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過書的人都知道,想寫是一回事,在百忙的生活中,要按計劃如期完成,身心遭受的壓力不足與外人道。難怪邱吉爾會如此描繪自己寫書的過程:「寫書就像一場冒險。開始時,它是玩具,也是娛樂。然後它成為一位情婦,再而成為一位主子,再往後則變成一位暴君。最後一個階段是你終於認了命,你把這頭怪獸給殺了,然後拖到外面示眾。」by 蔡淇華
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
在最黑暗的時刻,跟邱吉爾學寫作!
《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
邱吉爾的太極修辭法--收了,再打 / 國語日報 蔡淇華
他的文字像太極推手,總是退到最後,
收掉對方的力道後,再借力使力,
用更大的力量打出去......
你知道在1953年,是誰打敗呼聲最高的海明威,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嗎?答案是--邱吉爾。是的,是那個帶領盟軍打贏二戰,像隻英國鬥牛犬一樣「打不垮、不服輸」的英國大軍事家邱吉爾(Winstonr-Churchill;1874-1965)。
其實讀者無須訝異,邱吉爾真的是個大文學家。他一生中寫下了45本書,幾乎每一本書都轟動暢銷,而且佳評如潮。《泰晤士報》曾經寫道:「20世紀很少有人比邱吉爾拿的稿費還多。」
在電影《最黑暗的時刻》中,有一幕邱吉爾的妻子克萊門汀說:「我們破產了。」事實上,邱吉爾是沒落貴族,太太為豪門之後,一家開銷頗大,經濟總是吃緊,在出版讓邱吉爾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二戰回憶錄》後,邱吉爾才真正的脫離財務困境。所以英國劍橋教授彼得•克拉克在《邱吉爾先生的職業》一書中寫道:「政治家只是邱吉爾的第二職業。」其實並不誇張。
邱吉爾雖然大半生從政,但骨子裡絕對是個文青,他一生創作了570件繪畫作品和兩件雕塑,但最鍾情的還是文字。他曾說,來生最願意做的事,是「與文學家奧斯卡•王爾德對話」;他還誇張說過:「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失去一個莎士比亞。」
再忙,邱吉爾的大腦都在想著寫作。他21歲從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不是拿槍,而是拿筆前往古巴,第一線採訪古巴革命。之後邱吉爾隨所屬騎兵團駐防於印度南部,仍兼職戰地記者,並完成第一部著作《馬拉坎德野戰軍紀實》。
寫過書的人都知道,想寫是一回事,在百忙的生活中,要按計劃如期完成,身心遭受的壓力不足與外人道。難怪邱吉爾會如此描繪自己寫書的過程:「寫書就像一場冒險。開始時,它是玩具,也是娛樂。然後它成為一位情婦,再而成為一位主子,再往後則變成一位暴君。最後一個階段是你終於認了命,你把這頭怪獸給殺了,然後拖到外面示眾。」
寫作需要良好的習慣,絕非像電影中的邱吉爾一樣隨時喝酒買醉一般。例如當邱吉爾當上首相後,仍有強烈的創作衝動,常常利用夜裡和早晨的時間寫作。還會隨時用文字記錄大小事,保留了大量的便條、備忘錄、信函和戰時資料,供日後撰寫二戰回憶錄使用。
邱吉爾是一個真正的文字魔法師。倫敦市長詹森曾說:「邱吉爾掌握的英語詞彙量甚至比莎士比亞和狄更斯加起來還要多。」根據詞典學家統計,拉丁《聖經》用了五千四百多個詞彙,莎士比亞大約掌握了二萬四千個詞,而邱吉爾能使用九萬個詞,是其他作家的好多倍。
邱吉爾的文字有一種「絕處逢生」的力量,像是柳暗花明疑無路,突然天地間,只有邱吉爾用文字大斧劈開那條路,例如「我沒有路,但我知道前進的方向」、「勇氣就是不斷失敗,而不喪失熱情」、或是「堅持下去,並不是我們真的足夠堅強,而是我們別無選擇」。美國前總統約翰•甘迺迪形容的好:「在黑暗的日子和更黑暗的夜晚,當英格蘭孤軍無援時,他啟動了英文語言,並將之派遣上了戰場。」
電影《最黑暗的時刻》片名其實是雙關語,因為1940年不僅是英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刻,也是邱吉爾內心最黑暗的時刻。邱吉爾曾有憂鬱症病史,父親雖是內閣大臣,卻42歲就因梅毒去世,母親是散盡家財的交際花,而且邱吉爾讀書不順利,要連考三回,才考進皇家軍事學院。
邱吉爾擁有一切理由對人生絕望,但弔詭的是,他卻是那個在全歐洲都失去希望時,用文字給予希望的人。他的文字像太極推手,總是退到最後,收掉對方的力道後,再借力使力,用更大的力量打出去。例如在二戰末期,邱吉爾所代表的政黨在選舉中大敗,失去了首相席位,史達林對邱吉爾說:「邱吉爾,你打了勝仗,人民卻罷免了你。看看我,誰敢罷免我!」邱吉爾不卑不亢回答:「我打仗就是保衛讓人民有罷免我的權力。」嘲笑蘇俄是個沒有人權的國家。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很討厭邱吉爾,於是寄給他兩張票,上面寫著:「隨信附寄兩張我新劇首演的入場券,帶上個朋友來看吧,如果你還有朋友的話。」邱吉爾也不反擊對方的嘲弄,直接用他的嘲弄力量打回去:「可能無法出席首演;但我會來看第二場,如果還有第二場的話。」
他還有一句名言:「每個人都是昆蟲,但我確信,我是一個螢火蟲。」邱吉爾的修辭技巧是先承認失敗(我也是蟲),然後賦予失敗高度,最後再踩在那個高度上,像個王者睥睨眾生(一隻發光的蟲)。例如別人批評民主制度缺乏效率時,他不跟你爭辯,也承認你說的,但繞過你開的戰場(效率議題)來打你,他回答:「民主是最差的一種政治制度,但比其他被實驗過的制度都好。」讓你知道,不管你怎麼打我,你想提倡的制度都是假貨。
這世上,每個人總會抱怨「這是個爛時代」或是「我被放錯了位置」。邱吉爾承認這些抱怨都是對的,然後在第三句打出一記淋漓盡致的重拳:「人總是在一個不適當的時間,被推上一個不適當的位置,去做一件正確的事情。」多好啊!邱吉爾承認萬般皆是錯,但點醒你,自己不能錯!錯誤的時空,做對的事,才是真英豪。
我們也可以學那隻英國鬥牛犬,從極度悲觀的現世,萃取出極度樂觀的生猛佳句。來,練習邱吉爾「先收再打」的太極修辭法吧!
〈練習〉(前六句是邱吉爾名言)
1. 失去的永遠 ______ 你手上握住的多。
A ) 比 B) 不會比
2. 如果你身陷地獄,那麼就 ______!
A) 繼續前行 B) 水深火熱了
3. 成功就是 _______,而不喪失熱情。
A) 停止失敗 B) 不斷失敗
4. _______ 你喜歡的事,要去喜歡你正在做的事。
A) 去做 B) 不要嘗試做
5. 當我回顧所有的煩惱時,想起一位老人的故事,他臨終前說:一生中煩惱太多,但大部分擔憂的事情 _______。
A) 都發生過 B) 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6. A) 我願奉獻一生,包含熱血、辛勞、淚水與汗水。
B) 我沒有甚麼可以能奉獻的,除了熱血、辛勞、淚水與汗水外。
7. 是的,你昨天遇到了世上最大的悲劇,__________________
8. 我們確定會失敗, 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聯考是最糟糕的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閱讀非常花時間,_______________
解答:BABBB B
參考解答:
7. 但只有把握今天,明天才可能有喜劇。
8. 卻可以選擇光榮的失敗。
9. 卻是最公平的制度。
10. 卻是學會閱讀唯一的方式。
PS,本文將收錄於六月出版
《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
「王爾德 名言 英文」的推薦目錄: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一本好小說的誕生(拿起筆就能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Gavin職場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人物+名言] 王爾德- 看板wisdo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英文名人名言佳句每日一句- “Life is never fair, and perhaps it is ... 的評價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15句王尔德经典语录,不愧金句小王子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王爾德名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和網 ... 的評價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王爾德名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和網 ... 的評價
- 關於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王爾德名言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PTT和網 ... 的評價
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
中國現代文學學會「跨越1949:文學與歷史國際學術研討會」閉幕演講,臺北2016年
2005年時我曾語帶調侃的寫了一篇文章叫「兩岸三地一中文」,談我個人在三地的閱讀和寫作的經驗和體會,並談到方言寫作與香港的書面語,開始了我對相關議題的更大興趣。
過去三年,我在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講過「一種華文,各自表述」,這時候「中文」已經改成「華文」,更提到要以華文(sinoscript)代替華語語系(sinophone)書寫的想法。聽眾似對各自表述方面很感興趣,而往往忽略了我的前題是華文一種。
今天的題目是「一種華文:各表、同表、共生」,不止談各表,還強調共生;不止談體驗談現象,還談點理論。在粵語裏這叫「撈過界」,唯此必須請各位專家學者指正。
我會說到:
1,標準書面語的變化不止來自方言。三地華文字詞書寫的演變都應該叫三及第化,而不是語音為主的克里奧爾化。
2,華文從來不是我手寫我口。書面語也是約定俗成的,不等於白話或北方口語。
3,書寫對言語的影響。
4,文與言要分開而論。華文以文為主,不是語音中心的:以語為前、文為後,語為第一性、文為第二性,是一種顛倒的思維。我會帶到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中心之議,以及柄谷行人對其一連串的思考,並考慮柄谷對日文的論述是否足以形容華文之文的獨立性和華文的「文言二途」的特殊性。
5,這次會議的主題是「跨越1949」,我認為華文在三地的各自表述是與49年前後的政治變局分不開的,49年後華文的加速變化,是與政治分斷與政權建設相關的。
不過華文的共同幽靈有強大黏性,而華文的非字母拼音的形聲圖像字體特性,保障了華文是一體共生的一種書寫文字,各地的華文的表述可以不一樣,但依然是同一種華文的寫作。而且我們不能說都是49年惹的禍,因為就後果而言現在我們看到的可能是華文的新契機、新盛世。
演講分為六節,即:為什麼用「華」字、為什麼叫華文書寫不叫華語書寫、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如何各表、何謂同表、為何必需共生。
1, 為什麼用「華」字?
華文,人們經常與中文、漢語、漢字甚至華語交替使用,很少細究。從小我們香港人就一直叫華文為中文,很順口順耳。
1.1 事緣有一年我和一位大陸作家一起同台,在倫敦用普通話演講,同場有普譯英的翻譯。那位大陸作家介紹自己是中國作家,然後轉過來面對我,他停了一下,然後說我是…國際作家。我感覺他是很善意的,本來大概想說我是香港作家,但猶豫了一下在這樣場合說我是香港作家而他自己是中國作家是否有歧義,才突然轉出一個國際作家的說法。我很不認同國際作家的說法,當時想回應一下,但一時想不到聰明的說法。事後我想到當時我可以說,不不不,我們都是中文作家。不過,如果當時我回應說我們都是中文作家,只會製造更多誤解,因為我們的翻譯會把中國作家譯成Chinese writer, 也把中文作家譯作Chinese writer, 英譯上是一樣的,台下聽眾會以為我也在爭做中國作家。
如果當時我說我們都是華文作家或華語作家,自己補上一個英文單詞sinophone,或許可以解窘。
中國人、中國的、中文,在英文裏都是Chinese,有時候是會有點含糊,為此,有文學研究者提出書寫上的華語語系sinophone一說。
但我這裏主張以華文代中文,主要不只是因為翻釋上容易有混淆,還有別的原因。
1.2,中文的言語不叫中語,叫漢語、華語,然後漢語、華語又被等同於國語普通話(一種北方地區語被選為一國之通用語) 。大陸在1955年10月「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為避免民族之間的敏感,決定不把屬於漢語的北方官話叫做國語,而叫普通話。普通話即通用語、橋樑語(lingua franca)。中文則如當年歐洲共通的拉丁文。
中文自漢代開始,就為鄰族所學用,但當時沒有中文之說。現在中文是中國的官方文字,不過大陸地區除漢族外,還有23個有文字的民族。為了避免大漢族主義與帝國意味,「國」語已改稱普通話,文字方面是不是也應有比中文兩字稍好的說法呢?譬如說,不叫中文叫華文?
1.3,大陸有很普遍的「漢語」說法,例如詞典叫漢語詞典,另外字叫漢字,地方叫漢地,學術叫漢學。日本有和制漢字之說。
1.4,但華比漢更早。我常以「華漢」代替「華夏」,因為夏的政體信史不可考,但華作為華族是實證存在的。華族文字出現在甲骨文之前或至少同期,周有周文周語,但當時的文字大概還有不同版本,秦滅六國後書同文才奠基為一種,可見華文、周文、秦文,都早於漢文。
廣東人叫海外華人為唐人,講唐話食唐餐聚唐人街,但唐就更晚了。現在海外華人一般稱華僑華裔,殖民地香港稱華人為華民或華人。南洋也多用華文一詞代替中文。華和漢都是普及用法,只是華在先,漢在後。
1.5, 就語言而論,華語、漢語我都認為沒有問題。從文字書寫來看,華文比漢文更普及。但華文的字,若叫華字,就很生僻,遠不如漢字通行,所以也有華不如漢之處。
1.6, 我覺得大家可繼續言語叫漢語或華語,文書叫中文或華文。我只是認為細究起來,「華」比「中」、「漢」更恰當。為方便討論起見,我希望讀者同意我試用「華」字貫徹這次演講的文與語,以華文暫代替中文,以華語代替漢語。其實這裏我要真正強調的還不是一個「華」字,而是「文」字。即:華文以文為主,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若以文字中心主義代替語音中心主義的進路的話,漢語詞典應改叫漢文詞典或華文詞典。
2, 就書寫而言,為什麼要用「華文」而不該用「華語」?近年有以英文書寫的國際漢學界帶頭,區分sinophone 與chinese, 寫作分華語語系寫作與中文(中國)寫作,文學分華語語系文學與中國文學。前者將包括台灣在內的書寫都叫做sinophone華語語系寫作而不是chinese中文(中國)寫作。由離散到移居地新本土身份,華僑變華裔,僑民變定居者,鄉愁花果飄零改為此時此地靈根自植,這一切確甚有49年政治分斷的意味,甚至有內部殖民主義的指控:有論者強調,華語語系寫作,不包括中國大陸的華語使用者,但卻包括使用華語的中國大陸地區少數民族。
在中國以外漢學界普遍接受華語語系寫作一說之前,我想不合時宜地再做一次友善的勸阻:華語語系書寫的概念是不成立的、不自洽的。其實現成已經有一個很好、很準確的說法「華文」。我認為包括大陸、台灣、各民族,全世界所有的漢字書寫,都應叫華文書寫。我主張以華文書寫來糾正華語語系書寫之說,解決後者解決不了的理論難題,把顛倒的理念再顛倒過來。
2.1,華語sinophone,是語音中心主義的概念,華文sinoscript,是文字中心主義的,而華文書寫的重點在文字,不在語音。重點是文,如果仿傚英語學界以語為重,借用柄谷行人的說法,那是一種顛倒。
2.2, 華語或漢語常被誤以為等同官話、國語、普通話。外國人說學漢語華語,其實是學國語普通話。更常出現文、言混淆,譬如說,有人會問外國人,你會說中文嗎?
其實華語不是用來日常溝通言說的。華語只是一般人不理解的語言學的超大分類(sinitic語,出自sinitic-tibetan語類),是包括現存所有華漢方言地區語即各種華漢地方住民的母語,加上後天的官話國語普通話的抽象總稱。這是一個語言學的分類。我們甚至可以說,沒有人會說抽象的華語 (只說方言母語和普通話) ,更沒有人是用華語語系來寫作的,有的只是用華文的寫作。
2.3, 你可能會說,等一等,國際學界只能理解sinophone,因為有anglophone, francophone, lusophone等說法在先,沒有西方人會懂sinoscript的意思。但這可正是我要矯正、要強調的重點,也是問題所在。漢學界用了西方的語音中心思維,機械地以字母拼音書寫為模型,以「後拉丁文」歐洲較受俗語拼音影響而演變出各民族國家新語文的觀念,錯套在兩千多年書同文、文字中心的華文世界。漢學界和華文學界似應該先不要管外國人懂不懂,首先要實事求是的擺正自己的道理。
漢字華文是全世界華文寫作者共用的,已經有了通用的、準確的、政治上中性的華文書寫一說,為什麼要有引進華語語系書寫之一舉?華文的書寫,根本不是建基在語音之上的字母拼音書寫,故此西方的英語語系、法語語系的理念,不適合用在書同文的華文書寫上。
且不說後置詞 -phone與近代殖民主義歷史分不開,各種 -phone是指被殖民地區的住民,學了殖民宗主國的語言。但至少對境外華文寫作者來說,殖民與離散有別,她不是被殖民者,只是移居者,並不是在用殖民者的語言,她是在別種主流語種的地區,使用在當地屬於少數人的一種文字的寫作者,她的寫作只能稱為華文寫作,而不是sinophone寫作。
2.4, 語音中心主義主要以alphabet字母拼音的母音全音素文字如歐洲的英文、法文等作考慮,旁及輔音音素文字Abjad如閃米特語 (就是同一種書寫文字可以有不同的地方發音,如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在拼寫時都不標母音,讓讀者根據各自地區的語音來誦讀) ,但基本上不適用於完全不同性質的表意成聲morphological-syllabic形音圖像文字如古埃及聖書體、漢字華文。
2.5, 華漢形音圖像合體字文化,加上秦的書同文以降,是一種文字中心的書寫文化,至今仍是文字高度同源一體。歐洲是拼音字語音中心文化,拉丁文之後,歐洲民族國家都分別建構了自己的語文,雖大致同源但不再一體同解,分成多種語文。
2.6, 言語方面,華語有很多地方語系和方言,很多是相互聽不懂的,但沒有發展出互不相通的文字,正因為華文並非語音中心的字母拼音字。用語音中心的進路,地區語沒發展成不同的文字是不可解的。日本在漢字書寫時期也有文言二途之說,華文的文與言不是完全二途卻也是文言有別,言不那麼決定文,文不那麼跟隨言,華文非字母拼音文字的特殊性,是語音中心的進路所無法解說的。
2.7, 文字中心的文化,與語音中心的文化可能有差別。這是德里達一個出名的命題。從歐洲語音中心主義的語文,他推至歐洲文化形而上邏各斯中心主義。不過,他也補充指出過,非語音中心主義地區,就不見得有形而上的邏各斯中心主義。柄谷行人1992年的文章《書寫語言與民族主義》裏,曾論及德里達、索緒爾與班尼迪.安德森的國族想像共同體,說德里達弄錯索緒爾的一套語音中心論,把語音中心主義推前到上古西方形而上的核心,而日本在「文言二途」的實況下,在前近代時期也有本土語音中心主義衝動,以俗語語音文字反漢字書寫,建構現代國家。不過柄谷也強調漢字和假名混合文字書寫對現代日本國語有決定性影響,文字書寫擴大了言語所能談論的領域。文字書寫影響言語。
2.8, 我大致同意柄谷所說,與日本狀況相同的是,華文不單主導華漢文化的書寫,更大範圍影響華族的各種言語(地方語、方言與官方通語),更是華漢文化一體性以及現代主權國家建構的重要環節。華文混用假名借音字或拼音字程度遠比現代日文低,文字受到語音的影響也更低(雖然49年後特別是近年,借音假名字在港式臺式書寫之中稍有增加)。華文絕對不能化約為語音中心的華語,文和言互相影響但文更大程度上帶動著言語。華文文化的語音中心傾向比日文更低,德里達的華文非邏各斯主義觀點仍值得重視,而不是如一些學者說德里達命題也只是一脈不理解中國的西哲的東方主義他者幻想(hallucinating the other)。
2.9近年的實證研究也確立文字對語言的重大影響。托爾欽斯基(Liliana Tolchinsky)研究識字的社會,她發覺不單文與言相互影響,有如回力鏢的效應,但基本上是文字帶動言語,而且識字者比文盲者懂得更多口語。
(題外話:有些作家認為,文盲的農民言語比城市知識份子的言語更豐富。照托爾欽斯基的研究,這是不成立的。我想,文盲農民的言語可以有地方色彩,甚至繞有生趣,但不可能比北京胡同聽相聲唱京劇的旗人老炮,或上過書齋的老廣東口水佬的言語更豐富。)
3為什麼說華文是一種?
3.1, 翻譯家思果曾特別批評過「一種」這兩個字,說是上了英文不定冠詞的當。但若翻看錢穆的《國史大綱》就發現賓四先生曾多次用上「一種」,如一種憑空抽象之理想,一種新通史。
這裏也是明知故犯。「一種」戲仿著流行的不定冠詞用法,如一個中國,還借同文同種之說,表示書同文一體後,華文同屬一個種,此後共生共同進化。
3.2, 華漢文化裏,甲骨文時期已有文,周代(1046-256bc) 有周語周文,但各國文字有差異,才有秦書同文之舉 -- 這是政治力量決定文化的重要案例,也說明文的發展雖不能化約為政治但離不開政治。
3.3, 秦之後,華漢文化覆蓋地區,不論分成多少個政治實體,多少互不明白的地方語與方言,文字的讀音各地不一樣,但書寫文字還是一種。期間有胡言、佛語到漢地、外地文的音譯或意譯入文、各朝正音官話的建構等,還有白話寫作的語錄,話本,最後都融入華文書寫的同一種傳統。
3.4 到現代之前,各地慣用的字或有些不一樣,例如粵語日常語中有些詞,屬生僻古漢字,但都可以在大陸叫古漢語詞典的華文詞典中找得到,還是屬於一種華文,不是另創新字。
3.5, 新創的字,數目上遠不如由舊字組成的新詞多,華文特色之一是多偶數詞特別是雙字詞。
作家韓少功說:「像我這樣的作家寫了十幾本書,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漢語以舊字組新詞的能力非常強」 。
不是語音中心,不是字母拼音的華文,偶有新字但不容易產生新字,只增新詞。外來字音譯意譯,都是組舊字成新詞,如電腦。
3.6, 上世紀初新文化運動、新文學運動、白話文運動,受了西方語音模式影響,甚至主張拉丁化改華文為拼音字,作為建構民族國家的工程之一。也有主張直譯歐文句法。這些倡導者皆有語音中心的傾向,幸而都未竟全功,沒有改變漢字華文的非語音中心特性 (一些小語種如蒙文以至新疆維族語文則可以徹底被語音化) 。
3.7,用六書造字法的分類,絕大多數漢字是形聲字(不是一般認為的象形字)。華文是一種意音文字、形聲合體字、圖像文字、語標音節文字。
描述華文特性的英文並不劃一,包括:logographic system with characters that are partially morpho-syllabic, graphic characters, syllabary logograph, ideograph, ideogram, graphism。德里達就說語音模式或言語模式(linguistic or speech model)不能處理圖案文字系統(graphical systems)。華文置中國文化在形而上邏各斯主義文化之外。托爾欽斯基在研究文書對言語的影響時,也認為要分辨字母拼音字、閃米特字和華文這種形聲字,不能假設三種字系是同質的。當代拉康派中國學者霍大同甚至認為中國人的無意識如漢字一樣結構。其實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哲學家張東蓀就研究形聲文字、華漢邏輯與華人認知之間的關連。學界可以不同意薩皮爾與沃爾夫的語言決定論假設,但也可想像華文的形標意音合體圖像文字對華文文化有一定的影響。這裏要強調的是華文的特性絕不能與語音中心的文字混為一談。
3.8, 「一種」也有同種之意。我們用的華文是同一種的,表述各異,但沒有兩種華文,只有活躍的華文和被遺忘的華文之分。
華文文詞有太多不活躍的古代漢字詞句,如死火山、死鬼魂一樣,但仍是所有華文使用者所共有的。凡有人活用的前人文字詞句,成活幽靈,飄流過界,在華文世界上空徘徊。華文是一種而且是活的文字,華文文字詞句有共同祖宗、華文書寫有大量等待再魅的共用幽靈。
3.9,今天三地分治是華文一種的三千年未見的大變局嗎?上世紀白話文的普及,沒有結束華文作為一種的存在,49年的變化,會不會讓華文越走越遠,終於結束一種的華文?我認為不會,因為華文是文字中心而不是拼音字,黏性很強,大家用大同小異的意音合體圖像字,雖走向各表,創了較多不同的新詞,甚至有少量不同新字,但主體絕大多數的文字詞句仍是同一種意義共享的漢字華文。
4如何各表?
4.1, 作家王爾德有兩句名言,第一句是「英國和美國是被一種共同的語言所分裂的兩個國家」。第二句更清楚:「我們英國人現在其實一切跟美國人都是共通的,當然,除了語言」。這是對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英文與美文的故意誇張的幽默。
英國英語、美國英語、澳洲英語、加拿大英語,都是「英語」的「方言」,語音、字句有差別,但之間的差別還不如粵語、閩語與普通話。從書面文觀之,各地的華文則如「英文」和「美文」,雖有差異但不至於互看不懂。
4.3, 單從言語而言,華語內部早就雞同鴨講了。
華語包括官話(國語、普通話)、族群地區語(ethnological topolect)、方言 (dialect)三個層次,比一些歐洲語言多了族群地區語這個層次。大陸一般說有七大族群地區語:北方、吳、贛(江西南京)、湘、閩、粵、客家。此外還有更少數的徽語、晉語、平話 (廣西雲南),閩也分閩北閩南,山區的族群地區語不算在內。族群地區語之間有不同程度互聽不懂,不能以一般方言視之,但也不是新語言,不能算是非華語,故必須引入ethnological topolect這個概念。
大陸其他種族的語言當然不算在上述華語之內。
上述這些華語家族的言語是族群地區語,不是方言。山東、陜北、雲貴、四川話都是屬於北方地區語系的,它們是北方話的方言,但吳、贛、湘、閩、粵、客家等語卻不是北方語的方言,也不是相互的方言,而各成一種族群地區語,之下各有自己的方言。
據《漢語方言親疏關係的計量研究》,與普通話對比,粵語的可懂度,在各大族群地區語中可能是最低的,大概只達百分之十八。
各族群地區的言語在語音、用字、句法結構大有不同,聽懂不易。相對而言,各地區的華文寫作差異程度遠沒這麼大,華文的文字特性使然。
歷代中央政府也會挑選提升以一種族群地區語為主而拼湊出官話。正如粵語諺語說:天不怕地不怕,最怕廣東人說官話。這不妨礙很多說不好官話的廣東人學好寫好華文,中狀元、進士及第,因為華文只有一種。
4.4, 說到官話,學者商偉說:官話是後天習得的,沒有誰天生就說官話。
官話的前身又叫共同語。漢代時叫做通語。
宋代之後各朝代都有各種韻書定正音,中古漢語也一直有演變。明初以南京話為官話,遷都北京後,南京話加上北方口音混出大明國官話。17世紀滿人入主北京,明末的官話加上滿人口音成大清國新官話,1728年,雍正皇帝確定這種北京話為官方用語。清國北京新官話受滿族的影響很大。滿族人不能區分尖團音,也不會發入聲,因此,滿洲貴族所說的官話是滿族化了的北京話,也被戲稱為「五音不全」。
到上世紀這種「老國音」經過民國國音京音之爭等多個提案,1920「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並將這種「新國音」的北京官話改稱國語。現代官話標準國語有22子音,以前的正音有超過30子音,可見變化。至於接近不同時期的中上古漢語原語音的粵語有9聲、閩語7聲、客家語6聲,到了今天的北方語只有4聲,也說明北方語的語音變化頗大。
49年後台灣仍叫國語,但大陸在1955年10月的「全國文字改革會議」和「現代漢語規範問題學術會議」定立「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的「普通話」,張奚若在大會主題報告中說:「為了突出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為了突出我們各民族語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決定不採取國語這個叫法。如果叫國語的話,擔心會被誤解為把漢語淩駕於國內其他民族之上。」中國的通語不叫國語而叫普通話是有多民族的考慮的。
有趣的是普通話標準音,現在大有人認為不是在北京城,而是在承德附近的灤平縣,那裏的居民是從北京遷移過來的滿人,他們說話沒兒化音,也不吃字,不像今天北京胡同或近郊住民般說話。
今天叫普通話的官話,接近但不等於今日北京話。今日北京話成了一種北方族群地區語的方言。
不過,這裏要說的重點是,官話是人為建構的。
4.5, 地方上直到今天還不是人人說官話,歷來不說官話是大多數。每個地方都有母語,互不好懂,但華文作為書面文字,卻大同小異。華漢文化可以一體,是因為它是文字中心的。
4.6, 上世紀中國的白話文運動,是一次華文內部的大變動,不過華文仍是一種。
49後華文內部的差異加大,則是秦以降所未見的。政治斷裂與區隔是重要原因之一。
一是國府遷台,納中華入台灣。國府官樣文章並不那麼白話,內含很多文言以及「等因奉此」等慣例套句。然而49年從大陸到臺灣的民國書寫,最終將遭遇到台語(屬於閩語的方言) ,加上外語特別是之前的日語日詞和之後的英語英文。
二是共產黨建政後,大陸有自己的文風如新華體,包括黨八股和後來的文革語,這是本來台灣、香港不熟悉的。
三是香港,因為南北移民湧入,加上殖民地政策和英文的地位,49年後書面語變化也大,下文再說。
總之49年後三地政治、社會與生活取向各異,各走各路,華文書寫因路徑依賴而加大差異。
4.7, 標準書面文、現代華文的現代白話文,出自古代老白話,但現代白話文一開始就不等同口語,只是接近國語,甚至以文影響語,建設了國語語法,卻從來不曾是國語、俗語或地區族群的母語口語的我手寫我口。
白話文可說也是文體文,不是語體文,始初即夾雜著不可或缺的大量翻譯詞句、日本漢字、歐語語式、標點符號、阿拉伯數目字,以至古代典故、語法,始初就是揉雜的寫作。白話文流行前,梁啟超等的清末新文體是近文言文的揉雜體,而現代白話文則是近民國國語的揉雜體。
老白話文和文言文是華漢文化古代兩種書面文,不是絕對對立的,上世紀以前華文本來甚至沒有文言文之說。
白話文運動建構出想像中的現代白話文,對付想像中的文言文,這就是現代中文(華文)標準書面文的揉雜因緣。
4.8, 白話文的推手,受西方語音中心取向的「誤導」,有的開始的時候卻還鼓勵方言入文,如胡適在《吳歌甲集序》說:「今日的國語文學在多少年前都不過是方言的文學…國語的文學從方言的文學裡出來,仍需要向方言的文學去尋他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可見白話文運動要對抗、要排除的是文言文,反而是歡迎方言成為白話書寫的一部份。這個想法後來大致沒有實現。
之後更有人提倡大眾語,直接寫方言,其中也是有功利和宣傳原因。中共在香港的左翼文學界曾響應華北大眾文藝運動,推動粵語方言寫作,以為這樣的方言書寫可以吸引更多說地方語的普羅讀者,但效果不佳。有論者說當時的純方言小說「不忍卒睹」,反而非純方言的揉雜派作品較為可讀。
4.9, 受西方語音中心思想影響,民國白話文運動主張像早期現代歐洲以各地俗語(vernacular) 書寫替代拉丁文般替代文言文,彷彿想像中的白話書寫將是我手寫我口的,甚至要拉丁化或注音化,以發展國語的文學和文學的國語,文與語合一。
北方官話叫國語,白話文成了「中文」,雖有助催生民族國家,卻陷入語音中心主義的學理誤區,忽略了一體化漢字華文書寫與多樣化華語言語的分野,忽略了漢字與拼音文字的差異。幸好如商偉所說:「五四文人的確這麼說來著,旗幟也亮了出來,但做起來卻是另一回事兒…胡適根本就沒拿語音當真。他白話文觀念仍然是以書寫為核心…這跟但丁、薄伽丘在義大利文的草創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完全不具可比性。」
俗語方言寫作,一直沒有成為白話文運動之降的華文寫作的主流。華語的語音多樣性,並不是推動華文寫作多樣性的主力。
4.10, 漢字華文書寫吸收口語的幅度畢竟有限,許多以地方特色聞名的作品,通常不過是綜合各種手段,營造地方風味,或象徵性地鑲嵌一些標誌性的語詞,如烹飪中放點香菜、孜然、花椒等地域香料。
我曾就此事問過一位著名的新京味作家,說我們「地方」作家在作品中經營「在地感」都要很自律,生怕讀者看不懂,但北京作家把大量在地俚語俗話寫到作品裏,就不怕北京以外的讀者在閱讀上有障礙?那位新京味作家說:從來沒想過這樣的問題!國語出自北方話,白話文被視為國語的我手寫我口,製造出華語之中的布迪厄式的品味位階等級,也讓北京作家在土語入文的時候更自信、更不自覺。
4.11, 當代華文的書面語竟被稱為書面「語」,可見受語音中心思維誤導之深。在本文中,我姑且同義反複的改稱一般所說的「標準書面語」為「標準書面文」。標準書面文是受官方加持的,可以借公權之力,特別是通過中小學教育,遏阻華文過度的變化。華文讀者的閱讀訓練和習慣,是不接受純方言化寫作的。不過,三地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的文字書寫,本來也就有頗多差異,只是差異低於民間的媒體和出版書寫。據人民日報91年6月6日社論《認真做好語言文字規範化工作》,標準中文只是「根據約定俗成原則而規定的各項標準」。
4.12, 以香港華文為例,學校標準書面文仍以想像中的白話文為準,輔以古文和用典。香港民間華文變化也不只是粵語地區語方言入文的問題,更揉雜了大量文言文、外語翻譯、新流行詞、大陸新華體政治文字,以至當年南來文人的老民國詞句遺風。另外,近年的大眾媒體和網上書寫,普遍穿插少量的借音字,把漢字當聲符使用,借其音而不管其義,以書寫常用的粵語口語,如把「他」寫成「佢」(而不是古漢字與「他」同義的「渠」) ,並且創造新字,在近音字之旁,加上「口」邊,如:唔、咁、啲。純符號標記如心形入文就暫且不論。
台灣和大陸書寫亦然,各有路徑依賴,三地差異遂越來越大。
4.13, 港式華文揉雜變化可以在學理上統稱為三及第化,實不止三種揉雜的底料。
三及第文體,原是一種香港流行過的小說和散文體。固然,方言入文,半文半白文體,古已有之。三及第是專指一種香港粵語文人的特定寫作,故意揉雜白話文、文言文和粵語三結合。跟左派方言大眾小說不一樣,港式三及第寫作是在想像中的標準書面文即白話文的用詞遣句文法結構下,加上較多的文言文和文言語法,之外添上適量粵語字詞和極少量粵語語句結構,以及外語翻譯詞、本地流行詞語等雜底以成文,但文句結構仍是依賴約定俗成的書面文,以遷就讀者的閱讀習慣 -- 香港民間華文和學校華文教育裏文言文的成份比當時大陸多。
重點是香港的三及第寫作的讀者是識字庶民,是一種「好看」的流行娛樂性讀品,說明它是吻合操粵語的華文讀者的閱讀習慣的。但純方言文學則不是,因為違反華文閱讀習慣,不好讀,所以反而是小眾的。
可以說,近年茅盾獎的《繁花》與暢銷的《龍頭鳳尾》都是三及第文學而不是方言文學。
4.14, 為什麼叫三及第文體?大概跟一種大眾受歡迎的低廉民食「及第粥」有關。及等粥的煲粥配料是豬的三種下水,即內臟,粵人叫豬雜。命名來源方面,坊間有多個版本,附會說某某廣東狀元在微時獲人施捨過豬雜粥,及第後回報,豬雜粥升為及第粥,都頗遷強。更可能的是粵人有湯底之說,豬雜煲粥用的是低廉雜底,也叫雜底粥,粵語雜底與及第音近,後變成及第粥。
相信三及第文體的「及第」兩字是來自以三種豬雜的雜底煲粥的廉價民食及底粥,可見寫作者不無自嘲和自覺。
4.15, 用篇幅說三及第,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字演變的理論名詞。
文字中心的華文變化,不宜叫克異奧爾化。
克里奧爾是先有語音,後用字母拼音成文字。克里奧爾的各種語言,後來都產生了自已的新的文字、文法、字句結構,在語言學上已不被視為是某種元語言的衍生語言,更不是次等語言了。但克里奧爾化是一個語音中心的概念。
華文變異應依文字中心路數,華文的揉雜不是因為不同語言的語音揉雜,而是因為文體、字詞來源的揉雜,所以不能稱之為克里奧爾化。其實,我們已經有了現成理論性概念名稱:三及第化。
三地華文都在三及第化。推而廣之,所有現代文字書寫也都或多或少在三及第化。三及第化應是當代中外書寫與文學研究都可用的概念。
4.16, 港式書面華文的三及第化在49年後加快成形,其中推動因素包括南來文人的國語文化、殖民地政府的語言教學政策、英文和英文學校在香港的社會地位、回歸前的母語(粵語)教學運動、本土化(粵語化),與回歸後用語大陸化等等。這裏不細說了,有興趣者可參看石定栩、邵敬敏、朱志瑜編著的《港式中文與標準中文的比較》。該書作者說:「港式中文已經積累了數量相當可觀的特有的詞語、短語、句法結構、篇章結構及其相應的用法…」;「辭彙系統、詞義理解、結構組合、句式特點、語言運用等方面跟標準中文有所不同」;「中英夾雜、半文半白、不粵不標…遠離漢語規範的混雜語文」;「兩種漢語書面語沿著不同的方向發展」。
不過,該書作者認為,「現在的港式中文在香港已經流行了幾十年,早已為香港市民大眾所接受,成為香港地區正宗的書面漢語,也就取得了當代語言學意義的合法地位,不可能推倒重來,更不應該加以取締…」
4.17, 與我同代的「嬰兒潮」香港寫作者的最大疑惑是,如何寫好「中文」。一是心虛,不懂普通話是不是寫不好白話書面文?其實當年傅斯年是有這種主張(懂國語才能寫好中文),但胡適也已經反駁過,上文還舉了廣東出狀元的例子。二是疑惑,譬如寫香港現實主義作品,書中大多數港人的對白應是用粵語還是北方語(香港作者往往選擇用北方語)。三是七十年代有些在香港的寫作名家推崇「純正中文」,很多寫作者有了必須符合「純正中文」的焦慮。彼時在香港推純正中文的主張者,卻是反對胡適傅斯年魯迅的立場的,特別抵制方言口語和歐化語句,卻鼓勵雅馴的文言入文,也接受翻譯詞,可見所謂純正中文也者,也只是另一種三及第的文體。
4.18, 現在政治化的香港,出現多個有關華文的議題,包括普通話教中文與母語(粵語)教中文之爭、某些本土主義者的粵語比普通話更優質的吹擂,以及一種認為粵語化字句入華文寫作(因為有較多古字詞句和文言成份)才是雅馴中文的粵語沙文主義。
我不反對華文寫作有好壞之說,更喜歡看到有超級讀者站出來,當文字清道夫的工作。不過,涼茶調濟一下適量喝一點是好的,多喝就傷元氣變虛弱。
若把純正中文作為意識形態規範主張,成為絕對化的標準,甚至提升到華文認識論層面,那我就只能說:不存在純正現代中文!
同樣,說粵式中文雅馴、粵語殊勝也只是偏頗意氣之一面之辭。
4.12, 話說回來, 現在華文一種的各自表述格局已成,三地不同輕重和路徑的三及第化現代華文,差異增多,但仍是以大家看得懂的漢字來寫作,還是離不開同屬一種華文。
5何謂同表?同表的意思是,我們都是用只有一種的華文來表述。華文是全球華文使用者的華文,華文文學是華文寫作世界的文學。
華文確是世界最大的一種語種。固然,文學才份並不是一定與使用者人口成比例的,否則以人口比例配額而言,華人作家每六年就應得一個諾獎。不管怎麼說,華文字詞書寫,千年歷史累積,在文字書寫場域肯定擁有最多文學幽靈在徘徊,這是所有有能力以華文閱讀寫作,願意使用華文者的寶庫。
所謂同者,就是指同以華文字詞書寫閱讀,承認一種華文的一體同源。
這種同不是墨家的同,後者的同意味著千人一面、取消差異的同質性。墨家尚同,儒家恐同,倡和而不同,如音樂的琴瑟共鳴。那是理想狀態。但現代世界不能強求和諧或共譜樂曲,現代常態是眾聲喧嘩,像港粵語歇後語:潮州音樂,自己顧自己。
現代不可能也不應該強求墨家式同質化或儒家式和諧,不過不同、不和諧並不表示不能並存,反而是不能急於同化消滅差異,甚至不應把雜音都和詣掉,強迫大家進入一個大熔爐。差異是必需共存的。同與和,都不足面對當下的多樣性,所以要引進包容多元文化,要互動共濟交流混雜,要有共同進化的「共生」概念。
6何以共生?
6.1, 共生,就是大家都存活,live and let live;共生是複數的,分開就不生,同化也不生,是互濟但卻擁有不同主體的一種狀態。
6.2, 生物學上叫symbiosis,不同生物機體活在一起,或緊或鬆,互動、互利,分開拆散則互損,甚至就是死亡。
6.3, 這裏也用政治理念做比喻。本文其實一直沒有忘記華文的政治面向,讀者應已感覺到兩岸四地華文的狀況與政治狀況有同構性。
政治理念而言,在16世紀下旬的讓﹒布丹的絕對不可分割的主權觀與17世紀中旬霍布斯的國家是利維坦的說法之間,我們可以看到另一種針對絕對主權的政體觀,即約翰內斯﹒阿爾特胡修斯(Althusius) 1603年的聯邦盟契理念,一種由共生體(symbiotes)自願組合、從下而上的遞進自治的盟約式組織形態。
一種華文的現況,何嘗不像是一種文字的共生邦聯!
(語言學科的共生學是指Leiden學派,這裏就不說了。)
6.4, 華文一種,各表而共生。因為政治分治,身份歸屬,文化本土化,加上三地華文內部三及第化路徑,三地文化的差異在拉寬,但如果能持有欣賞參差的美學觀,三地間同中有異的華文文化互相影響雜交補足豐富,多樣文化可比單一文化monoculture更精彩!
三及第化離不開華漢形音文字的同種華文,兩岸三地的華文仍有著很大的共通性,沒有想像中的統一純正,可是也沒有走到另一極端,即全面方言化、部落化至互不理解。
我既存疑文化強制標準化,也反對本土排他。源頭不見得比末流高、中心不見得比邊陲強,純正不一定比混雜好。本土稍有優先但也不是在位階上更高。文字是活的、是變的,華文不能走進大一統鐵屋,但躲在自閉在竹籬巴內也是不行的。
6.5, 現狀是文化統識權(霸權)的分裂,三地互不服氣。更成問題的是,沒有欲望也不愛看別區的華文。
但我們可以看外文看翻譯,為什麼不能看看有點陌生的鄰區華文?
積極做法是:三地需要養成一大批至少是通兩地華文的超級讀者 ,形成有規模的理想讀者的共同體 。我們缺的是這一種多樣性華文的超級讀者、超級文字清道夫,和新一代能駕馭活用差異的書寫者。
興趣與欲望可克服文字大同小異的障礙,三地因為懂得才有可能慈悲。
三地社會和大學人文通識科有必要培養學生閱讀不同華文的能力,加強下代精英熟悉三地華文的表述,參與一場參差美學的華文嘉年華。三地三及第雜底粥做法不同,但都可以是可口美味的粥。過去所有華文幽靈也不斷被選擇性啟動,在跨域。
6.6, 從來就是揉雜和多樣的當代華文,在三地各自想像中的所謂標準書面文框架下,以白話文、文言文、普通話、地區語、方言、外來翻譯語、新本土流行詞,交錯出約定俗成的歷史發展軌跡,並在讀者的認受局限等多種制衡下,各地方、階層、族群、性別、世代、載體以至個別寫作者仍然可以在有限度自由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寫出各自的、真正意義上的「一種華文,各自表述」。
今天三地華文的資源,是前所未有的豐富的。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禮讚1949,它促成21世紀華文的繁花似錦。
讓分治的缺憾還諸天地,我們肉體上都真的如張愛玲所說「回不去了」,但這不妨礙文化上大家多點往回看,如Beatles的歌詞:“ Once there was a way to go homeward” (Golden Slumber) 。另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好好觀南望北、左顧右盼,看看你周圍這一代華文新寫作,他者不是地獄而是你的新材料、新血液與新生命。政治上七十年分治帶來的可能是全球的華文使用者,一種華文三千年未遇的一場三及第化的、共生同享的盛世流動華宴。
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Gavin職場英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時事學英文]
最近好像發生了一些有關「善惡」的爭論(!?),不過我們這裡沒有針砭時事的打算,咱們還是來學點英文吧
這件事倒是讓我想到了作家王爾德(Oscar Wilde)的一句名言:
"It is absurd to divide people into good and bad. People are either charming or tedious."
『把人分成「善」跟「惡」其實挺荒唐的,說穿了,人不過就是惹你喜歡或讓你討厭而已』
霎時間覺得特別有道理呀.. ( ・ω・,,‵)
--
absurd 荒唐的、愚蠢可笑的
charming 迷人的、討人喜歡的
tedious 讓人覺得厭煩的
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英文名人名言佳句每日一句- “Life is never fair, and perhaps it is ... 的推薦與評價
Life is never fair, and perhaps it is a good thing for most of us that it is not. Maybe, sometimes life is hard but life goes ... <看更多>
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15句王尔德经典语录,不愧金句小王子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奥斯卡· 王尔德 (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出生于都柏林,爱尔兰作家、诗人、剧作家, ... 15句 王尔德 经典语录,不愧金句小王子. 名言 語錄QUOTES. ... <看更多>
王爾德 名言 英文 在 [人物+名言] 王爾德- 看板wisdom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本篇有兩篇 前面為名言介紹 後面為人物介紹
王爾德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人 他的名言 有些內容與現在不合 純粹看看就好
https://bluecat.csie.net/2009/06/10/3764/
王爾德幽默名言
Published on June 10, 2009 in 名言錦句. 0 Comments Tags: 名言, 王爾德.
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
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著名的作家、詩人、劇作家。
其著名童話如快樂王子、夜鶯與玫瑰、小公主的生日,
不同一般童話的快樂結局,最後多是以死亡作結,但不流於陰沉恐怖,
而以悲劇帶出美的微妙距離。
而王爾德的同性戀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
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
在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異端、被普遍接受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
他成了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
天才橫溢的王爾德在1881年搭乘「亞歷桑納」號踏上美國時,
甚至曾對著美國海關說,自己沒有任何物品需要申報,「什麼都沒有,除了我的天才」
( I have nothing to declare except my genius. )。
其自負與大膽作風可見一斑。
***
A cynic is a man who knows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and the value of nothing.
憤世嫉俗者是一個知道所有東西的價格、卻不知道它們的價值的人。
***
A dreamer is one who can only find his way by moonlight,
and his punishment is that he sees the dawn before the rest of the world.
夢想家只能在月光下找到自己的路,他的懲罰是第一個看見黎明。
***
A little sincerity is a dangerous thing,
and a great deal of it is absolutely fatal.
不夠真誠是危險的,太真誠則絕對是致命的。
***
A man can't be too careful in the choice of his enemies.
一個人在選擇他的敵人時,再小心也不為過。
***
A poet can survive everything but a misprint.
一個詩人什麼都可以容忍,印刷錯誤除外。
***
All women become like their mothers. That is their tragedy.
No man does. That's his.
所有女人都會變得像她們的母親一樣,這是女人的悲劇。
但沒有男人變得像他們的父親,這是男人的悲劇。
***
Always forgive your enemies. Nothing annoys them so much.
永遠要寬恕你的敵人。沒有什麼比這更能讓他們心煩的了。
***
America is the only country that went from barbarism to decadence without
civilization in between.
美國是唯一一個直接從野蠻進入頹廢、中間沒有經過文明階段的社會。
***
Arguments are to be avoided; they are always vulgar and often convincing.
要避免爭論,爭論總是俗不可耐,而且常常令人信服。
***
As long as a woman can look ten years younger than her own daughter,
she is perfectly satisfied.
只要一個女人看上去比她自己的女兒小十歲,她就一定會心滿意足。
***
Bad artists always admire each other's work.
糟糕的畫家總是欣賞彼此的作品。
***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ere is no friendship possible.
There is passion, enmity, worship, love, but no friendship.
男女之間不可能存在友誼,有的只是愛恨情仇。
***
Conscience and cowardice are really the same things.
良心和怯懦其實是一回事。
***
Dammit sir, it's your duty to get married.
You can't be always living for pleasure.
該死,先生,結婚是你的職責,你不能總是逍遙快活。
***
Democracy means simply the bludgeoning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民主就是指人民用人民的大頭棒打擊人民。
***
Don't give a woman advice; one should never give a woman
anything she can't wear in the evening.
不要給女人忠告;決不要給女人任何她晚上不能穿戴的東西。
***
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 but it is well to remember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
教育是一件可敬的事,但要時刻牢記,沒有什麼值得知道的事是教得會的。
***
Experience is the name every one gives to their mistakes.
經驗是一個人給自己所犯的錯誤取的名字。
***
Fashion is a form of ugliness so intolerable
that we have to alter it every six months.
時裝醜陋得完全令人無法容忍,以至於我們必須每6個月就改變它的樣式。
***
How can a woman be expected to be happy with a man who insists
on treating her as if she were a perfectly normal human being.
女人如何能期望會從男人那裡獲得幸福,如果他堅持把她當作一個完全正常的人。
***
I adore political parties. They are the only place left to us
where people don't talk politics.
我喜歡政治晚會,這是唯一人們不談政治的地方。
***
I am not young enough to know everything.
我還沒有年輕到什麼都懂的地步。
***
I am so clever that sometimes I do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of what I'm saying.
我簡直太聰明了,有時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
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
我可以抗拒一切,誘惑除外。
***
I have made an important discovery…that alcohol,
taken in sufficient quantities, produces all the effects of intoxication.
我有一個重大發現如果攝入足量酒精,就會產生各種陶醉的效果。
***
I like talking to a brick wall,
it's the only thing in the world that never contradicts me.
我喜歡對一堵牆說話,世界上只有它不會反駁我。
***
I love acting. It is so much more real than life.
我喜歡演戲。與人生相比,演戲更真實。
***
I often take exercise. Why only yesterday I had breakfast in bed.
我經常鍛鍊。只是昨天我是在床上吃的早飯。
***
I think that God, in creating Man, somewhat overestimated his ability.
我想,上帝在創造人類時高估了他的能力。
***
I was working on the proof of one of my poems all morning,
and took out a comma. In the afternoon I put it back again.
我整個早上都在校對自己的一首詩,我去掉了一個逗號。下午我又把它加了上去。
***
Ignorance is like a delicate flower: touch it and the bloom is gone.
無知就像是一朵精緻的花朵:摸一下,它就消失了。
***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One is not getting 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
世界上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一個人沒有得到他想要的,另一種是他得到了。
***
It is a very sad thing that nowadays there is so little useless information.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如今幾乎沒有無用的信息。
***
It is better to be beautiful than to be good,
but it is better to be good than to be ugly.
美麗要比善良好,善良要比難看強。
***
It is characteristic of all deep human problems
that they are not to be approached without some humor and some bewilderment.
所有人類的重大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沒有點幽默和瘋狂是沒辦法解決的。
***
It is only the intellectually lost who ever argue.
爭論者損失的只是智力。
***
It is very easy to endure the difficulties of one's enemies.
It is the successes of one's friends that are hard to bear.
來自敵人的困難可以忍,來自朋友的成功則無可忍。
***
Life is one fool thing after another whereas love is two fool things
after each other.
人生就是一件蠢事追著另一件蠢事而來,而愛情則是兩個蠢東西追來追去。
***
Like dear St Francis of Assisi I am wedded to Poverty:
but in my case the marriage is not a success.
就像親愛的聖芳濟一樣,我也和貧窮聯姻,但我的婚姻並不成功。
***
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imagination over intelligence.
Second marriage is the triumph of hope over experience.
結婚是想像戰勝了理智,再婚是希望戰勝了經驗。
***
Music makes one feel so romantic—
at least it always gets on one's nerves, which is the same thing nowadays.
音樂讓人感覺非常浪漫,至少讓人感覺不安,如今兩者是一回事。
***
No woman should ever be quite accurate about her age.
It looks so calculating.
沒有女人應該對她的年齡十分準確。這顯得有些精於算計。
***
One should never trust a woman who tells her real age.
If she tells that, she'll tell anything.
一個人決不應該相信說出自己真實年齡的女人。如果她把這都說出來了,那她什麼都會說。
***
Please do not shoot the pianist. He is doing his best.
請別開槍打死那個鋼琴師,他已經盡力了。
***
Science is the record of dead religions.
科學是死去的宗教的記錄。
***
Tell the cook of this restaurant with my compliments
that these are the very worst sandwiches in the whole world,
and that when I ask for a watercress sandwich I do not mean
a loaf with a field in the middle of it.
請轉告我對這家飯店廚師的讚譽,這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三明治了,
還有,我點的是豆瓣菜三明治,我並不是要面包片中夾一塊菜田。
***
The basis of optimism is sheer terror.
樂觀的基礎完全是恐懼。
***
The Book of Life begins with a man and a woman in a garden…
It ends with Revelations.
《生命之書》始於一座花園裡的一男一女……它最後以《啟示錄》告終。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journalism and literature is
that journalism is unreadable and literature is not read.
報紙和文學的區別是,報紙沒法讀,而文學則沒人讀。
***
The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saints and sinners is that every saint
has a past while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
聖人和罪人的唯一區別是,每一個聖人都有過去,而每一個罪人都有未來。
***
The only thing to do with good advice is to pass it on.
It is never of any use to oneself.
對於忠告,你所能做的,就是把它奉送給別人,忠告從來就不是給自己準備的。
***
The only way to get rid of a temptation is to yield to it.
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是屈服於它。
***
The play was a great success, but the audience was a disaster.
演出相當成功,但觀眾則是一場災難。
***
The public is wonderfully tolerant. It forgives everything except genius.
公眾極其寬容,他們可以寬容一切,天才除外。
***
There is only one thing in the world worse than being talked about,
and that is not being talked about.
世界上只有一件比被人談論更糟糕的事,那就是沒人談論你。
***
Thirty five is a very attractive age;
London society is full of women who have of their own free choice
remained thirty-five for years.
三十五歲是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年齡;
倫敦社交圈內滿是這樣好多年一直保持三十五歲的女人,她們可以自由地挑來選去。
***
This suspense is terrible. I hope it will last.
懸念是可怕的。我希望它一直延續下去。
***
Time is a waste of money.
時間是一種對金錢的浪費。
***
To lose one parent may be regarded as a misfortune;
to lose both looks like carelessness.
失去一個父母可以看成是一種不幸;失去雙親看上去就像是一種粗心了。
***
To love oneself is the beginning of a lifelong romance.
愛自己就是開始一場延續一生的羅曼史。
***
True friends stab you in the front.
當面扎刀的是真朋友。
***
When good Americans die they go to Paris.
When bad Americans die they go to America.
當美國的好人死了,他們就去巴黎。當美國的壞蛋死了,他們就去美國。
***
All bad poetry springs from genuine feeling.
所有糟糕的詩歌都源於真情實感。
***
When I was young I used to think that money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Now that I am old, I know it is.
當我年輕時,我以為金錢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現在我老了,我知道這是真的。
***
When the gods wish to punish us, they answer our prayers.
當天神想要懲罰我們,他們就答應我們的祈禱。
***
Whenever people agree with me I always feel I must be wrong.
每當人們贊同我時,我總希望自己一定是錯了。
***
Women are never disarmed by compliments. Men always are.
T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exes.
恭維話從來沒有讓女人繳械,但可以讓男人繳械。這就是性別差異。
***
Women have a much better time than men in this world.
There are far more things forbidden to them.
女人在世上的日子要比男人好過得多。她們有太多禁忌。
***
Women love men for their defects;
if men have enough of them women will forgive them everything,
even their gigantic intellects.
女人因為男人的缺點而愛男人;如果男人的缺點足夠多,女人什麼事都可以原諒他們,
哪怕是他們的智力。
***
Women represent the triumph of matter over mind, just as men
represent the triumph of mind over morals.
女人代表著物質戰勝了理智,正如男人代表著理智戰勝了道德。
***
Young men want to be faithful, and are not; old men want to be faithless,
and cannot.
年輕人想要有信仰,但他們卻沒有;老年人不想要有信仰,但卻辦不到。
萬源一譯
============================================================================
https://ppt.cc/3324
王爾德
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王爾德 (電影)。
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懷爾德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
1882年由沙樂尼所攝
出生 1854年10月16日(1854-10-16)
愛爾蘭都柏林
逝世 1900年11月30日 (46歲)
法國 法國巴黎
職業 劇作家, 短篇小說家, 詩人
國籍 愛爾蘭
創作時期 維多利亞時代
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
愛爾蘭作家、詩人、劇作家,英國唯美主義藝術運動的倡導者。
* 1 生平
o 1.1 婚前
o 1.2 婚後
* 2 後世評論
* 3 代表作品
o 3.1 小說
o 3.2 童話集
o 3.3 詩作
o 3.4 劇本
o 3.5 其他著作
* 4 後世
* 5 參考
* 6 外部連結
o 6.1 王爾德作品的電子版
[編輯] 生平
[編輯] 婚前
王爾德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個家世卓越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
全名為:奧斯卡·芬葛·歐佛雷泰·威爾斯·懷爾德
(Oscar Fingal O'Flahertie Wills Wilde)。
他的父親威廉·懷爾德(William Wilde)爵士是一個外科醫生,
他的母親珍·懷爾德是一位詩人與作家。
王爾德自都柏林三一學院畢業後,獲得獎學金,
於1874年進入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Magdalen College)學習。
在牛津,王爾德受到了沃爾特·佩特及約翰·拉斯金的審美觀念影響,
並接觸了新黑格爾派哲學、達爾文進化論和拉斐爾前派的作品,
這為他之後成為唯美主義先鋒作家確立了方向。
在出版首本《詩集》後,他在文壇開始嶄露頭角,並來到倫敦發展。
雖然年輕的王爾德還沒有獲得一個文學獎項,
但服裝惹眼、談吐機智、特立獨行的他在倫敦社交界已經小有名氣,
一些雜誌甚至刊登著諷刺他的文章。
1882年,王爾德在美國作了一個精彩的巡迴講座,
兩年後他與康斯坦斯·勞埃德(Constance Lloyd)成婚,
兩個兒子西里爾(Cyril)與維維恩(Vyvyan)亦分別在1885年與1886年出生。
[編輯] 婚後
王爾德
1887年,王爾德成為一家婦女雜誌的執行總編輯,
在雜誌上發表了他的一些小說、評論和詩。
王爾德的作品以其詞藻華美、立意新穎和觀點鮮明聞名,
他的第一本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發表於1891年,
之後他又發表了散文《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這兩部作品都十分成功,
但真正為王爾德贏得名譽的是他的戲劇作品。
可以說他的每一部戲劇作品都受著熱烈的歡迎,有一個時期,
倫敦的舞台上竟同時上演著他的三部作品。
他的這些佳構劇被稱為自謝里丹的《造謠學校》以來最優秀的喜劇作品,
19世紀末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上流社會新舊風尚的衝突激烈。
王爾德的自由作風和大膽的政治作風很快使他成為了這場衝突的犧牲品。
1895年,昆斯貝理侯爵(Marquess of Queensberry)
因兒子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Lord Alfred Douglas;別名「波西」(Bosie))
與王爾德交往而令到父子不和,
並公然斥責王爾德是一個雞姦者(當時尚未產生「同性戀」這個概念)。
對此,憤怒的阿爾弗萊德叫王爾德立刻上訴,告侯爵敗壞他的名譽。
結果王爾德上訴失敗,更被反告曾「與其他男性發生有傷風化的行為」
(committing acts of gross indecency with other male persons)。
根據當時英國1855年苛刻的刑事法修正案第11部分,王爾德被判有罪,
在瑞丁和本頓維爾監獄服了兩年苦役。
這兩年,王爾德停止了戲劇創作,在獄中寫下了詩作《瑞丁監獄之歌》
和書信集《深淵書簡》。
在這兩部作品中,他的風格發生了轉變,已很難尋得唯美主義的影響。
在王爾德服刑期間,妻子康斯坦斯與兩個孩子改姓為荷蘭德(Holland),
移居義大利,而他社交界和文學界的大多數朋友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寥寥數人如劇作家蕭伯納仍挺身維護他。
1897年獲釋後,王爾德立刻動身前往巴黎,對於英國他失望透頂,不再有絲毫留戀。
其後他為了兩名孩子曾嘗試與康斯坦斯復合,
但阿爾弗萊德亦同時表示想與王爾德重歸如好,
最後王爾德放棄兩名孩子而選擇了阿爾弗萊德。
王爾德在以化名居住法國期間完成並出版了《瑞丁監獄之歌》,
之後與阿爾弗萊德同游義大利。但幾個月後,兩人再次分手。
1900年王爾德終於在好友羅伯特·「羅比」·羅斯(Robert 'Robbie' Ross)
幫助下改信天主教。
同年11月30日因病於巴黎的阿爾薩斯旅館(Hôtel d'Alsace)去世,享年46歲,
死時只有羅比與另一朋友陪伴。
他在巴黎拉雪茲神父公墓的墓地,按照他在詩集《斯芬克斯》中的意象,
雕刻成了一座小小的獅身人面像。
[編輯] 後世評論
20世紀末,在遭到毀譽近一個世紀以後,英國終於給了王爾德樹立雕像的榮譽。
1998年11月30日,由麥姬·漢姆林雕塑的王爾德雕像在倫敦特拉法爾加廣場附近的
阿德萊德街揭幕。雕像的標題為「與奧斯卡·王爾德的對話」,
同時刻有王爾德常被引用的語錄:「我們都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現在,這個雕像上面被人們用英文和法文寫滿"我愛你",還留下許多愛慕者的唇印.
王爾德的審判是英國司法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案件之一,
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史上被引用最多的案件之一。
在同性戀不再被視為異端、被普遍接受的20世紀末、21世紀初,
他成了同性戀社群的一個文化偶像。
[編輯] 代表作品
[編輯] 小說
* 《道林·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1891年)
* 《教我如何愛你》(Teleny,1997出版中譯本)
[編輯] 童話集
* 《快樂王子和其他故事》(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1888年)
* 《石榴屋》(A House of Pomegranates,1891年)
[編輯] 詩作
* 《詩集》(Poems,1881年)
* 《斯芬克斯》(Sphinx,1894年)
* 《瑞丁監獄之歌》(The Ballad of Reading Gaol,1898年)
[編輯] 劇本
* 《薇拉》(Vera,1880年)
* 《溫夫人的扇子》(Lady Windermere's Fan,1892年。
又譯《溫德密爾夫人的扇子》、《少奶奶的扇子》)
* 《帕都瓦公爵夫人》(The Duchess of Padua,1893年)
* 《莎樂美》(Salomé,1893年)(原著用法語寫成)
* 《無足輕重的女人》(A Woman of No Importance,1892年)
(1893年Theatre Royal Haymarket首演)
* 《不可兒戲》(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1895年。
又譯《真誠最要緊》)
* 《理想的丈夫》(An Ideal Husband,1895年。又譯《好丈夫》)
[編輯] 其他著作
* 散文集:《社會主義下人的靈魂》(The Soul of Man Under Socialism,1891年。)
* 書信集:《深淵書簡》(De Profundis,1897年。又譯《自深深處》、
《王爾德獄中記》原本是作者寫給道格拉斯的書信集,
1905年作者死後出版)
[編輯] 後世
* 建築師王大閎將《道林·格雷的畫像》譯寫為《杜連魁》,
場景亦轉換為當時的台北。
* 有不少人將王爾德生平放上舞台或銀幕:
o 最近期的有英國電影《王爾德和他的情人》(Wilde),
由史蒂芬·弗萊(Stephen Fry)扮演王爾德,裘德·洛
扮演阿爾弗萊德·道格拉斯。不少影評都說史蒂芬·弗萊
好像天生就應該飾演這個角色[1]。
--
這時候一位專家出動了
他就是人稱"屍體和凶器的隱藏者"~~藏屍刀芒
--<<全部拆掉改造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80.36
※ 編輯: aokman 來自: 140.112.80.36 (02/11 16:2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