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時報出版的筱涵來信詢問我是否願意幫忙推薦這本書時,我沒太多猶豫、很快就答應了。
果斷允諾的背後,出於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
第一個原因是:這本書的理論背景,依據的是「溝通分析學派」(Transactional Analysis,以下簡稱TA),是我在專業領域上第一個著迷的學派,我曾花了足足一整個禮拜的時間,跑到金山上閉關學TA,並且抱著《再生之旅》(心理出版社,1997)這本書愛不釋手。
即使後來我自己的專業工作更傾向「家庭系統觀」(把家庭視為一個動態且不斷變動的有機體),但TA裡很多對「人之所以產生困境」的理解,卻無違和地融入家庭系統工作中,並深深影響我的專業工作。
舉個直接相關的例子:TA裡有個「再決定」(redecision)的概念,強調人在長大、更有能力之後,可以改寫幼時所寫下的生命腳本,重新做出選擇與決定,而非只能繼續受困於原先的腳本中。因為,幼時的我們,受限於資源、環境、行為能力、心理功能的不足,所以選擇也受限。
有沒有覺得這段文字很熟悉?
在《鋼索上的家庭》自序裡,我寫到:「我們都常常忘記我們已經長大,忘了可以透過長大後的自己,陪伴自己走一段療癒的路,並用自己的力量,善用生命中的資源,把自己愛回來。」
另外一個例子,則是關於「安撫」(strokes)的概念。安撫,指的就是「關注」。我們都需要被關注,而且優先選擇是象徵愛與肯定的「正向關注」。但是,當一個人窮盡心力卻得不到正向關注時,該怎麼辦?只好轉而尋求負向關注,並在價值感失去後,努力避免連「存在感」都崩解。
記得在我書裡那個「一心想讓名醫爸爸難堪」的孩子嗎?(p.85)對孩子來說,透過在學校裡大小過錯不斷,除了可以用來報復父親,也滿足了「得到爸爸的關注」之心理需求。在孩子的心裡,想著的是:至少爸爸會因此為了我的事而常常來學校,不得不關注我。
還有很多生活化的常見例子,在這邊就不一一細數,留待大家自行去咀嚼。
-----
推薦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出於私心。這本書,讓我憶起我師從TA的老師:已逝的邱德才老師(時任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德才老師不只是我的老師,更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的主管,能在他麾下工作是我一直以來引以為傲的榮耀,收穫無比豐盛,而且成為我日後在專業領域上非常重要的典範之一。
對TA的著迷,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他用生命演繹TA理論裡所有的溝通與治療方法,而且親身實踐、表裡一致,在與他的關係與互動裡,讓我打從心裡信服:這不只是一套治療方法,更是可以運用於生命中很棒的生活方式。
特此推薦予您。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愛的練習簿:寫給爸媽們的5堂親子溝通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趙雅麗 教授 本書特色: 為什麼我如此愛我的孩子,他卻感受不到? 為什麼我越是愛他,他越是不想靠近? 為什麼我們曾經那麼要好,但轉瞬間他卻想離我而去? "這是一本,讓爸媽學會當個爸媽的書" 愛不是一種本...
生命 腳本 溝通分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愛的練習簿:寫給爸媽們的5堂親子溝通課」新書介紹
專訪作者: 趙雅麗 教授
本書特色:
為什麼我如此愛我的孩子,他卻感受不到?
為什麼我越是愛他,他越是不想靠近?
為什麼我們曾經那麼要好,但轉瞬間他卻想離我而去?
"這是一本,讓爸媽學會當個爸媽的書"
愛不是一種本能,它需要練習,
練習抓住你和孩子間適當的距離,
練習透過溝通來減少誤解,
了解孩子心裡所想、心裡所要,
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們,才是平等且有意義的愛!
錯誤的愛給人壓力、痛苦、不悅,讓人想盡快逃離?
跟著書中的5堂課及各種愛的練習題,讓你的愛更有意義!
第一課:為人父母要先釐清「我是誰?」
在教養過程中,比起孩子,爸媽得要先教育自己才行!第一課就讓趙雅麗教授幫助各位爸媽們從了解自己做起,釐清自我觀感,透過對自己的深入認識,爸媽們才能知道自己是個「怎樣的父母」,並以正確的方式去和孩子溝通,一起成長!
第二課:你怎麼看待孩子,孩子就會成為怎樣的人
「你為什麼老是……」,「你就是一個……的人」,這些父母常掛在嘴邊抱怨的話,其實都是過去灌輸給孩子所咎由自取的結果!舉凡貼標籤,規畫身份腳本,都會影響孩子的養成,所以請聽聽趙雅麗教授的第二堂課,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啦!
第三課:一廂情願的愛,只會讓孩子更痛苦
有太多太多爸媽習慣假愛之名行控制之實,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或者是無條件討好,殊不知實際上卻是一次又一次地傷害他。趙雅麗教授的第三堂課,就是想提醒各位爸媽別再犯自以為是的錯誤,來達到親子雙贏的結果!
第四課:在溝通之前,得先解開親子溝通的迷思
傾聽是溝通當中不可或缺,甚至可說是最重要的環節,然而在學習傾聽之前,趙雅麗教授將在第四堂課當中先釐清各位爸媽可能有的迷思,分析「同情心vs同理心」、「阻礙親子傾聽的原因」,才有辦法以正確態度去傾聽孩子所說的話!
第五課:溝通,從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開始做起
在最後一堂課中,趙雅麗教授將列舉出優秀的傾聽者特質,以不斷練習加強爸媽們在溝通時的技巧及注意事項,確保這些過程都屬於「有效溝通」,而非敷衍了事,如此一來,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會對你永遠敞開,維持緊密又穩定的親子關係!
作者簡介:趙雅麗 教授
資深的傳播學者、溝通專家與心靈成長教師。是台灣第一位赴美修讀「口語溝通」的學者,並連續20年獲政府補助專研「意義科學」,除此之外,她也積極參與視障服務等社會工作,創設「口述影像發展協會」,長年擔任政府機構、企業的傳播與溝通講師及諮詢,同時更是中國廣播公司「Iren藹玲幸福相談所」節目的固定受訪溝通專家。
趙雅麗教授出生於物質匱乏的年代、精神豐足的家庭,一生「沐愛而行」,身上總帶著光與愛,是學生口中永遠的「雅麗媽媽」。在學校,她有著三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桃李芬芳,收穫了不少快樂與忘年的情誼;在家庭,她是兩個孩子的超高齡母親,也自許是孩子心中的「普通媽媽」,自認和孩子在人間結緣是最美好的生命際遇與成長經歷。一生堅持「溝通」的價值、信仰「溫暖與擁抱」的力量,有一顆永遠年輕熱情的心,和永不灰心放棄的勇氣。目前從「意義科學」的研究成果出發,講授溝通與心靈成長系列課程,擅長「意義療癒」與「話語分析」的溝通諮商。
學歷: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
曾任: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系主任
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
臺灣公共廣播電視集團董事長
臺灣中華電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