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兩年多
和日本獨立出版社DOOKS一同策劃的攝影寫真書
「write a poem 」新書 Photo book 預購 開始 !
台灣限定148本 (這是什麼數量!設計說不加印了)
預購連結在這邊 / 還有ig 自介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bvHK2PjzD526kkNHcJIKQKENSUzL6sGGD4Y25f65jMw/edit
-
「台灣的攝影家Yo Yang(楊雅淳)於DOOKS所發行之第一本攝影集。平時從事商業攝影的她在 日常生活中所捕捉描繪的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呢?本書採經摺裝,模擬經書裝幀方式,使許多不知 是否能夠被定義為『照片』的片段層疊交織成一個故事、譜出一首詩。內頁像是社群網站上時間 軸的編排,彷彿傾訴著難以輕易被翻譯或註解的語言。希望在翻閱此攝影集時,能夠讓讀者感受 到像是在解謎般的探索樂趣。」
這次共同出版的相島大地這樣說到。———————————————————————————————————
暨上一本攝影集《隱秩序》- 眼球書寫系列之後,便知道將來再拍照的概念和方向會更為清楚,不 知道為什麼這一點總有一種確定。
攝影在現代常常被認為快速產生的創作或產物,只要有相機、有觀景窗、訓練擁有攝影眼,拍出
抓住眼球的出色照片早已不再是難事或是職業攝影才能獲得的畫面。
從第一本攝影書《good night》出發,那時攝影是自己的語言轉換,創作的出口,對事物隱喻的開 始。之後由自己為中心圓,開始延伸至周遭範圍以外,而那些奇異的畫面,它們偶爾會走向我, 我也尋找得到它們。
冰化了就變成水,水凍了就變成冰,這些各種現象萬般的變化,變化終究歸於變化,本體不變。
首先,先需要看到山。
於是研究的,體會到的,打算先從眼球書寫開始傳達,如果我們先單只交給另一個方式(相機以 外)開始意識練習,以上也就是隱秩序第二本攝影書。
在上述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先符號化,或者不。
然而這也是另一個難題的開始,畢竟用符號,我們無法了解一個經驗。
有時候只是看著,看到了的話,也不一定會按下快門,我試著讓自己只成為信息(畫面)的觀
眾,保持一個距離。對信息不帶好與壞、美與醜的評論。試著讓自己只變成一個資料庫,就像
《神隱少女》電影裡的鍋爐蜘蛛爺爺那樣,想到要什麼就伸手伸腳地打開資料抽屜取材調配。
有時候只是看著,那畫面會凝結而神似,例如:在視訊時,我看著你的臉,然後你背後面的那個 背景;又或者,雨滴是人在交談之際,眼睛稍微閃過到旁邊時的振幅。這些似乎僅被關注了 0.0013到兩秒就失去作用了的畫面。
這樣,慢慢地開始累積。當作它們各自就是一個語彙,漸漸無時無刻都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確
實沒有一處是值得需要浪費的。於是亦發想要將自己運作如機械無感覺地接收四面八方的信息。
答案是:目前無法完全可能。(所以有時候的「只是看著」,便是一個關鍵訓練)
以前學習的美學,長期累積的工作經驗,無法讓人在面對快門時是時時刻刻的空白(把自己當作
資料庫的情況下)還是多少會有幾張,下意識會微妙啟動。
-
我的創作看似不是與社會直接相關的問題或是田野研究調查等計畫。藝術可以探討空間中各種層
次的存在或界線,相信藉由攝影為媒介,我們還是可以經由「一個人」長期的生命經驗來討論對
攝影和創作。
雖然依舊覺得,社群網絡的世界中,有些模式和循環相當弔詭,不過因為同時也依賴著這系統,
所以如果可以,希望是較為中性地在作品中帶到關於網絡媒體的樣態?特性?
書中藍色的部分代表意識,也就是指我們常用到的翻譯形式,藍底白字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 出現的標語形式之一。圖像加上中間已被定義出的文字意義,最右邊的文字則是「know-how」或 「how to」 。
Max Planck(馬克斯普朗克):「科學⋯⋯意指不斷地像一個目標發展。這個目標,詩的直覺可 以了解,但是理智絕對無法充分掌握。」
對於這些各自擁有自己語言的畫面,也許可以從個人2013年第一本攝影書《good night》開始來對 應威廉·弗盧塞爾(Vilém Flusser)所提出的「影像 - 裝置 - 程序 - 信息」的基本概念;每一張照
片裡的訊息,或是看起來根本就不像是能做為一張所謂攝影作品的影像,我將它挑選,然後所有 曾經和現在種種「關於美學」學習和工作 ,會帶領著我組合這些訊息,就來用它們(信息)寫俳 句,寫首詩吧。
第一瞬間沒有要抓住的眼球
因為下一秒眼球就會移動轉移。
如此ㄧ來希望書中有畫面
可以反覆長久的細嚼慢嚥
或許還會一起融入身體
三年半ぶり
ニューフォトブックを出します
日本のDOOKS との連携出版です
ぜひ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Photobook
#writeapoem
#yoyang #dooks
#神救援印刷廠商正在手工製作中
Special thanks:
英文翻譯協助:陳韋綸 、林詔伶、陳依秋
印刷前期指導:林伯修
印刷後期指導/ 製作:何守媚
還有最強印刷顧問,誠品前同事厲害的設計師們
親愛的友人們大力幫忙
*此為預購活動, 實體書將於2021年8月內陸續寄出,並以Email通知。
感謝大家🙇🏻♀️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0的網紅Sex Chat 談性說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集邀請到曾一起直播的 Vic 來聊聊他的約炮與買春經驗。 這集跟以往的集數不太相同,因為過去節目比較多分享數據、資料、知識,跟來賓一起討論,但這集會先以來賓的個人經驗分享為主,往後的集數,會盡量再以一個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約炮文化、性產業,跟背後的各種討論。 邊看文章邊收聽 ➡️ http://...
田野調查法定義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我的人生不會是她們的人生】台女之一
1.
今天的導覽結束後,聽眾裡有一位問我:台女的說法是什麼開始的?和台客一起嗎?
我記得「台客」的出現大約有二十年了,當時我們還出版過一本以台客為名的書。但是台女是什麼開始出現的我就不知道了。
《台女》的文字作者李昭融在前言裡說,這個說法源自PTT,「網路上甚至還有詳細說文解字的圖鑑版本,極為諷刺。網路上流傳的定義有很多,但基本上都是條列式滿滿負評,比如說個性自我、公主病、只愛洋人、眼光太高……等」。
正因為有「台女」,所以也有「非台女」的特質,也就是許多台灣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台灣女性的特質。李昭融把她看到的整理出:「皮膚白,婚後願意跟公婆住,家事全包……」之外,還有個「D罩杯」。
也因為有「台女」,李昭融的字裡行間也就有一個「台男」呼之欲出。
兩者對比之下,台灣女性如果和白人男性交往,就成了「ㄈㄈ尺」;台灣男性如果和白人女性交往,就成了「台灣之光」、「為國爭光」。
2.
這樣看,《台女》這本書的起由,就很清楚了:「一個未婚女性採訪者和兩位酷兒攝影師的都會觀察,給這個世界『有點不一樣』的女性力量。」
對,有點不一樣的女力。不是女性總統、副總統,不是事業家庭兩得意的前演員貴婦,也不是商業帝國的女強人。
「透過這本書,我們希冀分享一個比較邊緣的女力群像,一種試著去探索、理解當代台灣女性的田野調查。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就算我們選擇的女子看似人生勝利組,但仔細深究還是有點卡繆(Albert Camus)《異鄉人》的感覺。」
她們田野調查的對象,是二十位年齡從二十幾歲到四十幾歲不等,不同世代的台灣女生。這些女生的身分各異,涵蓋了「天生的反叛者、浪漫過頭的戀愛女王、有點瘋癲的藝術家、教育大眾性意義的模特兒、堅持穿蘿莉服的造型師和太過冷靜的DJ……」但也有一個共同點:「她們不走在社會期望的調調上,活在自己的小宇宙裡無所畏懼。」
3.
在五月這個有母親節的女性的月份,image3非常圖像空間設定了「女人無懼」(She Knows No Fear)的主題,並且有12個子題。其中《台女》正是「世代無懼」。
我們用了書裡的一張攝影當本期特刊的首頁圖。也為二十位不一樣的女力每人各選了一張照片當展覽。
多年來我一直強調「圖像語言」和「文字語言」其實有若人類的左右腿。兩腿都能使用,生命的意義才不一樣。《台女》也見證了這件事。
這本書的兩位攝影登曼波和林建文很淋漓䀆致地發揮了圖像語言的力量,讓這本書活起來。
我拿到書的當天晚上讀了一遍之後,就是到昨晚要準備今天的導覽翻閱了「半」遍,然後到現場再又補了另個「半遍」。
也就這樣,今天我把這二十個人的故事一一講一遍的時候,很順。
不是說我的記憶力好,而是因為除了文字寫出那些人的生命樣貌之外,一張張照片給她們注入了氣息,於是好像介紹你認識了二十位朋友。
講二十個朋友的故事,就容易多了。
4.
我也在想:那在臉書上又該怎麼導覽一下呢?一次講二十個人太多了。可是只挑幾個人又不合理。
後來同事建議我分幾個星期,我就接受了。
現在就來看看最前面五位吧。
書裡每一位都有許多精彩的照片,而我就只挑一張。並且從作者整理她們的金句中也只選一句話。
看她們這些照片和金句的時候,也請不要忘了李昭融在書裡寫的一段話:
我很喜歡問她們:「有沒有要給讀者的話?」
很多女生回答我:「沒有,因為我的人生不會是她們的人生。」
#台女
田野調查法定義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母親節想要來點不一樣的嗎?這本「後悔當媽媽」推薦給大家。
「妳現在不生以後絕對會後悔!絕對!」在多次被質疑恐嚇後,作者深刻懷疑難道世界上只有不生小孩才會後悔嗎?就沒有人在孩子生下來後反而後悔的?這些後悔當媽媽的女人是不存在?還是不敢發聲?為了釐清這點,這位來自以色列的作者開啟了一項田野調查,她訪談了二十三位深感後悔的母親,聆聽他們的生命歷程,剖析後悔的主因,並提出解決的方法。
在以色列,女性平均生下三個孩子,遠高於台灣,甚至有一句口號「生一個給媽、生一個給爸,再生一個給國家」。相對的,能在想清楚後再在自主決定要不要生孩子的空間相對也比較小,在訪談後,作者發現大部分的受訪者生小孩往往是隨波逐流、沒有想清楚的決定,而後悔的主因是,「媽媽」這個身份帶來的巨大包袱。因為人們總愛去定義何為「好媽媽」,塑造母親神聖、遙不可及的形象,讓他們備感壓力,認為一個不注意就會被貼上「壞媽媽」的標籤。
雖然台灣社會背景和以色列不同,但將「媽媽」形象單一化的風氣卻相當類似。好比小時耳熟能詳的兒歌「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歌詞雖強調要愛媽媽,但同時也強化了媽媽就得全年無休為了家犧牲自己、精通廚藝的形象。也許是單親家庭的關係,從小跟唱這首歌時,我總是不服氣的擅自把「都是一樣」的改成「根本不一樣」,回過頭去想,當年的我還真沒唱錯,媽媽有她各自的專長,會累也會想偷懶,哪可能都一樣啊!
這幾年,媽媽的形象雖不再那麼單一,但網路上還是充斥著許多教養文章在教媽媽如何當個「好」媽媽。好比最近我就看到一篇標題為「這幾種媽媽的小孩最可憐,希望你不是其中一種」,點進一看才發現,內容強調媽媽不能犧牲感太強以免將來會情緒勒索小孩、也不能太溺愛不然孩子會變壞、不能過於情緒化......最後甚至還說先做到這幾點才能當個「合格」的母親。
每當有嬰幼兒意外受傷時,新聞標題也常以「粗心母」、「失職母親」做起首。底下一定也會有眾多留言急著怪罪媽媽「這個媽媽怎麼當的!」、「怎麼有『這種』媽媽啊!」、「不會養當初就要避孕啊!」卻少有人在意新聞事件中的媽媽是否毫無後援,長期一打一早已精疲力竭。其實不幸事件已經發生,最傷心難過的一定是媽媽本人,這些批評除了凸顯自己的優越感之外,到底又有何用呢?
就連母乳親善的口號「把最好的給孩子」也常變成壓力來源甚至母愛指標。就曾有媽媽和我抱怨,回到職場因擠乳室離工作場所太遠,疲於奔命之下,只好慢慢退奶。卻因此被男同事批評,認定她是為了身材和運動表現才退奶,實在太自私,缺乏母愛光輝,不如他的老婆為孩子足足撐了一年。我安慰她餵四個月已經很不錯,不用管外人怎麼評價,但心裡沒說出口的是「就算是出於私心不想餵又怎樣呢?有人規定媽媽就要無私嗎?」
另外,作者在訪談過程中發現媽媽面對「後悔」這種情感時,經常呈現焦慮不安。有些媽媽甚至基於內疚臨時取消訪談,或是再三強調千萬個人不能揭露個人資訊,深怕會傷害孩子,也擔心被認定是邪惡的母親。不過,作者也發現,雖然許多媽媽斬釘截鐵地說,若能重新選擇絕對不會生小孩,不希望成為任何人的母親 ,但另一方面,他們卻表達自己仍深愛孩子。
這讓我想到一位婚姻破裂的朋友在面臨生活困境時,女兒曾問她「 是不是後悔生下我,沒有我就不會有這些倒霉事?」朋友當然立刻反駁,不過她也和我透露,雖然非常愛女兒,有時也不免會想當初若沒生下她,這些痛苦或許就不會存在。但她也不敢多想,深怕自己越想越後悔,反而更煩惱、更有罪惡感。
但其實,我從單親女兒的立場回過頭去看媽媽當年離婚時的風暴,她多少也曾後悔生下我吧! 但是我並不會去怨恨,因為這也是人之常情,換作是我自己可能也會後悔。更何況我朋友對他女兒已經全力以赴,真的無須為自己的後悔感到自責。
因此我相當認同作者的結論,後悔當媽媽絕非就代表不愛孩子,而是「母親」這個角色讓他們喘不過氣。就好像有些人厭倦「太太、媳婦」的刻板角色而後悔結婚,但並非就是不愛先生。
要化解媽媽們的糾結無奈,作者建議應該把母親視為與他人的多重關係之一。好比就算當了媽媽,仍是女兒、某人的親密伴侶、好朋友、喜歡看書的自己,而非生命中非得扮演好的唯一角色。更何況這個完美母親的形象根本只存在想像中、戲劇裡,現實生活中根本難以達成。畢竟人與人的關係原本就複雜與流動,好比有時會期待和先生時刻膩在一起,有時卻互看兩相厭,恨不得對方消失,母親與孩子的關係又何嘗不是呢?親子互動中既然有開心、依賴與期待,就一定會有憤怒、厭煩或悔恨,媽媽無須隱忍漠視負面情緒,因為這些沒有被正視、不曾說出口,不曾被釋放的情緒,最終會像硫酸一樣慢慢腐蝕媽媽的心。
今年母親節給自己最好的禮物,或許就是暫別媽媽身份,泡一杯茶,翻翻書。推薦這本書,希望所有媽媽能從書中的訪談,找到雷同的情境,釐清自身想法,感到被認同、療癒進而和自己的情緒和解。
另外看完這本書,也令我深感與其在特定節日歌頌母親偉大,強調媽媽辛苦,倒不如在生活中尊重每個媽媽的獨特性,認清媽媽不是機器,也會累、也會有負面情緒,當然也可能會後悔。更重要的是,別草率的把想像中的聖母形象套在所有媽媽身上。
田野調查法定義 在 Sex Chat 談性說愛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集邀請到曾一起直播的 Vic 來聊聊他的約炮與買春經驗。
這集跟以往的集數不太相同,因為過去節目比較多分享數據、資料、知識,跟來賓一起討論,但這集會先以來賓的個人經驗分享為主,往後的集數,會盡量再以一個宏觀的視角,去看待約炮文化、性產業,跟背後的各種討論。
邊看文章邊收聽 ➡️ http://bit.ly/2mgIYT7
03:15 來賓 Vic 的首次約炮經驗
04:28 約炮的定義
06:55 Vic 做了約炮的田野調查
08:35 Vic 心痛後繼續約炮的經驗
11:00 我對於約炮的想法
11:45 Vic 對於約炮的想法
13:25 Vic 怎麼開始接觸買春
15:50 門口會長怎樣?如何知道來對地方
17:25 進門後會是什麼樣子?穿什麼?
19:55 進房間後會發生什麼事?
26:40 約炮與買春的心態差異
28:16 現行性產業相關法律的矛盾
30:00 性愛可以分離嗎
32:30 買春與約炮文化的必要性
-----
歡迎來到 Sex Chat 談性說愛。
這是一個平凡女子為了找個好藉口學習性知識同時探索自我而開的廣播節目。
收聽節目 🎙
Spotify : https://spoti.fi/2UDa6Mp
Itunes : https://apple.co/2IMYXCs
Google Podcast : http://bit.ly/2TNY8f8
Soundcloud : https://soundcloud.com/sexchatpodcast
Firstory : https://bit.ly/33ewD2W
網站:http://sexchatpodcast.home.blog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xchatpodcast
田野調查法定義 在 民族誌及其研究方法02—田野紀錄與訪談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民族誌及其研究 方法 02— 田野 紀錄與訪談】講師:政大民族系藍美華教授本單元將介紹做 田野 紀錄時該注意的事項,以及採訪時該應有的觀點與技巧。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