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個聖明的天子,能夠做出公正的裁決而不是被一小撮人包圍,就沒有結黨的必要。為何雍正一即位就宣佈了禁絕朋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阿湯趣歷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火耗歸公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知道為什麼經濟系教授陳家煜竟會斷然主張習進平集權後中國必然走向衰敗,背後邏輯竟是「不夠民主」。還宣稱是讀史心得...
就我所知的中國歷史明明多數情況下是皇權越穩固時期,經濟與國力越鼎盛啊。反倒是權力旁落到外戚、宦官、群臣黨爭之間時,社會也是最動盪的。
康熙朝除鰲拜收回皇權,滅三籓除掉軍閥割據後,才慢慢迎來盛世。但後來九子奪嫡造成的複雜黨爭,可說是又一步削弱康熙帝實質上集權的內涵,使得政令不行、下欺瞞上情況惡化,到後期國庫竟空虛不堪。
雍正帝深知集權之重要,上台第三年就幹掉八爺黨(阿其那、賽斯黑)。攤丁入畝、火耗歸公等稅制改革才推得動,才有能力幫乾隆帝的國庫存一堆錢。
反之,1911~1949年之間的中國,軍閥割據,即便是被國際多數承認的北洋政府,也要面對不服輸的孫中山國民黨叛亂組織。蔣中正看似北伐統一中國,其實是靠錢買而非靠武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表面上毛澤東集權,但事實並不然。元老們表面順從毛澤東,但實際執行面不見得順從毛澤東。還有早期的黨外人士意見相左。這就是為什麼毛澤東早年要搞「大鳴大放」這個陽謀來清肅黨外,要集權啊。
後來自己經濟政策失敗造成三年大饑荒餓死幾千萬人,毛澤東又被邊緣化,為了重新奪權再搞「文化大革命」鬥掉劉少奇、鄧小平。毛澤東自己一開始都沒預料到文化大革命一搞搞10年啊,他本以為只要幾個月就結束,但是自己開了頭,下面搞派系鬥爭的不肯停啊。真正再集權回毛澤東時,已是垂垂老已無力真正處理政務了。毛澤東自己心裡也清楚權力不夠穩固,對江青說:「我活著解放軍跟我走,我死了解放軍跟元老走。」
果然毛澤東一死,四人幫迅速垮台,鄧小平拿回權力後快速地實質否定掉毛澤東多數錯誤政治與經濟決策,走回毛最恨的「經驗主義」老路,才有後來的改革開放與中國經濟奇蹟啊。
(鄧小平之所以權力相對穩固,一方面要歸功毛澤東誤打誤撞地幫鄧把多數元老都殺光或磨死啦~)
即便是最被推崇市場自由的香港,在港英時期也是集權得不得了!1960~1990的香港經濟發展如何?毋須多言!
台灣自己的經濟發展,也是總統權力最大最穩固時反而發展最好。陳水扁以降的總統權力不斷削弱,號稱民主自由卻是混亂矛盾且無人負責。台灣經濟成長力道大幅衰退可是有目共睹。
社會經濟進步與穩定,和政治是否民主或集權,關係往往不如陳家煜教授所以為的那樣!換言之,我認為陳家煜宣稱或暗示的理論,其實早就被史實駁倒。
http://wp.me/p9ffS3-sH
火耗歸公 在 阿湯趣歷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一個酷愛歷史的UP主以獨特視角帶大家讀歷史,看奇聞。創作不易,感謝每一位朋友的支持,不要忘記點訂閱和小鈴鐺哦
火耗歸公 在 [轉錄]特別費的簡單爭議- hatepolitics | PTT八卦政治 的推薦與評價
雍正知道現今大清朝需要的正是對官場陋規習俗的改革, 於是推出一系列的公平方案, 諸如公平賦稅的攤丁入畝,和遏止貪污的火耗歸公。 "所謂火耗歸公當時一般百姓繳交稅 ... ... <看更多>
火耗歸公 在 金融大騙局- 雍正皇帝在位僅13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推行新政的重點,其實就是「稅制公平與合理」,舉凡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其用意都是使人民的稅務負擔更為合理。 ... <看更多>
火耗歸公 在 Re: [問題] 關於清代的火耗- 看板gallant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gyqmo (白目組候補組員)》之銘言:
: 我讀清代康熙年間呂熊的小說《女仙外史》時
: 其中有一段我始終有點搞不清楚
: 八十四回:
: 古者謂錢為泉,言如泉水之可以通達四海也。今之錢則不然,有行於此邑而不能行於彼邑
: 者,有鑄於彼郡而不可以通於此郡者。俗語云「錢使地道」,其故安在耶?在於上之人,
: 先以此取利,夫王者鑄錢,以通天下之貿易。奈之何司農錢局之中,歲必計其獲息多少耶
: ?於是外省之設爐者,尤而效之,必以獲息之多逢迎其上,而其息則又三分之一入於國,
: 一進於官,一沒於吏胥,其錢至於瘦削而不可問。
: 這段話是呂熊在談自己的賦役理念時,所提出的其中一個問題
: 因為我對賦稅實在太陌生了
: 所以再找了一些資料後,覺得這個應該就是在談火耗
: 清史稿,卷一三五,志九十六,食貨二:
: 火耗者,加於錢糧正額之外。蓋因本色折銀,鎔銷不無折耗,而解送往返,在在需費,州
: 縣徵收,不得不稍取盈以補折耗之數,重者數錢,輕者錢餘。
: 所以關於小說那段話,我的理解是:
: 呂熊認為百姓在繳稅納銀時,因為官府必須要把碎銀子融鑄成大錠
: 在燒熔過程中,會有些許的損失,所以各地官府就會再額外加收不等的火耗稅
: 因此造成每個地方的銀子價值不一樣
: 火耗收得多的地方,銀兩價值就比那些火耗收得少的地方貴
: 導致各地的銀兩才會無法自然平等的流通
: 請問這樣的理解有誤嗎
: 謝謝!
以前高中看過台灣一位錢幣收藏家寫過的書,他專收銀兩,所以有些印象,因為書不
知丟哪了,所以僅憑印象作答。清代是以銅錢跟銀兩來繳稅,但我記得有固定比例。除了
銅錢也要有一定比例的銀兩。不過銀兩沒有固定形狀,所以要把收來的碎銀改鑄成官方的
樣式才能上繳。這樣子就是今天大家古裝劇看到的那種,不過有些不同,真正的官銀是沒
有上面那個小半圓球體,而是平的,因為這樣可以堆疊。不過各地省份好像沒有規定的形
制,我記得有些地方是鑄成馬鞍形的。總而言之,這些改鑄的銀子在重鑄後,還要加蓋收
繳的單位章,就是趁銀子未冷之前就蓋下去的。
這些改鑄的銀子就叫官銀,成色也獲得保證。不過碎銀改鑄會有一定比例的損失,就
像一百兩的銀子改鑄完之後可能只剩下九十八兩。單位小還不成問題,但單位大就是一筆
巨大的數字了。可能某省應收繳500萬兩,但扣掉火耗之後只剩490萬兩,跟應收帳目就差
了整整十萬兩。所以地方官員在收繳銀子時就先加上兩趴的損失,變成你原先的税又多了
2趴。所以地方民怨四起,後來雍正的改革就是決定把這些火耗的損失改由政府吸收,記
得是叫火耗歸公。
至於碎銀到底是怎樣呢?我記得那個收藏家舉的例子很有趣,有錢大戶怕銀子被偷,
便把所有銀子鑄成一大塊,要用在鑿下來。因為一塊幾百公斤的銀子是搬不走的,鑿下來
的銀子在量一下重量,看一下成色,換算銅錢或是等值的碎銀找零。因為這種方式太複雜
,所以等到南美的銀幣流入,大家都樂於用銀元了。以上是記憶中看的書說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86.152
※ 編輯: kokone 來自: 220.136.186.152 (12/13 00:5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