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因為感情課題,這一年來認真探索自己的依戀狀態,推薦我看岡田尊司。前幾天看了其中一本《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其中一段,簡直萬箭穿心。
書上提到所謂矛盾型依戀:「原本是幼兒身上經常可見的不安全依戀類型之一,特徵是會做出與內心本意相反的行為。例如,內心原本想撒嬌,卻表現得很彆扭,或是說出與真心話相反的話為難別人,對別人不理不睬等等。」
「在逃避型與焦慮行混合組成的恐懼‧逃避型依戀類型上,也經常看見顯著的矛盾型依戀傾向。」
「矛盾型依戀容易產生人際關係不佳、社會適應困難的主因之一,在於那不只是矛盾型依戀的問題,更容易發展為矛盾型與否定是思考,或是兩極化思考。與其說是發展而成,不如說是矛盾型與兩極化思考,在本質上來自相同根源。」
「所謂的兩極化思考,指的是『不是百分之百肯定,就是百分之百否定,只能站在兩個極端思考』的認知傾向。
***
看到這幾段書稿,我內心各種孟克吶喊,我的天啊這不就是我嗎,我以前覺得自己在感情裡是是焦慮型依戀,原來更接近矛盾型依戀──那種明明就想要愛,卻說反話考驗對方誠意,或是感覺對方有一點點冷,我就會故意比他更冷,這種美其名是傲嬌的行為,實際上就是矛盾型依戀。
我更震驚的是後面這段提到「兩極化思考」,不是零就是一百的思維,那更完全是我原生家庭的活生生血淋淋化現。
比方說小時候可能只是在飯桌上提到菜有點鹹,家人就會翻臉認為我們「都」不知感激,「都」在嫌他做得不好,那以後他都不要做了等等。
又或者如果自己主動做了家事,家人說哪裡做得不夠好,我們也會炸毛說我好心幫你耶,那以後都不要做了,接著擺臭臉一個下午。
很多家庭也是這樣,幾十年來,都在進行這種只有零和一百的對話。
***
而我也完全認同書上說,兩極化思考是造成矛盾型依戀的根源。
因為對朋友/伴侶也只有零和一百的刻度,所以對方只要對自己有一點冷淡,就會覺得「啊我一定哪裡惹他不高興了,怎麼辦我們友情歸零了。」甚至刻意冷淡回去。
反過來當對方惹毛了我們,我們很容易就會覺得「算了這段感情沒指望了。」接著刻意維持普通朋友的距離。
但社會怎麼會是這樣運作呢?人際關係的刻度本來就是流動的,大部分的時候是好的,就加分;不好的時候,就扣分。最後隨著時間加加減減,分數高的就是好朋友,分數低的是普通朋友,好朋友不會是一百分,但一定是相處起來相對高分的人──但只有零和一百兩個選項的人,很難找到真正的朋友。
原來我一直覺得自己和人很難融入人群,真正的根源和這樣的思考模式有關。被岡田尊司精準地分析出這樣的想法,整個覺得被穿心得很徹底,但又覺得很痛快。
因為矛盾型依戀的人,被這樣全有或全無的日子折磨得很累了。我也想到很多心靈療癒的案主,他們提到自己交朋友也很困難,又或者總是在討好伴侶──你說這種思考也會導致討好嗎?我覺得會。
因為太害怕依戀的對象掉到零分,自己又沒有零和一百之間的刻度,所以往往花加倍的力氣表現得好、讓對方喜歡、稱讚自己,這樣對方在自己的心中就不會掉到零分了──畢竟這是一種不安全依戀,打從心底是不希望喪失依戀對象的。
但反之,如果討好失敗,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兩極化思考的人也會很極端,要嘛憤怒地指責對方不珍惜自己的犧牲(希望對方會表現出歉意,這樣就可以維持他在一百分),要嘛直接抽離付出到異常冷淡的程度,因為對方是零分了,不值得自己再付出一絲絲(但這時候內心會受害者情結大爆發),又或者希望靠這種冷淡,成功讓對方激起愧疚,拼命道歉和討好,那就能恢復他一百分的地位。
這種為了兩極化思考,導致我們做盡一切想維繫一百分的精神恐懼,反倒是折磨關係的殺手。
***
然而光是啟動這一層覺察,就是非常大的解方。
一旦意識到自己有兩極化思考,時時刻刻就要覺察自己是不是用這種方式對待別人。
如果發現自己受到一點批評,或沒有拿到心中最滿意的對待,下次別馬上小劇場爆發把關係推到零分,做出激烈的言論和行為。取而代之的是思考一下,這件事真的有這麼嚴重嗎?(通常都沒有)如果要反應的話,我可以怎麼說更理性又溫和?
面對別人的兩極化思考,我們也要拿出覺知,意識到對方這句話不是真的在攻擊,而是被「全有和全無」的視角困住,覺得自己全盤被否定了,才會用這麼嚴厲的話反擊。
可以請對方冷靜,重述稱讚對方有價值的地方,表示自己只是提出一些想法。另外也可以在氣氛比較平靜的時候,彼此溝通什麼樣的用詞和口氣,比較不容易刺激到兩極化思考(例如用「如果可以的話,希望____」更好,取代「我很討厭這個。」)
有時候即使只是這樣的小進步,都能讓兩極化思考者,甚至各種不安全依戀者,在關係上有深刻的解脫。
===========
#找到心靈盲點就能改變人生
#柚子甜剝心事
閒聊日常:
臉書:YS Tian
IG:柚子甜
===========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660的網紅程威銓.海苔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
「矛盾型依戀相處」的推薦目錄: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張忘形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會不會一直以來,我們都把愛想錯了】
⠀⠀⠀
前幾天分享的一些感觸,有很多人有共鳴,也有一些不解。剛好最近重溫 海苔熊 的新書,覺得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專業的想法。
⠀⠀⠀
不過我想說的實在太難在圖片裡說完了,所以透過文字,除了說說以前荒唐的自己,也希望給很多跟我一樣的人一些經驗談,希望大家能做為參考。
⠀⠀⠀
我以前是個超彆扭的人,我常常覺得,啊如果我把什麼都說出來,那對方根本就一點也不愛我啊。所以我常覺得,談戀愛像個考試,我往往一直測試對方是不是能夠發現我的需求,聽懂我沒說出口的話。
⠀⠀⠀
但你一定能明白,如果在關係中我們要彼此不斷的猜測,去揣摩對方的心思,還要能不斷辨識對方到底說這句話什麼意思,這樣的相處是不是可能比上班還要累呢?更何況如果這個是要跟你走長久的伴侶,你說這對方壓力是不是會超大呢?
⠀⠀⠀
當然,我小時候是完全不懂這件事情的,所以雖然之前寫很多篇有關沒有讀心術的文章,好像都是講給別人聽,但其實算是自己的某種贖罪吧XD。而我後來在學習的時候發現,在依戀理論中,原來我常常是處於矛盾型的依戀。
⠀⠀⠀
這樣類型的人,往往會害怕自己不夠好,會有點自卑,又怕被對方丟掉。但當對方嘗試靠近的時候,又不想交出真心,很怕會受傷,所以常選擇逃跑。
⠀⠀⠀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變成我除了否定我自己,對方要滿足我很多的需求,才能讓我感受到自己被愛。還要常常感受到我的逃跑,並且願意接住我的這些情緒。就像是我常常說不用了,你不用來找我沒關係,但心中卻很希望對方陪我。
⠀⠀⠀
當然,如果對方猜對了,我心裡會很開心,覺得我不說,對方能懂,對方還是愛我的。但如果對方真的照我的方式做,我就會非常難過,覺得果然對方不愛我,或是我果然就是沒辦法找到真愛。
⠀⠀⠀
聽這樣的敘述,是不是覺得這樣的相處很累?但我發現可怕的是,矛盾型依戀的人還真的不佔少數,我常常在朋友訴苦,或是有人來找我諮詢時,都聽到類似的概念。然後他們都會問,那遇到這樣的伴侶要怎麼溝通,然後我仔細想想,以前的我還真是個難搞的人XD。
⠀⠀⠀
遇到矛盾型依戀的人,我們除了給對方安全感,讓他覺得他值得被愛。我們還需要讀心術,以及保持意識,因為這樣的人隨時都會出個考題,把戀愛變成某種諜對諜遊戲。
⠀⠀⠀
然而如果你看完後忽然有點體會,覺得好像你也是這樣有點彆扭的人,那麼其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前幾天說的,直接說出你的需求,並且讓對方決定。
⠀⠀⠀
當我明白這點之後,我總是直接表達我的需求。而當對方做出決定時,我也不會想著對方不愛我,我只是會思考,是不是我的要求太強人所難?還是其實對方完全沒有心。
⠀⠀⠀
我記得前幾天有個文章,是說有個人希望男朋友去宜蘭幫忙買烤雞。這件事對我來說就不是愛跟不愛的問題,而是強人所難(當然每個人可能定義不同)。
⠀⠀⠀
但如果對方雖然表達不行,但比較近的烤雞隨你選,這不就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嗎?
⠀⠀⠀
所以我常覺得,愛不是在關係中滿足自己,或是要求對方的證明。而是彼此表達,讓對方更懂得怎麼愛你。至少以我來說,我跟小葵的相處都有話直說,我們不覺得對方這樣是不愛,相反的是我們很珍惜對方願意傾聽,而且每次許願都有回應。即便不能每次都達成,但我們都會說出折衷的方案。
⠀⠀⠀
當然,也可能會遇到你說了,但對方就毫無反應。而我認為這不是說出需求沒用,而是跟這個人說出需求沒用。我常常遇到很多人因為一些沒這麼好的關係,就放棄了自己找到真愛的可能。如果你覺得自己好都沒有遇見對的人,我想海苔熊這本書真的非常推薦。
⠀⠀⠀
也許,是因為我們完全把愛想錯了,當我們能夠更懂愛,更懂自己,我們會發現愛不是拿來療癒彼此的解藥,而是我們先擁有完整的自己,才更有機會找到完整的愛。
⠀⠀⠀
一樣,如果常看實體書的我推薦可以在博客來買: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9074
⠀⠀⠀
如果跟我一樣看電子書,我也跟KOBO要了七天的折扣碼,記得結帳時要使用唷:https://bit.ly/3j1BTRJ
⠀⠀⠀
7折代碼:KBLOVE
使用期限:6/24~6/30
⠀⠀⠀
⠀⠀⠀
#忘形流簡報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
#可惡大家書都寫這麼好
#害我都不想寫愛情書了
#把需求好好說出來
#愛不是考試和猜測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小艾的育兒日誌 |Montessori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戀類型:父母無形中影響孩子們未來的愛情 】
女鵝18歲談戀愛不順遂
可能真的是父母的錯😂
我們嬰兒時期跟父母的相處發展出來的關係,是會影響我們一輩子的,也因此心理學家們將大家分成不同的依戀類型。不同的依戀類型形成後,會影響長大後對人際關係的處理、跟面對新環境上的反應都會有差異。
👶兒童的依戀類型,分成三種:
🔸「安全型」依戀
🔸「焦慮矛盾行」依戀
🔸「迴避型」依戀
這三種類型是根據當孩子們需要父母時,父母對孩子的行為舉止和回應程度。
✔️安全型依戀
當孩子在需要關注照顧時,父母們總是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給他們該有的關注跟注意力。這樣的孩子會比較能感受到安全感和愛,也因此他們會比較沒有防禦心,愛笑跟容易跟其他人交流,形成安全型依戀。
這樣類型的孩子在面對新環境時,會向父母或他人尋求支持跟幫助,並勇於探索新事物。
✔️焦慮矛盾型依戀
當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注跟照顧沒有一致性時,造成他們無法預測父母的反應,孩子便會開始試圖用不同的行為找回自己的父母。因為不知道父母什麼時候會回應,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比較緊張跟過度依賴身邊的人,形成焦慮矛盾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當面對新環境或挑戰時,會不敢面對,然後對父母用哭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迴避型依戀
當孩子有需求需要被照顧時,父母永遠不在或都以冷漠和拒絕的方式來回應,這樣的孩子會變得比較無法相信他人,便造成對他人容易產生懷疑。孩子本身也會比較黑暗跟憂鬱,形成迴避型依戀。
這樣的孩子在碰到困難或害怕時,依舊與父母保持距離,不會向他們尋求幫助或安慰。
👩 孩子們小時候被父母對待的方式和依戀的形式,是會影響到成人後處理親密關係時的表現和反應方式,這是一脈相承的喔!大家可以想想看自己跟父母的相處屬於哪一類型。
有興趣的麻麻把拔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這篇文章,知道自己面對親密關係時是那個類型跟另一半那個類型的,有沒有呼應到兒童時期的你😀
https://www.google.com.tw/amp/s/meetype.com/1811/attachment-theory/amp
來來來我們有IG 喔!大家追蹤起來~
@montessorilifeda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程威銓.海苔熊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焦慮依戀*的人常常問我,他們逃避依戀**的伴侶,腦袋到底在想什麼?
老實說,我不是通靈少男,我也不知道。不過,倒是可以節錄幾個「焦逃配」朋友Couple的對話。.「我已經給他很多空間了,多到我都懷疑我們到底算不算在一起了......」焦慮依戀A說。.「為什麼有事都不跟我說?我們可以一起分擔阿!他不說我怎麼會知道?都要我用猜的......」焦慮依戀B說。「跟我在一起6年了,為什麼都不說『我愛你』?三個字而已,有這麼難嗎?」焦慮依戀C說。.「他一直不跟我做愛,是不是不愛我?」焦慮依戀D說。.———————.「他說的很多空間,就是一天一通電話,而且睡前要講20分鐘,你說誇不誇張?」逃避依戀A說,我也覺得誇張,不過一般人不覺得。.「跟他講沒有用阿,事情就是要處理阿、怪一個一個打,告訴他只是把是情變更複雜......」逃避依戀B說,分享有什麼用?處理事情比較重要!.「我就有『三個字』障礙阿!一定要用說的嗎?難道我的表現、在乎,他還看不出來嗎?」逃避依戀C說,很明顯的他連那三個字像佛地魔一樣不敢說。.「他越是逼我,我就越不想跟他做愛。我不喜歡被控制的感覺,好像要做,才能證明我們愛一樣。」逃避依戀 D說,老實說感情變穩定之後,他反而沒那麼想做了。他知道這不是新鮮感下降,但他也不曉得是什麼原因⋯⋯.那麼,該怎麼辦呢?
我最近慢慢開始認為 #需要改變的並不是依戀的形式而是呈現的行為方式 。就我的理解,逃避依戀往往比焦慮依戀更不容易改變,因為(相關研究請見[4-6]):.1.他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因為持續的否認也可以過得還算不錯,反正不去碰就不會痛。.2.知道了也不一定會改變,搞得他們焦慮依戀的伴侶很痛苦(如果他們有穩定交往的伴侶的話)。.3.有些逃避依戀者在不同段的關係當中擺盪,搞得他們的曖昧對象很辛苦。.4.據我所知,心理學上面的操弄通常對焦慮依戀比較有效,對逃避依戀的效果幾乎很少。有一種說法是,裝睡的人是不會醒的——但根據1.,有些時候他們並沒有裝,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狀況。.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岡田尊司在這本《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1]的最後面,竟然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提出了具體的改變方法,並且我覺得應該是逃避依戀的人會願意嘗試的方式。.「不公平,為什麼都幫逃避依戀的人做PPT,卻沒有幫焦慮依戀的人想想辦法?」有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施主啊,當你更了解逃避依戀,也更能減少感情裡面的循環衝突(焦慮依戀的人想知道如何跟逃避依戀的人相處、在一起請見[7])。.過往我所知道的研究,許多都是針對焦慮依戀的,因為他們比較容易被偵測和操作。所以,我很高興有一本書能夠專門針對逃避依戀詳細的說明,裡面從人際關係、愛情、甚至性愛都有涉獵,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討論。.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是逃避,藏在那個底下的都是一種對人際關係的不安,只是行為表現上面的不同而已[8]。也因為這樣,當我們能夠改變行為呈現的形式,甚至設定好一些只有兩人才懂的「密碼」,彼此的關係或許就能夠邁向下一個不同的日子。
開始囉!
--
*焦慮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我發現別人不樂意像我希望的那樣與我親密。我經常擔心自己的伴侶並不真愛我或不想與我在一起。我想與伴侶關係非常親密,而這有時會嚇跑別人」[5]。有很多不安,總是要伴侶一再保證愛、在意這段感情,總是想抓住對方,很怕被遺棄的人(儘管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想要這樣)。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信任他們、難以讓自己依賴他們。當別人與我太親密時我會緊張,別人想讓我更加親密,這使我感到不舒服」[5]。逃離親密,工作理性大於人際情緒,習慣跟伴侶保持距離,只要太過靠近就會想跑走的人。
***安全依戀(Secure attachment):「我發現與別人親密並不難,並能安心地依賴於別人和讓別人依賴我。我不擔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別人與我關係太親密」[5]。
p.s. 矛盾型的朋友:前兩者的綜合又焦慮又逃避(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請別難過,其實這份ppt也有講到一半的你阿(自己說),想進一步了解矛盾依戀的朋友,歡迎右轉此篇[11]
Pic Credit :Gan Khoon Lay 、 Alex WaZa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14張圖了解逃避依戀:症狀、成因、相處、解方 的推薦與評價
曾拜讀過您寫的“親密關係與依戀”裡面寫的依戀型態裡有一個是第四種“排他型依戀(Dismissing Attachment)”但不知為何這一類卻很少被提到,或者這類型的人其實是被歸類在逃避 ... ... <看更多>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女人迷womany - 【 致矛盾依戀的解方:練習與傷口相處】 愛情 ... 的推薦與評價
致矛盾依戀的解方:練習與傷口相處】 愛情= 承諾= 最後失去想被愛,卻又害怕受傷害想被陪伴,卻又假裝自己勇敢獨立渴望愛情,卻又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 <看更多>
矛盾型依戀相處 在 [分享]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 精華區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分享原由:在公館看到情侶街上吵架,有感而發
分享內容:
「你很過分耶,最近你對我很兇,對我開始變得沒耐心,
你知不知道你這樣讓我覺得孤立無援…」
深夜的公館汀洲路,她的聲音穿透了整條街,也貫穿了他的心扉
「…」他沒有回答,只是靜靜的看著她。
正如同大部分的男生處理衝突的方式一樣,他選擇一與不發(Chang and Lu,2007)。
「你為什麼都不懂我的心情?為什麼!!為什麼!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天阿,好刺耳的話阿!
他什麼也沒說,只是邁步向前,給她一個深深的擁抱。
她的手捶著他的胸口,由大力變小力,聲音由嘶吼轉啜泣,
以上是真實事件,在我吃完火鍋與朋友走出店門口時發生。
在一旁的我頓時覺得,擁抱真是聰明的舉動,要是我也早一點了解到就好了。
一些傷害關係的行動,常讓我們誤解,以為對方已經不愛自己,不重視此關係了。
然而,有些時候,這只是一種幻覺。
許多戀愛或關係的書都教我們擁抱很重要,卻常常沒有告訴我們擁抱為什麼重要。
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生來需要身體的接觸,
這種基本的需求幫助我們度過孤獨和寂寞(Harry Harlow, 1958)。<註一>
另一個原因是,在擁抱的同時,
我們感覺到愛與被愛的需求(Horwitz, McLaughlin, & White, 1998)。
或者,藉由擁抱,我們發現自己是被了解的(Brennan & Shaver, 1995)。
雖然實際上男孩可能只是因為多年的戀愛經驗,或是看過一些教戰手冊,
反射性的抱了她,但她感覺到,
這世界上還有一個人接受著,完整、全部的她(儘管這可能只是她的「以為」。)
或許你會說,片笑耶,我每次抱都被推開,或更生氣。
那麼心理學家會告訴你,那可能是因為你不清楚她是哪一種依戀型的人
( Feeney, 1995; Field, 1991; Kobak& Sceery, 1988)。
她會推開你,可能是因為她是逃避或矛盾依戀
(avoidant or ambivalent attachment)的人,
很想要你的愛,卻又怕受傷害,假裝推開,
內心卻又想要你回來的矛盾心態。<註二>
曾經有一個女朋友是焦慮型依戀(anxiety attachment)的人,
幾乎每天和她相處都會吵架,而且總是吵很久。
因為當時的我不懂,處理衝突的第一步是處理情緒(陳皎眉,2007),而直接跳到講理。
許多時候你的困難她知道, 她只是需要一個安慰或擁抱(林以正,2009)<註三>。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這樣的擁抱並沒有讓對方感受到誠心,
只是交差了事,所以沒有效。
吵架其實很是傷的,但也是改變的開始。
最近,美國麻塞諸塞州(Massachusetts)通過4000名已婚男女進行一項調查,
報告得出的結果是:
32%男性在跟妻子吵架時,會將心事與不快完全掏空說出來,
女性則只有23%。這項報告指出,女性保持緘默或忍氣吞聲,對健康造成的傷害很大;
自我保持沉默,可引發抑鬱症、心臟疾病、厭食症等。
調查也顯示,那些經常保持沉默,不愛跟丈夫吐露心事的妻子,
較那些時常向另一半抒發心中不滿的妻子,前者的死亡率高出4倍。
只是,怎樣讓對方感覺到,你是有意願解決衝突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大部分關係中的衝突都發生在我們不重視雙方的需求,
而只從自己或對方的立場出發。
「她都沒有替我想過,我累了一天,想休息,還要我陪他聊天,一聊就是半小時以上。」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她是因為很愛你很想念你,
只是她不清楚,這樣的行為會讓你感到窒息。
「我不懂,在關係中都是我在付出與維持,他究竟做了什麼?」
那麼你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是你所付出的從來不是他需要的,
所以你需要的他也未曾給過你?
維持關係的第一步,就是試圖了解對方的「內在動機」(internal motivation)。
他離開座位倒水,可能是因為口渴,也可能是因為要逃離與你相處時的緊張氣氛,
更可能是,他試圖解決彼此之間的問題,只是他需要一個獨處清醒的腦袋。
而你卻可能誤以為,他想要逃避,不願面對此問題。
事實上國外的研究也相信(Bushman,1999; Rusbult,
C. E., & Zembrodt, I. M. ,1983),逃避會傷害彼此的關係。
真的是這樣嗎?
在台灣的研究卻顯示,面臨衝突時男性的逃避行為會讓自己過得比較好,
讓女性感到很難過,女性的逃避卻與彼此的關係滿意度無關。
(Chang and Lu, 2007; Cheng, 2009)。
而且,更多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對方是真的不願意面對問題,
還是他只是不了解問題,或是不知道從何著手處理?
為什麼相愛的人卻又要為愛而紛爭?
又為什麼最心愛的情人傷害彼此最深?
那是因為,許多時候我們只看到行為的表面,而忽略了深層的動機。
愛有許多種表達方式,
有些方式甚至相當不合宜到難以讓對方感覺到那份愛,於是爭執或傷心就隨之而來。
William Glasser(1994)認為,所有我們在愛中所做的好事壞事瘋狂事傷人事
都是為了滿足我們內在那股的強大動機,當然,也包含我們進入這段親密關係本身。
這不是廢話嗎,哇馬災訝是內在強大的動機驅使的
(好歹大家都嘛聽過佛洛伊德,都聽過他的本我自我超我與心理動力論),
但是這些動機是什麼呢?
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e.g.: Deci & Ryan, 2000 )
認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而Gary Chapman(2002)
更具體在戀愛關係中區分五種人的基本需求。
1.「愛與被愛的需求」
這是最原始的心靈需求(Baumeister and Leary ,1995)。大部分的行為,
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幾乎都是源於此需求
(你可以花三分鐘回憶一下你今天所做的事情,
有多少其背後真正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此需求)
正因為我們是如此的渴求和需要愛,
在追求愛的同時我們也常常忽略要好好的表達或接受愛,無意間傷害到彼此。
他轉身離開,用力關起門來,甚至生氣,可能是因為他在乎妳。
她歇斯底里,情緒化,看似不可理喻,可能是因為她捨不得你。
他也知道不該怪你,但是這時候她只想找人發洩,傷到你,他比你更難過。
2.「自由的需求」
「哈,我覺得這樣單身的自由感覺很好…」前一個女朋友在分手後跟我說這句話時,
我真是哭笑不得。當時我真的很不能理解,明明在一起的時候,
我並沒有把對方綁很緊,甚至還常常忙過頭,她何以如此覺得?
一個簡單的原因是,當我的存在可有可無時,我的特殊性不夠時<註五>,
這層男女朋友關係就變成moral burden了
(John Lydon, Tamarha Pierce, and Shannon O'Regan,1997),
陪在我身邊滿足不了被愛的需求,想跟別的異性相好卻又覺綁手綁腳,
離開我當然感覺空新鮮好自由。
一開始她的世界幾乎是繞著我旋轉,
為什麼後來我的存在會變成可有可無呢?這個問題跟下一個需求有關
許多女孩擇偶條件都是:「對方要某種程度上讓我崇拜」
莫非是她不再崇拜我了?
真正的原因是,她不能一輩子崇拜你,她需要實現她自己,而你的任務是支持她。
3.「追尋人生意義的需求」
Heine(2009)在香港中文大學演講時曾舉一些實驗,
發現讓受試者感到自己生活空虛(問他一天上網與念書的時間比,
並告訴他是受試者中最懶惰的,給他看相當無聊的書等等)時,
他們會試圖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填補他們的空虛感(如捐錢)。
同樣的,如果在關係中你的伴侶在自我實現時(讀書,工作,追求夢想),
你無法支持她,那麼他為什麼要留在你身邊(Deci & Ryan, 2000)?
4.「娛樂的需求」
「我覺得,我好像漸漸對你沒感覺了。」
第一個女朋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眼淚掉得比我還快。
她難過的不是放棄我放棄愛,而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自己的感覺打敗。
為什麼會變得沒感覺? 是我變糟了嗎<註四>?
「天氣好好,我想出去玩,打給所有的朋友,他們都說,
我可以打給你,但你一通電話也沒接。」
當時的我在一邊打怪練功衝裝備,接到她終於打通的家裡電話,
望著被我丟一邊附載無限多通未接來電的手機螢幕,幾秒鐘之間,
我才發現,為了我自己的需求,而犧牲了對方類似的需求。
關係開始變得乏味,絕不單是時間造成的,更多的因素是,自己漸漸變得忽視了關係,
或是忽視了對方的需求,只想到自己,而造成的。
5.「心靈安適的需求」
每次我問女生,她們覺得一個男生對象最需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與研究一致地,不外乎可靠穩重與幽默風趣,
前者其實就是安全感(當然我也聽過”能包容我任性”的答案)。
以前每次談到「安全感」我就舉雙手投降,因為我根本完全像是個小孩。
不過,後來我發現大家都有這種特質,只是每個人能給伴侶的安全感有所不同,
有的人可能喜歡謹慎,有的人可能覺得有主見很棒(Iris, 2003),
有的人認為能拉自己走出悲觀的漩渦的另一半才是理想的(Amy, 2008)。
我們在關係中的任務除了培養一些具有安全感的特質之外,
更重要的是,找尋那個「喜歡彼此所能提供的那種安全感」的人。
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安全感呢?
因為相對於西方的享樂主義,我們更傾向追求心靈的安適(see also李怡真,2009)。
「為什麼你會跟他在一起這麼久阿?」
「因為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心情很平靜穩定。一種安心的感覺。」
如果你能讓對方有這種感覺,幾乎是能長期維持相當高的關係品質了(Cheng, in press)。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世界刺激如此複雜多樣,我們在五光十色的動盪生活中,
當然需要一些心靈可以停靠的港口,
而我們所愛的人(家人,情人,朋友),如果能滿足我們這些需求,
我們將能活得更順利,走得更穩健。
一言以蔽之,發現對方行為的真正動機,
並試圖滿足彼此的需求,是維持長遠關係的不二法門。
你或許會說,每次都說得比唱得好聽,但很難做到,
因為知與行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忘記誰說的了…)。
套一句我老闆在演講<繁花如何再生繁花>中的話,
重點不是這些努力最終有沒有效,而是你有多努力在從事這些努力。
況且,在念了許多書與經歷許多事之後才發現,
如果能早一點知道這些知識與概念,
儘管不見得能樣樣做到,
儘管最後還是可能分手,
分開後的關係也許會比現在更好。
畢竟,試圖在彼此的需求中找到平衡這個努力本身,就足以讓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抱歉許多東西再講一次文章會變很長,
有些大家也看過拉~所以附上一些註解,與文章無直接關聯
想多了解註解相關文章可寄信或看圖文版
==
我好喜歡她拍的照片噢>////<
https://www.jolie.cn
https://www.wretch.cc/blog/hanason/11082259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45.22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