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的健康福祉與國際貿易利益的矛盾衝突? 我們對於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管制的省思面向.... (11/25/2016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台灣社會因為少子化現在已經進入高齡化的重大人口結構板塊性的轉變,面對人口比例日益減少的嬰幼兒、學齡兒童與青少年人口族群,我們必須要比以往的世代更加審慎的保護這些民族幼苗的身心健康,因為他們是我們國家社會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根基。
而輻射所造成的傷害是會長期累積的,即使是在低劑量輻射的曝射下,長期輻射曝射累積的後果已經被全球醫學界證實會造成主導我們遺傳基因的染色體及DNA的異常變化,而一旦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所發生的各種疾病包括各種癌症及畸形胎兒發生率,會較正常人增加,更重要的是,同樣劑量的游離輻射,對於組織、器官都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族群人口以及懷孕婦女體內的嬰兒胚胎的傷害,更勝於成年人,而且年紀越幼小,其傷害越嚴重持久。
任何輻射劑量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換言之凡是多暴露一分則會有多一分的危險(LNT model, linear- no-threshold model,線性無閥值模式)。也就是說,即使最微少劑量的輻射,也可能增加人類患癌的風險,而且風險隨劑量按比例上昇(線性),並不存在一個不會致癌的所謂安全劑量(無閥值)。
請問有什麼樣的貿易利益重大到可以犧牲我們國族年輕世代以及未來世世代代的健康福祉呢?
游離輻射(英语:ionizing radiation)是指波長短、頻率高、能量高的射線(粒子或波的双重形式)。輻射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游離輻射可以從原子或分子裡面電離過程(Ionization)中作用出至少一個電子。反之,非游離輻射則不行。游離能力,決定於射線(粒子或波)所帶的能量,而不是射線的數量。如果射線沒有帶有足夠游離能量的話,大量的射線並不能夠導致游離。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是指波長較長、頻率較低、能量低的射線(粒子(主要是光子)或波的雙重形式)或電磁波。 輻射可分為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非游離輻射無法從(絕大多數)原子或分子裡面游離(ionize)出電子。
若以輻射線的頻率區分為游離輻射(ionizing radiation, >10的16次方Hz)及非游離輻射(non-ionizing radiation, <10的16次方Hz)。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放射線﹔而非非游離輻射即是一般所謂的電磁場電磁波等。我們 若依電磁波能量的高低分成游離輻射和非游離輻射兩類。其中游離輻射所具有的能量較高,如X射線與加馬射線。相反地,能量較低屬非游離輻射,如無線電波、微波、可見光、超音波等。
電子伏特(eV)是我們用於表示輻射能量的單位之一,以電磁波為例,量超過104 eV以上的稱為游離輻射。例如牙科X光照相的X光能量約6×104 eV,胸部X光檢查能量約在8×104 eV,都屬游離輻射。而能量低的屬於非游離輻射,例如我們常說的彩虹有7種色光,能量最低的是紅光,約有1.8 eV,能量最高的是紫光,約為4 eV。至於基地台或手機通訊電波,以及高壓電塔或變電箱所釋出的電磁輻射,能量非常非常的低。
對於輻射傷害的風險評估,我們採信 LNT 模式,也就是,所有的游離輻射都沒有所謂安全劑量,換言之凡是多暴露一分則會有多一分的危險(LNT,, linear- no-threshold model)。因此,即使最微少劑量的輻射,也可增加人類患癌的風險,而且風險隨劑量按比例上昇(線性),並不存在一個不會致癌的所謂安全劑量(無閥值)。這是得到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美國國家輻射防護及測量議會(NCRP)、聯合國核輻射效應科學委員會(UNSCEAR)等機構認可的風險評估模型。
而且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是會累積的,這是每位民眾都應該知道的事實,因為這與我們的個人和整體利益攸關。我們在考慮應否讓核設施運行、 應否讓受輻射污染的食物進口、是否接受某項放射性醫療檢查或治療的時候, 也應該要考慮這項因素。
游離輻射引起癌症依暴露器官的敏感度不同,而發生的傷害輕重不因。一般器官中以乳房、甲狀腺、骨髓及肺臟最為敏感。乳腺癌比白血病高數倍,另外放射氡氣會引起肺癌及甲狀腺受幅射會生上皮細胞癌等。
在日常生活中游離輻射的傷害可區分為三大類(這裡所描述的大都屬「輻射體外暴露」的情況):
1.急性游離輻射症候群(acute radiation syndrome):
如長崎、廣島原子彈爆炸及核電廠事故受害者都是一次或數次全身大量暴露所引起的傷害。依照其所接受的劑量及臨床表現可分為輕度(< 200戈雷)、中度(200-400戈雷, 200戈雷以上精、卵受傷無法生育)、重度(400-600戈雷,可能恢複)、及極重度(>600戈雷, 可能死亡)等四級傷害。主要傷害造血系統、腸胃及生殖器官。臨床上依照疾病的進展可分為前期、潛伏期、發病期、及恢復期四個階段
前期(暴露後1-3天): 白血球沒變化,但淋巴球逐漸減少。病患會有腸胃炎的症狀、疲倦、呼吸困難、食慾差、失眠等。
潛伏期(暴露後1-4禮拜): 症狀可能變好, 但是骨髓繼續惡化,凝血機能及免疫機能持續衰退。
發病期(暴露後20-60天): 前期的症狀再出現且更嚴重,脫水、心律不整、發燒(38-40度)、呼吸困難、體重減輕、意識不清﹔昏迷; 休克、掉髮等都會發生。白血球要下降至一千到二千,血小板二萬到四萬,輕度貧血。大出血及細菌或黴菌重感染會導至死亡。電解質不平衡及生殖能力異常都會發生。
恢復期(暴露後60天以後): 如果照顧得宜則暴露少於600雷得的病患,會漸漸恢復。劑量少者恢復較快。在恢復過程中,因免疫力尚未完全正常,仍要小心預防感染的發生。
2.短期成長期局部大量暴露:
如以放射線治療癌症的病患,數月數年後,其身體延遲性局部的健康反應、即是輻射傷害所致。局部照射在眼睛會引起白內障、其他地區則引起放射性皮膚炎、唾液派腺萎縮、肺纖維化、阻塞性腸胃、放射性膀胱炎及腎炎、無法生育及致畸眙等。
3.長期小劑量全身或局部暴露: 例如輻射鋼筋及輻射屋的居民、X光及輻射操作相關人員,其所引起的健康損傷,即是屬於此種傷害。一般較明顯的低劑量的傷害,應該是發生在染色體及DNA的異常變化,而一旦遺傳基因突變或染色體變異所發生的各種疾病包括各種癌症及畸形胎兒發生率,會較正常人增加。
至於輻射體內曝射,其對人體(以及任何其他生物)的傷害遠勝於體外輻射曝射,因為一旦放射性核種經由皮膚吸收、呼吸,以及食品飲料攝食等管道進入到人體之後,因為我們體內沒有像皮膚這樣的保護層,所有體內的細胞、組織以及臟器都直接暴露在各種游離輻射(不論是阿法、貝塔、伽馬射線)的直接近距離的曝射之下,人體器官組織與細胞直接吸收游離輻射毫無屏蔽的高能量曝射,這樣的傷害更為強大持久。
全民的健康福祉與國際貿易利益的矛盾衝突? 在我們面對日本核災區食品進口管制的議題上,請問有什麼樣的貿易利益重大到可以犧牲我們國族年輕世代以及未來世世代代的健康福祉呢?
♡
游離輻射操作人員 在 對於要操作高活度放射性物質或高能量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的人 的推薦與評價
(考證照或什麼的 ) 假如你想操作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的話, ... 一般而言,操作人員需接受原能會指定之訓練,並經考試核可領有輻射安全 ... ... <看更多>
游離輻射操作人員 在 [隨便] 醫用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或放射性物質執照及人員操作執照 的推薦與評價
1.依「游離輻射防護法」第31條規定,操作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人員,
應受主管機關指定之訓練,並領有輻射安全證書或執照。
而於操作登記備查類之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之人員,可以18小時訓練代之。
2.依同法第29條規定,牙科診所使用之X光機依法應申請登記備查,且涉及醫用者,
並應符合中央衛生法規之規定,即醫師或放射師才具有替病人照射X光機之資格。
所以同學有控的話 趕快去把這個證書拿一拿吧
相關報名課程網址: https://www.aec.gov.tw/www/service/file/course_95.pdf
附註:
根據我打電話去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輻射防護協會問到的答案
我們要上的課是
放射性物質或可發生游離輻射設備操作人員研習班 (18小時的 基本上是三天)
(以訓練取代輻射安全證書班)
網頁裡都有相關開課的資料及單位
預報名者從速 因為協會的人說到年底的課幾乎都快滿了 以上
還有如牙醫師依原子能委員會公告之「輻射工作人員認定基準」評估為輻射工作人員,
則應接受每年3小時的輻射防護教育訓練;
如經評估為不符合「輻射工作人員認定基準」者,
則得免接受每年3小時的輻射防護教育訓練。
--
Jayg的部落格
https://www.wretch.cc/blog/jaygnew
(把悲傷難過的事寫進部落格之後,就可以忘記了XD)
(把快樂高興的事記錄在部落格中,就可以隨時拿出來回憶)
(裡面沒有正妹,只有笨蛋一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87.102.13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