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醫師的潛水小教室>
最近越來越多的朋友詢問蔡凱喻醫師,關於潛水過後出現的身體不適,以及潛水的注意事項
蔡醫師在此把潛友們常見的問題列出來,提供可能的原因給大家參考喔
對於不懂潛水的朋友,潛水其實包含常見的3種方式: 分別為浮潛(snorkeling),背氣筒的水肺潛水(SCUBA diving),跟不背氣筒的自由潛水(free diving)
應該要知道的幾個物理原理:
1. 水壓的變化: 一般來說是每下潛10公尺,壓力會增加一大氣壓,算是滿急遽的壓力改變喔。
2. 波以爾定律: 在固定的溫度下對氣體施加壓力,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成反比,這就造成身體的空腔在下潛的過程中容易造成擠壓傷(barotrauma),身體有哪些空腔呢? 包括中耳,內耳,鼻竇,牙周,喉與氣管,肺部,以及腸胃等等。
3. 亨利定律: 氣體在液體裡面的溶解度跟氣體的壓力成正比,因此在水肺潛水的朋友會遇到潛越深,各種氣體的溶解度都會增加,包括氧氣,氮氣,氦氣等等。這會造成氧中毒,氮迷醉,跟上升時未做適當的減壓停留而造成減壓病(潛水夫病)等等問題。
接下來就依各種常見的問題來做解答
潛水後耳朵痛: 這大概是初學者最常遇到的問題,甚至某些老手都偶爾可能碰到
我們耳膜以內的空腔叫做中耳,中耳的壓力是經由鼻腔最後方的鼻咽部側邊的耳咽管開口與它相連調節。如果因為長期的鼻過敏,鼻中膈彎曲,感冒,鼻竇炎,鼻息肉,鼻咽部的腺樣體肥大,都可能使得耳咽管功能不佳,而在下潛水壓上升的過程,無法有效打開耳咽管使氣體進入中耳平壓,進而造成中耳擠壓傷。中耳擠壓傷依程度可以從輕微的耳膜紅腫,到中耳積水,出血,中耳炎,甚至耳膜破裂等等。會出現這種狀況也可能跟本身平壓技巧不熟練,像是水肺潛水常用的閥式平壓(Valsalva maneuver)跟自由潛水的法蘭左平壓(Frenzel Maneuver)技巧不對。出現中耳擠壓傷或是平壓困難,建議給耳鼻喉科醫師內視鏡評估鼻腔以及耳咽管的狀況,並且接受耳壓檢查來確認嚴重程度。與中耳擠壓傷不同,更嚴重的內耳擠壓傷則會造成聽力喪失以及耳鳴,頭暈的狀況,這是急症,必須盡快交給耳鼻喉科醫師處理。與其相似的狀況則為內耳減壓病,這兩者治療的方式截然不同,必須交由有經驗的醫師判別。
潛水後流鼻血: 這也是很常碰到的問題,有的教練會跟學員說是因為捏鼻子太大力所造成,其實不然,除非你的鼻中膈前方黏膜很脆弱或血管很粗。不然多數還是來自於鼻竇擠壓傷造成的出血,或中耳擠壓傷之後血液從耳朵經由耳咽管流至鼻腔居多。
潛水過後頭痛: 有幾個常見原因1. 鼻竇擠壓傷造成的頭痛,依不同部位的鼻竇而不同,例如額竇痛在前額,上頷竇痛在臉頰,篩竇痛在眼窩,以及蝶竇痛在後腦等。2.壓力性頭痛: 是一種源於肌肉的痛,常見於在水中過於緊張,用力咬嘴出力所造成。3. 二氧化碳在血中濃度過高,引起腦部血管擴張而引發的頭痛,類似偏頭痛。4.減壓病引起的頭痛,多會合併減壓病的其它症狀。
潛水過後頭暈:
常見的原因包括冷水造成的內耳溫差反應(caloric response),雙耳耳壓不平衡造成的頭暈,內耳擠壓傷或外淋巴瘻管,氧中毒(1.5-2個大氣壓以上的純氧就可能發生),氮迷醉(水下30公尺時,氮醉程度相當於喝一杯馬丁尼,每多10公尺相當於多喝一杯馬丁尼),減壓病等等
潛水過後吐血: 可能的原因有喉及氣管擠壓傷,或肺部的擠壓傷造成血胸。建議要去耳鼻喉科以及胸腔科檢查。
潛水過後胸痛以及呼吸困難: 通常是肺部擠壓傷造成氣胸或是肺泡破裂造成的血胸,這是急症,須立即送急診治療。
減壓病: 根據亨利定律,當一種在液體上的氣體的壓力下降時,該氣體溶於液體的量亦會下降。氮氣是一種溶解於人體組織及體液內的氣體。當身體暴露於壓力下降的環境時,氮氣會被釋放離開血液進入組織。若氮氣被逼離體液的速度太快時,氣泡會在身體內形成,造成減壓症的症狀,如皮膚發癢及皮疹、關節痛、感覺器衰弱、麻痺及死亡。因此必須注意適當的減壓停留,並且潛水過後當天不搭飛機(因為等於第二次減壓)。治療的方式為進入高壓艙中再加壓並吸純氧的高壓氧治療。
淺水昏迷: 發生在自由潛水的時候,下潛時因為氧氣分壓增加而不自覺消耗過度氧氣,而在快速上升時因為氧分壓突然掉下來,造成腦部缺氧而暫時昏迷,算是一種黑視症(black out)
蔡凱喻醫師
耳鼻喉暨頭頸外科專科醫師
高壓氧暨海底醫學專科醫師
新店李亭鋒耳鼻喉科診所
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61/81118
潛水氧中毒 在 偽文女生英國札記 Hong Kong Girl in UK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潛水艇與高壓艙》
數個小時前,我才剛剛回到急症室開始工作,但如今竟已身處十八米深的海底!
這一更的時間根本還未完結,那為什麼我會在上班途中「潛水」呢?我並沒有趕搭飛機前往度假勝地,而是坐上了救護車,護送病人到昂船洲的高壓氧治療中心。
一切大概要由R房的故事說起:一名中年男子懷疑在家中燒炭自殺,送院期間一直不省人事,抵達急症室時他才逐漸恢復意識。
救護員一邊把病人推送進來,一邊匯報事發經過;護士們如常地各就各位,替病人過床、更衣、打豆、抽血、作記錄;我與上級醫生則合力為病人檢查身體、分析報告、給予治療、諮詢其他專科。
「GCS畀幾多分?」
「而家有13分,E3、V4、M6。」
「最新BP 135/78,Pulse 86。」
「聞住100% O2,SpO2有98%。」
「抽15mL夠唔夠?要咩血?」
「CBC、LRFT、Clotting、Trop I、RG、DO、COHb,加埋istat同兩味呀唔該。」
「心電圖做左,使唔使照X光?」
「ECG Sinus Rhythm。好呀,麻煩Call個男肺。」
「ICU覆左Call話轉頭落嚟睇,我而家再打去Consult ENT for Myringotomy。」
「2 MO Consent ready未?」
「簽好晒,HBO嗰邊話六點半過得。」
遇上燒炭(Charcoal Burning)的個案,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是常見的診斷。在含碳物質發生不完全燃燒的情況下,會產生一氧化碳這種無色、無味的氣體。當一氧化碳與血紅蛋白結合時,便會形成碳氧血紅蛋白(Carboxyhaemoglobin, COHb),阻礙血液輸送氧氣到身體各個組織。
給予100%純氧是最基本的急救,但要是像目前這個病人曾經失去知覺、昏迷指數(Glasgow Coma Scale, GCS)低於15分、COHb高於25%等等,下一步就要考慮進行高壓氧治療(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HBO)了。
當時東區醫院的高壓氧治療中心還未正式投入服務,於是我們便展開了一趟遠赴昂船洲的旅程。
島嶼上盡是一片空曠的土地,救護車抵達目的地後,我們走進一幢矮小的建築物,穿過窄門,步上斜台,終於成功將病人護送到治療中心的基地。內裡的高壓氧艙以圓柱形設計,加上附設的氧氣面罩、監察儀表和環形舷窗,看起來就像一艘停泊在岸上的潛艇!
只要病人繼續乖乖地躺在床上、保持現有的穩定狀況,其實我的工作就只是「陪坐」而已。由於每次治療大約要花上一個半小時,儀器操作期間又不能把手機帶進去,所以臨行前有同事曾提議我攜帶書本以便打發時間。但原來進入高壓氧艙前必須把一切易燃的隨身物品放下,連鞋子也要脫掉,相信印上油墨的紙張也是違禁品吧。
待一切準備就緒,高壓氧治療便正式開始。透過增加大氣壓力,氧氣能更有效地溶解於血漿,一氧化碳亦會加快代謝分解,減低對病人身體造成的傷害。
艙內氣壓不斷攀升,不消一會已達至等同於從地面下降到十八米深的程度,期間我們每隔數秒要捏著鼻子用力閉氣,又要高舉姆指來打手勢,向窗外的工作人員示意自己沒有任何不適,這不就像在海底裡進行深潛訓練嗎?
「潛艇」停定後,當我正想喝口水解解渴,才發現我的水瓶有幾處凹陷,只怪我沒有事先把瓶蓋完全扭開,無意中進行了一場有關氣壓現象的實驗,也藉此與鄰座的蛙人叔叔打開了話匣子。
艙內的各種設備、消防蛙人的工作對我來說都十分新奇,我像個小學生一樣不停向他問問題,後來才發現原來外面的工作人員也聽得見我們的對話呢。除了充當我的嚮導與教練,他也在「海底」跟我上了一堂物理課,解釋了氣壓對室內溫度、氮氣溶解度等的影響。全程跟他聊天解悶,原本漫長的六十分鐘不知不覺就過去了。
最後來到減壓階段,由深海返回水面的速度比下降時緩慢得多,途中我們要戴上深綠色的純氧面罩,每吸一口氣都會發出「嘶──」的聲音,活像Star Wars裡的Darth Vader!
這次的治療結束後,我們便重新登上救護車,返回急症室為病人準備入院手續。一氧化碳中毒的病人一般要接受總共三次的高壓氧治療,所以明天、後天他也要再次到訪這裡進行「深潛特訓」呢。
這回Escort就像一個短線Field Trip,數個小時前,我才剛剛回到急症室開始工作,但如今竟已經歷了一趟奇幻的海底旅程!
潛水氧中毒 在 貝醫師的急診無間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旅遊醫學系列-過度換氣症候群]
最近國際新聞聚焦在泰國睡美人洞的救援事件,救援行動引發國際關注,也引發熱烈討論關於潛水的議題。
正巧暑假到了,大家到海邊活動頻繁,衝浪、浮潛、水肺潛水、自由潛水等水上活動近年越來越流行。
今天想跟大家聊聊潛水運動時,很有機會遇見的情況:過度換氣症候群。
*** 什麼是過度換氣呢?***
所謂的過度換氣,是指呼吸換氣頻率過快,將體內二氧化碳排除得太乾淨,造成血液過度鹼化,正常狀態下,人類的血液酸鹼值為微鹼性PH7.35~7.45,血液過度鹼化會產生一些生理變化(症狀後述),也就是其實大多數的情況下,過度換氣「並不是缺氧」,而是「缺乏二氧化碳」,患者很容易因為擔心自己缺氧更加快喘氣而加重症狀。
*** 過度換氣有哪些症狀呢?***
最常見不外乎是頭暈、頭脹、手腳發麻、心悸、胸悶,更嚴重會產生四肢僵硬、痙攣(手指像蓮花指般蜷屈)、意識混淆等症狀。
*** 為什麼會過度換氣呢?***
人體的血液酸鹼靠腎臟與肺臟來調節,腎臟產生的碳酸氫根讓血液變鹼,呼吸產生產生的二氧化碳讓血液變酸,人體就是靠這樣微妙的平衡維持血液的微鹼性。造成過度換氣的原因,筆者自己將之歸納四大類:
第一類:身體真的有問題-代謝性酸中毒!
如果身體出現問題產生額外的酸,人體自己會靠呼吸加快來代償,像是糖尿病酮酸中毒、酒精性酮酸中毒或是身體有血栓阻塞組織缺氧、嚴重感染、敗血症產生額外的乳酸等,這時候必須治療根本的疾病才行。
不過看到這裡切莫驚慌,臨床上這樣代謝性酸中毒引起過度換氣的情況,通常病人可能有糖尿病、腎臟病、心臟病等內科疾病,症狀也不會突然之間幾分鐘內、幾十分鐘內突然發生。
第二類:生理影響心理造成的過度換氣!
說白話,就是其他身體不適造成情緒緊張忍不住喘很快!
很多時候過度換氣都是因為其他的不舒服,像是感冒鼻塞、氣喘發作、眩暈、發燒、飲酒心悸或在空氣不流通、悶熱的環境中、暈船、暈車、暈機,病患自覺吸不到氣或覺得喘而拼命加快喘息,而產生症狀,若第一次經歷到過度換氣的人,會因為頭暈、四肢發麻、身體僵硬這些症狀感到驚慌而喘得更厲害,進入惡性循環的模式!這類原因是患者過度換氣來急診就醫的大宗。
第三類:心理因素造成的過度換氣!
情緒緊張、恐懼、生氣等情緒上來,或沒由來地恐慌症發作。(請後續去看身心科。)
第四類:外因性活動造成的過度換氣!
像是吹奏樂器、吹氣球、玩吹泡泡、抽水煙、玩吹不熄蠟燭、潛水、游泳等,換氣呼吸沒有調節好節奏。
*** 發生過度換氣的時候該怎麼辦?***
若是發現自己呼吸急促、頭暈、手麻,首先嘗試放慢呼吸,深呼吸拉長吐氣時間來減緩呼吸的頻率,可以試著圓唇嘟嘴吐氣至氣吐乾淨,再吸下一口氣。如果發現自己無法有效控制自己的呼吸時,若手邊可以取得紙袋或塑膠袋,可以將紙袋或塑膠袋罩住口鼻呼吸,因為每一口呼吸後吐出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從0.03%提高到5.26%(以正常End-tidal CO2 約40mmHg計算),能快速將過度換氣吐太乾淨的二氧化碳補充回去。
當然如果是在潛水時發生過度換氣,沒辦法使用紙袋或塑膠袋呼吸,就只能提醒自己盡量放慢吸吐的速度,千萬不要驚慌而加速喘氣,症狀很快就會改善!
當病患喘到四肢僵硬痲痹的時候,通常已無法自行控制呼吸,被送到急診室治療,常用的藥物不外乎是短效抗組織胺針劑,利用嗜睡的副作用讓病人想睡,或安眠鎮定劑藥物使病人放鬆睡著,病患自然會放慢呼吸速度,症狀自動消失。
筆者自己曾經在練習吹奏直笛、黑管以及潛水的時候感到頭暈,這時我意識到自己過度換氣,於是慢放呼吸速度就好了。
前述第二、三、四類的過度換氣,基本上如果嘗試放慢呼吸就能很快獲得改善,沒什麼大礙。
但若已經試過調節呼吸或紙袋呼吸,但症狀仍無改善或合併其他像是盜汗、發紺、意識混淆症狀,還是需要儘速就醫,讓專業醫師排除第一類代償代謝性酸中毒造成的過度換氣喔!
#圖為貝醫師在沙巴潛水時的自拍照 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