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駁斥美方關于中方科技創新領域三大錯誤觀點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薛瀾日前表示,中美經貿摩擦背後的本質之一,是雙方在科技創新領域的戰略競爭。美方指責“中國産業政策扭曲競爭”,知識産權糾紛和强迫技術轉讓這三大問題,都是錯誤的,是不成立的。#中美貿易
觀看更多《新聞聯播》精彩節目請點擊:https://goo.gl/mZVw8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持:王丹) 前不久,中國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肖濱教授,在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參加座談會,做了關於廣東省發展戰略的報告。在報告中,他提出了一個啟發性的觀點,認為中國改革的模式可以稱之為“撕裂式的改革”。意思是說,中國改革的啟動,往往是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領域撕開一個口子,然後這...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在 林建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110 林建甫專欄-三十年後,線上經濟體當道
中時電子報 2017/01/10 04:10
原標題:阿里認為2046引導線上經濟、未來科技
1月7日我應邀到北京參加第二屆新經濟智庫大會。該會選在798藝術區舉行,以「遠見2046」為主題,聚焦「線上經濟、未來科技」,討論新技術、新經濟和新治理三大問題。這三大問題彼此互相連結,因為新技術帶來新經濟,新經濟呼喚新治理模式。參加者是來自中外的120多家智庫的800多位負責人。大家齊聚一堂,是一場知識界未來學的饗宴。
798藝術區位於北京朝陽區酒仙橋街道大山子地區。原為大陸國營事業798廠等電子工業的老廠區所在地。它們是50年代初由蘇聯援建、東德負責設計建造的重點工業項目,幾十年來經歷了無數的風雨滄桑。後來藝術家和文化機構進駐,經過改造逐漸發展成為畫廊、藝術中心、餐飲酒吧等各種空間的聚合,成為了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標。大會選在大煤氣儲槽圓球中開會,有古老的房子,新式的音響投影設備。外面零度以下小雪紛飛,裡面大夥熱烈討論,別有風味。
其實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整個全球經濟都進入到低迷、遲疑當中,IMF總裁拉加德因此認為這是「新平庸經濟」,大家對如何走出、突破困境都看不清楚。然而阿里巴巴集團認為未來30年是人類最關鍵的30年。大會主題的設計就是跳脫對當今的糾結,直接討論30年後的2046,再來反思當下。其董事局主席馬雲曾多次表示:「新技術將融合到傳統行業的方方面面,引領人類社會天翻地覆的變化。」「未來30年一定不會只是互聯網公司的天下,未來30年是『用好互聯網技術』的公司或年輕人的天下。」
2046將是什麼樣子?估計那就是「奇點」(singularity)的降臨。「奇點」本是天體物理學術語,是指「時空中的一個普通物理規則不適用的點」。在美國未來學家雷·庫魯韋爾(Ray Kuraweil)的理論中,「奇點」是指人工智慧超過人類智慧,機器也可敏捷地思考、行動和溝通,人類就會與機器相互融合。屆時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基因技術、認知模式識別、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都成熟,改變無處不在。藉此遠見,洞察未來,才能判斷現在。
卡內基美隆大學賈斯汀·卡塞爾(Justine Cassel)教授,她也是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慧委員會主席,在大會報告「人機互動的未來」。她認為下一代人機溝通介面具有兩個屬性:通過對話和肢體語言進行自然互動;採用人類的社交模式而非驅動機器的任務模式。未來最大的突破會是,語言的使用讓介面變得更加直觀、自然。這主要依靠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演算法和自然語言來實現。卡塞爾也認為,未來的人機互動會以人為主,如此一來就可以將語言、行為、表情各種表現納入設計。機器從真實的人群中得到諮詢建議並不斷反覆運算,直到互動設計的實用化、理想化來「讓人信服」。
對於技術如何發展?商業如何演化?治理需如何創新?新的需求環環相扣,就需要智庫思想者來領航,來解決問題。因此大會隆重舉行了中國大陸「遠見智庫論『潭』」成立儀式,由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國研中心資環所、華為戰略部、京東方產業研究中心、資訊社會50人論壇、華夏基石諮詢公司、競爭力智庫、阿里研究院等10家共同發起。將這一「論潭」打造成匯聚原創性技術思想、開創性商業模式,以及將創意設想轉化為創新價值的正能量中心與國際化平台。
對於新的技術引發新的商業革命,也將孕育新的經濟形態。檢討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使用機器,產生了「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為代表,使用生產線,產生了「工廠」;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電腦、互聯網為標誌,產生了「公司」。未來新的經濟生態是什麼?阿里研究院在大會發布《線上經濟體發展報告》,首次提出「線上經濟體」概念,線上的所有數據變成最具共享性的生產資料,計算變成隨時隨地的公共服務,互聯網變成最具滲透力的基礎設施。數據改變商業本質,計算重塑經濟活動。「線上經濟體」是經濟生態組織演化的高級形態,是未來全球經濟的主要生態體系。(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持:王丹)
前不久,中國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副院長肖濱教授,在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參加座談會,做了關於廣東省發展戰略的報告。在報告中,他提出了一個啟發性的觀點,認為中國改革的模式可以稱之為“撕裂式的改革”。意思是說,中國改革的啟動,往往是在某一個地區,某一個領域撕開一個口子,然後這個口子逐漸繼續撕裂拉大,最後導致整個局面的改變。
這個非常形象的說法,貼切地表現出了中國過去幾十年改革開放的路徑。但是問題在於,這樣的路徑,是否會繼續延續?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否還會延續過去的“撕裂式”的方式進行?
針對這個疑問,我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疑問:誰是撕裂者?我認為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的“撕裂式”改革開放能否繼續進行下去。
我的看法是:中國1978年啟動改革進程之後,採取的基本路徑,正如肖濱教授總結的,就是從局部突破的所謂“撕裂式”的步驟,從地方開始,從某一具體的領域開始,逐漸推廣到其他地區和部門。中國學界也有人稱之為改革的“倒逼機制“。這樣的改革路徑比較謹慎穩妥,使得改革可以在可控的條件下進行,因此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問題在於,誰才是真正的“撕裂者”?從八十年代至今的經驗來看,我認為,以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為代表的支持改革的主政者才是真正的“撕裂者”。換句話說,沒有來自中央的支持,沒有鄧小平在黨內一言九鼎的地位,即使有來自地方上的突破性的改革嘗試,這個體制的口子還是不可能被撕裂開。
當年雖然有萬里等省一級領導人支持地方上的農村承包制的實驗,但是如果不是得到鄧小平的支持,這個實驗一定會夭折,因為華國鋒等大部分當時的中共高層是持保守立場的。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特區建設上。1982年開始,陳雲等黨內高層就對深圳特區持懷疑和批評的態度,如果不是鄧小平出來說話,即使主政的胡耀邦,趙紫陽也會承受不住這樣的壓力而退縮。從農村到城市,八十年代一系列的改革開放的步驟的推進,沒有來自中共高層的支持,是不可能進行的。所以,真正的“撕裂者”,是中共高層的改革派領導人。
原因在於,一直到今天,中國還是一黨專制的政治體制,有關國家發展的基本戰略,還是由中國最高當局決定。對於地方上,不同領域內的各種“撕裂式”的改革嘗試,他們支持,口子就能被撕裂開;他們反對或者不支持,地方上的嘗試就會煙消雲散。關於鄉一級的幹部普選,曾經在四川步雲鄉等地都有人進行過嘗試,但是最後無疾而終,就是因為沒有得到上級的支持。
肖濱教授在會議上介紹了廣東順德目前進行的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就改革的具體內容而言,是令人充滿期待的,是符合“小政府,大社會”的發展方向的。但是,順德改革進行了好幾年,為什麼其影響連廣東省都沒有擴展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北京當局的態度。而不能推廣,意味著北京當局不認同這樣的改革方向,而這,才是今天中國的問題所在:我們沒有當年鄧小平,胡耀邦,趙紫陽那樣的來自上層的“撕裂者”。
顯然,一黨專制的政治體制不被“撕裂”,“撕裂式”的改革就只是是仰人鼻息的改革,前景曖昧不明。
王丹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在 清華大學高級公共管理碩士(EMPA)香港政務人才項目 的推薦與評價
該項目立足於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 教育的扎實基礎,融入中國國家治理與發展經驗,傳授研究生區域治理的知識,訓練研究生參與社會管理與政府實務的能力。2019年第二屆研究生招生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