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到的是一個月亮,我見到的卻是一顆用來餵蛇的蛋。風雨大作,作法完成了。」
「這也有得說?不愧是堪輿佬。」
「論這些你比我厲害吧。堪輿不過是一門象徵的學問。」
「對呀……如果所有人覺得它象徵打甂爐的生根,那麼,你所謂的作法不就破了嗎?因為蛇不吃生根。」
「理論上是,所以有個成語叫『各施各法』。每個人對事物的理解都各有不同,故即使同一樣物件,也可產生不同的法。在現實中,這叫觀點與角度,但在法術的世界,只有道行高者為勝。」
「所以兩大高手過招便叫做『鬥法』吧。」
「正是,到頭來是比拼誰的神通比較廣大,誰對象徵的理解較為厲害。比如說瀘水風浪大作,次一等的祭司需要殺七七四十九個人頭來祭祀,但諸葛孔明道高一尺,用七七四十九個饅頭就完成了作法,成功取代了人頭。」
「這也有得說?我倒覺得這是孔明欺哄南蠻祭司的一種方法,目的是制止當地殺人的傳統。」
「你說得對,是方『法』,這些有方法的人就叫做『方士』。你固然可以說他在玩假,但真真假假只不過是一種名相,重點是投下七七四十九個饅頭之後,產生了跟人頭一樣的效果——這卻是其他方士做不來的。」
「可不可以說,因為那些人道行低,所以為了奏效就必須用上人頭?」
「你知道嗎?這就是孔子要敵視『始作俑者』的原因——為甚麼好好地有人頭用但你不用呢?從法的角度,一個人頭怎也比一個饅頭有效,祭祀本來就是一件血淋淋的事,但方士利用了象徵可以互相代換的特質,找到方法取代了這種血祭,例如用紙紮祭品,就是取其形相。可是這種『替代品』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它有可能只是徒有其形。」
「而人頭有的是靈。」
「人們說唔靈唔靈,就是這個意思。靈靈性性,靈從何來?你看電影見到道士咬破自己手指頭作法就是這個道理,靈從人而來,物件需要注靈,儀式方會有效,就算是西方魔術師都會要求觀眾從口中吹出一口氣,而愈大的法就需要愈多的靈,才會發揮力量。」
「這我知道,這就是『造像崇拜』的原理。崇拜者以為透過神像可以獲得靈力,卻不知道反過來是神像吸取他們的崇拜才得到力量。」
「像供股票吧,其實全都是殼股。愈香火鼎盛就愈靈,愈靈就愈香火鼎盛,你說到頭來是誰的作用?」
「往往是廟就盆滿缽滿,崇拜者卻一無所有。」
「中國自古就有這種生神仙的騙局,道士用有求必應作招徠,實際是自己修仙,從其他活人身上支取靈力。人們愈拜他,他就愈容光煥發,愈來愈靈了。」
「皇帝也是這樣透過萬民崇拜來自我造神。」
「你以為每家每戶都掛一張元首像只是政治表態那麼簡單嗎?元首要延年益壽就靠它了。肖像要放高於列祖列宗,甚至要置於十字架的上面,目的就是吸取崇拜。一個藉藉無名的人,只要挨家抵戶都有他肖像,日日都拿着他來拜,他能不成為一個大明星嗎?一樣道理——集體造神呀。」
「如此說來,砸毀神像這個儀式就相當重要。」
「而且要集體來砸。」
「信則有不信則無,背後其實是這個意思。意志薄弱的人受它擺佈,意念強大的人擺佈之。」
「這一點我有點懷疑。」
「怎麼說?」
「你一個人的意念強大,鬥得過一萬個意志薄弱的人的崇拜嗎?」
作者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0萬的網紅糖餃子Sweet Dumpli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哈囉!大家好,我是 Cassandre, 今天的『食不相瞞』,我們要跟大家分享一款很經典的法式糕點:簡單好做又美味的法式週末蛋糕 (aka. 法式磅蛋糕, Le Weekend Cake, Gâteau de Voyage, The Travel Cake)。 週末蛋糕在法文裡叫作 Le Cake...
「盆滿缽滿正字」的推薦目錄: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作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糖餃子Sweet Dumpl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口疏#cannot #keep #secret 你份人好口疏,俾你知道咪肯定唱 ... 的評價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14 正音正字香港版- Cantones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 的評價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盆盆呠滿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盆盆呠滿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YOUTUBE和網紅們 ... 的評價
- 關於盆滿缽滿正字 在 立得建設 的評價
盆滿缽滿正字 在 螺螄拜恩的實話實說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好書分享:《活在大漢》&《活在大宋》套書】
「穿越到大漢,體驗世井風情遊方趣;轉生至大宋,盡享豪門貴冑買笑去」
提及「漢朝」,聯想到什麼關鍵字?大腦依稀浮現國、高中課本的模糊記憶:漢高祖劉邦、漢武帝、文景之治,喜歡稗官野史的朋友可能會憶及善妒的呂后與被做成人彘的戚夫人悽悽慘慘戚戚。教科書上的知識離我們很遙遠,結束學生生涯,再也沾不上邊,曾經死記硬背事件、年表,一問三不知,早早還給老師。
老師諄諄教誨讀史應以史為鑑,考盛衰、知興替,然而多數人只為了考試,歷史有趣之處消磨於日復一日。《活在大漢》讓沉睡的死板板歷史躍然而出,以輕快流暢的文字帶領讀者駕時空機穿越回大漢,用現代價值觀瞧瞧漢朝有多「潮」?在沒有冷氣、網路與手機的古代,如何讓生活動起來。
穿越守則第一條切記,就算你的夜晚比白天還美麗,夜貓子請好好待在家裡,大漢有宵禁,晚間七點便無法通行,孫叔叔充滿磁性的嗓音提醒:「夜深了,趕快回家吧!」流連街頭夜不眠,官府衙役會親自在牢房留盞燈給你,不妨以此為藉口留宿美男子霍光住所,逮著機會生米煮成熟飯,順便請他哥哥霍去病簽名。
次者莫忘漢代禮節繁瑣,謀生求職不可小覷來而不往非禮,拜訪親友記得拎隻風乾野雞,菜過五味方能言事,陳設便餐得右手放羹湯、左手擺乾菜、燒烤置遠,醬料佐近,諸事與禮教文化脫不了關係,處處講究和諧統一,吃飯吃到胃潰瘍,下次乾脆自個兒關廁所吃便當才輕鬆愜意。
在漢代謀什麼出路CP值高,作者一併細說分明,誤以為錢多事少離家近想考公務員大錯特錯不要去,不懂詭譎多變政治遊戲規則,休想魚躍龍門,連鹹魚翻身也難。瞧瞧飛將軍李廣建功不易封侯難,小小史官司馬遷御前獲罪遭宮刑,外交使節蘇勿牧羊北海邊羈留十九年。尤其漢武帝在位間,宰相是高風險職業,七人被罷免、五人上黃泉,僅一人得善終,那光明燈不知點了幾百遍。
看了書別嚇到倒退三百步掉進井裡面,漢代宮廷流行香薰,妃嬪姬妾視珍奇香料為獲得萬千寵愛的寶貝,王公貴族追求藥效,希冀返老還童,長生不老,調香師靠一手絕活,盆缽滿盈賺個飽;漢樂府發揚光大,宮廷娛樂不能少,人人皆迷金曲K歌這小愛好,通曉音律展現才能變漢朝周杰倫,亦或擔任樂工收集樂曲任君選;再不然加入方士集團,鑽研修仙煉丹、召神劾鬼,把皇帝唬得一愣一愣,然謹記歷史發展,伴君如伴虎,巫蠱之禍前記得收拾包袱趕快逃。
本書自社會常識、政治制度、科技文化、娛樂生活、時尚潮流等面向切入,角度新奇、觀點全面,活靈活現呈現漢朝的舊故事、新面貌,融深度學識於幽默談笑,大幅提高可讀性及趣味性,輕鬆讀史不可少,讀後漢代風情於腦中自然展現,有如3D立體畫面,無須懸梁刺骨也能記牢。
在漢朝玩了一遭,現在我們穿越至宋朝~
宋朝在一般人印象中是國力積弱不振的朝代、匯集內憂外患的朝代,疆域狹小的朝代、重文輕武的朝代,岳飛領十二道厄運金牌而非奧運金牌的朝代。但它也是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文化商業教育興興向榮的時代,文人最崇尚的年代,時光穿梭機會大塞車的年代!
《活在大宋》以各式各樣鮮活之歷史專題,深入介紹這個富饒美麗的文明,從食、衣、住、行至文藝娛樂,無一不品,讀者可將自身代入時空旅人,一窺宮闈華麗生活下之秘辛,或假想轉生成平民百姓,全方位地觀察、體會活在當代一流大都市之樂趣。
例如宋朝戶籍制度流通開放,即便投胎在雞不生蛋的鄉下,亦能透過經商、應試、出差、求職等方式,至輕歌漫舞幾時休的汴梁居住工作,一年期滿,即在當地落戶,化身天龍國人,當然有戶在蛋黃區無貸款的高門大戶帝寶更好,屆時騎寶馬、乘坐轎,風頭一時無兩,比開藍寶堅尼更風光。
在經濟昌盛的宋代就業法子多,賺錢機會也不少,首先歡迎你報名大宋公職補習班,宋朝公務員選考限制少,百歲人瑞能報考;社會地位高、一朝中舉人人稱羨;工資福利好,不僅有糧食、衣料各類額外收入和補助,還有大大小小的節日和帶薪假,足夠你一年出國兩次遊,玩樂不忘上工,才能拒絕賄絡引誘,專心為朝廷工作。即日起街頭巷尾揪團報,最高折扣可抵三貫錢,現在報名便送金廢帝完顏亮畫像一禎,鼓勵考生臨陣磨槍不亮也光。
不擅讀書,有一技傍身也能闖天下,宋代商業繁榮興盛,瓷器、冶煉、釀酒、造紙、印刷,百業興興向榮,汴梁日夜車水馬龍,餐飲服務業可投入東京城七十二家五星級大酒店,專營官酒販賣,夜夜笙歌不知醉。攢夠了資本,便加盟最著名的白礬樓酒店,全盛時期共有三千家加盟腳店,比五十嵐還多駐點,不妨試著激發創意開發品項,推出酒家新招牌─酒麴加粉圓(結果馬上倒店)。
錢賺多不怕沒處花,出遊可逛山水、觀園林、參寺廟,穿有羅裙、百褶裙,趕上裙,頭戴金銀掐絲珍珠冠,身圍紋理如玉通天犀角帶,渴了淺酌蒲中酒、蘇合香,薔薇露,餓了細嚐軟羊麵、私雞麵、炒鱔麵,飯後再來些梨圈、李子旋、林檎乾甜甜嘴。
哎喲客官白銀萬兩,要求食精膾細,小店還不先端出只取羊頭兩腮嫩肉的羊頭簽,再上盤肉慾橫流吃珍稀的雙下駝峰角子和雪天牛尾狸,收尾吃風雅則來碗農曆十月割下初綻梅花,在蜜罐中細細封存,隔年夏天才取熱湯泡製的湯綻梅,舌尖上的大宋是五感交織的狂歡饗宴。若仍嘴饞,請至書中一覽,玉盤珍饈、雕欄畫棟、歌舞百戲盡在此書,為你濃縮整整三百年,繁華璀璨的驚喜。
【抽獎辦法】如下:
1、這裡有『三套』《活在大漢》&《活在大宋》套書,要送給網友,有興趣的朋友請在本則動態下『按讚』+『留言』索取。
2、留言請告訴我,你穿越至漢朝或宋朝時,最想從事的職業?例如:
「《活在大漢&活在大宋》:憑我傾國傾城的姿色,看來只能當名妓賣藝不賣身惹~(其實在街頭要飯)」
3、活動時間:即日起,至2021/9/19(日)晚上十二點截止,屆時將於粉絲團公布名單。
4、請正取得獎者於2021/9/20(一)晚上十二點前,回覆寄件資訊,超過領獎期限未認領者由備取遞補,寄送僅限台澎金馬。
#活在大漢 #活在大宋 #祈莫昕 #劉曙剛 #商周出版 #人文 #歷史
📖博客來75折:https://bit.ly/39cG2My
盆滿缽滿正字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結夏 安居】
很熱,我也覺得。五月至今的WFH期間,時常熱得只想躺著。5月13日全台停電那一天,台北盆地氣溫約33°C,我正躺在房間的磁磚上吹電扇納涼,無預警地想起曾經去過的炎熱地帶。
2014年十月旅行在緬甸,進入寺院和佛塔都規定要脫鞋。赤腳踏上光滑的各種材質的地面,深深感到千分之一火烤活蝦的痛苦,只能怨自己這雙腳皮不足以抵擋腳下的熱度。
佛塔周圍充滿著各式各樣躺著的人類和犬貓,村莊、公路旁也能見到各種躺姿。我揣想,大家或許暫時沒有其他地方要去,暫時沒有其他事情要做,既然這麼熱,不如就躺下吧。
過去我一直驕傲自詡為溫室效應下的優勢人類,連單車環島都在炎熱的八月完成,但今年也不得不臣服於那一座方形、會吐出26°C氣體的機器。
暑氣貼身,感覺有汗珠從毛孔探出,有時被直接被衣物吸收,有時和其他汗珠匯流成一條汗水小河,順著背脊下滑。如果有個小精靈可以把小河當作滑水道嬉戲,該有多溫馨才好。
才一腳踏進夏天,就已經是不遺餘力全速前進的盛暑了嗎?
居家辦公實在不好意思當薪水小偷(但確實有幾次線上會議是忍不住趴著或躺著參加的),得要警惕自己:不能輕易躺下。有時要從客廳的工作桌移到房間的工作桌,有時得要擦上防曬乳,坐在有風的陽台工作。我用上了全副身心體驗公寓裡的微氣候,發現總是有某個角落會比另一個角落涼一點。
有天晚上到富陽公園散步,臨時起意為自己舉行一場勇氣訓練,決定摸黑走進這座都市小森林。走了一段階梯,身體開始發出「喔!這不太對勁」的訊號,我停下腳步,打開手機的手電筒,查看腳邊是不是有小動物出沒。太擔心自己即將或已經踩死昆蟲蟻獸,便當機立斷中止了這場特訓(怕黑的那個我也偷偷鬆了口氣),改走路燈比較多、水泥化程度比較高的福州山公園。
非洲大蝸牛像雨落了一地,「結夏安居」從濕熱的地面冒了出來。
第一次見這個詞彙便覺得傾心不已。是誰的巧心,想出這麼美的漢字組合?少少的四個字充分包含了季節的溫度,季節的聲音,以及季節裡的生活感。
「結夏安居」也稱「雨安居」,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印度。佛陀在世時,大多在印度恆河流域一代活動,仲夏蚊蟲蛇蟻繁盛,且有長達三個月左右的雨季,僧侶們出外托缽乞食,行腳在泥濘的土地上,容易踩到小生物和草木的新芽,僧衣也因為雨勢而折損。佛陀於是做出結界安居的決定——僧團在這段充滿雨水的期間裡也WFH,接受居士們供養的衣食,在結界的範圍裡聚居一處潛心修行。
我想像僧團在雨聲裡共學,禪坐經行、朗誦戒律、研修佛法、懺悔過失,我想像朗耀的誦經聲和雨聲難分難捨,分不清楚哪一個才是背景音。
兩千多年後的今日,我們熬過五月的乾旱,台北回到燠熱多雨的天氣。感覺著熱空氣籠罩,看著天空陰沈下來,我總是期待著趕快下雨。
我喜歡雨季,喜歡雨季哪裡都去不了的自由,喜歡雨落在大地的各種聲響,落在屋頂的、落在傘上的、落在樹葉上的、落在水窪裡的、落在柏油路面的。只要雨不成災,每一場雨幾乎都隱含著療癒感。
只是,過了立秋,夏天卻還賴著不走。科學家說,人類耐熱的演化速度趕不上自身所造成的全球升溫,夏天將年復一年加長,到21世紀中末,台灣夏季的長度將從130天增加到155至210天,直到失去冬天。
如果你也愛夏天,或者夏天對你來說很重要,那麼,我們將擁有漫漫長夏。
疫情為生活畫下結界,我也設法在這之中偷偷安居,靜心抄經,試著多和自己打一些交道,堅持一點點的自律,面對不斷發生的過錯和原子一般的進步。意外地在溽暑蒸人之際,感到陣陣清涼。
祝:安居。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BubbleJane in the Teahouse )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2010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盆滿缽滿正字 在 糖餃子Sweet Dumpli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哈囉!大家好,我是 Cassandre, 今天的『食不相瞞』,我們要跟大家分享一款很經典的法式糕點:簡單好做又美味的法式週末蛋糕 (aka. 法式磅蛋糕, Le Weekend Cake, Gâteau de Voyage, The Travel Cake)。
週末蛋糕在法文裡叫作 Le Cake Weekend, 也常被稱作旅行蛋糕 Gâteau de Voyage,顧名思義,這個蛋糕超適合在週末烤來享用或者帶著一起出門輕旅行,很容易製作又非常好攜帶與保存(蛋糕體頗堅固不易碎掉^^),蛋糕的口感和外型跟傳統磅蛋糕很像,但製作上不太一樣,例如磅蛋糕的每樣食材都要1磅或等重(所以稱為『磅』蛋糕),但週末蛋糕沒有這個要求,此外磅蛋糕使用的是軟化奶油來打發,但週末蛋糕則使用融化奶油且無須打發,所以相較起來,比起傳統正宗的磅蛋糕而言,的確是簡單許多,但成品口味很類似,都蠻好吃的。
這次我們是參考法國藍帶學院的週末蛋糕食譜,不過在作法與食材上有做一些調整,例如把檸檬口味改成葡萄柚口味,是的,這款蛋糕可以做成各種口味,很彈性的。
此外法國藍帶學院的週末蛋糕有上兩層釉,一層是杏桃果膠,一層是檸檬糖霜,我們把糖霜換成糖漿,讓整體蛋糕的甜度降低許多,而搭配使用的烤模也是以小巧為主,總之它的概念就是即使出門也能帶著微笑享用自家烘烤的美味蛋糕,而且它真的很容易攜帶呢!
週末蛋糕和旅行蛋糕兩個名字都讓人有愜意放鬆的感覺,可以在常溫下保存3~4天左右,很適合帶去露營,或輕旅行帶著在車上或旅館享用,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集影片哦!
這支影片還有無人聲的 #ASMR 版本:
https://youtu.be/dpimAHcFAYE
-----------------------------------------------------------------------
法式週末蛋糕怎麼作呢?
下面是這款法式磅蛋糕的做法與食譜:
☞ 烤模尺寸: 14x7x5cm
📌 烤模尺寸換算方式:
https://tahini.funique.info/doc/9e4fb19282319ccde7525d421b14adca
✎ 材料 / Ingredients
☞ 蛋糕
雞蛋 2個
葡萄柚 半個刨皮,擠汁30g
細砂糖 80g
低粉 85g
無鋁泡打粉 一小撮(約0.3g)
無鹽奶油(黃油/Butter) 80g
**另準備無鹽奶油10克跟少量麵粉來塗烤模
☞ 杏桃果膠
杏桃果膠 25g
水 25g
☞ 葡萄柚糖漿
糖粉 18g
葡萄柚汁 30g
✎ 做法 / Instructions
1. 用刷子在烤模裡面刷上一層奶溫,再灑上一層薄薄的麵粉沾在奶油上形成一層防沾膜,接著敲出多餘的麵粉,拿去冰一下備用
2. 中型的碗裡倒些熱水,把裝有奶油小丁的小缽放進去,以隔水加熱的方式來融化奶油,上面覆蓋一塊布讓它保溫
3. 在糖碗裡刨下葡萄柚皮,用手指把皮搓揉進糖裡
4. 打發盆裡打入兩顆蛋,加入葡萄柚細砂糖後以打蛋器持續攪拌,要打到濃稠泛白,手打約要花7-8分鐘,用電動手持攪拌器的話,一開始中速打2分鐘,最後以最低速打1分鐘
5. 過篩麵粉和泡打粉,並加入蛋糊中進行混拌直到看不見乾粉
6. 加入融化的奶油,用打蛋器攪拌至均勻並呈現光澤感
7. 把麵糊倒入烤模中,大概3/4滿即可。將烤模輕敲一兩下,以震出多餘空氣
8. 用刮板沾一點融化的奶油,輕輕的靠在麵糊表面的中央,形成一條奶油線,這可以幫助裂口
9. 烤箱預熱170C,烘烤 30~35 分鐘,出爐後把蛋糕脫模並完全放涼
10. 用一個小鍋子,加入25克的杏桃果膠與25克的水(要1:1), 以小火加熱融化果膠至呈現流動的液體狀,趁果膠熱熱的儘快塗在蛋糕表面
11. 最後來做糖漿,把糖粉跟葡萄柚果汁調勻,塗在蛋糕的側邊四面,待果膠乾了就可以享用了
更詳盡的作法與 Tips,可以參考我們的食譜網站喔:
更多的食譜:
https://tahini.funique.info
-----------------------------------------------------------------------
#法式甜點
#週末磅蛋糕
#簡單食譜
#法式磅蛋糕
#簡易甜點
本片是以 Panasonic Lumix GX85/GX80 4K 影片拍攝。
鏡頭:
Panasonic LEICA DG SUMMILUX 15mm F1.7,
Panasonic LUMIX G 25mm F1.7 ASPH.
More Info:
https://www.sweet-dumpling.com
FB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sweet.dumpling.studio/
盆滿缽滿正字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一聲鳥鳴,劃破長空。
拍翅下,見三圍六村環抱出屏山一貌。蜿蜒着的屏山文物徑,古木蒼翠,偶爾幾幢青磚土瓦明清建築老房子,石牆上的斑駁,在無聲歲月中落地生根,盤踞在石縫磚隙中,一身老氣,對照出旁邊高聳的新型村屋,卻又顯得特別驕矜。
那是一千年以前的事兒。渺渺時空,茫茫人海,都從中原南下,先在江西再往廣東後遷居於此,得豐盛水土,自稱「客家」,勤儉刻苦,莫失莫忘,且保留了中原古韻。
天真地以為能攀星摘月的七層古塔「聚星樓」,某年風災後只剩下三層,靜默地立在原地。古雅風流倒映在地下出現的一口古井,那一汪清澈冰涼的水中育有搖頭擺尾色彩斑斕的錦鯉,只是架在井面的鐵柵欄狠狠地破壞了錦鯉圖的美感。曾有不少文人進士,寒窗苦讀浪漫軼事的覲廷書室,門前一對蒼勁有力的端莊黑字「德澤流芳、祟山毓秀」,仍舊雋刻在硃砂紅木上,以書香墨魂冷眼河山變改、戰火無情和世事更易,正是千古江山,英雄無覓。
尋常巷陌中,那株開得姹紫嫣紅的簕杜鵑,一樹紫紅放肆任性的開在三層高的村屋前,然而再矚目也不及寫着「屏山盆菜」的大字招牌。
惜舊。一碟一碗皆有情
招牌底下昏黃的舊店裏,一時被兩邊一列長架上堆放着過千的碗碟所震懾,罎罐碗碟、沙煲罌罉,銅皮木製陶瓷,公雞、萬壽無疆、蟠龍翻雲、清花等花紋,有些是民國,甚至清朝時候製的,全是舊食具,也有盆菜、九大簋古盛器。短毛頭圓臉兒的店主鄧聯興(聯哥),伸手把器笑謂:「全部都係呢條村好多家村屋拆嗰陣時丟嘅,我唔保留就冇㗎啦!」
聯哥是這盆菜店第三代傳人,也是屏山鄧氏的後人。隨時代變遷,圍村生活一點一滴改變了,舊東西正在消失中,他很想保留這裏的一事一物。碗碟叢中,電話猛烈又急促地響起,幾乎是從早到晚響不停,原來不少識途老馬惠顧過他,從此愛上那獨有的圍村客家風味,每年如燕歸來,都會在喜慶時節訂盆菜、九大簋。他拿起電話對客說︰「冇送貨㗎!對唔住!」
一般盆菜店為增生意,多設外送。聯哥寧願賺少些錢,卻堅持傳統,規定只可在鋪吃,或可訂在祠堂內的大地堂吃。「盆菜、九大簋屬於我哋圍村宴席菜,外送拎出去市區食,完全唔夾!要喺我哋條村食,咁先有風味!」他竭力保衛不單是一個失傳飲食,還有它的良美附景──
這天,就有村民大排筵席吃九大簋。「我有盆菜同九大簋,但九大簋佔咗生意嘅七八成。九大簋出面少做,係我至有!」聯哥、兒子Jeff、大廚及四五個女工,早在各有各活兒在忙,有的在巨型鑊前炒呀炒;有的將各款食物舀進銻盆,包上保溫錫紙;有的張羅執拾餐具和食物搬上貨車。眾人浩浩蕩蕩乘着車沿鄉村小路,直抵盛宴氛圍。
顯赫。祠堂寶地見昌盛
「九大簋,傳統喺祠堂食!」
頂着七百多年的歷史,鄧氏宗祠的雕樑畫棟,青磚紅瓦,在風霜刀劍下,仍汨汨細流着官宦世家一時的顯赫,鄧氏後人在此祭祖、慶祝節日喜事、父老子孫聚會等,無法撼動的熱鬧場面,記載着族人的昌盛,如一樹繁花。
繁花散落處,是這個過萬呎的大地堂前,擺好的二十多圍筵席,喜氣不言而喻。「通常我哋村民結婚、BB滿月、舊時新居入伙,同埋點丁燈,先會擺九大簋。傳統一圍枱人係雙數,所以要坐八仙枱。」八仙枱其實是四方枱,坐八個人,後期改為圓枱,人數再沒有規定。
開席了!祠堂門前的一根火苗,燃點藥引,數十萬台的紅衣鞭炮就措手不及在耳邊炸開,硝火及散開的紅衣頓時在空氣中飄飄而下,驚惶的心被期待開餐的興奮掩蓋。「喺祠堂擺酒近村屋,祠堂門前燒炮杖,村兄弟聽到炮杖聲,就知道開餐,走嚟食。」
上菜講次序,先來的是湯,其他出場不分先後,離不開雞鴨豬手冬菇……中間上子薑菠蘿,消滯去膩,最後才是小盆菜。「食到咁上下,主人家會逐枱敬酒,都係最長輩嗰個行先,譬如結婚,就由老爺奶奶率領。」
鄉情。添飯加菜作叮嚀
吃九大簋,味道其外,碗碗藏鄉情,像添菜,「主人家客氣啲,客人嚟到好似唔夠食,覺得唔好,會抽個裝食物嘅桶,譬如冬菇豬肉,睇吓邊啲唔夠,逐圍添加。」如有吃剩的菜,也會送給朋友親戚,充分如俗語說「又食又拎」般慷慨豪情。其他沒有請來的,主人家都會分給同巷,或隔離巷的鄉里,這份鄉土人情在城市裏,真正少見。
舊日請喜酒,取好事成雙,連餸菜也呈雙數,如「四簋」、「八簋」,但客家人認為九大簋的「九」與「久」同音,有長長久久之意頭,才有九缽。其實九大簋還有一款飯,加起來共十款,就是飯菜齊備,十全十美,人生的圓滿就捧在一手間,見證於觥籌交錯中。「以前唔係咁富有嘅,請食盆菜已經好好。係富貴人家,捨得使,先請九大簋,請最好嘅俾人食!」
昔時九大簋食材貴重,主人家一頓飯宴,揮擲千金萬丈豪氣。聯哥自小就見識有錢人排場,筵開百席是閒事,設流水席,大宴群親好友吃足三天三夜不足為奇,相比今天這樣的場面,當年盛況,由衷地帶點悲壯。
一碗。百菜百味筵席盛
「九大簋矜貴在每一樣餸都係獨立,唔似盆菜嘅食物混埋一齊,一菜一碗,比盆菜好食。」
簋,在古代是貴族放食物的器皿。他們客家人吃九大簋就用九個大簋放食物,後來簋經過演變,叫兩杉四缽。「杉,係大碟。缽,即係大湯碗。用碟同碗將餸分開嚟裝,唔好撈埋一齊。」
現時九大簋已全然以碗盛載,還因應時節調校不同菜式來宴客。「天冷天熱唔同,天熱煮清啲嘅好似梅子鴨,天冷煮南乳鴨,就濃啲。」口味的轉換,使人不易生厭。菜式獨立,百菜百味,使味蕾每次都有新衝擊,吃出其中的風味,這才是九大簋精緻之處。
近年在香港,大時大節吃盆菜愈演愈烈,愈趨普遍,但對吃九大簋,大眾多聞所未聞。
「做九大簋好少人識。譬如我同村都曾經有人做過,味道唔得,冇咗啦!美心啲大廚都嚟試食過,跟足啲餸推出,出晒報紙、電視,最後都係冇做。你唔係我哋圍村人,又唔係好似我做咗咁耐,係做唔到嗰種味!」聯哥帶點自豪說。
客家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九大簋菜式在不同村或會有差異,主要視乎村內有甚麼食材便用甚麼,如村有魚塘,便有淡水魚。或者宴席主人家的要求,捨得出錢的,便有山珍海錯。聯哥則身為屏山鄧族,傾盡識才,續承庥美。「我由細到大喺條村嘅九大簋大多都係呢九款,陳皮鴨湯、了酸豬手、黃酒雞、南乳鴨、炸門鱔、雞汁燴花菇、魚肉丸、子薑菠蘿、小盆菜,加埋雞鴨飯,總共十款。」
獨特。自家佳餚自家味
做九大簋,逐樣做,炆、炸、煮、燉、燴、滷、醃樣樣齊,比起盆菜,工夫多,利錢低,但聯哥廿多年來,仍恪遵一份客家人特色。其他人依循抄襲,卻做不到同樣的美味。他的九大簋味味是精品,首重用料精。「我哋嘅炆豬肉同了酸豬手,係用每朝劏嘅新鮮豬。」連炸門鱔都是新鮮即日捕,門鱔來價貴,外面會用較平宜的炸芋頭、炸花枝丸代替。「圍頭客家近海,舊時喺大埔東嘅海面有好多門鱔魚,所以我哋嘅九大簋一定有門鱔。」
再者,聯哥是元朗原居民,魚販和豬農必然將新鮮門鱔及本地新鮮豬先預留給他。而且坊間沒有多少人做九大簋,要煮出真正味道,他須用圍村傳統的獨有調味。「炆豬肉嘅麵豉醬,係用黃豆加麵粉自己整;黃酒雞嘅黃酒,用糯米同酒餅自己釀;子薑菠蘿嘅子薑,每年六七月啱時候用醋嚟醃,味道先正宗。」調味可說是做九大簋的靈魂,更重要還有手藝。
「煮九大簋,主角係做小盆菜嘅炆豬肉,豬肉炆得好,啲汁滲到入盆底嘅蘿蔔、豬皮同枝竹,成個盆菜都好味。」
他選腩肉和前胛,斬了件,燒熱巨鑊,下油,加入豬肉、香料、糖,之後加水。大灶火力猛,豬肉容易黐底,所以要揸起大鑊鏟不停攪動。一鑊豬肉,炆上一小時,來來回回翻廿多次。要懂得用力,不須太大力,順着力去剷。豬肉炒到六、七成熟,才下麵豉醬和南乳,既不黐底,醬料香味發揮得最好。他還有秘技,就是炆好的豬肉,不要趕着吃,攤放兩至三小時,更臻入味。
眾望所歸的炆豬肉,樣子紅彤彤,乾淨利落,不見有油水蔓延,鬆軟不油膩,吃時展露山賊氣質一口吃掉,入口的瞬間,豬皮帶點嚼勁,豬油與醬汁完美的邂逅,令嘴角上揚的味道,毋須言語,就有口水直流的魔性!
宗親。人人為我厚恩情
這無法停口的炆豬肉,手法技藝是傳承自聯哥父親,也是他人生的第一個大恩人。他父親以前在村裏務農,懂煮幾味撚手家鄉菜。遇有同村喜事要煮盆菜或九大簋,就會叫他來幫手。
「老竇完全係義務,永無托手踭,每次做完喜事,封番封利是仔,小小心意!唔會賺到錢。大家同村,你幫我、我幫你,人情味好好﹗」聯哥憶述說。聯哥十一歲起,就跟父親到祠堂煮九大簋,他充當小幫手,切菜起爐生火等。「我好鍾意做呢樣嘢,有得玩又有得食!」而父親負責掌勺,他看得多,慢慢學會了煮筵席菜。酒菜圍繞,鄉親為屏,長年累月浸淫在筵席的氣氛中,團聚的熱鬧、鄉里的恭親,種下對老鄉土深微綿邈的感情來。
九五年,其父因年邁而退休。「成條村都冇人做,我唔接手做,九大簋就會失傳!」他惟有繼承父親的衣缽,把手藝延續下去,也保留了當時碩果僅存的盆菜和九大簋。
「老竇係業餘,搵唔到食。我要開鋪,煮九大簋嚟做生意。」起初他的字號寂寂無名,三日打魚,兩日曬網,大拍烏蠅。同村的人知道他的難處,也念起他兩父子經常為村出心出力,都不時帶朋友回村,藉詞宴客,特意叫聯哥煮九大簋,讓他有生意可做。甚至容許他在富濃烈圍村色彩的祠堂擺席。
「最感激係同宗兄弟鄧達智,市區人先至認識我。」九五、九六年時著名時裝設計師鄧達智與傳媒、文化界,在圍村吃過聯哥煮的盆菜宴後,經過報道,盆菜開始廣受大眾認識,聯哥越見名氣,即使沒賣廣告,生意大旺。連明星周潤發、甄子丹、郭富城,政界唐英年、葉澍堃等名人都是常客。
人情,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交心而生。「老竇教我,對鄉親要好,因為同村都係兄弟,自家人,有力出力,有心出心。」他對父親的教誨,仍刻記在心。像是每年清明拜山祭祖,他一切都以村事為先,年年為此都推卻不少大宗的九大簋生意,也幫族人煮山頭。只要村裏要他幫手,他從來都是義不容辭。
每朝六七點,天邊方呈魚肚白,沉睡的鄉村,巷弄後小門半掩,漆黑中廚房亮着一團燈光,冒出縷縷煙霧,傳出咔嚓咔嚓聲響。一個肥圓身影,汗涔涔地已提起鑊鏟,鏟挖着鑊中豬肉,繁忙的氣力活早就展開了。聯哥臉上仍含笑說︰「我幾乎日日都咁早,一直做到晚上六七點,十二三個鐘㗎!但一啲都唔辛苦!」
他奮力以煙火、菜甜、肉香,留住屬於圍村風味的九大簋,以食物的味道譜寫宗族和鄉村人情的記憶,透過節日、慶典,寄語一代又一代人的祝福,不忘祖、不忘根,如一根無形的絲線,把人與人拉近了。
撰文:孟惠良
攝影:陳秉謙、魯雋華
屏山傳統盆菜
地址:元朗屏山塘坊村36號(屏山文物徑路口)
電話:2617 8000
營業時間:11am-9pm
詳情: http://bit.ly/2UxOwEC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網站: http://etw.hk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即like《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即刻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
http://goo.gl/KwjNOE (@eat_travel_weekly)
盆滿缽滿正字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啪」,指頭離開電燈掣一刻,天花上的白光徐徐亮起,照耀了整個廚房。
似乎還未夠明亮,「撻」、「撻」、「撻」,扭開了三個爐頭,
明火熊熊升起,燒紅着三個大小不同的鐵鍋。光猛不了多少,倒是換來輕煙若霧。
炊煙由輕柔漸轉為濃烈,直闖到廚房外,甚至穿出了半垂的鐵閘。
怎麼說,那白煙裏摻雜着一股氣味,濃郁中帶清香,
嗯,是藥材與香料互相混搭的馥郁,瀰漫着清晨時分的智芳街,
裊裊上揚至舊招牌跟前,繚繞着「潮州滷」三個大字。
驀地,廚房內傳出錚然之聲,
探頭瞥見一名大叔正用湯勺於鍋內淺撈着,
鍋裏之物正是香氣的源頭,挨近一望,只見一個啡黑色的漩渦,
是一鍋正在沸騰的滷水。大叔仰頭,耳珠厚垂,雙目渾圓,
笑起來一臉慈祥,他說這是一家廿來年的老店子,
專賣滷味,店子歷史多久,眼前的滷水就烹了多久。
薑愈老愈辣;滷水嘛,愈老愈淳。
清香
眼前一大鍋的滷水激烈地翻滾着,啊,不是一鍋,是三鍋才對。白煙將大叔的臉模糊了,他卻沒半點反應,專心地於鍋內繼續撈着。明明是只有攝氏十度的冬日,他卻汗流浹背,抹一把汗,臉上仍然是和藹的笑臉。他既是廚子,也是這家老店的事頭,人稱陳叔。廿幾年來,他都反覆地做着清晨的第一件事,把三盤滷水汁的雜質撇清。這不是每一位做滷水的師傅都會做的功夫,卻是陳叔的堅持。滷水汁就是整間小店的膽,各家店做出來的滷味,分別就在於滷水汁的好壞。隔掉雜質,擺脫各種肉類留下的殘渣,才不枉費每日重新加入的香料及藥材,熬煮出清香的滷水汁。他謂:「唔隔走啲雜質,煮出嚟啲肉都嚡口啲,同埋會帶啲苦味。」用清香來形容滷水,似乎有點不貼切,但他們家的滷水,卻是有一股獨特清芳之味。畢竟每個店家的做法不一,這是他們的秘方,詳細不能說,反正就是比人家多放幾種藥材及香料,味道就截然不同了。
談到秘方,他忍不住講起自己的父親。他們一家籍貫潮州的澄海區,該區正是以滷水盛名。要追溯秘方的來源,他也無從說起,只知舊陣時,父親就是靠滷味將一家大小養活。
他長大後,決定獨自到香港闖天下,當時工業盛行,他就投身製衣業,直至有同鄉提議開滷水檔,才又挑起他的神經,「做開食就有感情嘅。」他淡淡然道。當年很隨意,就在西環區當小販,於一個桶仔內放兩至三隻滷水鵝,就這樣於街上擺賣。做了幾年後,見生意不俗,當時走鬼情況又嚴重,於是花光所有積蓄,與太太二人轉陣於葵芳開店。當時還未搬到現址,舊鋪只有百來呎,又沒有冷氣,也沒有多餘錢請員工,他們有兩個兒子,放學後就到店裏幫忙,一家子經營到現在。
故事講到一半,陳叔瞄了瞄時鐘,已經七點半。他急忙跑到冰箱前,把鵝呀鴨呀取出,放到水裏解凍並清洗,嘩啦啦的水聲並沒有掩蓋他的聲音:「以前我哋鄉下就用新鮮鴨鵝嘅,但嚟到香港就冇呢支歌仔唱啦。」一聲輕嘆後,他又回復笑意,對啊,問題還是要積極解決的。於是,他就改用冰鮮的原隻鴨鵝,不能用急凍的。兩者有區別:前者只雪藏了一陣子,肉質軟滑一點;後者則經長時間雪藏,肉質比較粗糙。將肉類都解凍後,先把掌翼部分切下,再把原隻鵝放到左手邊鍋內;鴨放到中間的鍋內;掌翼及其餘食材,如雞蛋﹑豆腐等則放到右手邊的鍋內;內臟另有小煲烹製。一定要分開三盆滷水汁,因為全鵝鴨跟掌翼及其他食材的時間不同,所以要分開烹調。做滷味的一大好處,就是省下醃製的功夫,雖然如此,如果想做得好吃,用心去做之餘,火候亦要控制得宜,過猛過久會令肉質粗硬,失去光澤。他習慣了調校小鬧鐘,提醒自己按時將食物撈起。
按下鬧鐘一剎,又湧來陣陣清香。陳叔準備好將故事的下一半娓娓道來,而這下半部,就關於他的大兒子。
嫩口
這一家人與滷水有一個情意結,不然,怎麼會全家都投身於老號。大小兒子到現時成家立室了,還是離不開小店,大兒子Kobe約三年前於灣仔開了一家分店,自己打骰;小兒子則繼續留守於舊店。提及大兒子,陳叔有話說。
Kobe自小已經於店內打滾,在廚房走來走去,偷吃吃到大,有破壞沒建設嗎?回想起來也非全然,起碼他經常嘗到爸爸的滷味,對此有一定觸覺。初頭陳叔教的東西,他通通不入耳,看着爸爸將食材放進鍋子,鬧鐘響了就撈起,覺得做滷水很普通簡單。結果讀書不成的Kobe,竟然不在店裏幫忙,而是去潮州酒樓打工,希望嘗試人家的口味及手藝,陳叔忍不住調侃:「外面啲師傅鬧你一次就記得,爸爸呢?鬧十次八次都唔入耳。」
怎料在外頭打滾了一陣子,手藝是學到了一點,但還是發現老爸做的滷味,無論味道或功夫都是最好,於是就決定回巢。父親當然歡迎,將畢生手藝都傳授予兒子。不學還好,怎料一認真學藝時,才發現功夫技術可不簡單,除了調汁,還要試味,時間及火候的控制,全都要精通。終於學有所成,Kobe認為總不能跟弟弟擠在一間小店內,一方面又想證明自己實力,於是把心一橫,於灣仔開店。
鬧鐘「嘟嘟」聲響,喚回了陳叔的思緒。他匆匆走到鍋前,把鴨鵝逐隻勾起,再掛到鋪面的玻璃櫥窗前。滷水汁緩緩從吊起的全鵝身上滴落,陳叔又漾起了笑意,似乎十分滿意這天滷的鵝鴨。他表示潮州的滷味要偏深棕色,這是傳統。為了這些細節,他跟Kobe會有爭拗,年輕一輩喜歡淺色一點,明亮一點的色水,尤其是港島區的客人,認為淺色代表新鮮,黑色的食物好像隔夜似的;他則堅持深色才是真正的滷味:「點解叫滷水呢?滷水一定要深色,唔深色就唔係滷水。」年輕人沒那麼執着,覺得色水事小,客人為重,淺色一點無所謂,陳叔卻不認同,人人口味不同,怎麼能一味迎合?最重要是堅持自己的口味。
然而,他還是不能說服兒子。就如切肉,他手執利刀,強調切刀需要技巧,直切抑或橫切,識食之人一吃就吃得出來,他示範肉類一定要橫切,吃起來才有嫩口的感覺。只是,他慨嘆現時年輕人不願學這些,自己喜歡怎樣就怎樣,認為這一套是五六十年代,已經過時。現時做生意,除了好吃之外,他們更執着戴手套﹑門面乾淨企理等問題。幸好兒子手藝還可以,對自己有要求,做出來的食物都差不遠。那麼,他也不能奢求太多,畢竟這一行不好做,兒子願意承傳衣缽,總算是還了他的一個心願。
他又想當年。九十年代開店時,雖然吃滷味的人不多,大多是潮州人,但附近就只有兩間滷水店,來貨又便宜,生意好做得多。後來,漸漸多了香港人吃滷味,導致很多滷水店出現,就連燒味店也會做些滷水肉出來賣,他的生意一路下跌,目前想賺大錢沒甚可能。還好,支撐着小店的正是一眾熟客街坊,堂食的多是附近工作的男人及老人,外賣的則以師奶為主,也有不少熟客訂鵝拜神,畢竟老字號嘛。反倒是兒子的分店要更落力,始終是寫字樓及學生哥,故只做外賣。捱辛苦不容易,每日由開鋪煮食到閂鋪清潔,做足十二小時,十分辛苦,而且沒有假期。陳叔坦言兒子也曾經因太累想放棄:「最後佢話佢有動力嘛,想威畀我睇,唔衰得,話要做得好過我!」聽到這句話他可樂透,老一輩嘛,不就是希望味道不變,承傳他們自覺正宗的滷水味嗎。
仰目一望,十一時半,陳叔拉起銀閘,陳老的香醇飄搖於外,遠揚與否,還得望清風之意。
潮洲滷
地址:灣仔石水渠街1-13 號其發大廈地下8號鋪
電話:3702 0068
營業時間:10:30am-7pm
詳情: http://bit.ly/2Np6EwT
潮洲滷
地址:葵芳智芳街地下A7號舖
電話:9274 1857
營業時間:11:30am-7:30pm
詳情: http://bit.ly/2FIyy6z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盆滿缽滿正字 在 14 正音正字香港版- Cantones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 的推薦與評價
Gab Gab Cantonese on Instagram: “盆滿缽滿#container #full #pan full #everything full #blessing #you #earn #a #lot #hongkong #special #vocabulary #follow #to ... ... <看更多>
盆滿缽滿正字 在 立得建設 的推薦與評價
新的官網已經設好了@歡迎舊雨新知成為立得的夥伴搜尋“立得”建設正字標記立得最新官網... Aucune description de photo disponible ... 覓覓這個水缽很快將會缽滿盆滿 ... <看更多>
盆滿缽滿正字 在 #口疏#cannot #keep #secret 你份人好口疏,俾你知道咪肯定唱 ... 的推薦與評價
正音正字香港版- Cantonese- Original Pronunciation Original Writing ... Gab Gab Cantonese on Instagram: “盆滿缽滿#container #full #pan full #everything full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