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玩了!】
大人有時候也會忍不住的,包括我。
上星期六吃完晚餐之後,羽辰又來揪我玩戰鬥陀螺。今天我們在客廳玩(平常我們兩個人都在他房間玩),媽媽坐在我們旁邊沙發上,悠閒地邊喝咖啡邊看書。
但今天,我發現羽辰的表現跟往常不一樣。他在玩的時候, 一直說一些奇怪的話,如
🧒🏻:「哈哈~把你打爆~!」
🧒🏻:「哇~~!你有沒有看到你的陀螺被我打到撞牆了!」
🧒🏻:「耶~贏了~~」
🧒🏻:「媽咪你看~ 我剛剛又把爸比的陀螺又打到爆裂了~~」
我提醒他不要講這些太驕傲的話,但一陣子之後他又繼續。。。
然後越來越奇怪,就算輸了他也說
🧒🏻:「平手~!」
🧒🏻:「耶~我贏!」
然後過一陣子輸了又說要換規則,換來換去。但我跟他說不行,因為他訂的規則全都是配合他優勢的條件,我跟他說這樣我就不要繼續玩。結果,有一兩次在我快贏的時候,他還用戰鬥盤裡面的一些障礙物把我的陀螺弄倒讓我輸!
這些不斷的動作、行為和言語讓我相當不悅了!!😠😠😠
我皺著眉頭、生氣地跟他說
😠:「我不要玩了!你今天贏了就一直說一些讓我難過的話,又要換遊戲規則來配合你,還用東西弄我的陀螺,這麼不公平,我不要玩了!」
我謹記著守則:如果忍不住罵孩子,罵兩句就好,講完就快閃,不要一直罵下去。
於是,我走到廚房去把晚上的工作完成 .... 洗碗去(平日媽媽煮飯孩子洗碗,週末媽媽煮飯爸爸晚上洗碗)。但在洗碗的時候,心裡還是不高興😠。
洗完碗之後看看時鐘也差不多九點了,於是去洗澡。
洗澡的時候,心裡還是不高興...😠
洗澡時想著要怎麼拍攝這兩天就要交給出版社的兩部新書介紹影片,結果越想越煩,心裡越來越不高興...😠
(有沒有發現?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到積極暫停區,也還沒有回應自己的情緒,找個地方做3A情緒急救,或是靜心... 。結果將會如何?我們繼續看下去)
洗完澡出來了,太太應該是看到我仍然不悅的臉色,所以跟我慰問道
👩:「嗨~」
我悶悶地回
😠:「嗨。」顯然心裡還是不高興。😂
我從餐桌上拿起心愛的水壺想喝點水(大樹老師幾年前送我的,我用到現在一直很愛惜它),卻沒想到動作太快手一滑,竟然「碰」一聲地掉到桌上,把它的底部打破了!!!
剎那間水壺裡面的水灑個滿桌滿地。
我感到自己更生氣了😠😠😠!!!
但當下因為想馬上處理這件事,我馬上switch(轉換)到超理智頻道,跑到廚房拿抹布拖把,擦乾桌子地板後再拿吸塵器吸範圍內的碎玻璃,太太沒說什麼,體貼地幫忙著...
這時羽辰出現了,看到現場這麼精彩,說
🧒🏻:「哇~~水壺打破了啊~!」
我感到他語氣帶著驚喜(可能只是驚訝,但因為我當下的 being 很差,所以相信了自己這主觀的詮釋)😂
😠:「很高興嗎?」我冷冷地說。(覺得自己很蠢😂)
🧒🏻:「…沒有啊。」
😠:「請走開,去穿拖鞋,不要踩到玻璃。」心情不美又緊急的當下,我的語言非常簡潔,還帶著命令語氣。😂
兒子很聰明地穿好拖鞋後,拿著掃把畚斗來協助了。
好不容易,終於把環境處理好。看看時間,已經到孩子睡覺時間了。於是,我們各自忙各自的,媽媽去洗澡,兒子則去刷牙準備上床睡覺。
這時候... 我知道跟兒子每天「睡前三件事」的時間到了,但我今天心情很不好,不想跟他說三件事。。。
於是在孩子到了睡房,開著小燈等我的時候,我走進他房間跟他說
😠:「羽辰啊,爸爸今天心情很不好,沒辦法跟你講三件事了。」
兒子問
🧒🏻:「為什麼?」
既然他問,我就說
😠:「因為你今天晚上在玩戰鬥陀螺的時候,一直說一些不好聽的話,讓我感到很委屈,而且你還一直要用迎合你的規則來玩,很不公平的方式來玩,所以我很不高興。」(我這時候,才開始覺察自己除了生氣,還有委屈的感受)
我繼續說:
😠:「羽辰啊... 你一定要學習贏的時候不要驕傲,然後就算輸,也要光明正大,不要做不公平的事。」
我停下來一陣子,他也無言...
然後我說
😠:「你可以加油嗎?」(終於努力力擠出一句比較正向的語言😂)(laugh)
🧒🏻:「… 可以。」
於是,我說
😠:「好... 那晚安了。」於是離開他房間、把門關上,到書房靜心。
坐下來之後,我先調整一下自己的身體,找到放鬆、舒服的姿勢後,把雙目閉上,開始把焦點回到自己身上往內觀。
當下,我體驗到生氣、委屈。
我允許它的發生,陪伴著他們,讓情緒流動。很快地,這份感受就消失了。負面情情緒退散後,我告訴自己:「我接納自己的情緒,接受當下不高興的自己,我會感到不高興是正常的。」到此刻,我原諒生氣的自己了,因為,我知道我並不是故意的。
情緒退散後,開始進入檢視觀點的工作。
我想到,剛才在兒子房間講跟他說的話,其實全都是「超理智」的道理,沒有表達自己的感受,也忽略了他的感受。當下覺得自己有點遜,但也欣賞想要努力教育孩子的自己。😂
我會一直不高興,除了是因為委屈與生氣的情緒以外,還因為擔心他以後會繼續這樣,影響人際關係。
而我會這樣擔心他,是因為我很在乎他、很愛他。但在剛才我跟他的溝通裡,我完全沒有跟他表達這點。
然後我想到,他今天為什麼會表現異常呢??我發現過去一個多星期,我跟他在玩戰鬥陀螺時,都只有我們兩人,但今天多了媽媽在旁邊。難道是因為媽媽在,所以孩子有一種「想要表現」的心...?🤔
我又想到,他今天下午在「創作」陀螺時,噴漆噴到前面花園的地上都髒髒的,被媽媽修理過... 這可能是一種因為被罵完內心歸屬感與價值感減損,所以無意識地想要尋求關注,讓媽媽覺得他很棒嗎...?🤔
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正確,但想到這裡,我原諒他了。因為我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
到這裡,我心裡所有的不高興都已經退散,不再被情緒所綑綁,我沒事了。(所以靜心練習真的很重要👍)
於是,我開始想找個機會再跟他說說話,跟他修復關係。但他已經睡了,怎麼辦呢...?
好吧,明天再說~ 繼續靜心,貼近自己。😌
沒想到這時候... 我聽到他房間門開起來了,然後和到他走出來。
我問
👱:「羽辰,怎麼沒有睡覺?」(終於恢復正常爸比的貼圖)
兒子說
🧒🏻:「我想到一樓跟媽媽說晚安~」
👱:「喔,好。」
於是他咚咚咚地走下樓,跟媽媽講話。一、兩分鐘後,他又回到房間、把門關上。
我把握這個機會,從座而起、決定要為我剛才的表現負責任。
我輕輕地把他房門打開,看到他躺在床上捲著被子,我溫柔地呼喚他
👱:「羽辰~ 你跟才跟媽媽講什麼啊?」
🧒🏻:「我跟媽媽說晚安,她說再過五分鐘就會上來了。」(跟他講睡前三件事)
我說
👱:「羽辰啊~爸爸想跟你說,我已經沒有不高興了,因為剛才我在靜心的時候,想到你其實已經很久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講一些奇怪的話、或著是輸了不服輸。我們這個星期每天玩戰鬥陀螺,都玩得很高興,對不對?」
🧒🏻:「對~」
👱:「是啊~ 所以爸爸要跟你說,其實我覺得你這陣子已經進步很多,很努力了。雖然今天有一點點不高興,但是沒有關係,因為爸爸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而且爸爸已經原諒你囉,我相信你一定會越來越棒的🧡。」
當下看到兒子身體動了一下、臉上有點笑容。
我問他
👱:「爸爸這樣跟你說,你有什麼感覺嗎?」
他說
🧒🏻:「比較好了,覺得爸比很棒~🧡」
我沒有繼續跟他提醒以後該怎樣,因為我相信,他心裡一定知道,今天他只是跟我們大人一樣,有時候「忘記了」。
就在這時候媽媽進來了(timing 這麼 perfect?),於是我把接下來的時間交給太太,並跟兒子說
👱:「好~你們繼續聊,愛喔~🧡」
🧒🏻:「愛~🧡」我離開房間。
………..
夜深,孩子睡了。晚上我和太太在睡房,關了燈躺在床上時,她才跟我說
👩:「其實剛才你在洗澡的時候,我就有跟羽辰討論,他也覺得自己不對,他說本來想要跟你道歉的,但後來可能因為你水壺打破了,心情很不好,所以他可能看你更生氣,所以不敢說...」😂😂😂
我慶幸自己有跟孩子修復關係,也感謝太太願意幫忙跟孩子討論。
………..
這次的事件,讓我有很多省思與學習。我把重點記錄下來,與大家一起共勉之:
1 有情緒的時候,不要做教養;
2 內心有安頓跟沒安頓所說出來的話,真的很不一樣;
3 若忍不住罵小孩,罵兩句就好,罵完快閃;
4 一定要儘快靜心,不然情緒無法釋放,只會變計時炸彈;
5 靜心過程,要先釋放情緒,不要急著檢視觀點;不然內心無法安頓,容易變成胡思亂想;
6 衝突過後,要先原諒自己,才能原諒別人;
7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生氣,是來自對孩子的愛,只是我們還沒學會怎麼好好表達而已;
8 有時候我們的生氣,遲遲不能平息,是因為我們在生氣自己,要在靜心時檢視有沒有,並溫柔地提醒自己「我不是故意的」;
9 罵完小孩,記得要修復關係;
10 生氣完自己,更要跟自己修復關係。
我們一起努力。
#羅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圖為7/27解封之後想要去度假的海灘~~)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睡覺 無意識 動作 在 王婉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連長說的話也是假訊息?國防部別再說謊,趕緊落實軍中防疫!
昨天我們發布有關於國軍防疫破口的消息之後,湧入了更多陳情,紛紛指出目前軍中的防疫出現問題。
今天上午,我也在國防委員會一一向國防部請教。
⁉️ 收假、返家指令不一,國防部還否認曾發布雙北不用返營的消息?
昨天我就在貼文中指出,國防部宣布是否返營的資訊反覆。沒想到上週日國防部甚至發布新聞指控「設籍雙北成功嶺役男本週不收假」是假消息。
今天我質詢國防部副部長的時候,他也明確回覆「國軍不曾發佈類似訊息,這確實是假消息」。
這種說法真的太荒唐,根本是睜眼說瞎話!
光是我們辦公室就收到了不只一位國軍弟兄傳來的截圖,當中很明確的可以看到,軍中長官都明確提到「居住在雙北市者不用返營,進行居家管理至5/21」的訊息。
難道,國防部現在是說,這些班長、連長傳的這些訊息,都是假消息嗎?到底是誰在說謊?
這些常備役有大量來自雙北高風險區域,做出這些決定前到底有沒有跟指揮中心討論過?還是無視疫情,連決策都亂七八糟?
至於本週末到底要開放返家還是集體留營隔離,這涉及到移動風險和大量群聚的衡量,兩者的權衡需要專業意見評估,國防部到底有沒有參酌專業意見?
⁉️ 國防部再否認要國軍睡覺戴口罩,防疫措施到底有沒有一致落實!
針對昨天我們提到的「國軍被要求睡覺戴口罩」,國防部今早也大動作發布新聞稿,再度否認這件事。
然而先不論國防部是否曾這樣回覆我們,從我們所收到的截圖訊息來看,確實各營區都有相關規定。
事實上,去年國軍就曾有類似規範,當時就有專家指出「睡覺戴的口罩,若是從早到晚都是同一個,被感染的機率反而更高,其外層沾染的病毒就可能會附著。誰也沒辦法確定睡覺時的行為,很可能會無意識摸了口罩再摸鼻子、眼睛,在防疫上根本沒有效果」。
坦白說,國軍確實有針對就寢、用餐等染疫風險高的行為訂定相關措施。然而我們卻仍收到許多陳情表示:雖然使用個人餐具但仍是共食居多、床位間僅用薄膜,甚至是保鮮膜隔開,隔離效果可議,顯見防疫措施的實際落實情形仍待改善!
⁉️ 國軍到底有沒有為防疫做好準備?有症狀、疑似接觸史的目前如何應對?國軍在營區內若確診怎麼辦?若真的不幸升四級,國軍是否有相關的研擬措施?
從目前的陳情資訊和部分社群媒體的爆料文章中看到,甚至在部分營區,有人是在營專車上才接到兩位同住家人確診的消息,結果後來國軍僅將全車的人集中到三樓大寢,擠在一起管理,很可能無法做到相互保持安全距離,反而有交互傳染的風險。
而在另一個營區,也有人跟疑似確診者有接觸,在軍中出現味覺異常,吃各種辛香料都沒味道,結果國軍卻僅把他隔離起來也不帶他去外面採檢。坦白說,把人關起來不是解決方法,重點是要盡快安排採檢,並且讓接觸者也要在足夠保持距離的環境隔離。
針對有症狀者、確診者甚至未來升上四級的防疫方針,國軍都應該要徵詢專業意見,跟指揮中心商討策略,以保障數萬名役男出現防疫缺口之可能性!
目前國防部的防疫決策過程混亂,應該儘速整合,並且遵循專家學者及指揮中心的專業指導。相關措施則應該要統一佈達、確實執行,避免各營區各自為政的亂象!
最後,我也要強調,國軍接下來的重點應該放在改善軍中防疫措施,而不是忙著要揪出吹哨者,我希望未來,不會接獲到要「抓賊」的類似訊息。
同島一命,請國防部別再睡了!
睡覺 無意識 動作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
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
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早安:
有些老人家會用身體的不舒服,來表達心裡的不舒服,或者吸引他人的關心。有些孩子在無意識中,透過生病得到大人的注意,或者因此減少父母的爭吵。生病可能會有附帶的好處,讓當事人不自覺地想保持在生病的狀態。
再舉一個之前書中談到的研究。一位童年曾被性侵的女性讓自己保持肥胖,或許是在無意識中,希望自己變得比較沒有吸引力,藉此保護自己。
罹患疾病跟自我認同交纏在一起,在這篇文章的解析之下,變得脈絡分明。能夠讀完最近這幾篇文章的朋友(晚上還有最後一篇),我真的要給您拍拍手,是需要花些心神,但我自己感覺很值得。
祝願您,能透過生病,來認識更深層的自己!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220440724638912/videos/466001611099283
... ... ... ... ... ... ... ... ... ... ... ... ... ... ...
當患病成為身分
【文/ 傑佛瑞.雷迪格】
疾病在我們的生活中可能扮演許多不同角色。有時候,疾病可以帶來你迫切需要的喘息機會。也許你的生活中出現無法控制、難以招架的壓力,因此身體停擺,讓你能趁機休息。對許多人來說,患病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感覺受到照顧,他們終於可以把自己置於第一優先。病人不必自己做決定,甚至可能無法主動要求受到照顧,疾病直接為他們安排這個選項。這可能是疾病的意外優點,這部分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
但如果疾病給了你較長時間的喘息機會,讓你能選擇擺脫這種令人招架不住的生活,重拾某種平衡,那你心中連自己都沒有察覺的某部分可能會抗拒康復。如果你遠離真誠的生活方式,忙於照顧他人、取悅他人,早就忘記真正的自己,不知道該如何真誠地生活,那麼疾病不只是一記警鐘,更是一個出口。
也有時候,疾病可能與我們的身分認同交織交纏,成為自我知覺的一部分,使我們難以區隔自我與疾病。我每天都會在醫院看到類似的情況,不論是在一般醫學或精神醫學科,患者最深層的希望、恐懼、需求與渴望常透過疾病表現出來,這是因為其他表達管道都已經被堵住。你該捫心自問:疾病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如果疾病已經變成你認同的一部分,或是你心目中自己的一部分,那麼揮別疾病彷彿就失去部分的自己。因此治療身分認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自我和疾病是可以區分開來的,少了疾病的你仍然是完整的,而且自患病中學到的經驗甚至能在往後助你形塑新的自我意識。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我們常輪替換上不同的身分角色。請想像一個玻璃稜鏡:小巧、透明,看似簡單。不過對著光看,稍稍旋轉角度,稜鏡就會接連變換不同的顏色:粉紅、藍色、紅色。你有眾多不同版本,你是某人的先生或太太、兒子或女兒、兄弟或姊妹;你也是某人的老闆、愛人,或是童年老友。你對待小孩的方式和對待爸媽非常不一樣,但這不代表你沒有做自己或不真誠──這只是人類生活的正常樣態,這是長時間與他人經營不同關係所必要的深層互動方式。我們的身分會隨情境而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故意旋轉稜鏡,呈現出特定的身分樣貌。比方說,我注意到有時候患者會希望我擺出權威醫師的角色,展現出膽識與嚴厲,不過也有時候,我會察覺到他們需要我暫時脫下醫師的白袍,以友人的身分和他們對談,展現我自己的擔心與害怕。我執業多年才逐漸知道什麼時候該扮演什麼角色,如何拿捏平衡。
有時候我們會自動變換不同身分,但不會特別意識到這個動作。比方說,你可能哄小孩睡覺後走下樓陪伴配偶,這時候你無意識地從媽媽的身分轉換為妻子。我和患者相處時,我會稱呼這個動作為變換面具。我們身分的個別面向就好像面具,露出一部分,隱藏另一部分:露出我們身分中的某一個特定面向,隱藏其餘所有面向。
我們身分的面向也像是世界為我們貼上的標籤,有時候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不論你把身分中的各個面向當成面具還是標籤,一定要謹記的重點是,這不是你的全貌,也不能準確表現出你這個人。疾病可能會變成我們脫不下來的一副面具、撕不掉的標籤,長期的慢性疾病或絕症更是如此。治療身分認同的先決條件在於看穿表層的標籤或面具,了解這之下你真正的本質。稜鏡雖然有無限多個面向,但最終仍是一個美麗的物件,你也是如此。
眼睛所見之下還有更深層次的我們,靈性傳統長期以來試圖以心靈的文字來捕捉這個面向。著名的神經外科醫師懷爾德.潘菲爾德(Wilder Penfield)描述他進行腦部手術的方式:移除部分顱骨後,這時患者保持清醒,他會以小型電擊觸碰患者的腦部,刺激大腦不同部位掌管的觸覺、味覺、記憶、感官知覺、動作。潘菲爾德醫師研究出大腦與身體各部位的關聯,繪製所謂的皮質小人(cortical homunculus)腦功能圖像。但另一個為人所知的軼聞是,潘菲爾德醫師沒有找到掌管自我的部位。醫師刺激大腦不同部位引發各種動作與感官知覺時,患者總是說:「那是你弄的,不是我。」
當前文化中,我們的身分認同常受他人觀感左右,最後反而讓別人來定義自己,不過實際上我們真正的身分認同更為深層、完整而根本。我們的所作所為或過去的行動都不能定義我們;我們也不一定是親密愛人眼中的我們,我們更不等於疾病。真正的自我看不見、摸不著,隱藏在所有標籤與面具之下,那我們要如何經歷到所謂的前景背景變換,看見並體會到真正的自我?我們該如何改變感知,祛除一切面具(尤其是疾病的面具)並看見真正的自己?
.
以上文字摘錄自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