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作選篇(之40)
心靈故事兩則(以下兩篇短文,寫於2010年)
知識與智慧
許多人很聰明,但會突然做一件蠢事,而且是用他的全部聰明去證明他的愚蠢。因此,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
許多人讀很多書,知識廣博,談起問題來頭頭是道,但處理生活小事、人際關係有時會手忙腳亂,往往不知所措。
許多人非常精明,很會賺錢,但卻忽然被一個沒有什麼見識的人施一小計就騙去大筆錢財。
許多人一世英名,無端做一件不必要的事而使英名盡付流水。
這樣的事,我一生見太多了。聰明,不等於有自知之明;有知識,不等於懂得生活;精明的人,往往也因過於精明而做出蠢事。許多人都會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很少人能真正做到讓自己的失敗變身為成功。相反,我們常見到的是:成功是失敗之母----不知多少人因成功而忘乎所以,終導致失敗。
對於人生,知識、聰明、智商、甚至時運,當然都重要,但人生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智慧。
什麼是智慧?智慧是對人生的細味。它有時候只是一句話,或一段經歷,一個人的小小表現,一個小故事,能細味的人往往就能從中得到一生受用不盡的顿悟。美國成人教育家戴爾·卡耐基小時因繼母一句話,就改寫了他的人生;一個小孩一直努力讀書但因為成績總不如人而不快樂,他在海邊聽媽媽說了兩句話,從此改變了人生態度,終獲成功;一位教授向學生發一個問卷,改變了學生對人生的看法·····。這些都是長篇累牘的書本中找不到的智慧:很小的事,簡單的一句話,懂得抓住它,就使人一生難忘,受用不盡。
知識不是智慧。法國散文作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說,「我們能因他人的知識而博學,但無法因他人的智慧而睿智。」
有人對智慧做出闡釋,認為知識是可以傳授而獲得的,但是智慧卻不行,因為智慧必須由自己去追尋,用你的身體五官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甚至用你的腳去走、用身體去勞動、用心去感受,然後用這種感受去觀察、用觀察去思考、最後用思考去成為你的智慧。
我也相信智慧不能傳授。但如果寬容與包涵是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之一的話,那麼凡事都能退一步、以寬容之心去看待成敗得失,並非不能經由別人的經驗而獲得智慧。有時候,智慧只在轉念之間。當你轉念間想到寬容是智慧的時候,你往往就能把緊繃的心緒放鬆。只要身心放鬆,腦筋自然就靈活,智慧也跟著來了。
美國詩人荷姆斯 (Oliver Holmes) 關於知識與智慧的名言是:「多言是知識的權利,傾聽則是智慧的特權。」
有人認為知識是學習後,再用自己的話去表達出來成為自己內在的學問,所以知識是藉由闡述的過程,去建構自己的邏輯與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學習知識要多聽、多問、多說、多學。而智慧的成熟是在生命流動的過程中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透過思考建立自己的價值觀與行為準則。智慧就是在生命中不斷地去觀看自己、觀看別人,也就是要用心去體會,用心的傾聽是最好的觀照方式。
這種說法不錯。但我的解釋卻更簡單。我認為有知識的人會比較多言 ,愛談他的廣博知識;有智慧的人則偏向沉默,喜歡傾聽,從中凝聚出智慧。(2010年)
失火時你會搶救哪一幅畫?
大概一百年前吧,法國有一家報紙向公眾提出了一個問題,答得最好可以得到獎金。問題是:「假如法國最大的博物館羅浮宮失火了,情況緊急,只允許搶救出一幅畫,你會搶哪一幅?」
羅浮宮藏畫之多、之精、之有名,不用多說。讀者提供最多的答案,是搶救達文西的《蒙娜麗莎》,接著是大衞的《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克拉克洛瓦的《自由神領導人民前進》……。不過,在成千上萬的回答中,獲獎的答案卻是:「我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什麼畫?不用說。它的價值或不及《蒙娜麗莎》等作品,但既能收進羅浮宮,就肯定是藝術價值甚高的作品。這個答案的最重要啟示是:你的目標不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
《蒙娜麗莎》或其他最有名的作品,當然應該搶救,但這些作品如放在離出口較遠的地方,在失火緊急的狀態下,搶救出來不大可能。因此,搶救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選擇。
提出這個答案並獲得獎金的,是一個名叫貝爾納(Jean-Jacques Bernard)的青年。這個人後來成為法國著名劇作家,一生寫下大量小說和劇本,是所謂「無聲派戲劇」的主要代表。年輕時向報社提出這樣的答案,預示了他的成功之路,是尋求最可能走到目的地之路。
這也可以是個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如果用這個答案來說明人應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而應追求現實可以得到的事物,這理解是錯誤的。因為最近出口的,也是美好的事物,只不過太完美的東西不大可能追求得到罷了。
人總是面臨現實與理想如何抉擇的問題。你的目標不該是最有價值的那一個,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一個。(2010年)
知識態度行為問卷 在 元照出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賞閱📚
▍內線交易量刑的理論與實證
【作 者】王國棟│臺灣高等法院法官兼庭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理論和實務兼備的工具書!
📌清楚介紹內線交易法基本內容與實務運作原則
📌挑選近10年內線交易罪確定判決30則,整理分析法官量刑現況和影響的因素
內線交易被視為所謂的白領犯罪,我國政府為從重處罰內線交易行為,經過多次修法,逐次調高法定刑度或處以更高的罰金,但在實施重罰之後,如果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不夠明確,刑度提高,法院態度更趨謹慎,論罪科刑可能更曠日廢時,而且,許多案件,因在偵查中自白,繳交犯罪所得,獲得減刑至2年以下有期徒刑,再獲緩刑,故因為內線交易而入監坐牢者,比例極低,能否因此重典政策而有效嚇阻此類犯罪,尚待觀察。認定犯罪事實與刑罰裁量,是刑事審判最重要的兩大議題,也是具體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方法。量刑是否具有妥當性,更是攸關國家人權、法治水準的關鍵成效指標。而影響量刑妥當與否的量刑歧異,因各國國情、法制的差異而呈現不同狀態,但為司法上的難題,舉世皆然,也是司法改革重點,故借鏡、取法他國法制,整合我國法制、資源現況,建立本土化並禁得起科學方法檢驗的量刑準則,應為量刑改革的重要任務。
本文係介紹內線交易與刑罰的規範目的,分析我國實務如何認定內線交易罪的構成要件,觀察各國內線交易及量刑法制實施情形,以及我國內線交易、量刑法制實際運作現況,並從實務觀點出發,蒐集近10年來,30件內線交易罪確定判決為樣本,實際分析法官量刑現況,設定可能影響內線交易罪量刑的因素,再召開由法學教授、法官及檢察官等專家參與的座談,集思廣益,討論出內線交易罪應該主要考量的9個量刑因素,以隨機抽樣法決定次序,採連鎖方式設計、填寫問卷,以了解各該量刑因素所佔的比重,提供法官將來量刑的參考。
📖本書完整介紹➔ http://qr.angle.tw/mjd
🉐2021線上國際書展:http://qr.angle.tw/p3e
📕訂閱月旦系列雜誌,#加贈書籍2本,#影音1場:http://qr.angle.tw/gyj
👨🏫#月旦講座, #增進職能實力👉http://qr.angle.tw/9tb
🏫【月旦精粹之選】▪網羅 #修法重點論述👉http://qr.angle.tw/ki0
📖#月旦知識庫 優惠方案👉http://qr.angle.tw/bpn
#釋字795、#自幼撫養之收養、#原因自由行為、#減資逐出股東
【#1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if0
【#12月新書推薦】
👉http://qr.angle.tw/bjh
知識態度行為問卷 在 青創學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一樣 才能贏
#創業誌
✏若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的銷售產品在他國售價低於國內市場平均價格,造成對該國產業之損害,這種行為稱之為國際傾銷(Dumping)。
同時擁有臺灣及大陸會計師證照的甘逸偉,因有感於臺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島國型經濟體,與全球的貿易往來關係相當緊密,企業被世界各國控訴「反傾銷」的案例層出不窮,而許多臺商在面對案件訴訟時,通常會向律師事務所尋求諮詢協助,但因不是所有中小企業都能承擔這筆龐大的訴訟費用,一旦業者被控反傾銷成立後,大多只能黯然放棄應訴、退出當地市場,對我國中小企業海外布局發展的威脅與日俱增,因此興起轉型成立企業管理顧問公司,投入反傾銷專業領域,藉此與一般傳統會計師事務所業務做出區隔,並期協助、輔導更多臺灣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的潮流中,有效迴避反傾銷地雷,穩健發展。
✏不一樣 才能贏
由於大多數的臺灣會計師對於反傾銷業務內容並沒有太多著墨,且投入這項業務,必須經常往返大陸各地與客戶接洽,因此甘逸偉在與其他會計師討論自己有意將反傾銷業務獨立出來的想法時,卻屢屢被婉拒、失望而歸,最後他決心自籌一筆小額資金,堅定地走上自己選擇的創業路。
初期甘逸偉跟著前輩認真學習,也風塵僕僕地在兩岸各地四處奔波,在接觸許多大陸中小企業及臺商之後,他發現早期會計師多以提供節稅規劃或是財務輔導服務為主,針對國際型事務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則較少見,更讓他相信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
只不過萬事起頭難,由於相較其他具備一定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小型顧問公司的知名度不高,加上缺乏實績且反傾銷官司訴訟期動輒長達5、6年之久,因此在初期業務推廣上也屢遭挫折;為了拓展業務,甘逸偉除了尋求老客戶幫忙引薦新客戶之外,也經常參加經濟部貿易調查委員會所辦的公聽會,接觸有反傾銷訴訟諮詢需求的中小企業,並積極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繫潛在客源,希望能為公司創造更多接案機會,一步步累積口碑、建立知名度與穩定的案源。
✏競爭力 來自紮實的專業能力
「反傾銷的Know-how與一般會計師處理的業務不同,必須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基本會計查帳能力以及專業法律知識。」由於進入門檻較高,案件往往會涉及其他國家反傾銷法令規範與WTO等國際協定對於傾銷的規定,因此甘逸偉經常以實際案件來教導員工,加上反傾銷問卷在不同國家及不同產業屬性,規定也不盡相同,員工必須廣泛汲取與反傾銷規定相關的文章,投入相當長的時間了解相關產業及企業生產製造流程,因此公司在選才、育才與留才等管理面向,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甘逸偉回想起第一次處理訴訟案時,因自己還不夠熟稔運作模式與方向,提供的文件資料前後對證不一,尤其在面對國際律師查證時,更突顯外語能力的重要性,加上市場目前仍傾向由具備法律專業人才來輔導案件訴訟,因此他在忙碌的公餘之暇,選擇進入政治大學在職專班攻讀法律碩士,補足自身法律知識的不足,期許在未來能夠充分結合自己的會計專業,提升公司在國際反傾銷訴訟領域的專業能力並贏得客戶的信任,讓公司能夠走得更穩、更遠。
✏馬步紮得愈穩 躍起的力量愈大
在反傾銷業務已站穩腳步的甘逸偉,卻不急著將事業做大,只希望用最嚴謹的態度、穩健的步伐,將每一個案件做到完美、圓滿,因此儘管他曾經在大陸成立顧問公司,最後仍因人才尋覓不易,自己也無法長期待在大陸,決心先穩穩守住臺灣紮下的業務基礎,大陸及其他國家的業務,則採與當地律師聯繫配合的方式進行。「雖然反傾銷業務競爭並不大,但因業務領域尚屬狹小,在專業度尚未補足之前,想要迅速擴大業務,有一定的困難度。」一般而言,企業遇到反傾銷問題時,往往會因成本考量,直接尋求當地的顧問公司協助,因此與其他國家的律師,維繫緊密的合作夥伴關係,顯得格外重要,「結合不同國家律師與會計師的專長,建立雙方合作平臺,也是一種擴展市場的方法。」
甘逸偉說,中小企業在業務發展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許多未知的風險,但反傾銷訟訴程序冗長、訟訴過程曠日費時,不僅交件極具時效性,在與客戶溝通時,也必須客觀理性的分析利弊得失、評估勝率,再由客戶自行決定是否要進行訴訟,絕不能為了接案,而有任何欺瞞的行為;將心比心、時時站在客戶的立場與角度思考,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點,讓客戶感覺到自己的專業,提供讓客戶有感的服務,也讓公司的業務,保持穩定的成長動能。
「臺灣中小企業在進行反傾銷官司訴訟上仍處弱勢,希望未來有機會與政府機關合作,藉由自己的學術研究,加深公司專業能量的曝光度,協助更多臺灣中小企業,打贏更多國際反傾銷訴訟官司的硬仗。」
#立勳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甘逸偉負責人的創業故事
https://reurl.cc/rxEM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