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颱風嚴防豪雨 #面對極端氣候台灣怎麼治水?🌊
#大台北防洪計畫:如果淡水河暴漲,誰能拯救大台北居民?
台北防洪計畫從1982年開始施工,直到1996年完工。#二重疏洪道 是台北防洪計畫的一環,理論上最大疏洪量每秒可以排掉3條基隆河,確保整個大台北的安全,但這幾年淡水河流域的淤積沖刷,讓排洪量少了將近35%。
其實,大台北防洪計畫是採用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最大洪水量是2.5萬秒立方公尺,中國黃河的200年防洪機制也不過才2.3萬秒立方公尺。
然而極端氣候不斷出現,200年頻率的洪水一直被打破。淡水河流域蓋了150公里的堤防、47公里的護岸,這等於每一公尺的河岸都被堤防擋住了。人工設施擋住了水,也擋住了我們對母親河的依戀。
劇烈的氣候變遷已經證明,不斷興建堤防讓城市不淹水的期待,結果來看非常不切實際。前內政部長 #李鴻源 說,城市已經不是我們現在想像的這種城市。整個淡水河流域還有太多事情可以做,公有地、停車場、學校操場可以改造,讓它們發揮一部分滯洪池功能。
我們是否能學習與水共存,慢慢打掉堤防、還地於河?
► https://bit.ly/2RkAvhA
#如果淹到你家的水是雞排店跟工業廠的油廢水:你家是水質破口嗎?
大台北地區除了淹水,河域水質污染也是極為嚴重的問題。
「復育一條河,是為了拯救一片城市。」許多城市都曾走過犧牲環境換取經濟發展的歷史,但看過日本鴨川、英國梅西河的河川復育,相信台灣人的向心凝聚力比他們更高。
水質最大問題來自於未接管、尚未連通到污水下水道的家庭及工業廢水。
雙北近年來積極推動「家戶接管」,希望家庭廢水能先進到下水道系統處理後,再排放回河川完成水的循環。花費了巨額投入到淡水河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但是要讓淡水河變清澈,還有最後一哩路。
雙北已接管約190萬戶,依舊有近70萬戶家庭還沒接污水下水道,再加上淡水河流域經過的桃園市與基隆市,仍有百萬戶的家庭生活廢水未經處理就排入淡水河。
「你」其實也能幫助淡水河改善河流水質!先從查看、了解「污水接管」做起,不讓自己成為污染淡水河流域的兇手。
提升家戶污水接管率後,接下來就是從源頭去管制 #事業廢水。
► https://bit.ly/3kuFrga
淡水河是台灣每一條河川的縮影,也許有一天我們又可以跟我們的母親河再度親近,真的成為水的子民。
Photo Credit : Unsplash
#CSR #CSR在天下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水系公民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的推薦目錄: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在 CSR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新冠疫情和極端氣候的雙重打擊:病毒、洪水、缺水、高溫、野火將成為人類的日常?
極端氣候氣候下,沒有人能夠100%的安全。
#中國鄭州連日暴雨:地鐵被洪水淹沒,導致12人死亡
鄭州平時的年均雨量為640mm,但從7/17-7/20短短三天就降下617mm,相當於整年份的雨量一口氣直接灌入鄭州人的日常。20日下午一小時的降雨量就高達201mm,打破了當地觀測站的歷史紀錄。截至今日上午,河南省因淹水死亡33人,失蹤8人。
暴雨來得又急又快,目前已知有16座水庫超過防洪限制水位,如果降雨持續不斷,恐怕再讓鄭州災情更為嚴峻。
📝資料來源:天下雜誌 bit.ly/3kGFqWv
#近期全球極端氣候災難頻率極高
6月底,以涼爽多雲天氣而聞名的美國西北部及鄰近加拿大一帶,數百人受到攝氏50度高溫侵襲而死亡,失控的野火甚至燒毀了一個村莊。
7月3日,日本靜岡縣熱海市因大雨加上人為土地開發,當地發生大規模土石流,造成死傷,罹難搜救持續進行,有數百人過著避難生活。
7月14日,歐洲的萊茵河流域,包括德國、比利時、奧地利、盧森堡、荷蘭等五國,都因為豪大雨爆發山洪,重災區德國目前已知有171人死亡,155人失蹤。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https://bit.ly/3zlXR6T
#台灣面對極端氣候:下雨就忘了水荒
2021前半年,台灣面臨56年來的大旱,中南部水庫數月口渴未解,水情極為緊張。在極端氣候衝擊下,台灣豐水期平均降雨量增加,枯水期平均降雨量減少,降雨分佈落差越來越明顯,但只要雨來了,就彷彿沒經歷過水荒。
📝為什麼台灣進入大缺水時代:https://bit.ly/3BtkmbW
本週即將到來的 #烟花颱風,預計將為石門水庫集水區帶來超過300毫米雨量,北水局已經預先將水庫實施調節放水,分散 #淡水河 的排洪壓力。這對台灣來講是個好消息,可能減少明年3到5月重演缺水困境的機率。
然而,不覺得極端氣候發生頻率越來越高?面對未來可能的缺水新常態,台灣是否活在氣候變遷的平行時空?
CSR@天下長期觀察大台北地區的淡水河流域,自來水管漏水、灌溉系統輸送損失,我們每年浪費了20個裝滿水的石門水庫。用水庫截流、把處理過的生活污水放流,淡水河流域裡的水,就這樣被我們一滴滴的拿走。
📝人類自己讓河川都乾涸了:https://bit.ly/3csnGct
圖片來源:截自Twitter @kenwong__ 、@HimalayaJGalaxy 影片
#CSR #CSR在天下 #為淡水河做一件事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在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Green Citizens' Action Allianc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綠盟的歷史
一個草根環保團體,20年間究竟可以帶來什麼改變?
🌱1991~2000 草根萌芽期:
台灣在經歷戰後的經濟奇蹟與快速發展,過度的河川與土地開發,使得生態環境惡化,環境運動從1980年代開始萌芽,解除戒嚴後如風起雲湧的環境運動,是台灣最不能被忽視的一段歷史,台灣重要的環境抗爭事件,如李長榮化工、鹿港反杜邦、反核、反五輕、六輕、反濱南等議題,都是由於人民對於環境意識與民主意識的覺醒,面對長期被犧牲或壓抑的污染公害,不再忍氣吞聲,紛紛成立地方性的自救會,以「自力救濟」方式爭取權益,稱為反公害運動,環保在地抗爭的目標從污染工廠到不當的大型建設,從在地的環境權益到國家經濟政策,規模與挑戰的程度越來越大,綠盟的發起成員正是在這樣遍地烽火的環保風潮,開始關心與投入各種環境問題。
☂2000~2011逆境求生期:
2000年6月正式成立全國性組織,綠盟成立的第一個十年,是一個僅有4人的微型工作團隊,一邊經營議題,一邊經營組織,常常陷入發不出薪水的斷炊狀態,從逆境中逐步成長。
我們投入反核運動,關注核電廠周邊環境與居民權益,揭露核電的風險、危害及不公義,推動核電歸零的目標,即使核四曾停建又續建,始終不放棄任何努力,推動紀錄片巡迴、社區經營及國際反核專家來台,體檢核四工程的安全問題,搶救因核四碼頭而導致的沙灘流失,在貢寮舉辦反核文化活動與在地農民市集,重新凝聚新一代的反核力量。
我們參與河川運動,關注淡水河流域上下游的山坡地濫建、廢土、高爾夫球場、快速道路等案件,守護淡海河口生態,串連公民組織一同監督水資源政策,舉辦河川教育活動,並進行海岸水泥化調查,提出非工程思維的水患治理、永續海洋生態等政策倡議。
我們推動反焚化爐運動,串聯各地的社區與環保組織推動「零廢棄循環型社會」,推動資源回收,垃圾減量,終止各地不必要的焚化爐興建,節省公帑約300億。
💪2011~2020轉型開拓期:
綠盟邁入的第二個十年,生力軍不斷加入,逐步擴編至10人左右的中型工作團隊,推動組織轉型與財務獨立,完全以募款作為主要收入,不接受政府與財團資源,開拓發展多元的跨界合作,培訓種子講師、舉辦講座與電影巡迴放映,更橫向串聯不同領域的社會組織,促進台灣社會進步力量的深化。
我們持續投入反核運動,2011年發生的福島核災再次提醒全球,應儘速停用核電,才能避免災害,並不再新增危害下個世代的核廢料,我們集結各領域的公民力量,串聯與籌辦各地的廢核行動,擔任全國廢核行動平台的秘書處,每年舉辦反核遊行,最後迫使核四停工封存,老舊核電除役。
我們開始倡議能源轉型運動,針對能源與氣候相關政策與法案,提出研究報告與監督倡議,推動地方能源轉型與公民電廠計畫,主張提升能源效率、積極發展節能與再生能源、降低高耗能產業比例,達到兼顧能源安全、非核減煤與低碳社會的永續能源政策。
我們發展「透明足跡」的新型環境行動專案,為了突破環境治理困境,結合污染治理與資訊公開,建置第一個民間環境數據資料庫與網站平台,並做資料分析與問題診斷,提升公民的知情參與,以及推動企業改變環保行為,政府開放更多資訊。更進一步創造了台灣第一個環境消費APP「掃了再買」的開發,讓民眾可以在購買前掃描商品條碼,了解生產商的環境違規紀錄,讓消費者的選擇成為推動企業改變的重要力量。
🌊2020~2030破浪前行期:
未來10年願景對我們來說可能太短,我們想提出的不只是下一個10年,除了期待組織能夠發展得更穩健、更有社會影響力,這一代的環境運動者必須提出台灣的下一步想像,作為一個資源有限的海島國家,勢必將面臨氣候變遷的衝擊,台灣如何面對比疫情更嚴重、更全面且致命的氣候危機?此刻的台灣正站在社會轉型、產業轉型與能源轉型的關鍵路口,因此在二十週年的此刻,我們想提出「2050臺灣想像 -- 從環境正義到永續轉型」,轉型從來都不容易,要面臨保守勢力的反撲,還有未曾遇過的爭議與艱難,這正是破浪前行的時期,台灣必須重新改造高污染的產業結構、創造零碳經濟的契機,讓具體的能源轉型工程、減緩氣候變遷等關乎未來生存的議題,被放入國家發展的主軸。
細數這二十年走過留下的足跡,希望能無負我們所成長的島嶼,愛惜與留存給下一個世代的環境,作為地球的一份子,堅守環境使命,攜手協力前進。
___________________
今年是綠盟第20年,我們從2011開始不接受政府補助及財團的贊助,能走到今天都要感謝每一位綠色公民的捐款支持。秉持守護環境的初衷,我們在反核、能源轉型、氣候變遷與綠能爭議中努力,也持續思考如何面對跟監督發展帶來的污染問題,包括六輕石化治理、空氣污染、工業污染以及農地污染。
每一個都是很大、很難、又很急、不得不迎戰的問題,但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我們需要大家的支持,才能有人、有資源來做這些事。
綠盟現在每個月定期定額認養人共有422 人,總額:241,146元;透過嘖嘖每月贊助「掃了再買」的支持者共 327 人/總額 57,735 元,也就是每個月收入約30萬元,但綠盟目前的人力編制有8位全職2位兼職,每個月的人事成本加辦公室租金的基本開銷約50萬,每個月有近20萬的缺口,所以每年的募款活動就是我們補齊資金缺口的最大機會。
誠心邀請支持綠盟的朋友們,週日一起來我們的音樂會,與綠盟同行持續攜手守護我們的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
🎊綠盟20周年感恩音樂會🎊
▶日期|2020/11/8(日) 14:00-17:30
▶入場券|2000元
▶購買入場券|https://neti.cc/qVBw1x0
▶單純捐款|https://neti.cc/LYrXxNX
▶地點|西門紅樓二樓劇場
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捐款方式請看👇🔸🔹
【定期定額捐款:https://neti.cc/qVBv4Br】
【掃了再買APP嘖嘖募資:https://pse.is/vt84u】
【振興券愛心碼捐贈:17685】
【購買藝術公益聯展藝術品:http://tinyurl.com/y29wro64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教育常設展介紹 駱金威老師專訪
剝皮寮歷史街區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對於都市紋理的延續深具意義。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因此剝皮寮歷史街區實蘊含了豐富的鄉土文化,為最佳的本土教學場所。 剝皮寮歷史街區緊臨老松國小南側,街區自日治時代的都市計畫即劃入學校用地,民國七十七年起歷經一連串的徵收補償作業,至八十八年六月臺北市政府確立「剝皮寮老街保存再利用」政策,將剝皮寮如期徵收, 以文化資產保存與本土教育共構之原則進行規劃。
展示空間分為「特展」和「常設展」。特展區於東西側各設一處,東側設於廣州街107~121號,提供舉辦各種主題的特展和教學成果發表;西側設於廣州街139~149號,擬結合社區資源,介紹臺北地區的傳統產業。常設展則利用歷史事件場景和具特色的產業空間,規劃常設展主題,例如在剝皮寮東西側交接處入口廣場北側的「臺北、艋舺和剝皮寮聚落的發展」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53~161號和康定路173巷8-12號的兩店面作為「傳統店舖情境模擬」;原康定路173巷39號太陽製本所作為「書的誕生」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73巷5號秀英茶室作為「茶飲與生活」展示主題;仍保留早期傳統店屋空間形式的康定路173巷3號作為「剝皮寮的常民生活」展示主題;原康定路167~171號永興亭船頭行作為「淡水河流域的河港變遷」展示主題;原廣州街123~125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作為「臺灣傳統和現代教育」展示主題;原廣州街97號和昆明街298~302號呂阿昌醫生宅作為「臺灣醫療的發展」展示主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bP9QYaemCw/hqdefault.jpg)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在 【穿梭島嶼20年】河流篇|變遷淡水河(我們的島第983集2018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現在的人可能很難想像,二十多年前的淡水河是一幅怎樣的景象。1998年,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舉辦了「淡水河的初體驗」活動,一群年輕人共同調查 淡水河流域 ... ... <看更多>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在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 - एक्सप्लोर करें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尋找橄欖枝。#貢寮區雙玉里 #三貂社 凱達格蘭族#新社山西祠 與#潘金山先生舊居:#伊能嘉矩 #三貂社口述歷史:Santyao:洩底灣:基瓦若灣Gaguinauaran:St.Jago:#新社慈仁宮: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