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幾天
這才有機會簡單分享一下我的人生壯遊🤣 (是誇張了)
幾個月前,好友突然捎來訊息
意思就是她人品大爆發
居然抽中了the wave門票、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飛Las Vegas
嗯~~膚淺愚婦如我
聽到《活動叫做the wave》+《機場在Vegas》
我合理腦補為———春天吶喊基款ㄟ董ㄘˉ董ㄘˉ電音派對
馬上點頭稱好!絕對加入
回家跟先省報備之後,他立馬噴了我半天「妳平常不愛戶外運動是去辛酸還是傻了還是想死?」
難道~~~~勁歌熱舞有這麼嚴重嗎(吶喊)
結果真的是我腦殘
The wave 真正的官方名稱是Coyote buttes north,具有得天獨厚侏羅紀時期留下的Navajo砂岩,在風化和水力交互侵蝕下呈現夢幻的波浪條紋,所以又俗稱為波浪谷
算是和羚羊谷齊名的世界奇觀
The wave位置美國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的邊境,由土地管理局(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BLM)管理
為了保護這塊遺跡不被人為破壞
每天只限制20人能進入參觀(其中10個名額必須4個月前上網申請抽籤,另外10個名額則是現場抽籤進入)
也就是說,這根本是個拼人品的行程
不是有錢就能前往的人間仙境啊!(遑論入谷前後至少需時4-6小時的步行路程)
我們星期五從西雅圖飛往LAS
直接租車、開三小時抵達距離the wave最近的城鎮Kanab(抽籤的旅客服務中心也在此地)
這個晚上我們吃點零食、泡麵果腹、早早就上床休息了(真相是,我們先吃了海南雞飯、功夫茶又買了炸雞、一路中吃喝沒停過)
星期六一大早,我們聘雇的tour guide就來旅館接我們。其實官方提供了一份極為清楚詳細的圖文對照地圖,當然其中不乏各種警語(諸如你遇難也要很久才有人來救)(建議趕快簽好生前契約)(我亂講的),但說真的每張照片都是黃黃的沙丘,全區不設任何路標、手機也幾乎沒有收訊,我們六個成員都不屬於登山悍將,一開始就決定另外聘請導遊帶著我們走,除了少走許多冤枉路之外,確實也比較安心至少能活著回到終點🤣 事後覺得這是這輩子最正確的決定之一,因為拿了地圖到現場,還是一整個霧煞煞每個山丘都長得好像啊!
上車後,除了正常道路一小時車程外,大概越野路又另外衝了半小時(這也是為什麼官方手冊建議大家使用四輪驅動的汽車前往)。抵達時有暈車症狀的小伙伴都已經面色慘白😱😱😱我們停好車、使用一下公廁、拍幾張照片就開始步行前往目的地。
波浪谷本身佔地面積並不大,但必須穿越大量紅土岩石與沙地才能到達,中間加上休息喝水的時間大概整體也花了3-3.5小時才抵達。原本以為攀爬各種大石才是最吃力的,錯!!沙地才是我們的致命傷啊⋯⋯走一步退半步、每一步都得從沙坑中拔出後腳才能繼續往前,加上荒漠高溫的曝曬,我們真正是體會絕處逢生的感覺。反而有幾處攀爬岩石,看似陡峭,但只要手腳著力點正確,稍微努力點還是能爬上制高點(我老!需要多喘兩口氣)。儘管沒有山波起伏之處我們也走得戰戰兢兢,因為平坦的地面仍然滿滿的坑洞與傾斜、一不小心就會扭傷。(路途中還看見了三趾恐龍足跡、攝影師天堂的岩石區,這些都只能遠觀不能碰觸)
我們最終來到波浪谷本人
那震撼的確筆墨難以形容
愚婦如我更是震懾在這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中而無法自拔
每張照片都像是Microsoft 電腦開機畫面或螢幕保護程式般唯美(抱歉找不出更精準的形容)
我們在這邊瘋狂捕捉美景照
反正這輩子大概沒有體力再來一次
登愣~~~耗盡體力後得知還有一半的路程才能回到起點
全部人臉上都堆滿「絕望」二字
但還是得硬著頭皮走完🤣
這時因為高海拔的症狀,大家四肢開始浮腫、笑容沒了、也幾乎不停下拍照,這時導遊大哥為了振奮人心,特地請我們加油、告知大概只剩2 miles不到。我其實沒概念那要走多久,但已經轉頭跟旁邊的女友說「他膽敢告訴我還要走一個小時我就打爆他的頭」女友悠悠的告訴我「嗯⋯⋯⋯大概90分鐘吧」😱😱😱 真心要挑戰我的意志力⋯⋯我人生走馬燈在眼前跑了一圈啊
最後,看到停車場的瞬間
我真心感謝上帝讓我活著回來(是有沒有那麼誇張)
=============================
至此,雖然還是覺得自己孤陋寡聞蠢到以為是電音趴、但真心感謝好友把這樣珍貴的機會與我分享❤️
這趟旅程真的要做些什麼準備,應該有幾樣是我個人這種登山菜鳥覺得很有幫助的
✅ 水!水!水!建議至少2加侖的水。我平常水喝得少、又怕在山上得光天化日之下撇尿,所以只帶了1加侖,回程就喝光了還跟同行的朋友討。
✅ 輕便的背包。這路程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有許多高低起伏、沙地、大石需要攀爬,多一分重量就是多一分負擔。我在Amazon買了登山用的駱駝背包,故名思義背包裡面內建水袋與吸管,除了減少水壺的重量與體積之外、長吸管可以讓我邊走邊喝防止脫水、不用拿下背包、開關與拿放水壺而拖累團體速度。想當初我還嫌它醜!沒想到真是救了我半條命。
✅ 登山鞋。漂亮的、名牌的、好看的球鞋拜託你們通通給我留在家!!登山鞋之所以有存在的必要真不是開玩笑的,好穿好走、輕、防沙、重點是抓地力強、在凹凸不平的地形甚至攀爬岩石都很穩!(別忘了提前break in多穿多走、讓鞋子適腳型,不然第一次穿新鞋爬山很冒險啊)
✅ 防曬。除了定時全身補擦防曬油之外,物理防曬比想像中還重要。沙漠型氣候機乎全程無遮蔽物,再熱也要全身包緊緊。我買了Uniqlo 防曬外套、太陽眼鏡、像阿珠媽的大傘帽(一定要蓋住耳朵與脖子後面),雖然整體造型就是大媽!但最後沒曬黑沒曬傷
✅ 急救包、面紙濕巾、乾糧這些大家可以分配著打包。不瞞各位說我們的團體還有人打包禮服🤣🤣
報告完畢!希望大家有機會一定要來抽籤試試手氣
登山鞋 必要 嗎 在 100mountain 百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戶外豆知識】「好問題」公布!
感謝大家熱烈拋出許多有趣的戶外困擾,阿賢很抉擇地選出了三個「好問題」。沒有被選上的朋友也沒有關係,未來我們會不定期與大家互動喔。
1⃣ 想知道登山出行前天氣的預判方法(氣流、雲層、高低氣壓等怎麼解讀),及大大們推薦使用的氣象網站或 app?
2⃣ 如何選擇一個好營地?
3⃣ 請問風速高時搭帳或收帳的訣竅?
問題依序為可獲得羊毛襪、100mountain 裝備袋、指北針。請以上得主李法憫、 Huang Hung Wen 與我們聯繫,並將提問截圖寄信至 service@100mountain.com,並留下收件人、電話、地址,編就會將獎品寄出喔。
有些提問,阿賢也在此快速回覆,給大家參考。
💡 Q. 在棧板區搭蓬除了魚骨釘之外有什麼好方法嗎?真心覺得魚骨釘不好用。
A:我自己是覺得連棧板區不好用,如果可以,建議盡量避免使用棧板區,去戶外就是盡量要跟大自然接近才是。如必須要搭營在棧板區的話,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利用營繩直接繞過棧板,做一個固定點綁營繩。
💡 Q. 陡上與下坡,其實我反而很怕陡下一段長長長的距離(甚至是一天),因為即使穿了兩雙羊毛襪(有時候我會再把腳趾纏上透氣膠帶避免摩擦),也調整好登山鞋帶的綁法,但難免腳趾頭還是會往前衝,若走了長距離回到家之後,指甲常常還是黑青,好幾次還掉指甲😂對女孩兒來說,夏天要再露出腳趾穿涼鞋,真的會不好意思了啊,求保護好方法呀?
A:現在的羊毛襪都做得非常好,建議可以試試看穿一雙厚的羊毛襪就好。指甲容易黑青通常是腳趾頭沒有活動的空間,要不是鞋帶沒有綁緊把腳固定在鞋子的後方,可能會是鞋子太小。下次見面遇到,阿賢幫妳綁鞋帶!
💡 Q. 請問新手登山時,如何可以有效的進行收納必要的物品,又可以大幅減低走路時後所需要的負重?
A:這就是經驗的累積,我們都想裝備輕量化,每次下山回來別忘了檢視帶上山的裝備,有哪幾個是沒用到的裝備,在不犧牲安全的考慮下,下次就可以考慮不要帶上山。The more you know, the less you need.
💡 Q. 請問對於剛接觸登山而且不確定往後會不會繼續登山的初新者而言,有需要一開始就買高筒的登山鞋嗎?還是有什麼比較便宜的替代方案或便宜的鞋款可以挑選?
A:這個問題我常常被問,登山這件事一開始就回不去了。真心建議選購鞋子、背包裝備千萬不要怕麻煩。每個人針對不同行程都會需要高筒及短筒的登山鞋。可以針對下一次的行程先選擇需要的鞋子,如果需要重裝的話,就直接考慮高筒登山鞋了,重裝下坡如果一個不小心扭傷的腳踝這可是會影響到安全的,適當的裝備投資可以讓登山行程更佳舒適安全,就更容易有下一次登山了。
💡 Q. 我想請問~~對於半途上抽筋的同伴~~最佳的急救方式除了休息外~~還有其它的快速處理方式嗎?~~畢竟整個團隊若因一人抽筋就停頓也是一種困擾~~P.S.我都負責壓隊~~所以真心想瞭解是否有其它的排除方式?
A:抽筋這件事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過程中適當補充電解質是最有效的方式,如吃點鹽、香蕉都有人這樣做。腿部肌肉不夠強壯也是容易抽筋的因素,平常多訓練腿部肌肉也是有效的預防方式。如果真的遇到同伴抽筋了,也只能休息一下,讓肌肉鬆緩之後再前進,太過勉強只會讓抽筋的狀態更嚴重了。
💡 Q. 聽說登山或野營上廁所要挖貓洞,可是為何看登山或野營的人身上也沒帶鏟子,如何挖洞?不可能把鏟子放進登山包內吧?是不能說的祕密嗎?
A:帶鏟子挖貓洞,還是我們最推薦的方式,對環境相對友善。我們也建議無痕山林應該要因地制宜,舉例在無法挖洞的地方就無須執著,盡量降低對環境的衝擊為主要考量。
💡 Q. 如何避免雨天情況下,使用行山仗時,雨水沿著前臂倒流入雨衣手袖內?已多次弄濕硬殼雨衣內的羽絨外套,即使轉用化纖的保暖衣,濕掉了保暖效果大打折扣。使用防水手套覆蓋衣袖是可行的方法,但始終垂下手時,雨水就自然進入手套內?
A:說真的這個問題真的滿令人苦惱的,也似乎沒有一個完美的解決方式。我的方式是選擇像 Power Stretch 這種刷毛材質的手套,因為拿著登山杖行走很難避免不會濕,但是選擇 Power Stretch 這種刷毛材質濕的情狀下還是能提供保暖,而且活動非常靈活。而雪季上山時,則選擇 GoreTex 兩層式的手套,內層也是建議刷毛的材質。
💡 Q. 五四縱走過望古山想下老寮坑,過溪後找不到路,沿溪往下一小段走到溪與道路的交叉點仍找不到路,想起先前說循溪而下很危險,且天色暗下後光靠頭燈根本不可能找到路。之後才發現離步道只有十步,但樹與草叢擋住完全看不見……每一項先前覺得不可能用到的裝備都用上了,頭燈、背包的哨子、隨手抓的廉價防水夾克、登山杖......除了不正確的規畫要調整外,若以克難地過一夜為標準作準備,早早停下輕鬆過一夜,天亮再走就不會弄得那麼狼狽了。
A:沒錯!所以再怎麼簡單的登山行程,背包內都要戴著頭燈、雨衣、食物、求生毯等裝備,可以安全的過一個晚上。有時候天候不佳或是精神不濟的時候反而容易造成危險,這時不妨找顆大樹坐下來,沒有標準答案,先盤點手上的資源,讓自己冷靜之後再思考下一步怎麼做。
💡 Q. 新手的入手配備至少要買到什麼等級的裝備(剛入門除了 GTX 以外的選擇)?
A:安全至上。在不犧牲安全之下,能安全的保護你就是最好的裝備。沒有最好的裝備只有最適合的。這個問題其實很大,歡迎將你的裝備帶到百岳門市,我們可以為您做專業的建議。
💡 Q. 帶著 1 歲半跟三歲半的小男生要如何優雅的露營?
A:哈,如果是帶著這個年紀的小男生們,建議先把優雅放一邊。孩子們接納大自然後,一定是這種盡情玩樂的狀態,也是做爸爸的我,很珍惜孩子在這個年紀的樣貌。鼓勵爸爸媽媽放寬心,一起好好野一下!
💡 Q. 請問遇到有點潔癖,不敢在樹林草叢「方便」的女性朋友,該怎麼讓她突破瓶頸?
A:第一次通常都會比較尷尬,多上幾次慢慢會習慣。我會建議帶把雨傘,很好用的工具。可以從近郊活動開始,漸進方式,慢慢去習慣大自然原始的樣貌,人是會慢慢適應環境的。
💡 Q. 如何在山上找好攝影山友?
A:多上山,安排行程上建議要多點時間,好的攝影作品是需要等待的。(編補充:歡迎加入我們舉辦的漫行百岳行程。)
💡 Q. 很爽的蹲貓洞之後發現沒有衛生紙怎麼辦?
A:可以就地取材,利用樹葉是一種方式,不舒服但是還可以。
💡 Q. 請問徒步環島需要穿那種鞋子較適合呢?是 keen 虎紋迷彩中統健行鞋、兩棲涼鞋,還是馬拉松長跑鞋、馬拉松越野鞋?
A:我建議要看行程決定喔,如果只是走在省道上可以考慮輕一點的好穿的健行鞋就可以。會下水或是有山上的行程就是要考慮涼鞋以及越野鞋。
💡 Q. 在同時攜帶了 iphone 和 HTC 兩支手機,以及兩顆行動電源的情形下,還需要攜帶地圖及指北針嗎?
A:看行程,過夜的行程話我都會帶地圖指北針。這樣方便規劃路線行程,這也是從以前登山訓練下的習慣。但是前提就是會使用地圖指北針。
💡 豆知識,小知識,戶外超實用 💡
#實用問與答
#謝謝貢獻好問題
#戶外豆知識
#巨石阿賢說我們下周見
登山鞋 必要 嗎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138/速報醫學
別來無恙:再談恙蟲病
恙蟲病如未正確診斷及適當治療,
嚴重時可能導致昏迷、肺炎、心肌炎或休克。
未治療之個案死亡率可能高達60%,
但若投予適當的抗生素,死亡率可降至1%以下。
--------------
問題一:請問恙蟲病會傳染嗎?
答覆:恙蟲病是一種由立克次體病原引起的疾病。立克次體病原寄生在恙蟲若蟲的體內,經由叮咬而傳染給人類,此病不會有人傳人的感染,患者不用隔離。
----------------
2017年初,疾管署報告了屏東縣三地門大母母山發生19人同行的登山隊伍中,6人同時染患恙蟲病的群聚感染事件。憶起約二十年前筆者所屬的大學登山社也曾在大鬼湖會師之後,數名隊員感染恙蟲病,在急診留觀高燒了幾天才被前往照會的筆者診斷出來。依據疾管署疫情監測資料顯示,今年(2018年)截至3月底,國內已有67例恙蟲病病例確診,個案感染地以台東縣(20例)最多,其次為花蓮縣(15例)。臺灣全年皆有恙蟲病病例發生,於每年4~5月病例開始增加(部分是因為清明節的掃墓活動),6~7月為高峰期,全國各縣市均有恙蟲病病例報告,但以澎湖縣、臺東縣、花蓮縣、南投縣及金門縣個案較多。
--------------
叢林斑疹傷寒
恙蟲病的正式名稱是「叢林斑疹傷寒」(scrub typhus)。恙蟲是一種小蜘蛛(mite蟎),又稱為恙蟎,台灣地區主要病媒種類為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恙蟎在若蟲時期必須寄生在老鼠等山野小型哺乳類的體表吸血維生,登山者如果從附近經過,便有可能受到恙蟎叮咬而傳染致病。尤其是在東南部及離島中級山,對登山者是很大的威脅。
可能因為氣候變遷,台灣近年病例數及發生地區有增加及擴大的趨勢。起初以夏季東南部及離島為主,現在演變成全島全年皆有病例發生。恙蟲病在世界地理上的分布呈現三角形的區域,從日本北部至澳大利亞北部及巴基斯坦等地所構成,稱為Tsutsugamushi triangle,甚至喜馬拉雅山區也有恙蟲病的報告。
---------------
恙蟲病的臨床症狀
恙蟎的體型非常小,難以用肉眼辨識,咬人時也沒有任何感覺。其潛伏期約9~12天,許多山友可能在下山後才會發病,因而忽略了病因來自登山活動中的暴觸。主要臨床症狀有:
(1)持續高燒39℃以上:頭痛、全身痠痛,結膜炎等,類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狀,但恙蟲病的發生季節與流感不同。
(2)叮咬處近心端局部淋巴結發炎腫大:比如說,手被咬,腋下淋巴結腫大;腳被咬,腹股溝淋巴結腫大。
(3)焦痂(eschar):類似我們被蚊蟲叮咬後又抓破的傷口結痂,但是恙蟲咬傷的傷口不痛也不癢。大約有50~80%患者可在被恙蟲叮咬處發現焦痂,是此病重要特徵。但是並非每個患者都會出現焦痂,所以找不到焦痂並無法排除恙蟲病的診斷。
(4)出疹:發燒第4~5天起,可能軀幹會出現紅色斑疹,繼而擴展至四肢及臉部,但數天後即消失。
-------------
問題二:請問恙蟲病是否難以診斷與治療?
答覆:恙蟲病的診斷與治療並不困難,難在醫師要想到這個病。
-------------
恙蟲病如未正確診斷及適當治療,嚴重時會合併昏迷、肺炎、心肌炎、休克等現象。未治療之個案死亡率可能高達60%,但經投予適當的抗生素之後,死亡率可降至1%以下。患者康復後對同型株立克次體會產生長期的免疫反應,但對異型株只有短暫的免疫力。若在數月內受到異型株感染只會產生溫和的症狀,但超過1年後感染異型株,則會產生典型的疾病症狀。若恙蟲病已為地方性疾病,生活在該地區的人,可能會感染多次恙蟲病,但之後通常為輕微或無症狀的感染。
----------
恙蟲病的診斷與治療
如果是在登山後感到不適,就醫時務必將登山史(地點、期間)告訴醫師;如果發現身上有類似蟲咬傷之傷口,亦應提醒醫師檢視。臨床症狀和抽血檢驗恙蟲病立克次體抗體,均可協助診斷。治療方面,四環黴素(tetracycline)及偉霸黴素(doxycycline)均有效,新一代的quinolone藥物包括levofloxacin及moxifloxacin,在臨床上對恙蟲病的治療效果也不錯,雖然通常服藥兩天就會退燒,但用藥仍必須持續7~10天才能停藥,以避免停藥後又復發。
----------
如何避免恙蟲叮咬?
恙蟲性喜濕熱、植被茂密的環境,高危險區是東南部及離島的中級山,以及較少人跡的小山,時序則以每年的4~7月為高峰期。
登山中應注意不要在叢草濃密處停留過久,不要在草叢中宿營或將營地附近的雜草砍除(必要時噴灑殺蟲劑)。行進間穿上膠鞋或登山鞋、綁腿、長衣褲及工作手套,同時在衣物及身體暴露處定時塗抹或噴灑蚊蟲嫌避劑(含敵避DEET的防蚊液)。並於離開草叢後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避免被恙蟎附著衣物而叮咬。如果發現身上已經有被不明蟲類咬傷的傷口,局部塗抺抗生素藥膏(如新黴素Neomycin)可減少發病機會。如果要通過已知感染率很高的山區如中央山脈南南段及蘭嶼等離島山區,可考慮口服偉霸黴素(doxycycline)預防,劑量是200mg每週服用一次,但下山後仍要持續服3~4週。
預防用藥部分應向旅遊醫學科醫師諮詢並請醫師開立。
文/賴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