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詩和遠方
2016 的最後幾天,我和家人的年度家庭旅遊飛到桂林。從桂林在漓江順流而下至陽朔,即使江上滿是游船,還是可以想像從前只在山水畫裡看到的水墨山色。我們在陽朔訂了間挺不錯的民宿,橡木色的樸實擺設和地板、配上色彩繽紛的布簾、抱枕,輕鬆而有朝氣。民宿附近即是許多民宅,可以看得出給遊客的和給居民的生活落差,但勝在兩者和平共存,走幾步路就到山腳下的菜圃,是田,清澈的池塘倒映著桂林山水,路上偶有雞鴨閒散在田間,依山而居、傍水而行,以外人來說,著實滿足了城市人對田園生活的想像。
我不禁想著有天來這裡住段時間,想起了總在文章裡讀到的詩,和遠方。可惜這些文章談的多是年輕人胸無大志,貪圖小確幸,或者總是幻想著某種不存在於現實的生活,詩和遠方成了某種帶有諷刺的批判。
的確,這幾年和「生活風格」有關的書一本接一本,多為號召要人放慢腳步、別忘了沿途的風景、感受濃濃的人情味。這種「慢」和「寧靜」等同於格調,成了新一代的信仰。身為信徒的一員,偶爾還試圖成為不成氣候的傳播者,它卻一點都不真實:我身邊的人沒一個是這麼做的。通常到了一個地方,我們仍然忙著照相修圖發照片,是那麼不甘寂寞的、想要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找到我們和其他人的連結。我們渴望的從不是樸實或簡單,而是它所代表的意象:在這個世界扎實的歸屬感,試圖去理解,自己的存在是有意義的,當我們在尋找某種連自己也不確定是什麼的答案時,可以不那麼徬徨。
我恰恰認為,我這一代人缺的正是詩和遠方。或者說,缺乏追尋詩和遠方的勇氣和練習。
我們成長於一個相對富足的年代,一邊享受物質生活帶來的便利,一邊接受讀書考試的好學生教育。成長的時候,按照普遍的設定了努力讀書的公式,年輕人並未被鍛練「自我思考未來」和「自我定義成功」的能力。直到出了社會幾年,或者在職場上打拼,或者結婚生子,或者兩者皆是,卻隱約有個不能深想的念頭:我們這樣算是像拼拼圖一樣,拼出標準答案了吧?
這時候,世界對我們卻突然筆鋒一變,數落的是你獲得了史上最多的資源,最安定的環境,怎如此不思長進,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事實是,生活安逸,代表放棄循規蹈矩所得到的「現在」而去追尋「意義」的機會成本太大了。尤其是當你不確定如何定義成功的時候:嘗試追尋的這個經驗,本身是成功嗎?得到周圍的掌聲是成功嗎?賺很多錢是成功嗎?連成功的定義都不確定,這條路是茫然的、是不可知的。我們沒有前代人求生存需背水一戰的急迫感,也未有「反正一無所有所以輸了也無所謂」的豁達。這不上不下進退維谷的難處不容易說清楚,也很難具體化。最後最簡單的方式,是逃避:不必去想太多太複雜的事,也不需要探索太多內心,觸而可及的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是孩子的一聲撒嬌、另一半的某個貼心舉動,可能是寄情於優雅的生活方式以食衣住行的品質更上層樓而感受到的滿足感,也或者是透過旅遊,以「去體驗更多的這個世界」為理由,暫離。
又或者,當我們試圖做出一點不一樣的選擇的時候,卻又背負著許多社會包袱,面對需要向周遭解釋的壓力。晚婚、不婚或者創業,多危險!多不可知!失敗了怎麼辦?養不活自己和家人,還有從此不在名曰「正確道路」上的諸多質疑以及接踵而來的生活壓力。這道題,好像變成了某個跳不出的、無力的循環。
每一代人,都有著時代賦予我們的武器和課題,其實我們都乘著一波波的浪花中追尋著自我價值和歸屬感。我想說的是,前輩們莫因看不起年輕人的揮霍而倚老賣老,這一輩也是你們建立的制度所培養出來的、而過去十年的變化可能比過去三十年都來的更深更猛; 而年輕人啊,當我們放棄尋找和想像的能力時,我們也就此不再年輕。這是我 2017 年的新年願望:真實。真實面對諸多疑惑,承認自己其實一點也不明白。但不放棄,不用一些藉口矇騙自己的心,多瞭解自己,才更能理解和照顧別人。珍惜我還有一顆追尋的心,即使它時常是如此的不安與躁動。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