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錯的愛所帶來的矛盾,是令人更挫敗的。
在我們的傳統裡有著一條令人匪所思的說法:「打是情,罵是愛。」就是因為我愛你、我在乎你,所以我要打罵你,為了你好,你看看別人我才懶得理他。相信有些人都有經歷過這樣的生長環境,當父母認為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時,實是承載不了孩子的情緒或嘗試,而以威嚇來控制孩子走在我們設立好的框框中。然而,孩子得到「我是愛你在乎你」的訊息與身體或情緒上的打罵「傷害」所造成的矛盾,會開始在心中發酵。而這種痛苦會開始令孩子在心中內化其訊息「我不好才會被打」來獲得控制,只要我變好了就不會被打罵、就會被愛、就不會被丟掉的可控感,慢慢地會內化成自己的價值觀。
於是我們可見的是,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小孩時,也有極大的可能成為打罵孩子的父母,「孩子不乖就是要教(打)」成為了自己也認同的中心思想。一般來說代際傳承就這麼傳遞下去,直到有一代的人開始逆轉思考起,為什麼言語上的「愛」與情感身體上的「痛」是這麼地矛盾。或者說,直到有一代人在人際關係或親密關係上體驗到挫敗時,才會開啓一條反思之路,思考在打罵教育下的控制感,是因為承載不了他人的焦慮或恐懼情緒。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我對情緒的涵容力不夠,所以當你的情緒影響我時,我不旦接不住、收不了,我也承載不了自己被勾起的情緒,於是一股惱地全丟給你,要你閉嘴聽話,那麼我就會覺得穩定安全些。
在70年代左右的人都有體驗到一種以物質來替代情感滿足的狀況,那個年代經濟起飛很多家庭的物質條件都開始發生變化,父母忙於工作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以物質來代替父母的愛。因為父母自身的焦慮感很重,於是當孩子需要被滿足某些期待而鬧脾氣時,容易被漠視或以情緒暴發的控制感來替代溫柔的接納或引領,以致於「我忙得跟狗一樣的為這個家打拚是為了誰」就成為了閉口令。
我曾經聽過一位個案講述了一段與父母之間的故事,其中一句話很令我印象深刻。他出生於富裕的家庭(aka.富二代),父母忙於自己的帝國打拚,從小為了他以後的路途,就把他送出國唸書。他自己一人在國外生存、唸書、交朋友、談戀愛,也就是說人格基底的安全感、自我認同、價值形成時期父母都不在,於是他成為了一個「缺愛」的人。然而,每次他交的女友父母都不認同,認為女友的條件不優,深怕她會為了家裡的錢而騙了自己的兒子。於是這個孩子就活在父母的影子下,不得以脫身。當父母認為「我是愛你才拚命地賺錢把你送出國唸書」時,他跟我說了一句:「以後等我父母老了,我一樣會拚命地賺錢把他們送去養老院照護。」我著實倒抽了一口氣,沒錯,這就是以物質替代情感滿足的經典例子。
有些家庭中也會有一種「對愛的表達感到羞恥」的狀況,明明在乎關心對方,但說不出口,於是以批評指責的方式在表達。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人際關係中,有些人講出來的話盡是批評指教讓人想要翻白眼遠離他,但實則他是希望拉近與人的關係的。探究之下會發現,這正是一直以來他被對待的方式,所以他從未體驗過什麼是直接正向表達愛,而不是以怨或恨的連結來替代愛。
這些倒錯的愛會讓人開始混淆,最大影響的是我們開始會分不清什麼是愛什麼是傷害,什麼是尊重,什麼是保護自己的權力。而在界限混淆不清時,過度涉入他人領域以愛為名去控制,就屢見不鮮了。而這在關係中就容易受挫,受挫後會開始懷疑人性,也懷疑自己的價值。而這在無意識中的投射就更會喚起旁人傷害他的衝動,來讓他體驗到痛苦,因為痛是連結到被愛的需要的。
如果只在滿足某種期待之下才能獲得愛的體驗,那麼我們愛的不是那個人,而是那份愛的交換物。
#相關議題在靈魂之旅課會有更詳盡的解說
#週六晚剩最後一位
#10月2號開課
#年底最後一班
illustrator: victoriya kryzhko
無意識 翻白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愛自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
#什麼是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
摘文引自 #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
我曾經是個聽到「愛自己」三個字就想翻白眼的人,我其實聽不懂這究竟是指什麼。你也是把類似句子當信條遵守的人嗎?像是「合理的要求是訓練,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天將降大人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或是你也認為「愛自己就是自私」、「愛自己就是軟弱的人才做的事」。如果你也時常這樣想,那麼你應該也長期處在言語暴力的剝削情境下,是言語暴力的受害者。
.
為了避免誤會,我想說明一下:上面這些句子並非「不好」或是「沒有意義」,核心的問題在於它是否「使人沒有選擇而只能擁抱它」。假使是在有選擇的情境下,選擇將「吃苦等於吃補」,那是這個人勇敢地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但假使是被迫進入一個「沒有選擇」的地方,像是電影《神鬼戰士》的奴隸被丟進古羅馬競技場,只能戰鬥否則就會死,於是別人說的「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練」,則成為一種「逼迫你吞下一切」的言語暴力。習慣這種言語暴力的人,也會習慣對自己施虐,而且聽不懂究竟什麼是愛自己。
.
不曾遭受嚴重言語暴力對待的人,很難理解受害者的困境。心理學裡頭朗朗上口、時常討論的「愛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可以對自己更好一點」、「接納自己」等等,對於言語暴力的受害者而言卻很難懂。特別是對那些依然持續承受暴力的受害者來說,這些不僅很難懂,還幾乎是幹話。
.
「好好愛自己」這句話說得沒錯,但不知道該怎麼做,不明白該怎麼抵擋那些腦中反覆出現、一閃而過的各種關於「你不配」、「你不懂」、「你沒有用」、「你沒救了」、「你果然是魯蛇」等等的句子。他們只會想到:「這個世界如果可以這樣運作,我就不可能長成這樣。」「這個世界就不是這樣運行的,我只能以現在的樣子勉力活著」。
.
很少有人仔細梳理言語暴力對人們造成的傷害。暴力的語言,特別是從幼小年紀開始反覆堆疊的那些,會摧毀一個人自我療癒的能力、健康地憤怒的能力、堅持自己想法的能力、擁有良好界線的能力。這些能力通常,都還是由身邊的大人親手毀滅的。
.
很多時候,大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基於自己的需求並透過肢體暴力、冷暴力,混和言語暴力來羞辱、詆毀、嘲笑、喝斥、摧毀一個孩子「正常的情緒」。孩子的情緒沒有獲得大人的理解,沒有被同理,也沒有被承接,而是遭到忽視、備受羞辱,再被喝令停下來。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大人想要的通常是「乖巧聽話」的孩子,而不是「身心健康」的孩子;相較於「難以控制」的孩子,大人們喜歡「好操控」的孩子。
.
能以這個方式摧毀的,不僅僅是前面提到的種種能力,還有孩子表達正常情緒的部分。大人時常嚴重侵犯孩子努力維持的界線,以強烈的言語暴力迫使他們就範,然後全然不覺哪裡有問題,還說著:「啊,你怎麼這麼笨,這麼不懂得保護自己?」「你要愛自己啊!」
.
這,就是言語暴力受害者們的起點。深深愛著或在乎著那個會帶給自己傷害的人,那些愛跟痛很多時候糾纏得血肉模糊。說都是壞,也不是;說都是好意,從小到大也是這麼被迫吞下,但總是有些不舒坦;說要找回自己的健康界線,卻感覺很迷惘,誤以為沒受侵擾就是有界限,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一直門戶大開。他們時常處在這樣的困境裡,也很難把自己的處境說清楚,因為從自己的角度來講,「這些好像沒什麼」、「是自己太多愁善感」、「是自己確實做得不夠好」。於是,他們只能希望自己下次可以做得更好,愛自己什麼的,等做得夠好再看看,反正現在也聽不懂。最後活得像卷充滿暴力語言的錄音帶,攻擊自己,偶爾也攻擊別人。
.
這就是為什麼療癒言語暴力的受害者需要許多友善的人。像滴水穿石那樣,這需要耐心,也需要許多善意支持。當年怎麼被傷害,現在得一點一點地讓這些暴力語言漸漸淡去、一點一點地讓那些腦內一閃而過的句子,從「你這個沒有用的廢物」變成「你其實已經做得不錯」。
.
為了展開療癒之路,需要試著找出這些「具有傷害性」的句子。如果你願意,請接著做後面這個練習。
🌟暖身練習🌟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
.
如果你也對「愛自己」有負面的情緒,或許可以試著完成下面這個練習,花一點時間靠近那個造成負面情緒的根源。這個練習需要你放慢自己的思緒,試著想像一下有臺慢動作撥放思緒的攝影機,正放著你聽到「愛自己」時的想法。說出「沒什麼感覺,就只是討厭」前,你的腦海中通常還閃過了一些其他的句子,那些可能是我們幼小時身邊大人不經意植入的句子。
.
找出這些對我們具傷害性的句子,不是為了譴責那些大人,只是為了幫助我們找到一直傷害自己的來源,讓我們能更有意識,不再不經意地傷害自己。
.
👉 現在就看看圖卡,一起來練習吧!
.
文章出處👉《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
.
📖 更多關於言語暴力的探究、案例、覺察與改變,誠摯與大家分享,心理師想跟你說九月推薦好書《你說的是愛還是傷害:坦率擁抱真心的20個非暴力溝通練習》,由諮商心理師陳亭亘著作,亭亘本身是一位擅長敘事取向諮商、非暴力溝通的諮商心理師,本書精確而清楚了以亭亘的生命脈絡,替讀者帶來另一種認識非暴力溝通的取逕,非常值得一讀!
.
📖 這邊讀讀紙本書 https://reurl.cc/3a84XX
💻 電子書也上架了 https://reurl.cc/a9pdqY
無意識 翻白眼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增進你的表達能力】
⠀⠀⠀
啊本來想寫個業配文,但我打著打著居然變成了回憶文XD
⠀⠀⠀
很多時候,大家都常會說,要去學溝通表達,就是學『說話的藝術』。但我覺得,說話可能不是一種藝術,而是一種為他人著想的技術。
⠀⠀⠀
記得當時剛進去澄意的跟周老師學習的時候,我本來想學的是聲音,想說把聲音練得厲害,或是學個幾招,就能夠出來開課教人。
⠀⠀⠀
沒想到這個誤入歧途(大笑),我聲音老實說還是沒有變得跟周老師與小虎老師一樣迷人,但我覺得我學到最多的,是在對話時,如何在乎你面前的這個人。
⠀⠀⠀
以前的我其實個性滿衝動的,看到什麼事情都想跟人吵架。於是我當時跟周老師學邏輯表達的時候,我心中想的是,我要怎麼樣才能夠講贏別人。
⠀⠀⠀
但其實這個方向很可能就是錯誤的開始,當我們只想講贏別人的時候,對方根本不可能被你講贏,就算他知道他是錯的,他也一定要激辯到底。
⠀⠀⠀
於是我就體會到,其實人在表達的時候有一個概念。概念就是人常常會把自己說出來的話當成是自己,而想要證明的,就是自己是對的,或是自己是好的。
⠀⠀⠀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明明知道自己理虧,但因為不想認輸,所以想盡更多辦法跟對方互辯的經驗呢?我想我們或多或少都是有一些的。
⠀⠀⠀
然而當我們知道這點時,其實只要在話語中改變一下,就能夠有很大的效果。這也是周老師在課程中說的,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的概念。而我消化之後,把他變成兩個可以馬上使用的想法。
⠀⠀⠀
尤其是第一個真的滿重要的,很多人講話的時候常用:你有聽懂嗎?你有在聽嗎?這時候我往往都會在心中偷翻白眼。(當然,語氣也非常重要,那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語氣,實在很難形容XD)
⠀⠀⠀
所以這時候,只要把你改成我就好了。我說的會不會太快?我說的還清楚嗎?我想就能夠有效的改變這樣的對話模式。
⠀⠀⠀
另外就是在跟對方對話的時候,盡可能的不要使用否定用詞。舉例來說,之前別人跟我講話時,我的開頭常常是『不是』,『沒有』,『不對』。
⠀⠀⠀
這時別人聽到我們的開頭是否定他們,很可能第一時間就會啟動防禦,於是後面我們說什麼他都不想聽,他只想反駁我們,證明他是對的。
⠀⠀⠀
當然我必須說,這個習慣是很困難養成的。即便我自己教這個,我有時候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還是很常會這樣說話。但至少我們說話的時候如果能多放一份心力,這樣的情況一定能夠大幅改善,也能讓對方更好的接受我們的心意。
⠀⠀⠀
希望這兩個技巧能讓大家也有點收穫,如果想要在表達上有更多學習,我還是要推薦一下師父周老師的邏輯表達力線上課,只要每天撥一點時間學習,一定能夠讓你的表達能夠更加精進~
⠀⠀⠀
傳送門在此:https://bit.ly/3bEeWiV
⠀⠀⠀
另外如果對聲音感興趣的朋友,周老師也有做線上的聲音課,歡迎一起體驗聲音的迷人魅力:https://bit.ly/3u0tMH5
⠀⠀⠀
#忘形流簡報
#邏輯表達力
#超推師父的課程
#疫情也能在家進修
#一起把說話變成在乎對方的貼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