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的重要議題中,有一項便是台灣的生育率逐年下降,今年甚至有可能將呈現負成長。因素當然很多,最關鍵的原因便是在於生活水準線的提高,導致許多夫妻認為無法負擔得來家庭開銷和兒女花費。結果就是中產階級對於生育計畫無比謹慎,反倒是底層文化水準低的族群,全無計畫的生了一堆小孩。
近代史中,人口大幅成長歸功於幾項因素,先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成本降低,得以讓我們用同樣的金錢養得起更多小孩。在來便是19世紀後半逐漸茁壯的醫療技術和化學革命,更別提哈伯法製氨讓農業肥料得以快速製造。一戰二戰死了一堆人,社會上處處是機會,人口大幅度的快速增長。
但似乎單一國家和單一土地所能承載的人口是有其上限的。
即便以台灣這片小小的土地來說,上頭雖然號稱人口密度極高,人口也有著2300萬人。但其實除卻都會區之外,仍有大批土地尚未開發,還有著大批地價極低的區域可以重新規劃和在地圖上畫輕軌。但似乎2300萬人就是台灣這塊土地的人口上限了,除非文明上出現如工業革命或化學革命之類的大變革,否則應該難以改變現況。
不論台灣,其實歐洲先進國家人口的自然增加數也是陷入長期低落的狀態。以歐盟來說雖然人口依舊增加,但全是靠著移民來增加,歐洲父母似乎也不是太喜歡生小孩了。不論歐盟,就以歐洲整體國力最強的德國來說,自1972年以來的自然增加率就沒有呈現過正成長。就以我們的好鄰居日本來說,早已十多年都呈現人口負成長了。
這代表甚麼?
應該就是在現有科技狀況下,國家發展到極限值了吧。
換句話說,在沒有戰亂、沒有革命、沒有分離主義軍,甚至還是個海島的情況下,台灣之所以面臨人口零成長甚至是負成長,即是代表台灣文明已發展到一定階段。雖然仍有諸多制度細節能改善,但國家主要方和骨架已臻良善,也難有甚麼巨大的改變。
少子化當然是重要課題,畢竟國家若要更為強盛,追求更高的人口數必定是重要的一環。改善的方法其實也是很多,包含提供更便宜的公家教育資源,開發地價較便宜的重劃區,建設更多的交通設施。
咦?怎麼都好像已經在做了?
那是當然,但這些政策又怎麼會是十年內會有成果的?
生育率 低 代表 甚麼 在 江佩津 PeiChin Chia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前幾個月在讀《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無後人們的樣貌,以及能如何好死?在這本書裡面也被好好的討論了一番,雖然當時迦納的黑人抬棺舞還沒被各種模仿(甚至也還沒被川普發在推特上),但那總是我覺得最理想的葬禮模樣。
--
「如果這件事情有SOP就好了。」我常這樣想,舉凡遇到工作不順、感情不睦、學習效能低落,總是希望能夠找到前人拆解過的歷程,只要按部就班就能安心破關——或許吧。有些路,是來自前人希望後人路少走歪了一點,好省去許多折磨。在《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這本書裡,受到不孕症所苦、無法生育的作者凱特・考夫曼(Kate Kaufmann)因著自己的際遇,前去訪談因各種原因而無後的女性,並描述無後的女子會面臨到的各種考驗,身體上的、宗教上的、社會觀感上的,幾乎是各種想像得到的威脅恫嚇,都由作者來一一拆解,告訴無論是基於甚麼原因而沒有生孩子的女人:妳不孤單,也無需因此擔驚受怕。
生小孩作為一種社會責任
除了描述西方社會中對於「不是母親」身份的女性處境描述,作者寫下了應對指南,來回應各種可能在社會中遇到的不友善言論,英文原書名寫成Do You Have Kids?: Life When the Answer Is No. 在西方大小聚會場合的small talk,有時也就像是在東方社會中年節團圓時,總是會遭遇到的殷切問候,甚至是有些過來人給予的諄諄教誨:「妳覺得自己不想生小孩,但妳會改變想法的。」或是「老了誰來照顧你?」其實,不只是女性,就連是男性,或許都能從中學到如何回應這些善意、卻總是帶有刺點的問候。
前陣子,在新加坡留學上地緣政治(Geopolitics)時,教授與來自各地的學生討論世界各國生育率,不同於早就面臨少子化問題的台灣,來自印度的同學驚訝地發現,仍列在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生育率從過去的5降到2.3胎(World Population Review: Total Fertility Rate 2020),往已開發國家如美國的1.886胎直線逼近。如果服膺於生育率經濟理論,那麼許多國家的經濟衰退都將被歸咎於少子化,那些不婚不生的世代。同時,也有許多研究,提醒著已屆生育年齡的女子們去測體內荷爾蒙,如AMH激素:「讓妳知道自己還剩下多少顆卵子。」常有年輕女性一測才發現自己其實已經卵巢早衰,彷彿自己的身體就此失去器用。
占星學把子女宮當中也包括了毛寵物,說若是養了寵物,就形容有了子女——反過來說,代表將來不會生育小孩,因為在宮位的條件已然被滿足。如果沒有生小孩,誰會是你的家人?「當妳決定不生,或妳發現自己不能生,從那一天起,妳就開始學著擔起照顧自己的責任。」理解到「無後」這件事情,或許才能說是真正成人。
理想的老後與好走
我總是喜歡點開台灣殯葬資訊網,裡頭羅列了各種流程,甚至還有「好書共享」專區,讓人從故事中去理解臨終是怎麼一回事。只是在走向最後的終點前,總有許多迂迴的可能,諸如失智、失去行為能力,可能動輒數十年的臥床時光,無後的人們能如何自行處理這一切?安樂死可以解決部份問題,只是法條依舊在抵達的路上,若是想要不麻煩他人的老去,需要仰賴充分的準備。總是忍不住想起日劇《金八老師》的老哏名言:「『人』這個字是相互支持才成為了人。」如果追求好死一途,儘管我們不想麻煩親人(或已經沒有可以依靠的親人),最終仍是需要人的幫助,無論是從社區中的照護、臨走的請託,都得有人支撐。足夠的存款、保險,或許可以帶來更多幫助。好走,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想像起一個人們可以一起老去的社會,在《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記述了老同生活,而早有預備的日本社會,也有《一個人的老後》系列書籍來給予充分的引導。這些過程中,你需要幫自己做醫療決定的人、可以幫忙掌管金錢的人,以及一份具有效力的遺囑,這些繁雜瑣事要是處理起來,說實在的、也是十分費神,只是為了不給人添麻煩,做好這樣的預備也並無不可。
創造是許多人生命的其中一項動力,或許承襲自造物主的意志,我們也想對自己的生命有掌握的權力。可能是前去創造出怎樣的作品,文章、音樂、豐功偉業、屬於自己的一座無人島,或是一個自己的部分複製品,只是並非所有人都想延續自己的基因,或實則無法,而許多物質最後在人離開後就不具意義,要怎樣證明自己來了這麼一遭?這陣子,黑人抬棺舞(Dancing Pallbearers)從國外迷因(meme)流行到台灣,雖然初看會有種宛如地獄哏的違和,但這組來自非洲大陸迦納的葬儀社則是讓人在最後一刻創造了價值——快樂與喜悅。無論有沒有子嗣,只要能笑著在每一個當下,直到自己被送走,或許就已經是最好的人生。
生育率 低 代表 甚麼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問卦] 為什麼統獨議題都大過民生議題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4048474.A.1FE.html
因為統獨議題的答案選項很少。你只有選擇獨立或統一兩個選項,你很難有甚麼請美國爸爸來主持公道之類的第三選項。甚至你可能會主張自己中立,並不支持任何一方,但人家還是會要你表態較能接受的選項,因此統獨問題在台灣真的只有兩個選項。那個自稱有第三個選項的柯文哲,當然也是試風向錯誤以後,再也沒提起第三選項。
只有兩個答案的最大好處,就是適合民主制度下的兩黨政治。
假設今天我們討論的議題是要如何改善低薪環境,那答案可能遠超過兩個。會有人支持提高基本工資,會有人支持產業轉型,會有人支持該從銀行制度上下手,也會有人支持抽取高收入者的稅來補助低薪者,還會有人乾脆要求政府推行甚麼無條件基本收入。簡單的一個小小民生議題,其答案就超過數十種,將每個答案都視為一股勢力,你說作為政黨的你要如何凝聚不同答案之間的共識,讓彼此團結一心?
甚麼? 你說大家會討論出個最適合的方案? 你還真是太錯了,他們之所以支持自己的答案,並不是因為這些答案最適合使用,而是因為推行這些答案,最符合自己及黨羽們的利益。舉例來說,若代表的是銀行勢力,自然會講為了要改善低薪環境,我們得放寬些金融法規,才能創造更多利基。確實放寬金融法規能賺更多錢,但其帶來的負面效應就不是銀行自己要承擔,無論如何銀行都先賺到了一筆錢。民主時代,真的沒有那麼多人會講道理,大家會講的無非就是自己的道理。
鮮少有民生議題的版面和重視度,能與統獨議題相比,其實無形中代表台灣的民生環境相對優渥。只有那些未開發且經濟落後的國家,才會因為貧窮而在民生議題上減少答案,到可能的兩個答案,台灣這種相對普遍富裕的社會來說,實在難有這種凝聚力。
我記得柯家軍第一花瓶黃小姐,曾在政論節目上說統獨議題是假議題,然後被其他名嘴嘴到生活不能自理。
統獨議題是假議題嗎?
是也不是。基本上所有民主國家,會被各黨拋在最前面的議題,幾乎都是假議題,像是貿易戰背後的意義是貿易保護主義,環保政策是不同財團彼此的攻伐,生育率低是教育等相關利益團體於背後推動。議題假嗎? 其實假到不能再假,但反過來說,當有人為了假議題而付出金錢去推動政治制度,或是籌辦各類講座、文化交流及出版文化作品時,這些錢難道就是假的錢嗎?
民主制度下,所有議題都是假議題,但相對因為每分錢都是真的,所以也沒有任何議題是假議題,畢竟錢比甚麼都真。
PS.讓假議題在第一線攻防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無論輸贏都沒人會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