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週都在閱讀 #野人文化 出版的《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 Nolan電影全書》,#有種每天都在跟諾蘭導演約會的幸福感(想太多!!)。越讀越覺得諾蘭導演是個思緒清晰、涉獵廣泛、謙虛好學,而且,具有職人精神,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著高度要求的創作者。
.
《諾蘭變奏曲》的「亮點」,一是從諾蘭導演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或拆解)他的作品、二是從訪談者(影評人 Tom Shone)的視角,一邊補上諾蘭導演的童年與求學經歷,探索他的作品與過去的關係,一邊補上影迷對於諾蘭導演作品的想法與疑惑。同時間,本書作者還敢於挑戰諾蘭導演,研究與推敲導演對於某些事物的觀察(很喜歡諾蘭導演給作者出的考題,如何用語言而非文字或影像,描述左邊與右邊的概念,測試語言的侷限與可能性)。
.
最棒的是,諾蘭導演與作者在書中提及許多作品(音樂、建築、電影、小說、繪畫等),這些作品都對諾蘭導演的電影有著啟發作用,我一邊讀著《諾蘭變奏曲》一邊想著要補上更多的小說或電影或音樂,例如重看《窈窕淑男》、《烈火悍將》、希區考克作品、或是重聽大衛鮑伊與漢斯季默的專輯,我甚至已經借了波赫士的小說來讀!
.
《諾蘭變奏曲》厚重有份量,讀起來有飽足感,卻不會讓人感到艱澀或有距離感,身為諾蘭導演的影迷,這本書絕對值得收藏!以下節錄幾個我很有感的段落跟大家分享!
.
其一,「你知道嗎,電影製作當中,最棒的特效就是剪接。」(剪接是敘事的一部分,決定故事該長什麼樣子!)
.
其二,「我開始注意到幾件事。最主要的一個是,你絕不與陌生人保持相同走路速度,就是不行,你可以快或慢,但絕不與陌生人保持相同走路速度。在極度擁擠的城市中,我們為了維護隱私感,會使用很多這類無意識的屏障。當你在尖峰時刻搭地鐵,那年代會用報紙這招,大家都擠在一起,卻假裝其他人不存在,這我其實也很擅長。閱讀珍·奧斯汀( Jean Austen)或哈代( Thomas Hardy)的小說時,你會讀到某小鎮上的人不能跟剛搬來的人講話,因為他們還沒正式被引見。竟然有人是這樣過生活的,這太瘋狂了,但我們現在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如果你在街上或購物中心直接跟陌生人互動,你就是在改變這些法則,對方會立刻感覺非常不舒服。我並不建議你跟蹤別人,但如果你曾在群眾裡選個人,專注留意他們,看著他們去哪,那麼你立刻就改變了一切。光是覺察他們,你就侵犯了他們的隱私。」
.
諾蘭導演談他的首部作品《跟蹤》,一名無所事事的男子跟蹤一位穿著打扮上流的男子,卻反過來被對方發現,甚至成為對方的「徒弟」,展開截然不同的人生...,這部一小時長度的影片,已經有了諾蘭導演作品的雛形,包括在簡單的劇情概念下,玩起了複雜的敘事線,還有片尾的劇情翻轉。
其三,「電影可以十分如夢似幻,它與我們的夢之間的關係很難講清楚,但在你活著存在於這個世界的期間,會希望能夠建立連結,發現隱藏的事物。我認為,夢為我們做到了這一點,我也認為,電影為我們做到了這一點。《頂尖對決》尾聲,休傑克曼的台詞就是完全相反的東西,他說,真實讓我們失望,所以我們為世界創造出更複雜、更神祕的想法。我覺得這也是非常正確的觀念,但是對於『虛構是什麼』的看法太黯淡了:虛構就是一連串的複雜事物,設計來讓我們看不清真實有多平庸。我比較喜歡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的觀點:虛構是『令人狂喜的真實』。」
.
這段話解釋了導演對夢境,對虛構的世界,對電影的愛。虛構是『#令人狂喜的真實』,這也是為何我們一再回到戲院的原因吧。
.
其四,諾蘭在《連線》( Wired)雜誌的文章中寫道:「如果你待過放映室,看到放片時膠卷轉出轉盤,掉到地板上,你就會對時間流逝的無情與恐怖有非常具體的概念,而我們都是活在這樣的時間裡。」電影導演為了一個案子耗掉三或四年,而成品在兩個小時內就消失了,導演體驗到的時間流速與觀眾不同。「導演與觀眾並非對等的組合。意思是,我得用好多年的時間籌劃、思考,要把什麼放到他們面前,而他們在真實時間裡用兩小時、兩個半小時,在電影映演的當下去掌握它。我的工作是盡我所能地把一切都放進電影,為了真實時間的觀影經驗,仔細微調作品。」
.
諾蘭導演對於時間感的掌握總是迷人,就像《敦克爾克大行動》乍看很像是「一天」內的故事,事實上,電影裡海陸空三組人物是身處於不同的時間線。地點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感知(例如痛苦的環境,會讓人感到度日如年,但愉悅的環境,卻覺得時間快速流逝),交通工具、身體狀況、生活經歷等,也會造成每個人對時間流動速度快或慢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
.
諾蘭導演最厲害的一點,在於呈現不同角色內心的時間速度,例如《記憶拼圖》的蓋皮爾斯必須在自己遺忘前趕快寫下對他有利的證據,但沒有罹患短暫記憶症的旁人,卻是氣定神閒,輕鬆等待蓋皮爾斯落入險境。
.
其五,「說真的,每次我說喜歡某部片,但那部片不是正規驚悚片或動作片的話,大家都會很驚訝。例如《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2016 ),對我來說是一部了不起的電影,我看了三、四次,它的導演手法真精采,而我通常不喜歡歌舞片。」
.
諾蘭導演愛《樂來越愛你》!!讀到這一段,內心放煙花,哈哈,《樂來越愛你》真的很好看啦!!
.
《諾蘭變奏曲: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 Nolan電影全書》
#購書連結看這邊:https://reurl.cc/1gleRm
.
#博客來獨家書封版看這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5365
.
#誠品獨家書封版看這邊: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49212681989121009
.
#諾蘭變奏曲
#當代國際名導Christopher_Nolan電影全書
無所事事相反詞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段時間,和人聊天時發現一個蠻奇妙的觀點。
這個觀點其實已經風行很多年了,只是說我是那時候才發現,這個觀點已經成為了一種對人生不負責時,用的一種藉口。
很多人都喜歡把“普通人”歸為一個大類。
明明普通人多種多樣,但很多人就是喜歡把人粗暴地分成“上流人士”,以及“普通人”。
在這個分類里,普通人可以不用努力,普通人可以不用認真,普通人可以得過且過,普通人可以說錯話且不用負責,普通人可以嚮往美好但排斥為之付諸努力。
在這個分類里,普通人什麼都可以湊合,只要能活著。
你問他最喜歡聽的那首歌,作詞作曲是誰,還有什麼作品,他一點興趣都沒有,所以完全沒去記。
你問他最喜歡吃的那道菜,在不同的店里所展示的不同風格,他不知道,他只覺得都好吃。
你問他擅長做什麼或者喜歡做什麼,他想了半天,會和你說,他沒什麼興趣愛好,他只是個普通人。
他讓你幫忙介紹聯誼對象,要求提了一堆,最後對方說這些要求很合理,可他願意為之付出什麼努力嗎?
他卻可以立刻說他只是隨便說說,不指望全部做到,因為他只是普通人,沒想那麼多。
為什麼普通人的定義被人大量用在了這種地方?
我並不喜歡對他人的生活方式做出評判,但看了很多這種例子后,特別是看到他們經常流露出的那種頹廢和痛苦,心裡終究是忍不住想說……為什麼要用“普通人”這個標籤作為理由,阻止自己去尋找快樂呢?
並不是討論作為一個人我們該不該健康向上,或者努力奮發這種雞湯概念。而是說,我們活在世上,我們也許會經歷很多不好的事,或者已經經歷了很多不好的事,可經歷這些,難道不是為了去遇見那些好事和快樂嗎?
你可以不努力上學,你可以不努力工作,你可以放假無所事事,你可以盡一切所能去偷懶,但你不可以不努力尋找讓自己人生快樂起來的方式。
你至少要有一個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的小興趣或者方向。
否則漫漫人生,哪裡熬得下去?
你活著痛苦,我旁邊看了也難受。
也許有人說,生活壓力大,實在沒有餘力做這些……
但事實上,說這些話的人,你會發現有很大很大一部分,其實他們並沒有那麼忙。
問題在於,他們即便空閒下來,也會覺得——我太累了,休息休息。
這休息時間,一天不嫌少,一個禮拜不嫌多,時間揮霍完了就去面對讓人絕望的星期一。
該休息嗎?我覺得是該的。但如果只有休息,會讓人有種,工作就是為了休息的錯覺。
我有個同學,真的是超忙的那種,生活壓力也不小,還要管小孩,真的一天到晚沒什麼空。
他不參加任何聚會,因為實在是沒時間,他自從結婚有了孩子后,一次同學會都沒參加過。
就算實在有事必須要出來,大多也是晚上十一點多以後,把孩子哄睡了才能出來(他孩子據說超級調皮!)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保留了自己的小興趣,他喜歡摩托車,整天一有空就擺弄自己的那輛摩托車。
我當時看他看自己摩托車時的眼神,我就覺得,生活再苦,壓力再大,這個人一定能走到最後的。
因為他會給自己找樂子。
總的來說,我想歸納一個建議給大家。
你要麼用力上進,要麼用力快樂!
你知道我這輩子最後悔的是什麼嗎?
小時候書沒讀好,挨了好多罵,可那時候我很乖,都沒有怎麼玩過,小時候我連遊戲機房都沒去過。
結果學沒學好,玩沒玩好,堪稱人生一大損失。
讀書好的沒怎麼玩的,他也許沒有過得很爽,但他確實獲得了不少稱讚,也為未來人生打下了良好基礎。
讀書不好,但瘋玩的,哪怕挨罵超多,長大了也會覺得青春無悔,起碼爽過。
讀書好又玩得好的那種人生贏家在這裡就不提了……那些人都該被燒死!!(嫉妒到流血淚)
千萬別半死不活,什麼都無所謂,什麼都湊合……那你的人生,就只剩下湊合了,哪裡還有樂趣可言?
活著沒有樂趣,時間長了,你不會想去死嗎?活著的時候卻想著“去死”,這應該是人生中最痛苦的事了。
減輕壓力靠“將就”,但增加快樂,靠的是“講究”,兩個詞雖然唸法接近,但連接的後續內容是截然相反的。
說了那麼多哈……
我只是想說,我這麼就沒出書……是因為我講究!(厚顏無恥)
無所事事相反詞 在 DJ 芳翎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06/18 星期四 絕對音樂】
「努力是一種生活態度,和年齡無關;
生活要有激情,只要你有前進的方向和目標,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晚;
負能量的腦袋不會給你正能量的人生,
簡簡單單,學最好的別人,做最好的自己…」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102歲老爸把75歲兒子送進養老院,只因兒子太無趣…》
102歲老爸把75歲兒子送進養老院,只因兒子太無趣!
人生的幸福只掌握在自己手裡,與年齡無關,與子女無關,幸福的關鍵就是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心。
父母老了,子女把父母送進養老院並不稀奇,但是你見過兒子老了,父親主動把兒子送進養老院的嗎?這是什麼神操作?
2018年印度電影《老爸102歲》中,就有這麼讓人疑惑的一面。電影開端,只見102歲的父親達特利,正在打電話要送75歲的兒子巴布去養老院,理由竟然是:“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對健康的危害超過煙草,要想獲得長壽,就必須遠離這樣的人。”
102歲的父親達特利是個老頑童一般的人,永遠把“及時享樂”作為自己人生的第一要務,他一直精神矍鑠,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和激情,從不服老從不認輸,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還“正當年”。
穿鮮艷的衣服,四處結交朋友,平常跳跳舞,吹吹薩克斯,搖著紅酒杯欣賞星空,遇見陌生司機也能一見如故聊得熱絡,路上遇見小孩踢足球,他都能玩心大開,湊上前去踢一腳。
他和兒子巴布各自有一台冰箱,巴布的冰箱裡全是蔬菜和水果,特別“營養健康”,而達特利的冰箱打開竟然全都是零食飲料,雖然為了健康著想,不能吃掉這些東西,但是每次打開都有巨大的滿足感。
他還對外界充滿好奇心,計劃去世界上最高的郵局打卡,給大家寄明信片,生活在他眼裡充滿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年輕人喜歡的他一個不落!
與之截然相反的75歲兒子巴布,則是我們見多了的“惜命無趣”老人,洗澡時間不會超過14分鐘,因為會感冒。
絕對不會住在外面,有人動了他的臥室窗簾都會一整夜睡不著,一條毯子用了60年,離開毯子就無法入睡,稍微身體有點不舒服,就會立即緊張兮兮地打電話給醫生看病。
巴布心裡,自己已經75歲了,要服老,要養生,因為稍有不注意,就會出現意外。巴布老了,但心更“老”,既害怕活,又害怕死。
就這樣,一個叛逆老爸,一個佛系兒子,這對三觀不和,性格迥異的父子生活在一起很多年,某天父親達特利突然宣布自己的新目標,他要打破活了118歲3個月零28天的中國人王重北所創下的世界長壽記錄,要代替他登上吉尼斯。
為了完成目標,他必須還得活16年,而和生活刻板,害怕改變的兒子生活在一起,會影響他的壽命,阻礙他實現目標,所以才有了電影開頭的一幕,他要把兒子送進養老院。
兒子巴布瞬間懵了,害怕改變的他無法面對陌生的環境,為了能夠留在家裡,他不得不接受父親達特利定下的五個任務。
一: 給死去的妻子寫情書、
二:斷絕和醫生的聯繫、
三:剪壞蓋了多年的毯子、
四:用一天的時間去孟買旅遊、
五:讓一盆君子蘭在半個月內開花。
巴布覺得這些任務全都是無稽之談,毫無意義,巴布不願意寫情書質問道:“她死了啊!”達特利卻說:“但你還活著吧!”
難道當伴侶去世,就帶走了一個人全部的心動和愛的能力嗎?你還記得你有多久沒有真正的愛一個人了嗎?
讓巴布斷絕和醫生的聯繫,只不過是想讓巴布不要整天活在小心翼翼的人生中,達特利還讓巴布去了兒時的遊樂場,當巴布坐在遊樂場裡的“飛機”內時,巴布突然回憶起什麼,嘴角漸漸露出笑容。
童年,這個聽起來多麼遙遠的詞,他有多久沒有提起過,童年時的天真,美好,被自己遺忘了太久太久。
年老,到底是一個不斷遺失還是不斷積累的過程?沒人說得清,多少人忙著趕路,卻遺失了曾經的美好,你的初心還在嗎?
達特利讓巴布在他蓋了65年的毯子上剪出三個鴨子形狀的洞,對毯子視若珍寶的巴布難以接受,卻不得不執行,過程很痛苦,但結局卻能幫助巴布走出沉迷過去的循環圈。
人生不過就是斷捨離的過程,有捨才有得,固執地抓住過去不放,便騰不出位置給未來,敢於放手,才能握得更多。
讓巴布養花是為了讓他培養新的愛好,有點事情做,達特利甚至故意“欺騙”巴布,告訴他只要對著君子蘭唱歌,就能讓它三天內開花,信以為真的巴布便真的開始對著花唱歌。結果幾天後意外發現花真的開了,以為奇跡發生的巴布驚喜得像個孩子,迫不及待地和別人分享這份喜悅,眼角眉梢都是久違的喜悅和驚奇。
其實,這個“奇跡”是達特利趁巴布不注意,悄悄用已經開出花的君子蘭替換下來的,就為了讓巴布重新感受生命的神奇和生活無處不在的驚喜。
就這樣,在父親連哄帶騙帶威脅下,巴布一點點改變,不再暮氣沉沉,不再謹小慎微,不再死氣沉沉,重新充滿活力和熱情,他像煥發新生一般,重新熱愛整個世界。
詩人塞繆爾•厄爾曼在《青春》中:“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像,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湧流。”
75歲又如何?永遠別拿太晚和太遲做借口,任何時候,生命都可以被重塑,都可以重來,生命的啟動鍵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就看你有沒有敢於直面生活的勇氣。
正如達特利說的:“我這輩子從沒有死過,記住,只要活著,就不能死去。”
但是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巴布,因為巴布最大的心結還沒解開,那就是巴布的兒子,阿莫。
巴布像所有老父親一樣,辛辛苦苦積攢了一輩子的錢,把兒子送到美國去讀書,結果兒子卻毫無感恩之心,在國外一待就是幾十年,多年來一直對巴布不聞不問。
自從阿莫去美國,巴布的妻子便得了阿爾茲海默症,即老年痴呆,妻子整日心心念念能等到兒子回來看她一眼,結果阿莫以各種理由拒絕回國,直到妻子忘記所有人,只記得阿莫一個,阿莫依然沒有回來看望過她。
三十年後兒子終於回來了,卻不是良心發現回來盡孝,只是為了分財產。
如果阿莫回來,那達特利之前所做的一切全都會白費,一切都將回到原點,巴布依然無法真正的改變,達特利重新給巴布派了一個新的任務,和阿莫斷絕關係,把這個白眼狼兒子趕出去。
達特利坐在客廳一頁一頁的給巴布讀著阿莫這些年寄來的信件,信的內容全都是索要金錢和敷衍巴布的假話,達特利就是想讓巴布看清楚阿莫並不是真正地回心轉意,並不值得他再為其全力付出。
一面是兒子,一面是父親,巴布陷入難以抉擇的困境中,甚至和父親達特利大吵了一架。達特利對巴布說:“要是兒子成長為一個混蛋,就忘掉他吧,只記得他的童年就好。”
短短一句話,卻讓人沉思良久,多少父母,因為“血緣”這兩個字,就寧願犧牲掉自己全部的人生,卻忘了,父母和子女本就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一味地犧牲自我,一味地委屈自己,將人生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子女身上,本身就是一種對生命的辜負,愛人者必先自愛。錯了,就要有及時止損的勇氣。
而這所有對巴布的“瘋狂改造”,是因為達特利之前被檢查出了腦瘤。
達特利想用餘生的幾個月,改變75歲兒子的刻板思想,趕走兒子內心積攢多年的陰霾,讓兒子能重新找回自我,能夠每一分每一秒都鮮活的存在過,所以才策劃了這一系列。
而得知父親的苦心後,巴布終於幡然醒悟,在阿莫回來的那天,巴布趕到機場,當著所有人的面痛罵阿莫,之前都是阿莫用“請你理解我”來當借口搪塞巴布,這次,巴布終於能夠狠下心和阿莫斷絕關係。
人生的幸福只掌握在自己手裡,與年齡無關,與子女無關,幸福的關鍵就是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情和好奇心。
達特裡離開的的那天,他告訴巴布,這個世界上,不是只有阿莫。人不管到了什麼歲數,都要好好的活著。
“年歲有加,並非垂老,情趣丟失,方墮暮年”。這個道理世上又有多少人能懂,在人人懼怕衰老的時代,多少人因為衰老而自我放棄,多少人在喪失掉生活熱愛的那一刻便已經死了,又有多少人又只是在假裝生活行屍走肉?
餘生該怎麼過才能不辜負精彩,該如何斷捨離才能算活著?這是我們終身要學習的一堂課。
(文章來源:網路文章分享)
***************************
無所事事相反詞 在 訂購Samuel寫的【迆活心經】 一本不提NLP 的推薦與評價
迆音〝HEA〞帶「懶散」、「散漫」、「無所事事」、「漫不經心」、「隨心隨意地蹓躂」的意思,中文字「迆」或「迤」相通,相反詞是「拼」。 生活、過活、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