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新增54例本土、8例死亡,確診數降到三級之後新低點;莫德納疫苗明41萬劑抵台,110萬劑陸續配發至各縣市;國衛院將與國外疫苗廠談授權量產,國內廠商量能盤點中;屏東1名Delta變種病毒確診者查無明確感染源】
台灣今(29)日新增54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病例、8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疫情與前段時間相比是新低點,從採檢日、發病日、研判日來看,病例數都在慢慢往下降,但不排除跟週日採檢量較低有關。此外,屏東Delta印度變異株病毒群聚事件仍須注意防堵,與祕魯返台祖孫同機者已全數匡列;社區中另有一對夫妻的感染源不明,正積極調查中。
明日下午台灣自行購買的41萬劑莫德納疫苗將抵台,而美國贈送的110萬劑莫德納疫苗也將陸續配發至各縣市,預計7月1日開始施打。另外,國衛院院長梁賡義今日證實,正在盤點國內疫苗廠商的量產能量,爭取與莫德納等國外疫苗廠合作授權量產。陳時中表示,製造量、技術門檻與國外大廠本身的布局策略是關鍵,但台灣仍會積極協商談判。
■10~19歲年齡層發現3個重症;個案醫療量能舒緩,專責病房回歸一人一室
今日新增54例本土病例,為19例男性、3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6日至6月28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22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0例,桃園市及新竹縣各4例,彰化縣2例,基隆市及屏東縣各1例;其中31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18例調查中。
今日另新增8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9日至6月19日,確診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0日,死亡日介於6月25日至6月27日。
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目前在10~19歲年齡層發現3個重症個案,在5月至6月發病,分別是2位女性和1位男性,其中一名住在北部的10多歲女性在6月12日發病就醫時確診,有發燒、咳嗽、吞嚥異常等症狀,胸部X光呈現雙側肺炎,在不使用氧氣的情形下,血氧濃度介於83~94%,符合重症定義,申請並使用瑞德西韋治療,住院14天後Ct值已超過30,逐漸改善並持續觀察中;另外兩名患者則有待取得更多病歷資料後判斷。
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高年齡者感染COVID-19後的重症率較高,並不代表年輕族群不會出現重症,雖少有慢性共病,但也可能轉為嚴重肺炎,不過年輕人復原能力較好,如前述10多歲女性個案也在瑞德西韋治療後逐漸康復。據指揮中心統計,目前正在使用單株抗體治療者有6人,使用瑞德西韋者則有3人。
另外,因近兩週確診數逐步下降,醫療量能相對舒緩,目前雙北有1,088床、全國共1,546床正收治確診患者治療中。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討論後,專責病房回歸「一人一室」原則,確保患者有更好的照護品質,也減少院內感染風險。經重新盤點後,雙北將有810床空床,全國則有3,963床空床可供使用。
■屏東Delta變異株確診夫妻尚未找到感染源,台南確診案與屏東無關
屏東出現Delta印度變異株病毒群聚感染後,設立前進指揮所並擴大全面篩檢,目前總計已篩檢3,697人,其中2,916人PCR檢驗結果已確認為陰性,其餘781人仍在檢驗中,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應可全數完成。
6月26日確診的案14734,在基因定序後確認感染Delta印度變異株病毒,其妻(案14816)也在今日確診,但基因定序結果還未出爐。陳時中表示,案14734的疫調仍在積極進行中,尚未找到確切的關聯感染源,但已有初步假設。夫妻兩人曾就醫的枋寮醫院在6月28至30日暫停門診,急診全面清消,相關接觸者(院內醫療人員、住院病人、同時門診就醫民眾、非醫院場域接觸者)共398人已全數匡列並入住集中檢疫所隔離,其中36人已確認PCR檢驗陰性,有362人待採檢。
另外,祕魯返台祖孫關聯的群聚事件已居家隔離176人,其中171人PCR結果為陰性,其餘5人檢驗中。面對Delta印度變異株病毒的高傳染力,指揮中心也匡列祖孫的同班機接觸者共38位,其中37位PCR陰性,1位已出境。
張上淳強調,雖然大家一致同意Delta變種病毒的傳播力更強,可能較原先高出40~60%,但傳播模式仍是飛沫或是其他直接及間接接觸,對於媒體報導接觸多久時間就可能被傳染的說法,他提醒應該要有更詳細的疫調資料與分析,不應單看時間點認定。羅一鈞則指出,目前Delta變異株的確診者有些個案是無症狀,以防萬一都收治專責病房觀察,還沒有患者住進加護病房,但醫院都已提升感控措施。至於台南確診者的基因定序,確認是英國變異株,與屏東群聚事件應無關聯。
■與莫德納談授權量產?指揮中心、國衛院:盤點國內量能,盡力爭取
對於外界傳聞台灣有意與莫德納洽談授權量產疫苗,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梁賡義今日在記者會上回應確實有意願,但無論跟哪個廠商協商,最重要的是國內廠商要有足夠的量產能量,目前已跟食品藥物管理署及經濟部工業局積極盤點中,廠商也有意願,「這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梁賡義也坦言,授權量產對全球任一國家的機會都不見得高,外交人員非常努力在牽線。對此,陳時中也表示,成敗牽涉製造量、技術門檻及疫苗大廠本身對全球的布局,只要有機會都不會放棄,盤點量能和分工後才能更順利談判,「我們保證會竭盡所能,有可能性就去談,但無法保證都會成功。」
梁賡義也藉此說明疫苗二廠的進度,他表示國衛院本身就有生物製劑廠(現疫苗一廠),但去年疫情發展便發現量能短缺,光提供國內產、學、研的臨床實驗就已非常擁擠,若未來任何新興傳染病有疫苗緊急量產需要,要生產供第一線防疫人員使用的數量絕對不足,因此今年4月國家發展委員會通過計畫,預計3年半可以完成廠區建設,1年半至2年可取得GMP認證。梁賡義也澄清,國衛院是任務導向單位,假如未來爭取到授權量產,疫苗二廠不會與民爭利,而是扮演協助角色。
■明配送110萬劑莫德納疫苗,施打對象以第五類及65~74歲長者為主
因應7月1日擴大疫苗公費施打對象,明日起指揮中心將陸續配送美方贈送的110萬劑莫德納疫苗。陳時中說明,此批疫苗分配數量是基於「各縣市第五類『居家式和社區式長照機構及身障服務照服員及服務對象』與『其他機構(含矯正機關工作人員)』尚未接種人數」、「莫德納第一劑疫苗已分配數」,以及「65~74歲長者30%人口數」考量。至於第七類「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的造冊對象,則由主管單位聯絡醫療院所或縣市衛生局來辦理,不在上列。
陳時中表示,因路程遠近,各地分配速度可能不一致,開打時間以地方政府的準備為主。至於接種率如何估計,可參考過往流感疫苗的經驗,COVID-19疫情下當然意願會增加,不過因近期的疫苗反應不良事件,長者的施打意願有些「猶疑」。目前75歲以上長者共144萬人,有50萬人完成接種。
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日公布,新增14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另有3例嚴重不良反應轉死亡個案,年齡介於56歲至89歲,75歲以上佔10例,其中3例住在機構、4例洗腎,13例有慢性病史。目前國內累計240例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根據最新報告顯示,在累計解剖的44例死亡個案中,33例有慢性病、1例吸入食物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嗆噎窒息、1例顱內出血、2例疑似肺炎、2例待釐清。
陳時中指出,疫苗施打從高年齡層開始,雖有不良事件,但該族群死亡背景值也相對高,未必和疫苗有直接關聯,隨著施打對象逐漸擴大,青壯年接種比例增高,民眾疑慮應會減少。
■16縣市調簡訊實聯制資料查足跡,指揮中心:輔助為主,仍須精準疫調
有關民眾對簡訊實聯制的隱私和使用疑慮,指揮中心強調簡訊實聯制是依據《傳染病防治法》所公告的「COVID-19第三級疫情警戒標準及防疫措施裁罰規定」辦理,簡訊中僅會記載場所代碼及個人抵達的時間點,沒有其他資訊,內容僅供指揮中心疫調使用。
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統計,自5月19日至6月27日,共發送6億1,945萬6,723則簡訊,依《電信事業法》規定,電信業者僅能保留簡訊28天,5月19日至5月29日期間發送的訊息已依法刪除,共計1億2,470萬8,848則。
截至今日,共有16個縣市的衛生局向指揮中心調用303項資料,其中以桃園市、高雄市和台中市為最多。陳宗彥強調,簡訊實聯制設計的目的是要輔助而非取代疫調,除了到訪場所和抵達時間外,仍有其他資訊得要縣市衛生局進一步調查,才能根據確切的停留時間和接觸對象完整匡列可能的感染者。
■雙北市場群聚:設置前進指揮所,全面篩檢並施打疫苗
目前雙北市場群聚事件及屏東Delta印度變異株病毒群聚事件,作法皆是擴大篩檢及匡列,並且針對檢驗陰性者優先施打疫苗。陳時中表示,熱區篩檢匡列仍可能有漏網之魚,為避免疫情復燃影響社區才採取如此策略,例如北農案例多,傳播鏈已經形成,逐圈向外調查也難以清零;而Delta變異株病毒傳播力強,不希望延燒至其他區域,因此都希望透過施打疫苗避免復發,但決策前會審慎考慮,不任意擴大施打對象,未來如遇大型群聚事件也未必依此模式辦理。
因應北農及旗下第一、第二市場的群聚感染,台北市分別在濱江市場和萬大區民活動中心設置前進指揮所。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截至今日中午批發市場專案已經有10,766人完成疫苗接種,對於外界質疑疫苗無法如期打完,他依目前進度判斷,認為這兩天完成13,000人的施打沒有問題。另外,為避免遺漏,本週四和週五將再進行一次大規模的PCR檢驗。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市內至少有5處大型批發市場,未來都會快篩並施打疫苗,現階段作法是分流降載,減少人員及車輛移動。而針對泰山家禽市場、樹林肉品市場和淡水清水街市場進行「重點風險方案篩檢」,目前共篩檢2,184人,其中21人陽性確診,其餘皆為陰性。泰山家禽市場匡列150名接觸者全數隔離,市場內移工亦全面停工,侯友宜指出,27日的人流成功減少4成。樹林肉品市場已全數完成疫苗接種,規定拍賣員須採梅花座、佩戴面罩工作,市場每日清消2次。至於北農批貨確診攤商所在的淡水清水街市場,則在先前休市2日加強清消,目前已恢復營業。
(文/陳德倫;設計與資料整理/江世民、戴淨妍;攝影/中央社)
#延伸閱讀
【國產疫苗二期期中報告出爐後兩大難題:專家委員利益衝突爭議、交貨期程排到年底】https://bit.ly/3dgKAUD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疫苗 #PCR #Delta變異株 #莫德納 #國產疫苗 #簡訊實聯制 #北農
病人隱私定義 在 許書華醫師 陪妳寫日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因應最近熱議的事件,
有些人問起到底身體哪裡能碰哪裡不能。
讓我想到自己小時候,
看有些朋友能很自在地和他人共喝一杯飲料,感覺很海派好相處,
但我是個領域性比較強的人,
希望再好的朋友,
也一人一支吸管分開喝或各自一杯飲料。
曾困惑這樣的自己,
是否就代表不夠隨和、不好相處?
但其實每個人能接受的「身體界線」不同,
這受到個性成長背景等等影響,
沒有統一的標準。
就像我們在醫療上,
就算私自覺得如何的治療方針對病人最好,
也要尊重病人本身基於價值觀或經歷,
接受或拒絕某些醫療的決定。
這是自主權。無論醫療或身體。
談到人與人間和諧相處的本質,
最起碼的要素是尊重。
借東西經過人家同意是尊重,
不要自以為熟人,
就自動拆別人的信、看別人日記是尊重,
不因看孩子可愛,
就亂摸抱捏是對孩子及父母的尊重
乃至於不要以為親暱好玩,
就碰觸他人隱私部位,也是基本的尊重。
也的確只要與性相關的言論或行為,
讓人覺得不舒服不自在被冒犯,
就符合性騷擾定義。
其實蠻多遭遇性騷擾甚至侵害的人,
在事情發生後大多的情緒是「不解」和「自我懷疑」,
懷疑自己是不是誤會別人了,或自己多想,
是否不要這麼「不好相處」,
甚至覺得自己有錯。
但噁心不舒服的感覺,
依舊是真實地久久纏身無法消散,
受到委屈,負面情緒還要自己消化?
難道就這麼「沒尊嚴」嗎?
之前在國小的性平教育,我們和孩子說
「每個人都是自己身體的小主人!沒有自己的同意,別人不能亂摸,再親再熟的人也一樣!」
同樣地,為人父母更擔心孩子受到了委屈不敢講,
教孩子要「正視」並「尊重相信」自己的感受。
前題是營造一個信任的環境。
(被騷擾的孩子多數的確不敢主動和父母說)
在面對兩性議題,
其實很害怕的是持續對立仇恨,
讓互相了解溝通更為困難,
或讓一些隱性弱勢的聲音更被埋藏。
我想這是大家都會擔憂,也不樂見的。
(題外話:
有人擔心是不是不小心揮到人家都會被說性騷擾。
撇除職業詐騙集團或仙人跳不說,
兩性間相處,
的確有時界線模糊到曖昧讓人受盡委屈。
好結果叫做浪漫,壞結果叫做騷擾,
當然也不乏有浪漫變騷擾的。
我想不管是基於「保護自己」或「免錢的最貴」
就像借錢或借東西,總是人家有正面回應,
或有一定默契比較不會出問題。
怕造成誤會就避個嫌。
一般來說,
行為是出於尊重、不小心、還是佔便宜,
應還是得以區分。)
病人隱私定義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
#我們不是想太多 #只是生病了
#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
▍規定
剛進來時,我特地去看了病房的窗戶,終於親自證實了「精神病院的窗戶是不能開的」這個說法。
此外,還有很多在一般醫院裡從沒聽過的規定:刀類、打火機、化學物品等危險用品不用說,全部沒收;吃飯不准用筷子(當我聽到這條規定的時候,震驚地以為這裡吃飯統一用手扒⋯⋯忘記還能用湯匙);不能用塑膠袋;手機充電線也會沒收,所以每次充電,你只能乖乖地去護理站充;就連我的兩個善良無害的帆布袋也被護士姐姐「監管」了。
總之,遵循的原則就是:預防你自行了斷。但我也不是十分懂,沒收充電線是基於什麼準則,難道會有人拿它上吊?
________
▍監獄
一旦住院,就意味著你從此失去了人身自由。
「病人不能出去」這個規定,我是進來以後才知道的,這讓我一瞬間就有了坐牢的真實感。陪護和探病的時間也有嚴格規定,甚至什麼時候洗衣服、曬衣服、起床、睡覺都有時間表。
我爸說:「你就當作來療養。」
但我內心想的是:「我根本就是來受苦的!」
________
▍妄念
老實說,奇怪的精神病患還滿多的。(當然我自己也是。)
動也不動,眼巴巴地望著你的人會讓你覺得他似乎要跟你分享「清朝藏寶圖」這種驚人的祕密;時時都很緊張、很焦躁,把醫生都問煩了的焦慮症,問的都是些「晚上磨牙怎麼辦」「流口水怎麼辦」這種無關緊要的問題;不停地自言自語,時哭時笑,脫了鞋在走廊來來回回走的不知道是什麼病;一直在四處來回穿梭、面帶微笑、一臉阿彌陀佛、走路僵硬的也不知道是什麼症。─到處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散亂著大家自由紛飛的妄念。
你時時刻刻都覺得處在水深火熱當中,又覺得一圈看下來,自己最正常,想想還有點莫名得意。
________
▍管理
管理異常嚴格。但最令人抓狂的是作息時間:早上6點起床,晚上8點睡覺。完全老人家的作息。
每天的行程安排都由廣播決定:「起床啦,可以吃早餐了,請各位病友到大廳吃早餐!」「早操時間,請病友出來活動身體!」「請病友出來吃藥!」─每天行程都是滿檔。
最讓人聽了想打人的是,廣播毫不避諱大家的大名,每天我都能聽到「╳床╳╳╳出來接受治療!」無數遍。我覺得這嚴重侵犯了病人的隱私,我的監護人我爸也對此頗有微詞。
但我後來發現,其實在疾病面前,所有人都是赤裸的,就像光溜溜被晾曬在沙灘上的鹹魚。什麼羞恥啊、掩飾啊、自尊啊,是完全不存在的。反正大家都有精神病,誰也別嫌棄誰。
總之,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快點好起來。
________
▍藥物
可能越來越多的憂鬱症患者自殺事件,讓大家對憂鬱症有一點初步的了解,甚至把憂鬱症和死亡畫上了等號。但其實在得病之前,我和一般大眾一樣,單純地以為憂鬱症只是單純的「心情不好」。
然而事實上,憂鬱症是死神的唾液,它能溶解掉你所有的精力與希望,讓你在骯髒、黏稠的泥淖中淪為絕望的囚徒。
憂鬱症是要吃藥的。我每天吃兩種藥,早晚各一次。藥統一由護士派發,大家排隊拿藥,藥旁擺著小水杯,護士姐姐會親眼看你吃下去,並要求張嘴檢查。
________
▍插座
我爸這個老賊,嫌每天跑護理站充電太麻煩,躲過護士的檢查偷帶一根充電線進來。結果一插,發現整個病院的插座都沒有電⋯⋯Excuseme?!(你耍我嗎?)純觀賞用插座?!
諸如此類的神奇事件每天都在發生,我也在努力一天一天習慣著。
________
▍串門子
病院裡的娛樂不多,當然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病友也對所謂的娛樂毫無興趣。大多數時間都是這樣的畫面:一間病房,三個人,呆呆的,發著呆。這樣寂靜又可笑的畫面可以一直持續到廣播叫大家去吃飯、跳早操或者接受治療。
串門子成了最重要的日常活動之一。
我們病區全部的活動範圍就是一條走廊加一個大廳。所有進出的門都被鎖死。所以每個人看著每個人都面熟,甚至很多人都成了並肩抗病的摯友。我情況好一點時,就往病院的「大通鋪」跑。因為我進來的時候沒有病房,就睡在十幾個人一間的「大通鋪」,一下午呼朋引伴,認識了好多朋友。
可能很多人覺得,精神病人難以以理喻甚至有點可怕,但我後來慢慢發現,在精神上有障礙的人,往往都是不願意傷害別人,而寧願選擇傷害自己的人,他們都是溫暖而善良的好人。
________
▍掙扎
早上是我的「重災區」,常常產生一股恨不得自絕於此的衝動。當病友陸續起床活動,我一個人悶在被子裡一動不動,像已經被風乾的木乃伊。
廣播叫大家去吃藥,這在我聽來,簡直是巨大的噩耗。我是屍體,失去了行動能力。我使喚我爸幫我去護理站拿藥,但護士說,必須本人來吃。我的內心和肉體像受了滿清十大酷刑般的煎熬,掙扎著爬起來,掙扎著穿衣,掙扎著穿過走廊,掙扎著吃藥。護士姐姐說:「張嘴。舌頭底下看一下。」我掙扎著言聽計從。啊,一切都是掙扎。
________
▍哭泣
我躺在病床上,常常會聽到遠處傳來的哭泣聲。有時是白天,有時是晚上。
我爸和我說,有一次淩晨,他看到一個老婆婆蹲在角落哭。(當時我很想跟他說:「說不定這個人只有你能看到。」)
以前覺得,精神病院的哭泣聲莫名有股陰森感。現在只覺得,人生在世,真是眾生皆苦。因為我自己也哭。
________
▍爆滿
今年冬天的精神病院爆滿了。聽說幾千張床鋪全住滿了人,到處都可以聽到精神病老前輩的怨聲載道:「今年怎麼這麼多人?!」「從沒看過那麼多人!!」
每天聲嘶力竭呼喚病人的老看護也累吐了血,天天都在問:「今年冬天的精神病患怎麼這麼多?!」
醫院也在不斷擴建。我從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場,對我爸說:「憂鬱症的市場潛力很大對吧?」
他說:「對啊,看得見的住在這裡,有一些住不進來,更多的還在外面死撐。以後你就是專家了。」
________
▍統稱
歲月在這裡是沒有偏見的。下至13歲的豆蔻少女,上至70歲的古稀老人,都在這裡詮釋著生命的奧義。
不知道是不是中老年阿姨更「壓力山大」,她們占了半片江山。而因為女性思慮往往更重,所以男女比例大概是3:7。
在這裡的人們,無論職業、階級、經濟狀況,統稱為「精神病患」。
________
▍主治
我佩服那些成天在走廊來回踱步的老阿姨。絕大多數時間,我都蜷縮在床上發呆。因此,我幾乎每天都會被我的主治醫生罵一頓。
他說:「每次進來都看到你躺著。」
我說:「好。下次等你走了我再躺。」
不得不說,我的主治醫生是個討人厭的年輕人。說話傲慢,態度輕佻,口氣嘲諷,讓人按捺不住想打他的衝動。所以每次他一進來,我就毫不客氣地轉過身去。他的問話,我也「嗯」「嗯」「哦」「哦」地敷衍了事。醫術不高明,人還醜,無法原諒。
________
▍初雪
我住院以後,對初雪進行了重新定義:我今年親眼看到的第一場雪。
連綿半月的陰雨打濕了所有人的情緒,而我的心緒也愈發潮濕。不知道是不是藥物開始發揮作用的緣故,我病症「晝重夜輕」的「規律」被打破了。發病變得突如其來。所以我每次的平靜都隱隱帶著不安的預感。
突然加速的心跳發出預告,升騰而起的絕望感從胸口貫穿大腦。與世界的隔離感驟然降臨,惡狠狠地切斷你與事物的所有聯繫,把你打成離群索居、孤苦伶仃的無助小孩,逼著你對抗著全世界蜂擁而至的惡意。
我又不行了。我轉身抱住我爸。他緊緊抱住我,輕撫著,呢喃著,安慰著。突然,他的音調上揚,和我說:「小左,哇,你看窗外,下雪了!」
我轉身,看到粉末狀的雪花紛紛揚揚、輕飄飄地在空中胡亂飛舞。南方的雪總是這樣,給滿心歡喜等雪的人意思一下。我喃喃著:「是啊,下雪了。」兩行熱淚就滑落下來。
我爸說:「看到雪,你想到什麼呢?」
我低聲道:「雪是自由的。而我不是。」
--
本文節錄自《我在精神病院抗憂鬱:我們不是想太多,只是生病了,一個微笑憂鬱症患者的住院日記》,由 三采文化Suncolor 出版。
作者左燈,康復中的「微笑型憂鬱症」患者。看來開朗、樂觀的二次元少女,社交達人,場面造high專家。2017年9月,憂鬱症被誘發。在經歷了病發、懷疑、確診、病重、自殺、送醫等一系列事件後,被送進精神病院。因憂鬱而無法閱讀文字時,書寫是她轉移注意力的方法。沒想到意外獲得大量讀者迴響,和她分享心境、彼此加油。她在精神病院住院38天,決定和自己的憂鬱症「Mario」和平共處(當然發病時是另一回事),和大家一起為了「活著」努力。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y873yxg5
病人隱私定義 在 隱私權及病人隱私權之概念與法律規範- 元照出版, 月旦知識庫 的相關結果
隱私 是基於個人對自我的認知,隱私權是一種體現文明與社會進步的人格權,「隱私的權利」被定義為「不受外界干擾的權利」。醫療行為是社會活動的一部分,醫療資訊較一般 ... ... <看更多>
病人隱私定義 在 病歷隱私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病患隱私權,又称为病歷隱私權或醫療隱私權,是信息隐私权的一種,隐私权是患者享有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病人的病情和健康状况被视作私人信息和秘密,因此受到隐私权的 ... ... <看更多>
病人隱私定義 在 衛生福利部保護病人隱私權,擴大醫療隱私權維護規範適用範圍 的相關結果
隱私 權係屬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受他人侵擾之基本人權,病人之醫療過程多涉個人私密,因此,醫療法第72條明文規定,醫療機構及其人員因業務而知悉或持有病人病情或健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