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團隊約定採訪的這一天,楊智麟帶著1瓶水隻身前來,看起來木訥寡言。為了活絡氣氛,我跟他說,恭喜啊!《聽見歌再唱》上映第一個週末全台票房就破1200萬元了。
沒想到他直接回答:「我不賠錢,要8000萬元!」
#聽見歌再唱 #楊智麟 #布農族 #Ella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80的網紅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去尋找『喀西帕南遺址』 帶你們揭開布農族家屋遺址與室內葬之謎 位於花蓮卓溪鄉的瓦拉米步道 有著一處不為人知的龐大遺跡 今天就帶著學生一同來探險這個遺失已久的布農家屋遺跡 當時看到這個遺址時有著跟看見吳哥窟一樣的感動 只能說台灣真的有太多秘境與文化可以探索 希望大家也可以...
看見台灣 拍手歌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沒有錯的聲音,只有適不適合的位置」
剛跟我老姐去看了我一直很想看的 聽見歌再唱Listen before you sing;整場電影我不知道哭了幾次...劇情中的每一個畫面、每一句台詞,深刻回想都有它的寓意。尤其是 Umin.Boya(馬志翔)作品集 真的演活了教練的這個角色!我就是跟著主角一起又哭又笑...
上網搜尋了一些資料,才知道導演 #楊智麟 籌拍12年,數度停擺...,真的很感謝他們的堅持,才能把這部完美的電影呈現給我們!
《聽見歌在唱》是改編自前南投東埔國小校長 #馬彼得 年輕時的經歷;馬彼得為了布農族教育與孩子的未來在2008年結合幾位退休教師,組成 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之後才有了著名的 Vox Nativa USA- 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 ;相信大家也一定還記得在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中,電影結尾登頂在玉山,唱傳統歌謠「拍手歌」(Kipahpah ima)的畫面十分的印象深刻吧!
這部電影 #體現偏鄉地區的孩子的困難;電影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如此真實。生活在都市中的我們,可能無法想像,「學習」對這些孩子來說,是多麼珍貴的資源;更不用說孩子們得到的,遠比掌聲更多。
可能自己本身學聲樂,也有從事兒童歌唱教學... 對於裡面的孩子學習看譜與唱歌的過程,以及黃老師 陳嘉樺 Ella 對孩子們說「#為什麼不一樣就是錯的?」真的都非常有感🥲
對於教育孩子唱歌基本功這件事,我真的都不會過早的教育他們美聲,也不希望孩子的聲音完美化或是技巧成熟;因為孩子的聲音本生就是純潔而乾淨自然,不需經過任何的裝飾就足以感動人!
講了這麼多...不說了!
再講下去就不用睡覺了哈哈!不管怎麼樣大家都趕快給我去看這一部電影!看完一起來分享感想❤️也歡迎私訊我一起討論!
對了!這部電影也讓我看見好久沒看見的 Saya張惠春 ,都還記得我以前超愛唱他的〈原來你一直都在〉!以及讓我哭到爆演技超強的兩位爸爸 徐詣帆 撒基努 - sakinu 。
#聽見歌在唱 #電影 #台灣電影
看見台灣 拍手歌 在 練健輝 Lian Kien Hu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聽見歌再唱
一直很期待台灣會有一部關於合唱音樂的電影,說台灣的故事,用台灣的音樂,《聽見歌 再唱》做到了!
相信很多人對 #布農族 的 #拍手歌 並不陌生,從 #齊柏林 導演的 #看見台灣 紀錄片,和十年前廣為流傳的大眾銀行電視廣告。大眾銀行看準這個不懂樂理、不會樂器的馬校長帶領的合唱團故事,將之拍攝三分鐘的電視廣告,還找來 #張惠妹 為廣告旁白。
在這樣的基礎下,觀眾可能對這部電影心裡會有一個底,或是先預設劇情。但難能可貴的是,導演 #楊智麟 幾乎弱化這首歌在電影中的份量,反而將故事重點擺在由 #馬志翔 飾演的 體育教練上。
楊智麟導演之所以讓這部電影如此動人,主要是當時拍攝馬校長合唱團紀錄片《唱歌吧!》的導演,就是楊導演本人。《唱歌吧!》甚至獲得第32屆 #金穗獎 的首獎!
馬志翔在這部電影非常亮眼,他將一個不懂的五線譜卻又要當合唱團指揮的排球教練詮釋得相當真誠,賺人熱淚!這部電影的合唱曲目,從五月天耳熟能詳的 #知足 ,到 #布農族八部合音 ,合唱音樂渲染力十足,也真正達到以音樂作為音樂電影敘事的重點,不濫情,也不消費題材。
「剛剛好的好聽,剛剛好的好看。」這句在電影中出現的台詞,很適合為這部電影下一個slogan。雖然電影並不完美,也有一些刻板的演出與劇情安排,但它真誠動人,值得推薦大家買票支持!
看見台灣 拍手歌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去尋找『喀西帕南遺址』
帶你們揭開布農族家屋遺址與室內葬之謎
位於花蓮卓溪鄉的瓦拉米步道
有著一處不為人知的龐大遺跡
今天就帶著學生一同來探險這個遺失已久的布農家屋遺跡
當時看到這個遺址時有著跟看見吳哥窟一樣的感動
只能說台灣真的有太多秘境與文化可以探索
希望大家也可以一同看見台灣之美
『布農族家屋』的構造:
布農族傳統的家族形態以大家庭為主
一座住家可住進10 人
50 至60 人亦時有所聞
一座住家即為一個獨立單元
住家基本上沿山坡而建面朝低處
設有前庭及家屋
前庭在家屋面前鋪以石板
前庭四周設置低矮的石牆及座位
家屋外形為斜屋頂房舍
兩屋坡斜率相近但長度不同
前長後短前屋坡約為後屋坡的2 倍長
『喀西帕南遺址』怎麼去:
上網收尋花蓮瓦拉米步道
依循著瓦拉米步道抵達佳心駐在所
往前續100M既可以看檔路邊左側上切至舊遺址的路口
另外新家屋則在佳心駐在所的下方入口
座標:23°21'10.8"N 121°11'13.8"E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勤快的小孩 by 霧鹿布農 Bunun, Wulu and David Darling
2.【上山放槍歌】布農族歌謠 - 太平部落長者 HD
3.地利國小的天籟祝福-「拍手歌」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VvQ3g8cL4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