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手感好」;
看著自已認識的人創業成功,
「他家有錢」「他有貴人相助,我沒那種命」;
打架時候怎麼打都打不贏的對手,
「他天生神力」「他是無痛症患者」;
這個情境我們可以一起無限延伸下去,
但歸納起來,都是同一種思維:
不是我的問題,是上天不公平。
如果差異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我自已的問題,
如果優勢來自我無法控制的變數,
至少我可以找到藉口讓失敗嚐起來不那麼苦澀。
大家也能利用這樣的設定,
找到其它人一起取暖。
就像戰爭,
把陣地對面虎視耽耽的敵人們妖魔化、污名化,
我們才能說服自已戰爭是必要的,才能求生。
把遙不可及的、太過耀眼的人,稱為「天才」,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從智商的角度來看「天才」,
智商160、180、200…(數字請自行想像)
可以加入門薩協會的那種奇人之中,
(門薩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高智商同好組織,欲申請入會必須通過Mensa Test,
以證明申請人的智商為當地人口中最高的前2%)
雖然有很多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也對世界帶來巨大的貢獻,
但很多極高智商的人,
其實生活境遇並不如我們想像。
回到剛剛提到的門薩協會,
會員組成非常多元,
有各種年齡層的人;
(美國最年輕的門薩組織成員Kashe Quest,今年通過測驗加入的時候才兩歲,測驗結果高達146分,而美國人的平均智商據說是100分)
有多個博士學位的高知識份子,
也有從來沒接受過教育的人;
有百萬富翁,也有窮人;
有教授、卡車司機、科學家、園丁、電腦工程師、工人、藝術家,警官…,這個職業清單還可以無限延伸。
所以不代表門薩的134000個高智商會員中,
都有驚人的成就,大富大貴或名滿天下。
當然,以智商來評估人的資質,
只是所有方法的其中一種,
反駁「IQ測驗」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
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
一共列出了八個智能範疇:
邏輯數理智能(牛頓、居理夫人)
語文智能(莎士比亞)
視覺空間智能(米開朗基羅)
音樂節奏智能(莫扎特)
肢體動覺智能(拳王阿里)
人際社會社智能(甘地)
自我認識/內省智能(德蕾莎修女)
自然智能(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喜歡了解並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的能力。擅長辨別、歸類、觀察、實驗等,在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表現較強。能勝任跟動植物、自然環境相關的工作)
(有一本書號稱達文西在所有範疇中都是天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7 Brains --- 怎樣擁有
達文西的七種天才》)
加德納反對過去對智力過度狹窄的定義,
認為人的評價不該限定於某一項智力類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
所以天份,可以存在各種不同的領域與條件中
「天才」也不應該只限定來形容狹窄定義的「智商超乎常人的人」,
各種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有天才,
但為什麼,「天才」其實不可怕?
因為,我們口中時常掛著的那種「天才」,
其實都是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
他們因為在各個領域中有驚人的超凡表現,
而被稱為「天才」,
我們透過對他們的「非人化」,
將他們與我們的距離拉開,
幫他們戴上「非我族類」這頂帽子,
讓成功遙遙無期這個困境變得能夠忍受。
但是他們的成就與崇高地位,
往往是透過我們無法想像的艱苦過程而達到的。
這些人是否天份出眾?是。
但是在他們的天份之外,
還有超過我們千百倍的努力,
與歷經多次我們承擔不了忍受不了的艱苦。
這些人幾乎不會否認他們為了在自已的領域登上顛峰付出多少心血,
甚至還引以為傲。
而坐在沙發上吃鹽酥雞挖冰淇淋,
看著電視裡面的「祂們」閃閃發光的同時,
我們假裝這些人生來就有四隻手、兩個腦,然後一天有48小時,
所以我們永遠比不上「祂們」,
這不是真相,但至少我們會過得舒服一些。
熱血籃球漫畫灌籃高手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神作
在眾多魅力四射的角色裡,
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山王工業的一之倉聰
他外表不起眼,也沒有任何出色的身體條件,
身高、彈性、手感、速度…統統都很普通,
但是他透過超強的毅力跟忍耐力,
把自已打磨成超一流的防守專家,
在一支人才濟濟的冠軍球隊擔任先發球員。
山王工業的訓練是以超高水準與嚴苛恐怖聞名,
而他是唯一從來沒有從集訓基地逃跑過的人。
在主角球隊湘北跟山王的大戰中,
他緊盯另一個號稱「永不放棄」的男人—三井壽,
憑著他恐怖的意志力,三井壽在上半場就幾乎被他耗盡體力。
(當然漫畫畢竟是漫畫,主角威能是永遠無法突
破的bug,結局就不討論了)
除了對這個角色的人設印象深刻外,
山王的堂本教練對他下的一句點評
才是我忘不了的箴言:
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一種天份。
隨著年紀愈大,這句話在我心中的份量愈重,
不單是因為「努力」與「天份」之間的關係,
而是我有無數次親身體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
我所認識有天份然後能獲得成功的人,
都超.級.努.力。
當我累得倒地不起的時候,
這些人繼續打磨他們的技術;
當我想在床上多睡半小時的時候,
這些人打電話來說他們已經在訓練場等我;
當我做體能做到喘不過氣的時候,
這些人忍住痛苦繼續衝刺;
當我抱怨工作的時候,
這些人不停為事業尋找突破點、思考怎麼成長;
當我因為努力的結果不如意而四處討拍的時候,
這些人永遠放眼下一場比賽下一個挑戰。
他們沒有四支手,
但他們每天用盡生命能量用到忘我。
他們沒有兩個腦,
但他們隨時在思考怎麼進步跟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們的一天沒有48小時,
但他們把握可以運用的所有時間做該做的事。
(Kobe Bryant曾經說過,做為球員,他最自豪的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好好利
用了每一分鐘)
當然,這些人的光芒太過耀眼
所以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會感到自卑,
因為不論天份與用心程度,我們都自嘆弗如。
但是自卑,不代表我們要自暴自棄,
我們也許分毫無法動搖他們的地位,
但我們可以努力在自已的人生坐上王座;
我們也許沒辦法名留青史,
但我們可以在自已的人生留下足跡;
我們也許得不到別人的歡呼,
但我們可以光明磊落的面對自已。
不放棄也許是一種厚臉皮,
但是不放棄,代表在賽局當中你還有一席之地,
只要你還想繼續,沒有人可以叫你認輸
而不認輸的意志,會反過來成為你的盾牌,
用這個盾牌,去防禦閒言閒語,
讓自已可以繼續勇敢堅持下去,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你們的方陣,
人生是你們自已的,
就像斯巴達三百壯士可以擋下波斯十萬大軍,
你們也可以死掐著外界的冷眼跟奚落,
死掐著自我懷疑跟卻步,
不讓這些情緒攻陷你的內心。
喚醒你心中的那個偏執狂,
讓理性退位,
不要妥協,
用原始的求生本能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這種能量跟慾望,比天賦,更強大,更猛烈。
天才很厲害,但是不努力的天才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為了成功永不妥協的偏執狂。
「我打不過你,但我永遠不會停止挑戰你」,
對命運,對宿敵,他們都抱著這種心態,
然後將想法付諸行動。
下次跟大家聊聊,
我心中最可怕的偏執狂之一,
球衣51號的辣個男人。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2.科學世界觀—現代文明的基石與價值迷失 中世紀教會的殘忍,排斥異端,其實是人性的僵滯,人膠固於教會定義下的「上帝」,生命心靈就不能開拓變化,失去了自由,這並非真正的信仰。於是科學興起,一下子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看法。從物理學方面說,從哥白尼到牛頓為一階段,是古典物理學階段;現代物理學則愛因斯...
牛頓米定義 在 我是小布 Hi,I'm Kelse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美國天才教育計畫
.
.
✨ 美國關於天才的定義:
1972年,馬蘭德向美國聯邦教育總署提出著名的天才少年報告,其中關於天才兒童和少年的定義被美國國會採納並修訂。
「天才和有才能者是指,那些無論在學齡前、小學、中學等哪一個階段被識別的,具有已表現出來或潛在能力的兒童或青年,他們在諸如智力、創造、具體學術和領導能力等方面,或者在表演和視覺藝術領域被證實具有高度的能力,進而需要超常規的教育和實踐培養。」
由以上可知,美國對天才選材標準比較寬泛。他們的對象不僅僅指牛頓、莫扎特、米開朗琪羅、達文西、愛因斯坦、愛迪生等取得偉大成就的人,而且指向更多「#中等以上的能力或智力、#強烈的動機、#高水平創造力的人」。
⬇️⬇️⬇️
https://kknews.cc/education/y6nlyb.html
.
.
✨經過了多年跟蹤調查,美國發現了「天才教育」背後的實質意義。
一、美國「天才少年」研究
二、天賦≠成功,「天才少年」同樣需要教育培養
三、「天才教育」的實質:個性化教育
四、如何通過「個性化教育」培養「最强大腦」?
⬇️⬇️⬇️
https://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fKusQA_xu81LbI6BrHJxRaLWc_3uPI0ZCREOiBGOhSg=&user_type=1
.
.
✨美國提倡的天才教育是什麼? 據稱有25%的天才,怎麼發現和培養的?
如果我們把「天才」換個詞為「天賦」,那麼大家可能更能認同。幾乎每個孩子都有天賦,但是需要在恰當的時機下,合適的環境下才能被激發和持續發展。
如果發現了孩子的天賦,不按照其天賦的需求來教育孩子,而是要用普通的教育進度和教育要求來逼迫孩子完成教育過程,無異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比如印度電影「天上的小星星」中有閱讀障礙的繪畫天才,差點就被普通教育體制毀了。
當然,還有更多忽視早期教育的家庭,從未發現過孩子的天賦,讓孩子一生碌碌無為。
⬇️⬇️⬇️
https://gitchat.csdn.net/activity/58fb551ad302ce199f61936c
以上。
.
.
關於美國的天才教育計畫,有很多網站可以找到相關資料,所謂的天才營,翻成「資優營」或許比較能夠理解,也比較沒那麼高上大。
.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連結進去再多了解一點,因為有太多的重點,跟重點中的重點,實在很難整理,加上每個人的需求不同,進去文章抓自己的重點是最快的。
.
都是簡體字的文章,因為中國對「菁英、天才」的教育非常的熱衷,所以會有很多相關的文章,會介意的人請斟酌服用😘。
.
.
#介紹天才夏令營之前應該先了解一下美國所謂的天才
牛頓米定義 在 瑞公子,占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多人都誤以為只要不談心理動機、個性,知道先天尊貴(diginities),奉 William Lily 的基督徒占星學為聖經,這樣就叫在學古典占星。
William Lily 是 16世紀的人,那時代是歐洲新科學主義興起的年代,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等所證即所得觀念興盛的時期。在當時只要看不到、無法實驗得出的就不是科學,會被打為異端學說、迷信。占星學在那個時代為了擺脫迷信的標籤,刨了自己的根,將大量的技巧修正成吻合以科學為基礎實證可得立論依據。之前我說過占星是哲學,不是科學。當源頭都被竄改了,長出的果實當然也就變種。這時候的占星學,已經不是占星。
占星起源於三、四千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約是西元前一世紀確立現在的架構,在西元二世紀拖樂密寫了本 "四書"將占星的架構用文字記載之後定案。隨著歷史、文明流轉而在各地域間發展。因此在西元 950年以前的阿拉伯暨希臘時期的占星,才傳承了希臘時期的立論依據。也就是在中國唐朝以前發展的,才能稱得上是古典占星。
聽起來很古老,不現代也不吻合當代的科學定義。但人類的文明,在 Daimon 及形而上的層次,在當時卻是最高峰。
牛頓米定義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122.科學世界觀—現代文明的基石與價值迷失
中世紀教會的殘忍,排斥異端,其實是人性的僵滯,人膠固於教會定義下的「上帝」,生命心靈就不能開拓變化,失去了自由,這並非真正的信仰。於是科學興起,一下子改變了歐洲人對世界的看法。從物理學方面說,從哥白尼到牛頓為一階段,是古典物理學階段;現代物理學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始。哥白尼的傳統只表示文藝復興後「知性」的解放,引發科學的出現,而近代科學,物理學、數學同步地有高度的進步,科學方面的成就的確震撼人心,一方面讓人揭出神話迷信的假象,但進一步,卻使人們視道德文化理想為虛玄神秘,是著摸不清的東西,逐漸覺得人類尊嚴等觀念覺其無力無用而置之不理了。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張燦輝(前中文大學通識部、哲學系系主任)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牛頓米定義 在 公斤、公斤重與牛頓的差別 - HackMD 的推薦與評價
公斤、公斤重與牛頓的差別 ... 物理裡面,重量跟質量是不同的東西因此必須先幫它們下個比較精確的定義(至少於高中範圍可以通用) ... 可以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做比較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