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歌劇開始你的2018!】課程優惠倒數中
《跟著林伯杰,詠嘆歌劇之美》
要讓您的生活比戲劇更精彩的「果陀文創教學空間」試營運第一波強力推薦:《跟著林伯杰,詠嘆歌劇之美》,特別邀請古典音樂達人林伯杰,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幽默表達,解構歌劇之美。
*詳情與報名:https://goo.gl/forms/vGW2VRov7hj9gRKR2
課程洽詢:(02) 2712-1916 (週一至週五10:00~17:30)
*課程優惠倒數中,敬請把握最後名額!
*「古典好好聽」粉絲專屬優惠:報名表優惠代號中輸入「古典好好聽」,即享課程費用100元優惠!
課後滿意度高達百分百 ‧ 果陀文創感動推薦
◎課程內容
一齣歌劇,除了能欣賞感人肺腑的動聽音樂,還可同時領略文學、戲劇、繪畫、舞蹈、服裝等不同文化面相彼此交織融合,在舞台上揮灑出人間的悲喜交集。 透過歌劇史的演變發展、各國名家歌劇經典、偉大歌手絕美絕唱、及完整的歌劇和音樂劇之解析與比較,讓你透徹體會歌劇的無窮魅力。果陀文創特別邀請古典音樂達人林伯杰進駐小師塾,將以深入淺出,幽默表達,解構歌劇之美。
◎課程大綱
1/04(四) 歌劇入門&歌劇通史
1/08(一) 歌劇英雄譜
1/11(四) 歌劇群芳傳&歌劇導聆-卡門
●備註:1/14(日) 14:30台北國家戲劇院欣賞歌劇:「卡門」(報名前三堂任一課程學員方可參加,演出票券另行購買,未包含於課程學費中)
◎師資介紹
林伯杰,資深古典樂評人,金革唱片音樂總監。歷任滾石風雲唱片企劃經理,寶島新聲電台節目主持人、真理大學、國家文官培訓所兼任講師、金車文教伯朗咖啡藝文講座主講人。林伯杰總監憑藉著熱情與努力,多年來生活都浸淫在音樂當中,不斷地理解音樂、包裝音樂、推廣音樂,文章散見《音響美學》、《CD Hi》、《音樂與音響》、《AV Choice》、《Muzik》、《表演藝術》等。著有專書《一夜變成歌劇通》、《音樂自Hi術》,深受好評。
果陀文創教學空間:https://www.facebook.com/GodotCultureFans/
真理大學課程大綱 在 六個小孩的媽媽 Six Kids Mam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我是青少年導師時候,就是帶著我的年輕人參加這個機構的活動。值得推薦的👍
U-Fire」青年領袖實習計劃-帶玩家裝備站
想Upgrade最潮最貼地的青年活動「帶」領模式?
想Update既可「玩」創<你>,又可玩創<理>的獨門秘方?
想Upside down青年群體的頹Hea氣氛,重燃青年活力火力潛力……?
https://goo.gl/N5I53K
如果以上正是你的心聲,請火速參加「帶玩家」裝備站,必能有助更新你的身心靈!
是次裝備課程,透過簡單有趣的創意遊戲、互動的小組分享和經驗式的學習體驗,讓參與者掌握如何設計適切受眾的活動,成為靈活變通的「帶玩家」。
課程大綱 如下:
1. 體驗最潮最貼地的青年活動「帶」領模式,將真理由淺入深地滲透群體中!
2. 建立青年領袖,提昇「帶玩家」對群眾的敏銳度,HOLD場能力及領導力。
3. 掌握創意技巧及心法,並能初步設計適切受眾的創意活動!
4. 分享如何以信仰回應這世代的創新實戰行動!
培訓師: 胡裕勇先生 (U-FIRE總幹事、NLP培訓師、前香港教育學院創意思維計劃主任,多年創作遊戲及設計活動,Hold場無數...)
立即報名:https://goo.gl/N5I53K
日期:29/5,31/5
時間:10:00-5:30
費用:原價$400,$200優惠價(名額15人)
對象:大專院校的領袖
地點:成業街7號, 寧晉中心11樓
查詢: 3621-0965
截止報名:25/5/2017
#燊火青年網絡 #U #Fire #UFire #大專 #校園 #青年人 #學生 #加力仔 #感恩 #啟導學習計劃 #DSE #thankstag #大學 #IVE #老師 #中學 #感恩鳥 #領袖訓練 #歷奇
真理大學課程大綱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2017.03.19 觀點—《每日電訊報》Charles Moore ※
穿越典章制度的長征應該走入歷史的垃圾桶
「政治正確搞過頭了」已是老生常談,了無新意。然而,當政治正確變成制度的一部份,問題就不容小覷了。日前,自由放任主義的亞當斯密研究所(Adam Smith Institute)發表了一份報告(見文末連結),表示英國大學院校的教職員大部份都是左派。
它聽起來就像在問:「教宗是天主教徒嗎?」畢竟,左派充斥學院,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普遍的現象,這有什麼新鮮的?根據這份報告,它是一個程度的問題:在 1964 年,35% 的學院人士支持保守黨。今天,這個數字只有 11%。目前在英國的學院裡,46% 的人支持工黨,77% 的人支持左翼的政黨(包括工黨在內)。去年六月的另一個民調顯示,89% 的大學教職員認為英國應該留在歐盟。本應眾聲喧嘩的學院,已經變成一言堂。
報告出爐後,我不小心讀到某位學院人士的推語,說明了這個問題。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的歷史教授海倫‧麥卡錫(Helen McCarthy)表示:「如果大學只有 75% 是『左—自由派』,根本不能等同於意識形態的整齊劃一。」只不過,假如你屬於 25% 的少數,那你自然會這樣覺得。
不少人——包括大學生在內——都已指出這種團體思考(group-think)是不寬容、反智、無益於大學與學生。但他們沒有談到的是,左派究竟使用什麼方式裝扮他們的計畫?對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1970 年代,許多左翼人士開始所謂的「文化轉向」(the Cultural Turn)。因為工人階級太過頑固,不肯聽他們的話,於是,他們放棄了感化工人階級的任務:他們不再談論老馬(克斯)令人沮喪的經濟學說,而是另外開店,改談社會與文化議題,例如種族、性別政治、語言的使用等等,這些工人比較不感興趣,學生與老師比較感興趣的東西。因為資本主義遲遲不在「自身矛盾的重擔之下」崩潰,他們只好改變話題。
就像我已故的同事法蘭克‧強森(Frank Johnson)曾經說過的:「他們無法把經濟國有化,所以現在他們打算把人國有化。」
他們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在一個布爾喬雅社會,要說服絕大多數公民把錢交給國家機器,是很困難的。但是勸說布爾喬雅社會中一個很重要的群體——尤其是對於自己「特權」有罪惡感的年輕人——對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以及其他各種被污名化為「恐懼症」的態度揭竿而起,卻是相對容易的。
隨著時間過去,這種轉變,讓勸說者有辦法接管一個學科,並且重新塑造它。舉個例子,傳統的學院歷史課程,乃是以戰爭、政治、國會、憲政體制、外交等等作為主題。然而,假如你可以說服學生,那些都是白人、男性、西方、殖民主義者的歷史,因此是一種不好的史觀,那麼要說服學生改修巫術史、性別史就變得很容易。
比方說,「gender」這個字的發展史就是左派成功佔領學術領域的明證。它本來只是文法上的一個名詞(指名詞的陽性、陰性、中性等等),被故意拿來取代指稱男女的「sex」這個字。左派這樣做,目的是指出你的性別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父權社會強加給你、用以強化各種「性別角色」,譬如女人比男人花更多時間照顧孩子等等。
從這裡就可以推論出「gender」本來就是、而且應該是「流動的」。從這裡,再導出的就是現在很普遍的現象:英國的學院人士,認為指稱人的代名詞不可是「他」還是「她」,因為這些代名詞都指稱「特定的性別」(不可!)。
對於在這種小節走火入魔,許多人只是覺得太滑稽或者太糟糕。然而左派影響學術、塑造話題已經成功了:今天,不論持什麼政治觀點的人,都會使用「gender」這個字,無感於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接受了左派男女無差別的新信條。
問題不只是信條而已,還有究竟誰在掌權的永恆問題。左派在大學裡已經建立了一種類似「深層機器」(deep state)的結構:左派的學術精英控制誰可以進入委員會、肥缺要給誰佔、學術期刊應該接受哪類文章、獎助金的流向等等。
這些精英也有他們的「教宗」,分配贊助,表達左派顛撲不破的真理等等。讀讀劍橋王家榮退歷史教授理查‧艾凡斯爵士(Sir Richard Evans)的推文。他不斷反覆唸誦的,不外乎川普治下的美國好似納綷德國、阿拉伯數字證明西方文明不是「猶太教—基督教文明」,Brexiteers(投票支持英國脫離歐盟者)全都在撒謊。他還貼了一張劍橋大學升彩虹旗的照片「慶祝平等與多元」。我們可以確知,萬一他看到校園出現英國獨立黨的布條,可能就不會支持校園多元化了。
或者以理查‧墜頓(Richard Drayton)教授為例。他喜歡痛批牛津的塞西爾‧羅德斯雕像,因為「它象徵了白人的霸權」,另一方面,他卻擔任倫敦國王學院羅德斯帝國歷史教授職位(譯按:此一教席是因塞西爾‧羅德斯的捐款而存在),拿這個職位的薪水俸䘵,毫不臉紅。
我並不是呼籲這些荒腔走板的教授應該少說話。這些左翼、掌大權的資深教授們,都屬於我們英國文化的一部份。我只是想要提醒保守人士,特別是保守主義者,應該了解自己如何不知不覺就把「文化霸權」讓給左派。
舉個例子,目前英國政府想要促進社會流動。如果政策的設計是在製造機會,那麼它就符合保守主義的理念。然而一旦政府開始強迫獨立學校招收特定學生,或者貶抑不能符合「多元化」等政治正確目標的大學或企業老闆,那它就變成社會主義。
另一個例子是氣候變遷。想要在這個學術領域中混飯吃,就必須接受以下的三段論:「因為人類的行為,氣候正在改變。這是很壞的一件事,地球即將毀滅。其他不同的科學觀點都不能接受。因此,各國政府必須想辦法讓石化燃料變得更昂貴,強迫公民繳更多的電費,以補助可再生能源。」這是完全反自由的信息,它不但叫你如何思考、如何行動、還指定了罪責歸屬,任何非社會主義的信徒都應該發出質疑。然而我們的綠能政策繼續緩步前進。
另一個最近發生的例子是性教育。我們政府現在規定,性教育是必修課,而且必須從四歲以上開始教。就這樣,性教育變成國家劃一性的決定,認為人與人的關係,父母教的不會好,必須在學校由老師講授。這個想法來自左派,也將根據左派的課程大綱來教學。
左派另有兩個它最愛的詞彙:「穿越典章制度的長征」(the long march through the institutions)、「歷史的垃圾桶」(the dustbin of history)。英國脫離歐盟也許就是我們把前者放到後者裡面的好時候。
亞當斯密研究所的報告《Lackadmia: Why Do Academics Lean Left》
https://www.adamsmith.org/…/lackademia-why-do-academics-lea…
http://www.telegraph.co.uk/…/must-ever-vigilant-lefts-in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