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xpro Medium update:
2021.09.11 八月霧
打疫苗
霧中的感覺是一片的濕黏,這是夢嗎?是黎明前的短暫破世,是我們唯一能從母體中傾巢而出,觸碰真理之前的毫米時光,悄悄地從睡夢的隙縫鑽入,延展開來,整個人浸入緩慢、漂浮、無重力般的感覺。那片低飽和明亮的霧感驚訝的讓人放下警戒,我可是個完全緊繃的人,就像被高度抽真空的包裝袋,你能明顯看到物體的外體形狀與塑膠包裝貼合的不能在合,簡直就是人體的肌膚那樣,我沒想到在這霧中我卻悠然自得,沒有畏懼、害怕,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過度運轉的腦袋就這樣關機,持續保持在低的輸出範圍,一次面對著一件事情,就像是在理清自己是一個活在當下的人。
我還能記得的是,進入霧之前,我做了一連串的身體檢查,是公家單位提供的附屬條件,我必須先達到一定的標準才能核准資格,我不確定為什麼要有這麼高標準完善的措施,但想一想,人們對於進入不確定性的狀態總會保持一種距離與模稜兩可的評語,沒有人敢在這個時代註記下表達我是最為正確的發言人。在這個時代,所有人都被所有人檢視、評價、標記,我們才不是自由的,我們都被彼此規範、評量、分類,也因此開始變成了像是商品一樣,越能夠簡白被人理解就可能越被人接受,跟繪畫上卻是相差甚遠,只有篩選、再篩選、精挑細選、打磨之後,才能夠繪製出的那一條美的線條,那種簡單是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才能鍛鍊出來的,即便是你不停臨摹,也難以複製。
我們活在一個一邊講求獨特性,一邊被分類的時代。
這片霧走到盡頭會怎麼樣,其實我自己也不知道,但目前對我來說,好像也只能走一步是一步,在地圖上的迷霧才會慢慢散去,才會慢慢看見眼前是怎麼樣,前提是,這片霧有個盡頭,也會散去。
在商言商
從以前到現在都被人稱藝術家比較多,還有藝術家脾氣,還有說是時代需要好幾種不同的人,有些要在自己的職位上堅守崗位,有的要固執、堅持己見,這樣社會才會運轉起來,那時我就在想,我自己的觀點是什麼,我喜歡土地,我喜歡自然,但我喜歡待在家看到的自然,但當我到現場看到那片山林大海的時候,那個心情雀躍的感覺是無法比擬的,經過這樣比較,我認為我是怕麻煩,不想痛苦,想逃避過程的長浪,只想要快速地達到終點,這是我的個性。但我卻一直以來堅持著做圖畫圖,慢慢從圖畫到文字,增加風格,增加使用的媒介,試著多點耐心把那條線擺放到我腦子裡,我腦子裡的那位美感大師覺得最漂亮、最「正確」的位置上。啊,想到這,原來我是這樣的人,我是個講求精準、欲求標準答案的人,這大概要從小時候個性的培養開始,如果從小就被壓著尋求被安排的道路,就會想要知道他人對於答案的標準,也就是在一個方格內放入方格就好了,沒必要強求圓形或者三角形。
我懂了。
原來這就是為什麼當別人跟我說可以自由發揮的時候,往往我會陷入一種超級的躁鬱,因為我很明白,我所做的任何一切都不會是對方的標準答案,在談論到與他人的時候,在與他人產生聯繫溝通連結的時候,我更期待得到一個標準的作業流程與答案,因為這更符合他人,在與他人聯繫的時候,我所建立的自我會在一瞬間倒塌,因為我對自己並沒有信心,長久以來我都被說不可能、不可以、不行,長期的否定會造成一個人的人格自信降到低點,尤其是在躁鬱或者情緒不對的時候,那種表現更為直接,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表現,火車脫軌的時候也沒有人能控制,因為它已經離開常態了。
我熱愛常態,我喜歡一日又一日的相同流程,一個舒服的流程,我想沒有人不喜歡。但同時我又追求不同,追求獨特,在這我得聲明,獨特與標新立異並不一樣。常常很多人說那個人很怪,一般來說,我覺得怪這個詞是貶義,但在我們這圈,或者該說,我所喜愛的這些藝術家、設計師、各種不同行業的創作者,那個怪,反而是在稱讚他人的獨特之處,他們在尋找,或者是遵循著自己的獨特發展出新的一種,稍微與他人不同,或者橫空出世的神奇。但我也常講說,這個世界沒有最獨特,只有還沒被看見,或者被認識。所以我就是在這樣一邊求安穩一邊想要打破規矩的狀態下過著日子,在安穩的時候,我選擇的是一位平面設計師、插畫家,現在想當一位能夠勝任統一職稱「設計師」這三字的人,設計師不只是視覺,也包括視覺的背後,理念、群眾、發展、一切的一切;打破規矩的我想當一個任性的人,我想做出我覺得美的東西,我喜歡色塊、插圖、有的時候想要說故事,想要畫漫畫,我沒有特別侷限自己,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我都會努力賦予它一個階段性的任務、情節、意義,我不想要空蕩蕩的美麗視覺,友人說,大家都愛假稿,但我一點也沒把這當假的東西來看,它可能會在未來變成某個人喜歡的東西,而成為商業案件的一環,我不想丟失這種可能。
森林的昆蟲學
這座森林比我想的更大更深,我在這邊遇到了很多沿著森林駐紮的人們,有獵人、神秘學家、商隊、天文學家、吉普賽人⋯⋯各式各樣的人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來歷,有著自己的獨特故事與本事,我打從心底覺得自己是剛爬上新樓層的新玩家,他們在這座森林嬉戲、狩獵、交流、策劃⋯⋯他們總是能夠定睛看到我所看不到的,想出我想不到的,作為剛來的人,我努力地追尋著他們的腳步。好幾次的狩獵我都無能為力,是那個追趕不上他們腳步的落後者,幾個人幾個腳步,輕巧的像是開了地心引力的玩笑,穿梭、躲避、拉滿弓,咻地一聲穿過獵物的頭顱,倒地悶聲,那一晚我坐在他們身邊看著他們解剖,然後交給擅長廚藝的人料理,他們總能做出讓我驚艷、讚嘆的美食,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怎麼混到了這座森林,覺得自己是個無用之人。
有的時候我會跟幾位談到自己的情緒低落,但他們都會正向地鼓勵、引導,但在我眼裡看來,卻覺得自己真的無用到了極點,就像是在找人安慰,祈求別人的憐惜,佔用了別人的時間,哈,我真個十足可悲的人。渴求別人的憐憫來填補自己內心的空虛,滿足自己被人安慰的狀態,甚至把自己先行放到低位,成為一個不得不使他人安慰,而非怒斥的,一個被設定好的局面,簡直就是卑劣極點。
於是在一晚,我爬到樹的鼎點,看著星空給自己下了重重的鎖鏈,要自己好好地分析現況,把不足的地方學習起來,把壞的地方改掉,我不需要堅持,我只需要表現出被人認可的狀態就好,從頭到尾我只是想要被接受、接納、融入而已,人生的課題好像也就是這樣,就像離開自己的村落,那一晚有人說著,觀看這個世界的同時,小心不要被改變了。在這邊她所說的改變,我想可能是指同化吧?但在這座森林,我發現自己不能一個人過活,不能一個人狩獵,必須要有他人的幫忙,不管是陷阱、弓箭、路線、巡邏⋯⋯多件我過往自己一個人活著過來的時候所做的任何一切,在這座森林都行不通、做不來、不被通過,我才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那個不足變成了一種競爭、比較上的失落感,原來我以前的信心在別人眼裡恐怕只是不成熟、不足,我才明白,原來一切是比較來的。
於是我開始學習與實作,就像是把過往的東西擺著,偶爾掃掃灰塵,但不停的把新東西搬進來到自己的房間,考慮著要放置在哪,我自己也才發現,我自己卻沒思考自己是否需要,於是在這不同之下,我開始思考,什麼事需要的,什麼是目前可以使用,什麼是可以被我放在最之後的,被排序,是因為時間有限,不能跟過往那樣,隨心所欲,當礦工、當紡織、當鍛煉師、當農夫,東摸西望,最後卻沒試到一個自己想要的。但也多虧到了這座森林,我才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更別提我認識遇到的人都相當厲害,我能從他們身上學習的,相當多,這讓我感到心安與慶幸。
放鬆
我常被人說要放鬆,但其實因為一些關係,我已經很久沒有真的放鬆了。我很懷念以前吃肌肉鬆弛劑的時候,能夠避免掉那些疼痛感,不需要考慮太多,好像真的放鬆下來了,除此之外我真的沒想到有什麼時刻我是放鬆的,大概只有短暫幾秒,結果又回到了原本緊繃的狀態。也難怪當我真的從職位退下來後,我整個日子變得荒唐而又緩慢,卻沒有像日劇那樣拍出來的精緻度,果然戲劇就是被裝飾過的糖果,真正的內部的苦糖早就被換掉了。
左思右想,最放鬆的狀態應該就是躺著看漫畫了。
植物跟盆栽
當初買的那小盆,只有一根立著的,真的被養起來,長到現在超過數十根了,過往的我總是個綠殺手,長都長不成,養都養不大,現在能夠熬過來,讓我覺得,你呵護它,它就會回饋到你身上,也給了我一點信心,讓我想要去找幾個盆栽來分種,想讓它多點空間長大,也多點朋友。
我喜歡造型的盆栽,也意識到很多人在做,也有些興趣。
2022
還剩下三個月,我看了我當初寫的好幾個目標,好像都沒有達到,有點可憐。(果然我是個無法按表操課的人,更別提意志力了)
都不知道還該不該再跟自己說「要加油了」。
狩獵日劇 在 劍心日劇廣告娛樂情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版主個人分享】《魔物獵人 崛起》我在推出3天後破關,現在2星期已經覺得很悶,失去續打的意慾,相對於玩足2年半的《魔物獵人 世界》,真的失望透頂,容我在這裡發一點牢騷。
故事太短不完整是原因之一但不算重要,問題是系統招式簡化得太過火,舉個例子,過去太刀看破斬是精髓,不易發動風險高但回報高,發動成功很有滿足感,所以我長期在練,但現在居合拔刀氣刃斬收刀站定慢慢看清楚再按,能反擊有威力沒什麼風險更會升練氣槽,回報相同斬空氣也沒損失下,還有用看破斬或儲氣用氣刃連斬升練氣槽的需要嗎?
武器失衡問題更嚴重,迅龍武器讓絕大部分其他武器放入冷藏庫,最過份是輕弩,差不多什麼彈都可以發射,輕鬆做到反動小裝填快,原本重弩是以犧牲機動性的缺點來換取更強彈種更好反動裝填的優點,現在輕弩把這些優點都搶佔了,輕重弩同彈種威力差距測試過少於10%,試問誰會用重弩?全部拿去填海吧。
刷修羅原珠刷護石原本不是問題,但魔物的難度實在太低,新手拿迅龍輕弩也能像休閒射擊遊戲那樣射死最終BOSS,不斷打毫無挑戰性的任務,刷素材就變成苦差。我的朋友在《世界》時期很積極每晚連線打,但《崛起》過了一星期大家都已經不太願連線,因為沒有要練要合作才能增加勝機的情況,也許這遊戲最有挑戰性最願意連線的時候,已是DEMO版15分鐘狩獵怨虎龍那時?
對我來說《崛起》有個獨特的優點,就是我可以一邊踏健身車一邊玩,因為分心流汗也能輕鬆地狩獵,實現「Monster Hunter 減肥法」(笑)。無論如何,4月底的大型更新我會給這遊戲多一次機會,沒有大幅改善的話,我會把原本玩 MHR 的時間全部撥給日劇及動畫。
狩獵日劇 在 于玥心理師的心靈命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月薪嬌妻】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我會加油!我會全力幫妳的!」
「不對!小孩明明就是我們共同擁有的!這是我們要一起面對跟承擔的事情!為什麼我要自己一個人學習然後為你指路?一起學習,一起成為父母,夫妻不就應該是這樣嗎?」
在日劇月薪嬌妻特別篇一開始,就指出普遍男性跟女性之間對於養兒育女的想法有所不一致。
最近我身旁有個朋友正在創業,同時家中也添加了新的寶寶,新手媽媽相當焦慮與擔憂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奶量不夠多、能不能調整好小孩的睡眠等等等等,所有對於"好媽媽"的角色責任就像是枷鎖一樣扛在她的肩膀,無奈她的丈夫忙碌於事業,有著非常正當的理由難以跟她分攤共同的育兒責任或是減輕她的焦慮感。
這是我們這個社會共同正在面臨的困境。
「我們想要獲得接納、受到敬重,那壓力是無止境的。我們把許多時間和心力投注在滿足他人的預期,以及在乎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上,因此老是感到憤怒、怨恨和恐懼。有時我們把這些情緒往內壓抑,說服自己真的不夠好,也許我們真的很糟,遭到拒絕是應該的。有時我們對外發洩,無緣無故對另一半或是小孩大吼大叫,或是對朋友或同事酸言酸語。無論是往內壓抑或是往外發洩,最終我們都感到精疲力竭,不堪負荷,又極度孤單。害怕著被他人評斷自己是一個"失格的母親"或感覺自己太愚蠢或受教育不多而不敢發言,也是出於這種狀況」--我已經夠好了
#情緒勞動
「"這種我該怎麼做,好讓大家皆大歡喜?"的內心對話經常上演,消耗很多心神,那些精力原本可以用來做更有意義或更有創意的事情。」情緒勞動一書進一步說明:「我不需要"幫忙",我需要的是通力合作的夥伴,這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幫忙意味著"這不是我的工作","這是你的責任"。幫忙意味著助人者特意騰出空檔去幫助進度落後的責任方。既然如此,我們過著共同的生活,為什麼只有一方是責任方?拋棄了"幫忙"的概念,並以一種平等的方式承擔責任。」
#女同志的家庭分工
說起來有點汗顏,身為女同志的我,自以為可以打破這種"幫忙"的假設,但其實我工作一忙起來壓根就看不到地板上的貓毛跟髒亂的貓砂,我根本就沒有心思在意我周遭的環境以及貓咪的狀態。每次我親友都問我養五隻貓會不會家裡很臭或是很髒亂?我都心虛地說:還好啦,我太太每天都有整理。
因此,每每翻"情緒勞動"這本書時,我總會有種"做錯事"或是"過於遲鈍"的愧疚感。
「不投入情緒勞動的男性,在很多方面就像幾十年前的女性,過著不太實在的生活。在你在家中感覺可有可無,沒有情感聯繫,不必對自己的生活負責時,你的價值完全取決於你的職業地位。在我們所知的世界裡,你還有甚麼價值呢?由於社會告訴男性,他們不該展現脆弱及情感聯繫,許多男性不會去追求女性努力打造的全面生活。他們只在乎最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文化告訴男人,他們的價值與他們是誰無關,而是與他們做甚麼有關。」引自"情緒勞動"一書。
看到這一段我心裡只想著:嗚嗚嗚,對不起,我在家就是個廢物,我連開罐頭都很少,我對貓咪來說就是個大型的廢材家具。謝謝主子們,從來沒有嫌棄過我。
#男性的自卑
#男性的脆弱
「我們男性也會自卑,深切的自慚形穢,但是當我們想接觸外界,分享自己時,情感卻大受打擊。而且不只其他的男人這樣對待我們而已,當然,他們會痛扁我們,但女人也是如此。你說你希望我們展現脆弱和真實的一面,但是少來了,你們根本受不了,你們一看到男人那樣,就覺得噁心。」
"我已經夠好了一書"進一步說明:「我們先天就渴望與人連結,不分男女,我們都有渴望獲得接納的基本需求,都希望自己有歸屬感、受到重視。然而,男性承受著極大的壓力,他們必須展現出強悍、堅強、堅忍、強大、成功、無懼、一切在掌握中、能幹的樣子。這就是社群的預期,為他們塑造出想要的身分。女性必須平衡、協商、穿梭於高不可攀又矛盾的預期之間,男性則是承受著永遠展現"堅強、無懼、強大"的龐大力量,那壓力一樣高不可攀,令人窒息。」
"性別打結"一書的作者若看到這段對話大概會跳出來大喊:妳看!父權主義對我們大夥兒幹了甚麼事?
#性別打結
事實上,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處處在影響著我們,就連在家中所有的小細節、床笫上的私事都難以放過,不然那些總可以號稱"重振雄風"藥物老是可以賣得嚇嚇叫是為什麼?
「只有平等的結構才能指引我們如何擺脫這種混亂。事實上,這世界上有個部落稱作:Aka Pygmy部落約有兩萬人,過著採集狩獵的生活。他們不是不分性別,只是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在家中及狩獵中都是可以互換的,男人可以輕易承接照顧孩子的角色,不需要任何微觀管理,而女人外出狩獵時,往往表現得比男人更出色。Aka部落的男性在養育孩子方面,完全顛覆了生物學上的爭論,當他們湊在一起過著"男人之夜"時,他們會一邊把嬰兒抱在胸前、一邊喝棕櫚酒的情況並不罕見。父親和嬰兒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常態,就像母親和嬰兒一樣親密。」
一開始我在看"情緒勞動"這本書時,其實是滿不舒服的。因為作者在前面花了很多章節解析甚麼是"女性的情緒勞動",並且試圖舉了很多例子,除了母職的角色還有服務人員、專業人士與醫療人士,在書中最讓我訝異的是一位護理師聚精凝神、小心翼翼地在替病患進行治療行為;過沒多久,該病患居然跟醫院投訴說,這位護理師從頭到尾都沒有帶給她一絲微笑。這是一個很荒唐的事情,但卻往往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中發生。
#請勿私訊來問病情
#ICU陳志金
即便是非常專業的醫療人員也被期待情緒勞動,且看ICU陳志金醫師粉絲專頁文章:"請勿私訊來問病情"下方有多少慘烈的經驗留言。
這或許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上的不同?
畢竟東方文化更講究關係與連結性,因此,情緒勞動一詞似乎不僅僅用在女性身上,男性在職場上也會遇到不得不情緒勞動的狀態,例如拍上司馬屁、喝酒應酬等等,只是女性就不單單在職場上這樣被要求,連在家庭生活當中也會時刻被檢視著。
而在"我已經夠好了"與"性別打結"書中皆有提及,現代的社會架構太過於強化"男性或是女性應該如何"才會導致我們的獨特性不被看見,以及我們真正有價值所在不被認同或是重視,因為我們沒有活在社會主流價值觀應該有的樣態之中。
「真正讓我們達到雙方都覺得舒適的平衡點,是因為我們為了瞭解彼此而做了必要工作。我們觀察彼此的生活經驗時,主動積極地鍛鍊同理心。我開誠布公地對丈夫描述我的生活經驗時,他專心聆聽並融會貫通,不再辯解,而是展現出理解(這也是我很努力在學習的,我太太總說我對個案比對待她溫柔太多了),並自然而然地促成行動。他給了我真正想要的東西(就是被重視、肯定並且擁有歸屬感);不是疊得整齊的毛巾或是乾淨的流理台,而是變成真正「看見我」的伴侶。」
#水瓶時代
#唐綺陽
我們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著,難免會接收到主流價值觀的制約,但我們正迎接著水瓶時代的來臨,那是一個不分異同、共享資源的時代,如同唐綺陽老師在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一書中提及:「我們將往自由、平等、突破與改寫的時代前進」。
願我們也能夠撕掉這些性別角色的標籤,勇於改寫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故事。
ps:有人問看了很有感觸卻又不知道怎麼辦?可以試著先從家裡做起?主動關注身旁的環境與家人的狀態,倘若你已經是家中較容易情緒勞動的人,那也就試著表達你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也蠻好奇其他同性伴侶都怎麼分配或討論家務事的?
延伸閱讀:
拒絕失衡的「情緒勞動」By 潔瑪哈特莉
性別打結:拆掉父權違建 By Allan G. Johnson
我已經夠好了 by Brene Brown (My favorite author)
唐綺陽2021星座運勢大解析 (My favorite author)
-----
【高雄工作坊】如何使用多元媒材帶領小團體
https://pse.is/3ckvwr
【塔羅占卜】2021上半年是否會有脫單的機會?
https://rothluffy.pixnet.net/blog/post/69529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