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紓困孤兒 政府負責:政院紓困4.0無力 國民黨籲搶救餐飲「慘業」
國民黨針對政院紓困4.0,點出四大缺失如下:
一、涵蓋面不夠,超過半數人口未獲得紓困:迄今紓困4.0個人紓困僅約八百餘萬人次,涵蓋率不到五成。
二、紓困力道不足,補助杯水車薪:深受疫情衝擊的多項產業,諸如餐飲業、客運業、觀光旅遊民宿等仍須加大補助。
三、行政效率不彰:等待紓困撥款者,如各地幼兒園尚未拿到紓困金。
四、掛一漏萬:仍有以下八大類紓困孤兒,尚待政府積極給予援助:
1. 家有國高中、五專前三年學生、需照顧長者的「家庭防疫補貼」: 目前「家庭防疫補貼」發放標準,僅限家有國小以下孩童、國高中、五專前三年身心障礙學生的家庭,家有國高中、五專前三年學生的家長,不僅無法領取「家庭防疫補貼」,亦不得申請「防疫照顧假」,但國高中學生雖不一定須家長停工陪伴,居家學習還是要花費,家長收入減少,花費還要增加,政策不應該區分所謂國小、國高中的差別對待。
此外,防疫照顧假津貼未提供給照顧家中長者的人,因社區長照據點暫停運作而須請假照顧老人者沒得領,亦屬不公。
2. 未在政府紓困範圍內之服務業:包括移民、室內設計、就服、中藥、寵物、保代、保經、不動產仲介經紀、租賃住宅服務等九大行業受到疫情影響嚴重,卻不在政府紓困範圍之內,政府有必要針對沒有編列紓困預算的部會所轄的受創產業,給予必要的協助。
3. 個人接案者、自由教練、才藝班及其授課教師:許多「個體戶」沒有投保職業工會,又不算有固定雇主,不符合經濟部和勞動部的紓困條件。包括健身房或運動中心的教練或老師;自由接案的獨立工作者、經營或受雇於才藝班、畫室或音樂教室,或在社區從事各項團體才藝教學者,以及影視產業個人接案工作者等,都因疫情停工而案量驟減,甚至零收入。
4. 不符紓困資格之導遊領隊人員:政府規定帶團時限內帶國旅團體導遊、領隊才能申請紓困,若依規定期間無派案者,無法申請補貼;另外,接待外國人士來臺的導遊人員,以及專職帶領國內旅遊團的領團人員或國內領隊,亦未列在紓困對象中。甚至許多負責地方創生及文化導覽的解說員、協作人員也失去收入,卻未列在紓困對象中。
5. 觀光系講師、大專院校推廣教育教師:受到疫情影響,停止招生的觀光系所老師,或因疫情而減少開班的推廣教育教師等。
6. 華語文教師:非屬學校編制,又不被認定為僱傭關係,不受勞動法規保障:華語文教師受衝擊的情況比許多行業嚴重,但未有專屬適用的紓困措施,得到的紓困條件低於其他勞工。
7. 僑生:非「有戶籍登記之中華民國國民」,被排除在教育部「大專校院受影響學生」方案之外。但許多來自弱勢家庭的僑生因學費較低來台讀書,經濟困頓,甚至三餐無以為繼。
8. 庇護工場營運費用補助:如果要申請勞動部補助,營運條件其中一項是減班休息;如果真的減班休息,恐影響到弱勢的身心障礙者工作及收入,庇護工場多半不願意減班休息,因此也領取不到勞動部補助。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0萬的網紅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完整文章請見: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0554/ 你家中是否也有一位移工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或是年邁的長輩呢?他代替你的職責,陪伴孩子、打掃家裡、料理三餐、照顧老人家。他成為你家中的「代理家人」,卻在自己家人的生命歷程中缺席。 移工分為兩大類:產業移工和...
照顧老人 外 勞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譚新強:中國應積極吸引移民 「三胎」非應付老齡化最有效方法
文章日期:2021年6月4日
【明報專訊】早前中國公布了2010至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只微增了5%,正式超過14億人口。平均每位女性生育率只有1.6左右(適齡生育的女性更低,只有1.3),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
期待已久,內地政府終於再放鬆人口政策,容許生第三胎。一如所料,中外的即時反應以負面為主,異口同聲肯定這些政策改變無用,每年最多只將帶來微不足道的數萬額外新生嬰兒。現今一代大多為獨生子女,結婚後,兩口子已需要照顧4名父母,如真的生3個孩子,豈不是要負責9個人生活!須知現在養1個孩子都已經非常昂貴,如何能夠負擔3個?
我知道要逆轉生育率非常困難,根據「人口轉型理論」(Demographic Transition Theory),隨着經濟發展,嬰兒夭折率下跌,教育水平上升(尤其女性),生育率自然下降。何止中國,所有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歐洲,人口增長都在放緩,日本及韓國人口更已開始下跌。連印度的生育率都落後1980年的5以上,跌至現在的約2.2。去年加上疫情,美國新生嬰兒更加速下跌了4%,證明某些人預測會因夫妻被疫情困在家中而在一年後出現一次「疫情嬰兒潮」是完全錯誤的!疫情中,所有人心情煩躁,何來心情享受魚水之歡?反而家暴和離婚率有所增加。
農村人口多 提供經濟利益或鼓勵生育
「人口轉型」雖可說是大趨勢,但並非自然科學定律,每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情况都不盡同,即使不易逆轉,但不等於完全不受政策和科技發展所影響。即使在中國,雖然城市化已剛超過了50%人口比例,即是仍有近半人住在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或較容易利用各種經濟利益,例如西方流行的所謂「牛奶金」,或更有效的房屋津貼和價錢優惠等手法,去鼓勵生育。
近日香港是個好例子,本來很多人抗拒疫苗,有發展商捐出一層樓,作為鼓勵接種疫苗的獎品,都收到很好反應,預約人數馬上跳升超過50%,但其實此計劃的每人平均成本很低,可能20元不到!如利用類似手法鼓勵生育,可能亦有點成效呢!除經濟鼓勵方法外,現在醫學昌明,另外還有很多人工受孕和基因工程的新科技和方法,但當然道德和安全性都是重要考慮。
中國人口的最差預測是到2030年代中人口見頂(新增勞動人口早在2012年已見頂),到2100年,人口更將「腰斬」下跌一半,回到約7億人。很多人擔心這將帶來巨大經濟災難,應驗西方人的詛咒,「China will get old before it gets rich(中國未富先老)」,未來那麼多的老人家,靠誰來奉養和照顧?中國確要小心有這個可能,但毋須過慮。
以美國為例,也有頗嚴重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本來亦有很多人擔心當二戰後至1960年代初出生的Baby Boomers到退休年齡時,社會將無法應付此龐大的醫療和社會福利財政壓力。事實上,即使美國財政赤字和總債量不停上升,但由於過去40年,利率也不斷下降,結果利息支出對GDP比例,不升反降,再加股市長期表現奇佳,負擔能力綽綽有餘。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近日繼續呼籲美國應以比總統拜登(Joe Biden)提出更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替代老齡化社會的自然疲弱消費需求!
同樣政策適用於中國嗎?我認為答案是「yes and no」。我贊成人口老齡化自然減慢長期消費增長,帶來巨大通縮壓力,所以現在所見到的通脹反彈,只因經濟重開對供應鏈製造的短期壓力,只屬過渡性,而非結構性通脹。
1970年代為近代消費通脹最嚴重的年代,當時全球人口增長亦是最快的,再加上當年是「石油年代」的高峰期,所以每當OPEC減產,馬上挾高油價和全球通脹。現在全球女性生育率已跌近半,只約2.4,加上世界已進入無限供應的「數據年代」,所以何來結構性通脹?如長期通脹上升,最有可能的原因將是全球政府和人民,決定為對付氣候變化,寧付出「綠色溢價」(Green Premium),加速轉移到太陽能、EV(電動車),以及各種減碳排放生產鋼鐵和混凝土但仍較昂貴的綠色技術。
人民幣倘成功國際化 將減未來財政壓力
但中國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比美國嚴重得多,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缺乏美元的話語權。美國至今仍可隨意行使美國獨有的「exorbitant privilege」(過分特權),亂印鈔,肆意操控利率曲線,基本上即把財政負擔推給全世界投資者幫他埋單,但竟然仍無損美元地位!所以我經常提醒,中國的真正短板絕非製造業,連半導體也不是,中國的真正短板是金融和傳媒。如中國能提升人民幣地位,成功國際化,即使不能代替美元地位,但將對減低未來財政壓力,大有幫助。如再加上成功打造股市的健康慢牛,當然亦對退休基金和人民自己積穀防老,有莫大幫助。
除財政擔憂外,很多人亦擔心未來勞工短缺問題,包括誰來照顧大量老人家?中國人非常相信科技,寄望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5G和AI等新技術,工廠變得更自動化,連家居工作,包括老人家的日常生活護理,都可由機械人替代人力。但兩周前我在文章中已解釋過,5G和AI的發展速度都遠遜預期,尤其如駕車和照顧老人家等關乎安全的任務,當成較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問題來處理,可能是個基本性錯誤,因為這些是極需要可見將來仍沒有的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需擁有「common sense」,才能解決的問題。
如真的不能提升生育率,科技亦無法完全解決勞工短缺問題,那麼是不是真的絕望?當然不是,其實最實際和最有效化解老齡化問題的方法就是接受移民。另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以移民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同時亦是最符合全地球利益,減低對氣候變化壓力的最佳方法。即使發達國家和中國人口增長緩慢,但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增長率仍高,所以全球人口仍以每年約1.1%的頗快速度增長,為世界環境製造不小壓力。我不清楚此增長率是否過急,會否因此而威脅2050年達到碳中和目標,從而防止全球暖化攝氏1.5度的危險臨界點。
人口問題跟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息息相關,每個國家不可自私地盲目追求經濟發展,漠視全球人口和環境問題,必須全球合作。自遠古石器時代以來,從非洲開始,人類遷徙大方向按照兩個原則:第一是人類「滲透」(osmosis),從人口密度高,遷至密度較低的地方,過去500年,南北美洲和澳洲的開發,就是最佳例子。第二是人類亦會遷至即使人口密度較高,但經濟發展機會亦較多的大城巿;所以即使日本人口已在收縮,但東京都人口仍在增長,在中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明顯也有同樣情况出現。
美國有大量經濟機會 排外無礙吸引力
美國當然是移民建國的最成功例子。數百年來,不停吸引全球移民去尋金、尋找機會,亦有人為了逃避原來出生地的戰亂、饑荒和貧窮。美國每年接受超過100萬名合法移民,非法移民的總數量亦遠超過1000萬。移民不止為美國帶來全球精英,亦帶來更需要的勞動力,如真的杜絕非法移民,全美國將無人收割水果和蔬菜,更沒有工人為富人修葺花園和打理家務。
當然在美國和歐洲等地,移民亦帶來嚴重種族關係和其他社會問題。反移民潮正是過去數年,西方民粹崛起、推動英國脫歐、不少歐盟國家極右主義抬頭,以及特朗普入主白宮的重要推手。不少歐洲人誇張地擔心在不久將來,歐洲甚至將變成伊斯蘭為大多數的地區。長遠當然有這個可能性,但伊斯蘭教徒仍只佔歐洲人口不到10%,真正害怕的原因仍是種族主義居多。况且,近日中東和北非難民加速湧入歐洲的原因,正是因為美國跟歐洲和以色列等盟友,在中東啟動多場不義之戰,大量殺戮伊斯蘭教徒,他們才會遭巨大生命危險,逃亡到歐洲。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
美國擁有大量土地和經濟機會,所以吸引力更大。即使特朗普如此排外,大量減少移民和工作證額度,近日針對亞裔人士的歧視與日俱增,仍無礙美國對大量移民的吸引力。當拜登一上台,數以百萬計的中美和南美人即湧至美墨邊境,企圖偷渡到美國,希望拜登特赦,或最少不會遣返所有非法移民。
有些西方「聰明人」已指出,美中之爭,決定勝負的關鍵,正取決於美國處理移民的政策。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如此比例不改變,毫無疑問,即使美國使盡陰招,包括貿易和科技戰,抹黑中國等,中國名義GDP仍必將在10年內超越美國,並且將繼續拉開距離,變成美國的兩倍甚至三倍。打仗則兩敗俱傷,絕不可行,唯一最有效抗衡方法是加速接納移民,但當然要非常小心處理種族關係,和對教育、醫療、房屋、福利等範疇的影響。過急的移民速度將帶來極大社會矛盾,即使特朗普已下台,但很多社會問題仍未解決,未來隨時可因移民問題而再度爆發。
中國吸納移民 更需要一般勞動力
我當然不贊同此修昔底德陷阱、零和遊戲式的觀點,但我認為基於老齡化問題,中國也必須考慮移民政策。中國大多數人為漢族,雖然有50多個少數民族,但大多都已歸化中國多年,並非移民。
近年因經商和留學交流,多了不少外國人居住在中國,在一些餐廳已開始見到外國人當服務員,據聞有些工廠亦有顧用外勞。但整體人數仍有限,拿了永久居留權的應不多,入了中國籍的就更少了。我鼓勵中國採取更積極吸引移民政策,精英當然歡迎(雖然大學生過剩,但全球精英可帶來創意和新市場),但其實可能更需要一般勞動力,尤其未來照顧老人的護理人員。
我非常歡迎中國逐步開放人口政策,但原因並非天真期待純粹藉此解決未來的老齡化和相關經濟問題。最重要的是,此政策改變符合人道立場。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22748057226&issue=20210604
照顧老人 外 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肌少症(Sarcopenia)
不是一個現在才有的現象
卻是一個最近火熱的主題
無論是研究圈、醫療圈或訓練圈
連我媽媽的高齡社交圈
都會因為單位安排的演講
而打電話來問我「自己是不是有肌少症」
電話那頭媽媽焦慮的問著前述問題
而我第一直覺是
「你聽了什麼演講?或是誰講?」
接著我又默默地說出
「媽媽!你肌肉下降不是這一兩天發生的事」
「要開始動起來啦!」
年齡增加、活動下降
飲食缺乏、賀爾蒙改變...
都會改變人們的身體組成
不只肌肉下降、脂肪還會增加
關鍵是~這麼多年我希望母親運動
她卻鮮少有動力去參與~
她都知道運動很重要~
但也都認為自己日常身體活動已經夠多了
我檢視過母親的日常活動量
走路、社交、跳舞
母親大人安排得很滿!
還能自行搭車、可不接受讓座
能當志工掃街、垃圾分類、照顧老人
儘管沒有額外的運動,但生活功能無虞
(暫時可以放她老大一馬😂)
直到前陣子~
母親提到想「開始」做些額外的運動
這動機或許是同儕、或許是新聞
無論如何~這是她「主動」提出
家裡附近就有運動中心
也剛好有開設銀髮族肌力課程
就讓媽媽去報名上課~
因為要改變身體現況的第一要件
就是動機與便利性!
不是我說、他說~
而是當事人自己願意
媽媽沒有「動念」之前~
再多的鼓勵都沒用~
訓練沒有「便利性」
還要搭車、移動甚至配合教練時間
也會讓運動的阻力倍增~
對於八十多歲的母親而言~
能開始動起來!能開始對抗一些阻力~
都是好的開始~
我不會在意教練是誰、強度多少
只要能讓媽媽先動起來,都是好事
至於要拿多重、要對抗到幾倍體重的負荷
暫時還不在我的考量之內~
因為我知道~
母親現在如同驚弓之鳥
一點點身體過度的疲勞
一些些關節的壓力
多拉高些動作難度或複雜度
都可能會嚇跑她
讓他上完一期課後
就用各種理由斷念停止~
第一次課程上完~
當天媽媽覺得腿部變得有力
開心地想分享著她做哪些動作
教練教了哪些事情~
當下~我就不斷提醒
隔天身體會痠痛、會不舒服、會無力
那都是「正常現象」
#身心也需要時間重拾
#對抗疲勞的耐受度
唯有提升了身體面對外力的「閾值」
才有機會讓身體找回「對應力」
有了對應力後,才有可能提升「能力」
#身心對刺激耐受度增加
是我對新手運動者的首要任務
身體能忍受較多的不舒服反應
才能換得對生活中舒適的對應力
有辦法隨著環境調節能力
自然能接收更大的訓練刺激
產生較高的訓練反應
此時也要勇敢的引導長者承受較大負荷
讓刺激來創造更有效的生理反應
長時間下來才有機會看到身體能力改變
扭轉肌少症或是代謝低落的現象
許多轉變!需要時間、需要引導
我常聽到許多學生反問我
「老師!但我也聽過一種說法」
「就是老人最沒有的就是--時間」
對~這說法我完全贊成!
但卻無法拿來現實生活中廣推~
為何我這麼說!?
就因為長輩的時間越來越少
他們自然更不會把時間
放在讓自己不舒服的事物上
除非!他們自己有意識到~
這些不舒服對自己是必要的!
對長輩的照顧而言~
「感受」、「保證」與「安全感」很重要
為何長輩喜歡「逛醫院」
因為他們知道~有問題!找醫生就對了!
就算醫生看了狀況也沒立即好
但至少拿了包藥、貼了藥膏
拉拉腰、電電腿、冷熱敷
心裡彷彿獲得些照護!情緒獲得安撫!
走進醫院診間身心就獲得救贖✝️
要讓長者走進訓練地
面對不熟悉且有難度的動作
被批評的調整、指責下的叮嚀、恐懼下的操作
最後再帶著不舒服與酸痛的身體離開
換作你是長者,你會怎麼選?
「肌少症」不該是個研究熱潮
不該是個網路話題、也不是演講的題材
而是活生生的發生在你我生活之間!
要如何改變,要從根本引導做起
而不是急就章的要求成果~
對長輩而言~
只要走路無礙、坐站迅速、爬梯順暢
就是訓練成效的第一步!
不要在恐嚇長者了!
多花點心思想想看~如何鼓勵長輩開始運動
如何讓他們願意走出家裡
把運動排入日常作息中~
或許才是更重要的思考點吧!
#BelieveTraining
照顧老人 外 勞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完整文章請見: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00554/
你家中是否也有一位移工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或是年邁的長輩呢?他代替你的職責,陪伴孩子、打掃家裡、料理三餐、照顧老人家。他成為你家中的「代理家人」,卻在自己家人的生命歷程中缺席。
移工分為兩大類:產業移工和家庭看護移工。產業移工受到《勞基法》的保護,而家庭看護工卻沒有,他們的基本工資停留在臺灣1997年的基本工資15,840元,18年來沒有調整過。
許多僱主擔心若是讓移工休假,家中的長者將會無人照顧,而讓移工全年無休的工作。根據勞動部的調查,有高達 68.6%的家庭看護移工全年無休的工作,另外29.3%的人平均每個月只休1.1天。超額的工作量,換來的加班費平均下來,一天只多賺了 528元。最近越南、印尼、菲律賓三國串聯要求家庭看護工的基本薪資調整到17,500元。每個月多出來的 1,660 元,引發雇主的反彈,勞動部發函給三國要求暫緩實施。
關鍵評論影音粉絲團開團囉!更多優質影音好內容,趕快按讚加入:
https://goo.gl/yK9I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