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所謂的「十全武功」是清乾隆時期的十次軍事行動,為乾隆皇帝自我誇耀之詞,按照乾隆自己說的是:「十功者,平準噶爾二,定回部一,打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實際只有九次,事實上,廓爾喀戰役也有兩次。細分的話,應該是: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莫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乾隆後期,八十二歲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親自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稱《御製十全記》。乾隆帝並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十全武功是哪十全
一、兩平金川
乾隆十二年( 1747年 ),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3次派兵進攻大金川,損兵折將,用了兩年時間仍未將其打敗,後來莎羅奔主動請降,乾隆找到了台階下,從金川之役抽身。乾隆中期,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
乾隆三十一年起,乾隆又是3次派兵才最終平定大小金川。
經過大小金川之役,此後清朝在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加強了邊疆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
二、兩平準部
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策零病逝,準部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政權而內訌,大貴族阿睦爾撒納爭權失敗,歸附清朝。
乾隆二十年(1755年)二月,乾隆帝利用這一機會,在阿睦爾撒納領軍下出兵伊犁(準噶爾汗國首都),五月佔領伊犁,平定達瓦齊勢力。隨後清廷晉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釋放被準部扣押作為人質的南疆回教領袖大小和卓。
清政府將準噶爾分治,封阿睦爾撒納為雙親王。但阿睦爾撒納並不滿足,他歸附清朝是想借清廷之手消滅對手達瓦齊,自己當可汗。在與清政府交涉無果後,1755年八月,阿睦爾撒納發動叛亂,並擊潰清軍留守部隊。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派蒙古人成兗劄布、滿族人兆惠領兵進攻,恰逢準噶爾遭受天花瘟疫,死者無數。阿睦爾撒納戰敗,逃往沙俄後亦染天花病死,沙俄將其屍體交給清朝。至此,清軍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兩路。然而剩餘的準噶爾人仍堅持抵抗,於是乾隆帝下令殺盡抵抗者。準噶爾人遂大半被屠,不久後滅絕。
三、平回部
被清軍解救的小和卓也參加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兵敗後投奔統治新疆西部回族人的兄長大和卓。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小和卓的慫恿下,二人又發動叛亂,試圖脫離清朝的控制。但二人的統治卻很兇暴,不得人心。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南疆人民的支持下,兆惠率清軍打敗了叛軍。大小和卓逃奔巴達克山(今阿富汗東部)。清軍派人與當地部族交涉,巴達克山部族首領執殺大小和卓,把屍首送交清朝。此役後清王朝統一了西域,命名為「新疆」。從此,新疆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設伊犁將軍,作為管理新疆的最高軍事長官,加強和完善了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
四、平緬甸
乾隆三十年(1765年),緬甸軍隊開始不斷侵入中國雲南普洱地區進行騷擾,雲貴總督劉藻兵敗卻謊報大捷,後自殺。新任雲貴總督楊應琚收復了邊境失地後貪功冒進遭到挫敗,卻謊報大捷,乾隆調查後令楊應琚自盡。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明瑞接替雲貴總督,兼兵部尚書,經略軍務。他率清軍分兩路出境攻緬。清軍糧食不足。緬軍先主動後撤,在清軍糧盡時大舉反攻。
次年二月初,明瑞在後撤途中,被數萬緬軍包圍在象孔,除少數清軍突出重圍,明瑞與諸將士大部陣亡。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乾隆帝任命傅恒為經略,再次大舉征緬,沿途未遇緬軍主力,卻因熱帶雨林中的瘴氣而損失慘重。此時,緬甸東部新征服的暹羅(今泰國)暴發起義,緬軍為避免兩線作戰首先提出議和,此時傅恒率出關的3萬多清軍因中瘴氣僅剩1萬3千人,故未等議和開議,清軍即班師回國。
乾隆80生日時,緬甸國王因擔心清朝與暹羅夾擊,主動派使者祝壽進貢,要求恢復通商和冊封。乾隆即冊封其為緬甸國王,恢復正常貿易。中緬糾紛遂以緬甸納貢投誠,正式成為清朝屬國而完結,但此時距清緬戰爭結束已整整20年了。但此事仍被記入「十全武功」,乾隆帝的好面子可見一斑。
五、平林爽文起義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十一月,台灣彰化地區天地會首領林爽文率領千餘人,在距彰化縣20餘里的大里杙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3000人,攻破台灣北部眾多城池,成為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起義。林爽文佈告安民,並申明軍紀,群眾痛恨清朝的腐敗統治,紛紛加入,聲勢很大。這時莊大田在南路回應林爽文起義,起義軍攻下彰化後,推林爽文為大盟主。起義軍彼此平等相待,兄弟相稱。對貪官污吏堅決鎮壓,沒收一些地主的土地給起義群眾耕種。
清廷先後派提督黃仕簡、任承恩,閩浙總督常青,陝甘總督福康安帶領官軍渡台鎮壓。開始時軍事上毫無起色。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十一月,福康安到達台灣,對起義軍進行分化瓦解,以優勢兵力解諸羅之圍,又接連攻下鬥六門 、大里杙等軍事要地。不久,莊大田負傷被俘,就地斬首。
次年正月初五日,林爽文被俘,押往北京後被淩遲處死。
六、平安南
清乾隆五十二年,廣南王國(今越南南部)親王阮文惠攻打安南王國(今越南北部),直搗其首都東京(今河內)。安南國王黎維祁逃到廣西,請求清政府干涉。乾隆帝認為,百餘年來,黎氏王朝朝貢不絕,清朝有「興滅繼絕」的義務。遂派兩廣總督孫士毅率兵1.2萬人。雲南提督烏大經率兵8千人,並集結黎氏王朝殘餘勢力,於1788年反攻。
起初戰事比較順利,取得一些勝利;後來孫士毅輕敵冒進,在次年遭到慘敗,狼狽逃回國。阮文惠並不願與清朝為敵,因而派侄阮光顯「齎表入貢」。
乾隆五十五年(1792年),阮文惠改名阮光平,親自到北京祝賀乾隆帝的八十壽辰,乾隆帝封他為安南國王。
這次戰爭,清軍無疑是失敗了,但由於阮文惠最終主動停戰請和,乾隆帝仍把它記入「十全武功」。
七、兩平廓爾喀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因不明原因(可能是追討地方官欠款或宗教問題)攻擊清朝,清朝派去談判的官員巴忠竟私下允諾每年賠款1.5萬兩,待廓爾喀退兵後向中央謊報戰功;但不久因為巴忠未履行允諾,廓爾喀兵再次進攻,巴忠自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福康安率兵反擊廓爾喀,清軍一路追擊,翻越喜馬拉雅山連續作戰,大敗廓軍。清軍深入廓爾喀境內以圖攻陷其首都陽布(加德滿都),但未達目的,反而因驕傲輕敵而勞師損兵。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正月,廓爾喀與清朝議和,制訂《欽定藏內善後章程》,規定駐藏大臣與達賴喇嘛地位平等,並制定「金瓶掣簽」制度來認定達賴、班禪的轉世靈童,加強了清政府對西藏的統治。
1792年,廓爾喀(今尼泊爾)再次侵入西藏。清政府命福康安等率兵入藏,敗廓爾喀兵。史稱清反擊廓爾喀人之戰。
清兵凱旋之際,乾隆帝回憶即位後在邊疆地區建立的十大武功,因作《十全記》以紀其事:「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台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乾隆帝因此自稱「十全老人」。
乾隆十全武功對中國的影響
一、意義
清前期諸帝仍有「守中治邊」「守在四夷」的傳統意識,但卻少有「內華夏外夷狄」一類的看法。雍正帝明言:「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中國之一統,始于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清朝保守疆域的觀念亦較明確,乾隆帝說:「夫開邊黷武,朕所不為;而祖宗所有疆宇,不敢少虧尺寸。」由於處理與北方遊牧民族的關係較為得法,重北輕南的治邊傳統傾向在清代不明顯。開始著力收復歷代疆域。
這10場戰爭,有勝有負,都打得艱苦卓絕。孟森評價:「高宗(乾隆)於新疆定後,志得意滿,晚更髦荒。自此以前,可言武功;自此以後,或起內亂,或有外釁,幸而戡定,皆救敗而非取勝矣。」為了應付繁浩的軍費開銷,當時鹽商總計捐輸不下1310萬兩白銀之巨。
乾隆的「十全武功」,情況不同,性質各異:有鎮壓民變,有平息叛亂,有揚兵耀武,有小題大做,有得不償失,有多管閒事,有維護正義,有反擊侵略。如新疆用兵三次,廓爾喀用兵兩次,這五次用兵對新疆、西藏的鞏固統一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但是,也有的用兵是小題大做,窮兵黷武。如大小金川之役就是這樣的。
乾隆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新疆回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密切了中原與少數民族的關係,加強了中央集權。
二、評價
從戰爭事件上看,從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戰爭開始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結束。事件長達45年,幾乎伴隨著乾隆的統治歲月,也是乾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從戰爭對象上看,有外國的、本國的、有廓而喀王、有藩屬土王、有蒙古大汗、有回部和卓、有金川土司、有台灣反清義士,作戰時間少則一年,多則三四年。
將近半個世紀的連續戰爭,不僅耗費了龐大的軍費,死傷了眾多的官兵,同時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更是無法估量。所謂「十全武功」,不過是一個好大喜功者的幻想,乾隆確實有窮兵黷武、好大喜功之嫌,但是這十次的戰爭保障了中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的統一,在這一點上,乾隆的功績不可抹煞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萬的網紅港。故 konggu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幾年前,一位將要退休的寫字佬,抄寫了幾千字,送給他的招牌佬好友。20幾年後,招牌佬的兒子拿起這疊泛黃的字稿,細細翻閱。20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或許是你再抬起頭,突然發現一片不一樣的街景。又或許是你繼續低下頭,對着螢幕輸入一段簡短的文字。在時代的巨輪中,改變的是環境,還有習慣。不變的是字稿上的墨跡...
爾部首 在 港。故 konggu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幾年前,一位將要退休的寫字佬,抄寫了幾千字,送給他的招牌佬好友。20幾年後,招牌佬的兒子拿起這疊泛黃的字稿,細細翻閱。20年是一個怎樣的概念?或許是你再抬起頭,突然發現一片不一樣的街景。又或許是你繼續低下頭,對着螢幕輸入一段簡短的文字。在時代的巨輪中,改變的是環境,還有習慣。不變的是字稿上的墨跡,那剛猛的一撇一捺,氣勢如舊。
寫字佬李漢,招牌佬李威和兒子李健明。這是一份橫跨兩個時代的情誼,一個寫字佬和招牌佬之間的故事。
寫字佬與招牌佬
「由你出世嗰日,你已經喺一個做招牌嘅環境之下長大,好難話有冇興趣。」李健明就是這樣,對着一份談不上興趣的事情做了30年。從小學開始,李健明就偶爾會到招牌店裏幫爸爸忙,做一些簡單的工作或是當個跑腿,去向李漢伯伯拿字。在他的印象中,李漢是一位很隨和的人,和爸爸情同手足。有時候會免費幫爸爸寫字,在付錢時趕走李健明。兩人甚至經常到新界尋幽探祕,試過有一次氣溫驟降,李漢心急地買衣服給爸爸。「李伯真係當我爸爸係細佬咁看待。」李健明憶述。
90年代初期,李漢打算退休,告老還鄉。他怕自己退休之後,沒人幫李威寫字做招牌,便對着字典抄寫了楷書和隸書,共5000多字的字稿送給李威。然而在90年代中期,招牌店買進了第一部電腦?膠貼機,招牌製作上也開始使用電腦字,李漢的字稿也只能存放在櫃裏。
由手寫招牌到電腦字型
20年後,李健明翻開霉黃的字稿,決定將李漢伯伯的字製作成一套電腦字體,讓這當年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字體可以出現在螢幕中。製作電腦字的過程並不簡單,李健明要先將字稿上的字按部首整理好,然後將2000頁的字稿掃描成電腦檔案,再逐一命名。之後用電腦軟件勾畫出每個字的外框,最後交由台灣公司編碼做電腦字體。
更困難的是修復的過程。因為李漢當年只抄寫了字典的前半部,而字稿上沒有的字,李健明需要透過不同的方法去集齊餘下的字。例如搜集爸爸過往製作招牌留下的原稿,透過將文字部件拆開再拼合的步驟,甚至一筆一筆地拼出字稿上沒有的字。「電腦化一套字最難嘅,就係你真係要好有恆心、好有毅力去做,6000個、7000個字,一個一個做出嚟。」李健明看着電腦中的文字檔案說道。
編碼完後還要做校對的工作,透過不斷地試用字體,去檢測字與字之間的粗幼、比例等,再作出修改。連同製作,前後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整理好近8000字,這套字體才大致上完成。
「李漢港楷」 延續手寫字的溫度
李健明將這套字體命名為「李漢港楷」,取其諧音想市民看看香港的街道。「以前嘅招牌好多時就淨係得字,比較少會見到有圖像出現。依家整嘅招牌,可能真係會欠缺咗舊香港嘅味道,我只能夠話係特色唔同咗。」李健明介紹起香港招牌的變遷。他想藉着這套字,將舊香港招牌的味道帶到現在,於是籌辦不同的導賞團、工作坊、展覽等,分享李漢伯伯的字體,分享香港招牌的點滴。
至於有沒有期望這套字能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李健明搖了搖頭:「手寫字的確有一個人情味、一個溫度喺度。就好似短訊同寫信,係兩回事嚟。冇話邊個比較好,只係大家使用嘅媒體唔同咗。」李健明笑說,自己只是讓別人在眾多字體中,能有多一個選擇。又或者只是想將以前寫字佬的智慧帶來現在,讓招牌製作更方便。因為以前的手寫招牌字,刻意用行書將筆劃連起來,除了美觀之外,更有功能上的考慮,方便招牌字的剪裁和安裝。
不想辜負李漢伯伯的心意,想將小時候看過的招牌的感覺和前人的智慧帶到現代,這大概就是李健明堅持延續李漢字體的原因。
或許現在抬頭已經很難再看到舊香港味道的招牌,或許很多人已經習慣打字,很少再拿起筆來寫字。那就讓今集《港。故》用7分半鐘,帶大家重新體驗一下手寫招牌字的人情味和溫度。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
Fb:http://bit.ly/oncckonggu_Fb
IG:http://bit.ly/oncckonggu_IG
Youtube:http://bit.ly/oncckonggu_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