情明年以某種方式捲土重來,他就很難要求美國人做出進一步的犧牲,而且也會使民主黨明年在政治上變得脆弱。」
不過,麻煩可能就在眼前。美國政府上週四說,過去一周的單日確診病例有所增加,這主要是因為疫苗接種率較低的中西部和東南部地區的病例增加,以及最早在印度發現的高傳染性德爾塔(Delta,也稱B16172)變種病毒正在蔓延。
美國首席傳染病專家佛奇說:「我們全國上下都在慶祝,但同時我們也認識到,那些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使我們的處境嚴峻。我的信息是:接種疫苗。」
經濟方面,美國勞工部上週五說,美國企業在6月份雇用了10個月以來最多的工人,這是經濟進步的一個跡象。
學者:美國現在更平靜溫和
但經濟遠未恢復正常,比起冠病大流行暴發前的2020年2月,目前的工作崗位少了700萬個。與此同時,一些企業在招聘員工方面遇到了困難,因為無法獲得托兒服務或擔心生病的工人選擇呆在家中。
田納西州範德堡大學歷史學家施瓦茨指出,自前總統川普的動蕩任期以來,美國面臨的挑戰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真的不同了。我認為拜登的美國是一個更平靜、更溫和的地方。」
黑人佛洛伊德之死在2020年引發大規模騷亂之後,抗議種族差異的示威活動已有所減少,而被控謀殺佛洛伊德的白人警察也被判處超過22年監禁。
上個月,拜登出席了1921年在俄克拉荷馬州塔爾薩發生的美國黑人大屠殺事件的紀念儀式,並簽署了一項法案,將6月19日的黑奴解放日定為聯邦假日。
與此同時,美國司法部說,來自本土極端主義,尤其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威脅正在上升。
共和黨領導的反對「批判性種族理論」的鬥爭將美國歷史教學變成了一個新的政治戰場。
儘管拜登承諾努力讓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和民主黨人進行合作,但即使是獲得民眾廣泛支持的關於基礎設施、警察改革和槍支安全的立法,都沒能送到他的辦公桌上給他簽字。
學者:拜登上台五個月 美國疫情經濟政治顯著改善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705-116478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總統拜登在星期天(4日)的獨立日慶祝活動上提醒美國民眾,儘管美國在抗疫冠病疫情方面取得巨大進展,但冠病仍未消滅,而且出現了傳染性更強的變種病毒。
路透社:拜登原本定下目標,要在獨立日前讓七成美國成年人接種至少一劑冠病疫苗,但截至星期天,這個比率只有67%。
拜登呼籲美國人民齊心合力終結冠病大流行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705-116488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中芯國際7月4日公告突發一起核心技術人員離職事件:在公司工作20年的核心技術人員、技術研發副總裁吳金剛辭職。
中芯國際研發副總辭職 剛獲授巨額市值股票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705-116487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緬甸一掌握直接信息者說,軍方通知緬甸主要電信公司的外國高管,他們不能在未經該國批准的情況下離開緬甸。
緬甸禁電信高管未經批准出境 最遲今天設置攔截技術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705-116487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親川普社交媒體應用超過50萬人註冊,但啓用首日遭黑客襲擊。
GETTR設有帖文和熱門話題功能,並在谷歌和蘋果應用商店打廣告,自稱是「一個面向全世界人民的無偏見社交網絡」。
親川普應用超過50萬人註冊 啓用首日遭網攻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705-116486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日本豪雨靜岡縣發生嚴重土石流 兩人死至少20人失蹤】泥石流也導致靜岡縣出現大範圍斷電。東京電力公司昨日公佈,熱海市伊豆山區有2700多戶失去電流供應。那一帶的鐵路交通也受影響,神奈川和熱海之間的班車暫停。
東京大學土木工程教授安田進分析稱,靜岡縣熱海地區有陡峭的山脈,而且周圍有火山,堆積的是土質比較松的火山灰土,因此比一般山體更容易引發泥石流。他警告,長雨季如果雨量大,類似災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更大。
據日本氣象廳估計,6月30日傍晚至7月3日下午,靜岡縣累計降雨量超過往年7月一整月的總量。
* 【毒株「說變就變」 全球防疫艱難】在世界衛生組織所列的四個「需要關注」冠狀病毒變種病毒株中,「德爾塔」變種毒株近期「脫穎而出」,導致許多國家的病例激增,令亞洲、非洲,以及歐洲多國和地區的解封日期延後。「升級版」的德爾塔+(Delta Plus)毒株更是有待確定傳播力的暗流,令防疫專家神經緊繃。
一些國家的政界領導人為保烏紗,把防疫工作政治化,政治病毒拖慢了冠病的防禦,加速其擴散速度。在冠狀病毒「變身」接著「強身」之際,世界衛生組織與防疫專家疾呼多國政府轉舵,趁疫苗應付得了的當前,著力於切斷傳播鏈,以免出現更難以應對的變異病毒株。
* 【邁阿密另一公寓發現安全隱患 居民緊急疏散】美國佛州邁阿密海濱公寓樓倒塌現場搜出更多落難者遺體之際,當局發現附近另一大樓有安全隱患,下令所有居民緊急疏散。
剛發現有問題的公寓樓距離在上週四坍塌的公寓樓約10公裡外。
工程師發現,這棟建成於1972年的大樓有嚴重結構及電氣問題,當局週五下令156個單位的所有居民緊急搬離。
上週四發生公寓樓坍塌之後,北邁阿密沙灘市下令檢查當地的高樓公寓建築。
*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一年內逾10萬港人遠走他方】
數據顯示,《香港國安法》實施後,一年內有近10萬9000名香港居民通過香港機場遠走他方。有移居英國的港人稱,所住社區的新定居香港家庭數量,在短短半年內從數十戶增至200、300戶。
消弱陡增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家有青少年爸媽看過來!【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給您深層理解的方向
#文末有抽書辦法共送出3本
#好書當然要來試試手氣
#請讀到文末喔
我自己的《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是以父母的角度來觀察與書寫;這本【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是在校園擔任心理師的【陳雪如Ashley】長期觀察集結的教戰守則。
雪如心理師認為青少年的「暴走」,其實跟嬰兒的「哭鬧」是一樣的,都是在傳達訊息:
「我不舒服了,可是我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怎麼做,請幫幫我。」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方式傷了人七分,更會自傷三分。
所以大部分青少年暴走後多半懊悔自己搞砸了一切。
我的書是以「媽媽的角度」書寫,當然會花一些篇幅站在父母的委屈點上,
但是和青少年長期交手的雪如老師,則是更客觀地帶著讀者去透析青少年暴走與偏差行為背後的訊息,深刻看到他們自己處理不好或處理不來的隱隱傷痛。
現代的父母都樂於學習,知識水平也高過我們父母那一輩,所以雪如老師在本書裡傳授了不少心理學專業的方式,也非常鼓勵父母們都要懂一些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比如說「敘事治療」,光是能讓孩子放心自在的在我們面前暢談他們的內心、自己描述事件的來龍去脈、面臨的問題,就具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
透過一些好奇地探問與發自肺腑、具同理心的「探問」,就能讓防衛的青少年拆掉面具、軟化下來,自在從容的相信爸媽能夠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
雪如老師反而要提醒爸媽,如果孩子從未在我們面前表現過負面的情緒,那麼,很可能孩子已經決定將一切深埋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太願意或是已經不敢把爸媽當成他們信任的依靠。
我自己三個青少年,我非常清楚這種感覺。
青春期是壓力爆棚的成長階段,課業、升學、複雜度升高的人際關係、身心劇烈變化,事實上,他們大多數都沒辦法將自己所有的壓力妥當處理好。
所以,我也在我的書裡曾不斷同理爸媽被青少年當成「人肉沙包」的種種委屈,真的是人生一大折磨,此時期,不少爸媽都會想,為什麼要生個報仇的來折磨自己。
但是,就像雪如老師在本書所言,青少年在一起(特別是男孩)打打鬧鬧、嘻嘻哈哈,但遇到事情卻不見得能夠真正深入的談心,也不見得能從朋友處得到幫助。
我家大男孩每一個都在他們無助的時候,大深夜來敲我的房門,然後在我兩眼矇矓時,無助地在我面前痛哭流涕,
我也曾問過他們,有沒有跟知心朋友說一說呢?他們會說,男生在一起通常不大聊心事。
所以我會在他們低落的時候張開臂彎,讓他們好好地、放鬆地在我懷裡抒發負面情緒,
然而,等他們心情調適好的時候,卻一樣頂嘴,依然忘了要時時溫柔對待親愛的爸媽。
為什麼?因為,就如同我在我的書裡所說的「游泳池理論」,爸媽就是他們奮勇游出去之前一定要踢蹬的那面牆。
我們是他們認為永遠堅韌不變、也不會倒下的那面牆啊。
所以雪如老師在書裡強調,其實,青少年很多時候是喜歡和爸媽相處的,而且比起上一代的父母,現在的青少年更願意和父母談心。
只是,爸媽要懂得避開青少年的雷,特別雪如老師提到,要掌握有效溝通的八大祕訣:
•避免指責
•避免貼標籤
•罵人不要超過十個字(這一點太高難度了,我有跟雪如老師哀求過了,我說我的版本是「三分鐘」,這樣可不可以,她說OK啦)
•適時停頓給孩子思考
•詢問孩子的意見
•孩子求助時再給建議
•摘要孩子說的話(確認孩子表達的,和爸媽接收到的是否一致)
•區分主觀評論和客觀的觀察
雪如老師這本書多以心理學為論述架構,其中,我比較想提出來的是她不斷提到「包溫」理論:「情緒系統」這個部分。
也就是不少青少年的問題不見得在孩子本身,追根究柢下去,才發現問題在於整個家。
父母多半會認為孩子有問題,認為孩子需要改變、調教,錯都在對方,甚或夫妻的問題也是如此,因此交相攻擊,全家人甚至因此陷入混亂的防衛攻擊戰爭裡,不斷消耗家庭能量。
因此需要做的,不是先去糾正、改變我們認為有問題的那個成員,因為問題很可能盤根錯節,到底那位成員的偏差行為是因還是果,不見得釐得清楚。
最好的做法是,家中某位成員的情緒功能率先改變,就有能量、有機會去影響其他人、帶動整個家。尤其是父母,是最有能力、有見識、可能率先去改變的那個角色。
這一點非常能呼應我自己的書,讀者若讀過《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應該記得有一篇我寫到我生氣時就會出去走一走,然後自己激勵自己要展開自我覺知、自我探究,
深切想清楚該怎麼做,才能帶動偏差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跟著改變,甚至牽動全家人的互動模式。
雪如老師也在本書《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裡提到網路世代面臨幾個問題,其中讓我最憂心也最有感的就是:
這一代青少年面臨嚴重的心理健康危機、憂鬱不安、自殺比例陡增、人際疏離、寂寞孤獨感嚴重。
她觀察到,現在大學裡,熱中參加社團活動的學生愈來愈少,更多人是自顧自的生活。
因為大家都活在手機世界裡,所以大多數時間都是獨來獨往,不少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都覺得自己是邊緣人,沒有歸屬感,
但也愈來愈多人習慣了這種「邊緣化」的感覺,然而,在網路世界裡活絡,卻不代表心裡就有充分被滿足的歸屬感。
現在的多數孩子從小都被呵護長大,因此普遍有延遲成年、延遲擔負自己人生責任的新現象,因此也普遍脆弱。
因此,雪如這本書我最推薦的一部份是她有一大篇幅在討論「青少年的心理疾患問題」,包括面對想要自殺的孩子,我們能提供的協助是什麼?
怎麼樣偵測到孩子有憂鬱傾向、甚至已達到憂鬱症的程度?
目前出現思覺失調症狀的孩子也不少,他們會表現出如何的行為模式?
當孩子必須服用精神藥物時,會出現如何的副作用,又該如何和精神科醫生討論?
另外,當然也談及網路成癮、網路霸凌、情感教育等相關議題。
陳雪如心理師的這本書以「心理學」為基底,加上多年的諮商實戰經驗,算是青少年問題談得廣也切得深的一本好書,菊仙推薦給家有青少年的父母或是老師們一起閱讀。
💖抽書辦法超簡單:
• 即刻起至5/17(一)24:00時起,在【本文】按讚並在底下留言:
「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連同本文】公開分享至自己的臉書,
• 5/18(二)公布得獎名單並以私訊通知。
💖【書訊: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4880?sloc=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