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要拍連續劇的話,一集要多長?
「1分鐘」也能乘載一集完整的連續劇。
不信,就查一下「一分鐘恐怖片」(1 Minute Horror):
http://www.imdb.com/title/tt4669250/
2015年7月,一家叫做「CryptTV」的製作公司,推出「1分鐘謀殺案」系列。每逢星期天在手機上直播。謀殺劇是老梗。但它值錢的是:播放平台是「閱後即焚」的Snapchat。而且,每集長度就是「1分鐘」整!播出當時,吸引75萬人同時在Snapchat線上觀看。
「CryptTV」的口號叫「當怪咖真好~」。果然也引起許多社群山頭的注意。後來,這連續劇還發展成一種O2O的實體互動遊戲:就是先有一群真人(演員或遊戲參與者)被殺,拍成連續劇影片。觀眾看了直播之後,要記住裡面的細節,因為影片閱後即焚。觀眾接著可以扮偵探,參與偵破謀殺案的互動遊戲。
今天之所以講「一分鐘連續劇」,是因為四月初的法國坎城電視節(MIPTV)。今年大會內容,對於「不像電視的電視」有很多熱鬧的描述,包括硬體與軟體。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未來連續劇的長相。
一位親自出席坎城電視節的媒體大前輩回國後,分享了他對未來連續劇的看法:長度,破口,寫作格式與文法,可能都會改變,尤其因為有了像「馬拉松追劇族」(Binge watchers)以及手機觀看(mobile watchers)觀眾群體的出現。為因應市場需求,很多既有的規則,甚至廣告型態也會跟著變。
適合行動族收看的「一分鐘影集」類別,其實是一個現在進行式。鏡面細膩感絲毫不會因為長度而減損。像是這一家,2010年開始就在做一分鐘故事了:
http://oneminutewonder.tv/about/
但短故事連續劇其實並不是新鮮事。早在1975年就有人試過了。當時的背景是:英國導演Mike Leigh本來要開拍50集這種5分鐘短連續劇,但最後真正完成的只有五集,還一直被壓到1982 年才播出。結果,它就變成電視史上一個失敗的產品。失敗的原因很簡單:那個時候,產品與觀眾的需求環境沒有匹配。但現在就不是了。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這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83948/
我們不知道未來手機上的連續劇會是什麼樣子。既然Snapchat都在直播連續劇了,那麼如果FB,Instagram開始播劇,也不意外。這一分鐘連續劇,肯定不是「甄嬛傳」,不是「馬蓋先」,也不會是「娘家」。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分鐘連續劇」將會是一種有別於傳統手路的說故事方式,可能會是諸多將崛起的影音新格式之一,而且迥異於目前市場上的「微電影」。
最後,故事的第二個教訓是:請不要再隨口說,「影片很短,你就隨便弄(拍/剪)一下吧」。依照電視節目的每秒製作成本計算比例,好的「1分鐘」是非常貴的。品質精良的短影片,製作成本足可直逼甚至超過TVC(電視廣告)。不信?你看看前面提到的影片的工作人員名單,裡頭該有的工作人員,一個也沒有少啊。
就是因為短,所以才貴。這是必備的新觀念。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