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1.03.W4
上週遊戲新聞觀察分享如下,
挑出以下五則新聞:
📺《【專欄】從魔關羽、金價讚啦到珍妮佛羅培茲 這些手機遊戲洗腦廣告你都看過嗎?》
📺《職場寶典:遊戲策劃菜鳥如何入門打怪升級成為“老策劃”?》
📺《《天堂2M》上市三天達雙平台下載第一名、App Store營收第一名》
📺《梁其偉:給初入遊戲行業的新人一些建議》
📺《CPI過時了?如何用動態買量最大化遊戲收益》
====
📺《【專欄】從魔關羽、金價讚啦到珍妮佛羅培茲 這些手機遊戲洗腦廣告你都看過嗎?》
https://bit.ly/2O0XwEL
巴哈姆特這則洗腦廣告文章,
從電視廣告的起源開始談起,
後續又分享了幾個洗腦廣告。
誠如我上週粉絲團提到的,
電視廣告目的在於吸引注意力和引發討論,
究竟是要用遊戲畫面、動畫的方式一決勝負,
還是用搞笑、洗腦的方式吸引注意,
絕對不是一套公式打到底就能成功,
而是要觀察同期的競品、同檔期的廣告都用什麼樣的溝通方式,
設法做出區隔才有機會出圈。
🎯但是,如果今天銀彈夠多,那小孩子才做選擇,當然是全都要!!
📺《職場寶典:遊戲策劃菜鳥如何入門打怪升級成為“老策劃”?》
https://bit.ly/3dfoT6q
這篇文章雖然是分享開發企劃如何從菜鳥變成老鳥,
但其中很多提案的技巧、問題的釐清、邏輯的推演都是可以用在日常工作上,值得一讀。
📺《《天堂2M》上市三天達雙平台下載第一名、App Store營收第一名》
https://bit.ly/3u3wRqi
《天堂2M》目前在暢銷排行榜上iOS第2、Android第4,
但跟《天堂M》一樣,一上市就遇到工作室問題,
且從巴哈姆特和粉絲團討論熱度來看,似乎不夠火熱,
可能跟受眾還是有些差別。
《天堂M》主打經典復刻,加上移動化裝置,
初期涵蓋的年齡層就比較廣,
《天堂2》雖也是老遊戲,
但名氣和討論度一直都在《天堂》之下,
或多或少也對《天堂2M》的上市帶來影響。
但這都事後諸葛,就再觀察後續狀況囉。
📺《梁其偉:給初入遊戲行業的新人一些建議》
https://bit.ly/31x2jk9
內文提到:「越有經驗的數值策劃,這些相關的工具就越豐富,手里的“存貨”表格也越豐富。可是,越有經驗的數值策劃就越不直接去玩遊戲,甚至在他們的價值觀中,“需要親手去玩才能知道數值有沒有調對”是一種比較low的初級工作方式。」
👉做任何產業的營運工作有時候就會陷入上述的迷思中,認為自己已經可以在後台看到所有數據下,何必要再跳下去玩--但這是很錯誤的觀念。
一定要把自己當作玩家,
親自到遊戲內「苦民所苦」,
才會知道到底後續該怎麼優化產品,
所以很多企業老闆,
每月還是固定到各門市巡點、要求高階主管都需要親自接聽客服電話、使用產品,都是如此。
🎯別把自己關在象牙塔之中,哪天塔下被放火時,你會是最後一個才知道的人。
📺《CPI過時了?如何用動態買量最大化遊戲收益》
https://bit.ly/3w54nOp
內文提到:「因此初期的KPI真正重要的是次留、四日留存和七日留存等用戶留存數據,隨著時間的推進,我們會得到更覆雜的數據,但留存率是判斷玩家能否留下來的關鍵,它也決定著玩家是否有更多機會消費。
初期要看的第二個數據就是收入,我們測試這麽多遊戲,最常用的是七日付費率和七日ROAS(即廣告投入回報)...」
👉其實我蠻認同上述這段話,
因為作者想表達的是,
行銷拉新時,
需要確保拉進來的新用戶盡可能都是精準的、有價值的,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對於很多公司的行銷部門來說,
首重的KIP可能只有新用戶多寡,
當如何用最便宜的價格拉到最多的用戶是行銷部門的首重任務時,
為了要想辦法把CPI降下來,
有時候就得犧牲玩家品質,
帶入的玩家價值就變很低。
🎯因此KPI真的很重要,對公司來說,有時候最糟的事不是一個部門無作為,而是一個部門拿到了錯誤的KPI,然後用最大的努力將它完成。
以上就是本週的遊戲新聞觀察,下週見!
#文章同步部落格
留存率公式 在 玩遊戲不難,做營運好難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每週遊戲新聞觀察-2020.07.W4
本週挑出以下五則新聞:
📺《10年營銷老兵「工作手記」:這麼做遊戲營銷,職場少走兩年彎路》
📺《在白熱化的日本RPG市場,莉莉絲、遊族是如何突圍的?》
📺《獨遊+商業變現成新套路?又一款像素手游韓國暢銷TOP10》
📺《觀察 | 長期留存率 — 為何以 180 日留存率替代 30 日留存率(上)》
📺《從ARPG到MMO的神仙操作 《龍之谷2》再成IP衍生新案例》
詳細遊戲新聞觀察分享如下,
請參考!
📺《10年營銷老兵「工作手記」:這麼做遊戲營銷,職場少走兩年彎路》
http://youxiputao.com/articles/20266
其實專門講遊戲營運的書非常少,
甚至單純關於講營運的書都很少,
主要原因除了營運這工作涉略太廣以外,
另一個原因就是工作要執行的細節太細碎,
以致於寫起來有點變成滴滴答答的流水帳,
市場接受度並不高。
而這本「絕招」一書,
台灣買不到,
但從目錄頁來說,
的確是將遊戲營銷會遇到的工作內容分享出來,
但就像文中所說,
深度略有不足,
而且也欠缺了營運分析這塊,
想對營運分析有更多了解的,
不如看我部落格吧(笑)。
但如果你有管道買到的話,
我仍建議買下來當作工具書參考。
📺《在白熱化的日本RPG市場,莉莉絲、遊族是如何突圍的?》
http://youxiputao.com/articles/20278
文章剖析莉莉絲的《劍與遠征》與游族《Red:Pride of Eden》在日本是如何插旗成功,
作者共分為三個時期作分析,
我依照我個人習慣在後面加上台灣的用法,
分別為:
1⃣營銷預熱期 (事前預約階段)
2⃣正式上線日 (上市階段)
3⃣買量期 (上市後階段)
日本twitter真的很重要,如果要進軍日本,
twitter的營銷操作是必備的,
其餘的操作細節就看文章囉!
📺《獨遊+商業變現成新套路?又一款像素手游韓國暢銷TOP10》
http://www.gamelook.com.cn/2020/07/391960
主要是提到《守望傳說 Guardian Tales》目前韓國上市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我自己看了遊戲畫面和玩法後也非常期待。
但我不愛這篇文章的標題與結論,
因為每當有爆款出現時,總有人開始歸納原因,
好像遊戲上市成功存在著「公式」或「套路」。
如果只看著「風向」或「趨勢」開發,
那就好像營運只盯著「KPI」規劃活動,
稍有不慎就會走在錯誤的道路上。
不是說上面就不重要,
我想表達的是,
如果刻意為之而捨棄了產品的「靈魂」,
那反而是捨本逐末的做法,
怎麼設法兼顧與取捨才是關鍵所在,
過與不及將會發現離成功越來越遠。
📺《觀察 | 長期留存率 — 為何以 180 日留存率替代 30 日留存率(上)》
http://www.nadianshi.com/2020/07/270219
分享我部落格的文章,與此篇文章有異曲同工之妙:
留存率其實有個很簡單的觀測數字叫做「40-20-10規則」,
「40-20-10規則」是指如果你想讓遊戲的人數可以逐步累積堆疊,
那麼次日留存率應該大於40%,
週留存率和月留存率分別大於20%和10%。
當遊戲有上述的留存表現時,
代表遊戲本身有足夠的能力留住玩家,
如果持續導入流量,
留存將大於流失,整體玩家數會越滾越大。
如果沒有達到上述基本指標,
就代表流失大於留存,
即使投入大批行銷費用也難以留住玩家,
要進一步研究玩家是在遊戲哪個階段流失。
✅如果是次留低,代表玩家在初期可能就遇到某些障礙而流失,可能是遊戲下載時間過長、遊戲不符合期待、有重大BUG、遊戲新手指引過長或不清楚、卡關、遊戲介面複雜等
✅如果是7日留存低,代表玩家可能在遊戲度過新手引導後出現問題,例如副本難度太高、缺乏競爭力、角色養成複雜、社群機制薄弱等
✅如果是30日留存低,可能代表遊戲後期內容空洞、遊戲深度不夠、缺乏長期的遊戲目標等。
📺《從ARPG到MMO的神仙操作 《龍之谷2》再成IP衍生新案例》
https://www.youxituoluo.com/525592.html
現在推出的幾款MMORPG說實在真的是太千篇一律了,
尤其是中國風MMORPG,
如果單看遊戲畫面除去遊戲名稱的話,
根本分辨不出哪款是哪款。
而龍之谷MMORPG遊戲橘子也有代理,
年底會上線,就再觀察觀察吧!
話說,這種轉換遊戲類型再推出的遊戲,
我印象中NEXON的新瑪奇也有推出卡牌遊戲叫《瑪奇決戰》,
但並未獲得太多關注,於2018年8月結束營運。
另外比較經典的應該是RO吧,
一直不斷搞穢土轉生,
除了老本行MMORPG外,
一下搞放置,一下出卡牌,
可說是五花八門。
或許之後會看到更多類似的老IP以調整遊戲類型之姿重新出現在我們眼前,
也期待龍之谷能華麗轉身外,
也幫忙在MMORPG這塊僵化的死海中激起一片漣漪。
以上就是上週遊戲新聞觀察,下週見。
留存率公式 在 Starman 資本攻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一篇文《一切問題源於「全球化」?》提到「流動性陷阱」一詞,有不少讀者希望我能解釋一下。
所謂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是指當利率水平降至相當低的水平時,具體點講,當美債和現金都是零息,同時對經濟前景不樂觀,人們寧願持有現金(美元),最後令傳統的擴張性貨幣政策失去了刺激經濟的作用。而我上一篇文章最後亦提到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如央行強行入市買企業債、ETF、股票等證券,可能會是美聯儲的最後王牌,但王牌一出,將會令全球資產市場進一步扭曲,帶來的資源分配和長遠社會問題不堪想像。
我2016年5月時曾寫了一篇名為《傳統經濟理論過時》的文章,當中以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貨幣理論解釋了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同時推論了貨幣政策的盡頭是貧富懸殊等社會問題的進一步惡化。今天,感覺像是在繼續走同樣的路......
--------------------------------------------------------
傳統經濟理論過時 美聯儲不排除實施負利率 (寫於2016.5.16)
聯儲局主席耶倫急轉軚,表示不會完全排除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向趨勢低頭。筆者之前的幾篇文章曾多次強調,以目前全球宏觀經濟條件來看,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反其道而行去加息,更遑論進入加息周期。負利率已是一個趨勢、一種手段,其他部份目前利率水平較高的國家,如澳洲、中國未來趨勢只會進一步減息。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帶頭量化寬鬆,大開印鈔機、降息救經濟﹔歐洲緊隨其後實施量寬,部份歐洲國家更帶頭減息至負利率﹔日本央行自安倍上台,實行安倍經濟學,同樣實施量寬,瘋狂印鈔,最近也減息至負利率。金融海嘯後,各國已習慣動不動就開動印鈔機,久不久就降息,貨幣政策成了國與國之間的一種搏奕。負利率或極低息環境將會成為一種新常態。
奇怪的是,自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各國已多次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按傳統經濟學理論,應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Hyperinflation),然後各國應該要加息以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加息最後又會引致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上升,最後經濟衰退 (Recession),這視之為經濟周期 (Economic Cycle)。這樣的經濟運作模式多年來未曾改變。然而,現時大家所能看見多次量化寬鬆後的情況是「經濟增長率低,失業率偏高,沒有明顯通貨膨脹,利率處極低水平」。原因為何?
根據經濟學中,著名的*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 所推論出來的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QTM)︰
MV = PQ
M - 貨幣供應 ;
V - 貨幣流通速度 ;
P - 物價水平 ;
Q - 各類商品的交易總量 (可視為實質GDP "Real GDP")。
傳統經濟學認為V和Q的變化不大,可視為constant,因此當實施量化寬鬆,銀紙不停印,M (money supply)會上升,在V和Q不變的情況下,P必然會上升,因此大家都很怕hyperinflation的來臨,亦做定了加息對抗通脹的心理準備,認為不久將來進入加息周期是必然的事。然而,事隔多年後的今時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情況並非如此,錢印了許多,而hyperinflation並沒有到來。
原因是V和Q並非永恆不變,以目前世界宏觀經濟情況為例,產能過盛情況嚴重,令Q處高水平未能有效消化,因此過往幾年Q是一直在上升軌中,而並非不變。海嘯後,全球信貸收縮,V (貨幣流通速度) 相比以前大幅下降。根據MV = PQ的公式,V的下降實際上抵消了M的上升,加上Q上升,因此P (普遍物價,並不代表資產價格) 很難會上升。在低通脹,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大家所期待的加息周期將遙遙無期。
事實上,在金融海嘯後,世界宏觀經濟出現了一個新經濟常態,傳統的經濟思維模式已不合時宜。現時全球信貸系統出現了一個結構性的問題,銀行有錢但不願貸款,特別是貸款予中小企做生意﹔想借款的中小企又借款無門。平錢周街都是,銀行出現水浸,因為印出來的新錢全部留存於銀行體系,量寬印錢只能增加貨幣基礎,而不是M2,只有M2增加才是真正可以令貨幣供應上升,沒有銀行體系的乘數效應 (Multipier Effect),貨幣供應實際上沒有大幅增加。
以目前情況來看,市場是處於流動性陷阱 (Liquidity Trap),V處極低水平。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設處境,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 (即像目前情況),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或是銀行不願貸出資金以致資金鎖死在銀行體系。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沒錯銀行體系十分充裕,但未能有效推動經濟,主因是資金沒能有效投入實體經濟。銀行只願貸款予有磚頭抵押的按揭貸款 (Mortgage Loan),Mortgage Borrower借得貸款用來買樓自住或投資,間接又推高樓價;銀行又十分願意低息貸款予私人銀行客戶 (Private Bank Clients),僅1厘多資金成本借予客戶投資 (投資股票或債劵),間接又推高資產價格。以上兩種銀行很願意貸款的客戶,利率低至1%多。對於中小企貸款,越來越嚴謹,P+ 的利率想借也借不到,根本就是銀行不想做,但對有磚頭抵押借investment loan又十分願意做,借8成予你投資,又推高資產價格。新增的資金並沒有有效投入實體經濟,反而去了投資,結果是資產價格被推高。在市場普遍物價沒有大升而資產價格卻持續上升的大環境下,有錢的人會越有錢,貧窮的人會越貧窮,中產階層繼續窮忙,無產階層被市場懲罰。
其實以上的MV=PQ公式,可以同樣套用股票或住宅市場,結果也是一樣。以香港住宅市場為例,M=住宅市場內的資金;V=住宅市場內的資金周轉率;P=樓價;Q=預期住宅供應。根據傳統分析,M上升所以P上升,但以目前來說卻不一定對。自政府推出一系列辣招後,市場交投跌了很多,即V大幅下跌,表面上抵銷了流入市場的資金增長,預期樓市會因而冷卻。這是政府的算盤,而普遍市民當時都是這樣想,故樓價在辣招推出後曾短暫出現調整。
然而,香港住宅市場的關鍵其實在於Q。首先,一系列辣招的推出雖令V大幅下跌,但V的下跌同時鎖死了二手市場供應,Q 因此也下跌。在房屋本身已潛在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辣招再鎖死二手供應,Q下跌的幅度比V更大。當市場預期Q未來的增長比住宅需求的增長落後,M會上升得更快,繼而令樓價屢創新高。任何政府政策,包括推出各種稅收、收緊按揭成數等所謂的需求管理,表面上限制M的增加或令V下跌,但實際上都會使Q下跌,令市場乾升。
綜上所述,在新經濟常態下,傳統的經濟理論已經不合時宜,但理論框架仍然有用,只是分析時需要將新經濟常態下的所種因素加入考慮再加以分析調整,否則差之毫釐谬以千里。大家必須接受,新經濟模式下,極低利率或負利率將會是趨勢、是新常態,繼續複製以往成功模式經營傳統實業、投資住宅已經沒有優勢,而經營非傳產業、大數據平台投資、資本運作、錢搵錢的投資才擁有明顯的優勢。各位要在新時代來臨前想清自己的發展路向,同時為自己的多種被動收入來源作好準備。
*費沙效應 (Fisher Effect)︰一個國家的名義利率反映了該國預期的通貨膨脹調整後的實質利率(或可理解為實際回報率),也就是說造成各國名義利率不同的原因,僅僅是因為通貨膨脹率的預期不同。在投資者可進行自由的國際投資的情況下,各地的預期實質利率趨於相等。如果出現了不相等的情況,投資者為追求較高的投資收益就會進行套利活動,而套利的結果又使各地的實質利率趨於一致。
Starman
2016.5.16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16/05/blog-post_16.html
留存率公式 在 以下是用戶留存度研究(Customer Retention Metrics)相關的指標 的推薦與評價
收入流失率(Revenue churn) 計算公式為(上月MRR-本月MRR)/上 ... 新增用戶數(New Customers)、淨留存率(Net Retention Rate)三種數據的變化 ... <看更多>
留存率公式 在 最用心的运营数据指标解读 - gists · GitHub 的推薦與評價
假设产品某天新增用户1000个,第二天仍旧活跃的用户有350个,那么称次日留存率有35%, ... 听起来和留存挺像的,上文提过的生命周期计算公式,就是脱胎于市场营销。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