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生活】
沒想到以獨裁專制聞名的習近平,背後還有這不為人知的一面…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
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習近平 #毛澤東 #薄熙來 #胡錦濤 #江澤民 #鄧小平 #習仲勳 #中國共產黨 #反腐打貪 #文化大革命 #習核心 #十九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Lew Mon-hung劉夢熊,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8年11月8日是上山下鄉運動五十週年。 整整五十年前,毛澤東發出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於是,我和全中國數千萬老三屆的中學畢業生一樣,離鄉背井,下放到農村。 所謂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其實是十分荒謬的。因為當時農村的貧下中農大多都是沒有文化、沒有受過教...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的推薦目錄: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回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迴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1976
--
◎作者簡介
北島(本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中國朦朧派詩人,出生於北平市。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於八〇年代旅居、創作、教學、譯介於歐美各地二十多年。獲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金花環獎等多個獎項,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北島也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現為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出版多部詩集與散文,包含《生活》、《陌生的海灘》、《北島詩選》、《在天涯》、《午夜歌手》等。
--
◎小編Y:〈時代與他們的眼球〉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要「真正」地談一談這首詩,似乎就要先暫時擱置北島在《回答》裡反覆出現的那些高音調、隆隆作響的巨大意象,回顧一下北島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早年。儘管作者不必然要與詩作綁在一起,但是作為「那一代人」而言,他的青春和語言,幾乎是緊緊捲著整個近代中國史的暴風雨這樣飄盪過來的。一九四九年八月,當時還沒有成為北島的趙振開出生。也就是同一年,中國近代史也正式展開了新一頁:新政權被賦予了名字。一九四九年十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那幾乎就等同宣告,時代必然會巨大的輾過個人,或者碾碎個人。
再次回到北島:趙振開生於北京知識份子家庭,讀的學校是北京四中,四中便是當時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理所當然地,北島自然也和那時大部分的學生一樣,成為了紅衛兵。北京四中曾經是北京乃至全中國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北島反感紅衛兵的派系與鬥爭,但無論如何,激昂的口號與「文化」串連,還是深深膨脹起一個二十多歲年輕人心中的理想主義。儘管那注定要迎來破滅。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開展了全國範圍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因此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得前往農村。作為「老三屆」之一的北島,在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令之下,他用了十一年(1969-1980)的時間,作為一名工人接受了再教育。在半封閉的孤獨狀態裡,北島開始有意識地寫起現代詩,接觸到北京的地下讀書運動,並在1978年時與芒克、多多等人創辦起《今天》文學雜誌。最後這個被查禁的刊物,成為歷史上朦朧詩派的匯集地。更後設的說:也許那一代緊緊被時代抓死的人,才能為時代寫出這樣的寓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作為朦朧詩派的鼻祖,北島在〈回答〉一詩中所展現的腔調,反而可以說很不朦朧,而是帶有十足革命、理想而抒情的。儘管每一節都很平均地保持四行的穩定節奏,但整體情感仍然是不斷往上堆疊。我們可以看到,敘事者直面「死者彎曲的倒影」對世界發出明確的質疑與挑戰,甚至不惜如此聲張:「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在第五節的「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北島連續拋出兩個極大意象(海洋決提與陸地上升)建構畫面,但〈回答〉並沒有流於單薄乏味的說教,而巧妙地串起敘事者既抒情又充滿決心的狀態:讓苦水注入「我」,讓「人類」再次選擇峰頂。如果要在革命現場以一首詩來「回應」些什麼的話,那或許必然得是〈回答〉吧。
另,這首詩還有一個與詩作相關的趣事:除了遠近馳名的這首名作〈回答〉之外,北島也寫過另一個幾乎沒有公開發表、收錄詩選的前身之作〈告訴你吧,世界〉(1973),其實也很值得愛好者留意異同之處。相關的論述與對比,可以在嶺南大學的碩士生馬世豪〈中文寫作與世界詩歌:北島詩歌研究〉(2009)中讀到論者更嚴謹的分析與對比。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公開亮相的〈回答〉少了在〈告訴你吧,世界〉末二行的:「我會說:我不想殺人/請記住:但我有刀柄」中呈現的消沈、協商、不得不的抵抗,取而代之的是最後一節有了巨大的擴張。北島以一種更宏大的樂觀召喚社會,並且將「1976」這個年代刻意標立出來。1976 年是〈回答〉一詩公開發表的那一年,也是文革結束,中國即將邁入一個新階段的時期: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1976」
轉機與星斗反覆變動,歷史也是。新的口號久了,終究也會蒙上另一種質疑與反詰的灰。再度凝視這些象形文字時,長期旅居海外的北島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在散文《死亡之書》(2004)的訪談裡他自述:「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輩子的事。」但作為遊歷者與詩人,說明最珍愛且始終帶著的東西,北島仍給出了如是回答:「中文。這是唯一不能丟的行李。」
帶著這唯一的行李,詩仍然在時代與象形文字之間朦朧迷走。
--
參考資料:
北島,《午夜歌手》(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北島,《失敗之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成令方,〈訪北島〉《聯合文學》第40期(1988年3月),頁103-108。
馬世豪,《中文寫作與世界詩歌 : 北島詩歌研究》(香港: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檢自 http://dx.doi.org/10.14793/chi_etd.4
小編Y其他文章可見medium:
https://pse.is/3f52zb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朦朧派 #今天 #回答 #北島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5.html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動;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
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築,
突然一陣劇烈的抖動。
我雙眼吃驚地望著窗外,
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
我的心驟然一陣疼痛,一定是
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
這時,我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
風箏的線繩就在媽媽手中。
線繩繃得太緊了,就要扯斷了,
我不得不把頭探出車廂的窗櫺。
直到這時,直到這時候,
我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
——一陣陣告別的聲浪,
就要捲走車站;
北京在我的腳下,
已經緩緩地移動。
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
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
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
永遠記著我,媽媽啊,北京!
終於抓住了什麼東西,
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
因為這是我的北京,
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
◎作者簡介
食指,中國詩人。本名郭路生(1948— ),山東魚台人。朦朧詩代表人物,被當代詩壇譽為「朦朧詩鼻祖」。出版的詩集有《相信未來》(1988)、《食指黑大春現代抒情詩合集》(1993)、《詩探索金庫·食指卷》(1998)等。
-
◎小編柄富賞析
被推為朦朧派先聲,也是地下詩歌的開路者食指於1968年寫下了這首〈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還有另一首名作〈相信未來〉。1968年是中國文化大革命開始的第三年,依照當時毛澤東「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這樣的指示,66、67、68年的中學畢業生都必須上山下鄉,食指正是在1968年下鄉的隊伍之中,離開北京要前往山西農村的路上,寫下了這首詩。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切片於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時間點,然而細節地點出四點零八分,正是詩人當時想記住身邊所有情節、所有場景與人的變化移動,如此的寫照作為開頭,暗示某種大變動就要來臨。在前兩段只有質樸簡單的譬喻與場景的白描,「一片手的海洋翻動」比喻告別時群眾揮動雙手的樣子,「一聲雄偉的汽笛長鳴」則白描地顯示地點,在火車即將開動的月台。第二段則更是純情節的白描,甚至已經有些近於散化,「突然」與「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情」這類的散文語言在詩中顯得踉蹌,而幾乎要失去新詩的節奏把握能力。
然而第三段食指旋即回到一個自持的詩人狀態,一二行使用回行技術重新操持詩的步伐,第一個有詩意、有發展性的句子推波而出:詩人心的一陣疼痛「一定是/媽媽綴釦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將前面兩段喧嘩鼓譟的聲景,拉回詩人沉默的精神,這專注感受著情緒的痛,痛來自哪裡?食指說是媽媽的針線穿透了心胸,並接續著針線,他寫自己的心「變成了一隻風箏/風箏的線繩就在母親的手中」。這種寫法是詩的有機,食指動用聯想,如何由母親的針線到風箏,風箏才像是要飛,畫面又回到母親的手中。如此畫面的迴環往復與意義的結合絲絲入扣,非常精準而且耐讀。這段我認為最能看出食指的才華,第二段的笨拙就像是有意為之的藏鋒。
心像風箏,線在母親的手中,食指還可以繼續寫。「線繩繃得太緊,就要扯斷了」因為風箏注定是要飛的,下一個疼痛就在心離母親越來越遠時。詩人又回到散文的質地寫後面三行,他把頭探出火車的窗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一陣陣告別的聲浪,/就要捲走車站;/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緩緩地移動。」但並不是北京在移動,而是自己在移動。詩人如同不諳科學的初民,看見太陽起落而以為她正繞著我們。這種龐大的錯覺正如同詩人與此刻他的北京。
詩人的情緒來到了最高峰,線最繃緊的時刻,他真的要離開母親,離開北京了。到了這裡,詩的技巧已經暫時可以放下(但這依然是一種技巧),以詩人直接的呼告接力。「我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他的衣領」,如果捨不得告別的對象是一個人,可以抓緊對方的手,或者相互擁抱,但當告別的對象是一個地方時,這種難以體膚表情的告別,只會讓人更無力。所以詩人寫「然後對她大聲地叫喊:/永遠記得我,媽媽啊,北京!」在這情緒的峰頂尤其適合這樣的表達與呼告,作為讀者讀到這裡,耳膜和心都在震動。
最後一段作為餘緒,詩人繼續他永遠無法滿足的道別,他必須抓住什麼,也許是誰的手,但「管他是誰的手,不能鬆,/因為這是我的北京,」兩行之間似乎沒有邏輯的關連,卻是情緒走到山窮水盡處,就處處為路,身邊同樣是離開北京的人,我們眼中同樣望著北京,這種告別的疼痛就允許我們抓緊身邊的陌生人。「這是我的最後的北京」可以說是最悲觀的告別,這種與上一句大致相同只加上幾個字的寫法,可以營造出一種默念式而拉長的音響效果,加深餘韻。當時上山下鄉的學生們,確實也無法篤定能不能再見北京,也許如此,這就是最後的北京。
讀食指的詩,能夠有感他寫詩的質樸誠懇,他並不誇大某種集體的民族情緒,而是回歸自身去寫最個人出發的遺憾與痛苦,越是個人的也越是普遍的,這特別是後來朦朧詩今天派的精神。這首詩後來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中國讀詩的知識青年手中傳遞,引起轟動,為何多多說「郭路生是我們一個小小的傳統」,為何江河說食指是「我們的首長」,讀完這首詩就能了解食指的可貴。
這幾天我們接著要讀朦朧詩人中最富盛名的北島,他的代表作〈回答〉,〈回答〉的精神與題材其實就發展自食指的〈相信未來〉(柏樺語),每詩也曾經賞析過〈相信未來〉這首詩,大家可以在讀北島之前再去讀一下<3
-
延伸閱讀與參考資料:
01食指〈相信未來〉https://www.facebook.com/cendalirit/posts/2680884921935726
02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朦朧詩 #地下詩歌 #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中國當代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4.html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Lew Mon-hung劉夢熊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年11月8日是上山下鄉運動五十週年。
整整五十年前,毛澤東發出最高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於是,我和全中國數千萬老三屆的中學畢業生一樣,離鄉背井,下放到農村。
所謂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其實是十分荒謬的。因為當時農村的貧下中農大多都是沒有文化、沒有受過教育的。他們的素質、見識、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完全沒有資格去教育初中和高中的畢業生。很多愚昧、保守、迷信、落後的東西都在他們身上存在。
為什麼要上山下鄉呢?1966年毛澤東發動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以革命壓下生產,弄得不少工廠停工,很多企業處於停產狀態,無法吸收連續三年的中學畢業生。於是毛澤東便想了一個主意,就是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實際上是把城市未能吸收的勞動力卸到農村。
在1968年到1973年五年的上山下鄉歲月中,我曾經在洪水衝崩了堤壩的時候,奮不顧身跳進缺口,用身體擋住了洶洶的洪水,爭取時間讓戰友拿沙包和泥頭把缺口堵住;也試過戰天鬥地,參與十萬人會戰東江水利引淡工程,被評為標兵中的標兵。不過,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聽到領導說:「對阿劉只可以利用,不可以信用,更不能重用,因為他爸爸是個摘帽右派!」
我由希望變成失望,由失望變成絕望,最後投奔自由,經過六日六夜的荒山野嶺,九個小時的驚濤駭浪,一條泳褲來到了香港,開始了人生的新征途。
回顧五十年前的上山下鄉,可以說是往事不堪回首。我們一定要警鐘長鳴,記住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所說的,中國要警惕右,主要防止「左」,不可以讓文革再現,中國人民不可以走回頭路、吃二遍苦。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上山下鄉的地方,鮮為人知的知青小鎮 的推薦與評價
【廣西】 知青 小鎮,歷史的記憶,上山下鄉的地方。Paypal支持連結https://paypal.me/761009?country.x=C2&locale.x=zh_XC. ... <看更多>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訊報- 論知青上山下鄉的物件、目的和過程(上) 特稿□ 劉一流... 的推薦與評價
他們的文化程度、職業追求和個人理想都和後來的城市知識青年截然不同。 (2)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別于知識份子"到農村去工作" 。 1955年,毛澤東寫 ... ... <看更多>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在 [新聞] 「上山下鄉」好?老知青痛批用心險惡「為文革招魂」 的推薦與評價
https://bit.ly/3931Fye
2021年1月4日19:48 葉兵
華盛頓—
繼中國共青團中央2019年所謂「深入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被指試圖搞「新的上山
下鄉運動」之後,北京一家官辦機構上月發表文章,高調讚頌毛澤東提倡的知識青年上山
下鄉,宣揚那場運動造就了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一些當年曾下鄉務農的老知青指出,
那場強制性的知青下鄉運動是毛澤東錯誤發動文革的十年浩劫當中的一場反人類災難,對
此中共早有定論,如今當局為知青下鄉運動翻案,目的是為文革張目、招魂,並通過重塑
毛的光輝形象,來加強其執政合法性。也有評論認為,在文革和知青下鄉問題上開歷史倒
車,將注定失敗。
12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中國歷史研究院發表了這篇引起熱議的文章,題為《腳
踏實地青春無悔!知青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文章寫道:52年前的今天,《
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
有必要。」 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文章說,半個多世紀後可以
清楚地看到,「上山下鄉」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偉大壯舉。文章稱,一段時間以來,也出現
了一些否定「上山下鄉」運動的觀點。諸如「知青」是「被毀掉的一代」、「上山下鄉」
是「受迫害」等。成立於2019年的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文章把上述觀點說成「錯誤言論」,
並稱這些言論「醉翁之意不在酒」,實際上是企圖藉此否定新中國的奮鬥歷程。
中國官方頂尖研究機構的這篇文章引發熱議之後,很快被刪除,但在一些毛左網站獲得轉
載。
下鄉運動造就領袖人才?
這篇圖文並茂、洋洋灑灑四千多字的文章除了突出宣揚毛澤東推動知青下鄉運動的所謂戰
略意義,還著重強調了當年上山下鄉的一大批知青正在中國黨和國家各級領導崗位上何經
濟社會生活中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進一步指出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共18大七常委中
有四人曾上山下鄉。
2019年成立的中國歷史研究院推出的這篇文章聲稱當年的知青下鄉運動推動了社會進步,
並以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例子來證明知青下鄉成功培養了人才,引起了一些老知青和網評人
的如潮惡評、譏諷和非議。
博客作者高山之鷹寫道:「對於那些後來成為棟樑之才的人來說,也並非農村的經歷成就
了他們。要知道那些英美日韓等發達國家,沒有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照樣在各個領域取得
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該博客指出,「說這話的人站著說話不腰疼!每個人都不傻,不要低估了他人的智商!」
人生哲理論著《幸福商數》的作者王平1971年下鄉到一個五七青年農場,尼克松訪華後開
始偷聽美國之音學英語,1977年參加競爭激烈的高考,考入河南大學英語專業。
他對美國之音表示,習近平等領導人能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上大學,後來仕途順當,而廣
大下鄉知青沒有這樣幸運。
「李克強是77屆大學生,不一樣。」王平說,「其他的工農兵學員上大學什麼的,包括習
近平,在農村呆了很久。但是習近平的情況(特殊),他父親習仲勳在陝北的影響力非常
之大,所以對他後來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大家都知道那是習仲勳的兒子嘛。很快入黨當
基層幹部,後來順利地推薦上清華大學。這哪是一般老百姓其他人能想像的事情呢?」
青春無悔?浪費青春?
現在美國洛杉磯的退休科學家馬軻(化名)是當年從城裡到江蘇農村的「老三屆」中學畢
業生。他認為,上山下鄉運動造成了人才斷層。他還直言,知青下鄉接受再教育,而當地
的實際情況卻相反,怎麼可能讓文化落後的人來教育文化比較先進的人呢?
馬軻認為這篇紀念毛澤東關於知青下鄉的最高指示宣傳「青春無悔」的文章是「胡說八道
」。
馬軻對美國之音指出,除了少數人後來有所作為,當年的絕大多數下鄉知青由於中斷了正
規學校的教育而最終成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我們只是說我們浪費了青春,這七、八年的時間在鄉下,完全是浪費,」他說。「沒出
什麼人才。除了後來上學的有一點出息,沒幾個。大部分沒出息。再怎麼說,怎麼修補,
騙騙後代小輩,那是可以的。我們這代人不相信這一套。我們知青群也有專門講正面的,
但是極少。」
這位南加州知青協會會員表示,對於如何評價知青下鄉運動,老知青當中也有不同聲音,
但是認為下鄉運動好的是極少數,他們多是掌握了話語權的權勢人物。
在美國的獨立時評人魯難也是一名老知青,1970年代在河南一個地方的知青農場乾了五年
。1978年,他參加高考考取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
魯難對美國之音表示,驅趕兩千萬城市青年到農村,無疑是毛澤東最主要的滔天罪行之一
,1968起逐漸達到高峰並形成固定模式。
他寫道,每年知青下鄉離家之際,每個城市的火車站都人山人海,愁雲慘淡,骨肉分離的
哭聲連天。
1969年,來自北京的莉莉乘坐火車、汽車和渡船,還有拖拉機,顛簸了一個星期到達雲南
西雙版納中緬邊境準軍事化的農墾水利兵團。她對美國之音回憶道,兵團接待人員講的是
建設熱帶風光的美麗邊疆,可是一到目的地,16歲的她和一同下鄉的其他北京青年和上海
青年都驚呆了。
「知道橄欖壩嗎?有孔雀,西雙版納的明珠,什麼什麼的。說得特別好。到了以後,都傻
了。什麼都沒有。這荒涼勁兒,就別提啦。」
關注中國當代歷史問題的王平說,「什麼培養無產階級接班人?反正基本事實是,我們這
些人1500萬也好,2000萬也好,我們損失的是最美好的青春歲月,應該在教室裡,在課堂
上接受教育的十年時間。」
知青下鄉被指「變相勞改」
獨立時評人魯難回憶道,當時百業凋敝,工廠無工可開,物資極度缺乏,城市根本不能提
供就業機會。
魯難指出,罷課鬧革命,為毛澤東打倒政敵的學生又被復課鬧革命的口號集中到學校後,
文革中停課的數屆中小學生同時畢業。由於無法安排就業,任由這些經過文革動亂的紅衛
兵在城市無業遊蕩,勢必會對剛剛從奪權、武鬥中短暫喘息的中共當局造成新的威脅。在
此背景下,經濟瀕於崩潰,無力管理城市的中共政權把城市青年分散流放到鄉下、邊遠地
區讓他們自生自滅。
據公開資料,毛澤東文革期間的親密戰友林彪之子林立果1971年寫的《「571工程」紀要
》稱: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等於變相勞改。這一說法公佈後,得到了廣大下鄉知青的
共鳴。
當年被分配雲南景洪軍墾農場水利兵團連隊當戰士的莉莉說,「對我來說,就是勞改。」
莉莉的父親是一位歷史學教授,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當時正在挨批鬥。
莉莉本人因為被追查到曾私下議論朋友透露的林彪913事件而遭連隊開會批鬥,罪名是洩
露國家機密。
莉莉回憶道,天天「早請示晚匯報」,早六點起床,晚八點收工,晚飯後還有政治學習,
她所在的兵團連隊女生在搶修水壩過程中和艱苦的勞動環境中幾乎都患上了婦科疾病。
她說,「在水里泡一兩個鐘頭、四五個鐘頭。那是冬天。我早晨剛來例假,也不敢說不去
呀!不去,那領導還不得說,你們北京上海來的小姐驕嬌二氣。去了,你想想能不做下病
嗎?」
眾多女知青淪為權力獵物
親歷那場運動的魯難對沒有生活經驗和勞動技能的知青深表同情。他說,離家的知青們經
歷了精神徬徨失措、艱難無著的生活,還有不少女知青被強姦,以至於成當時的一個熱點
社會問題,是一千多萬個骨肉分離的家庭永遠的痛。
據官方文件披露,在強制性的上山下鄉運動持續的10多年間,大批女知青遭受單位領導或
地方當權者姦污。有分析指出,當時大部分受侮辱女知青不願吐露內情,那些被姦污後而
上大學、入黨、提干的女知青更不會講出實情。
當年從北京到內蒙草原成為兵團戰士的張麗娜對美國之音表示,有許多兵團青年女戰士不
得不以出賣自己的身體來換取一張回城的通行證。
「最後像我們這種兵團就知青很多都是爭著搶著回來,」張麗娜回憶說,「然後女生不惜
犧牲自己的……出賣身體。但是現在很多人也不會站出來,也不會說。所以我覺得有些現
象,這種狀態,如果不能說得很清楚的話,大家總是在模糊了。」
到雲南參加軍墾的莉莉告訴美國之音,她所在兵團的營長是現役軍人,也因曾對其手下的
女知青性侵犯罪被查處。
莉莉在雲南兵團勞動近四年後回北京探親,之後逾期不歸留在家中自學英語,1980年代考
上北京外國語學院夜大學。
她表示,當年的戰友們差不多都回城了,現在偶爾有人還會回去看看,而她不想再回到從
前下鄉的那個叫作西雙版納的地方了。
分析人士:重提知青下鄉是為文革翻案
原河南老知青魯難認為,中國歷史研究院的文章吹捧毛澤東的上山下鄉政策,是為文革招
魂,從而使習近平重走毛的路線更加順理成章,增加其執政合法性。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歷史研究院這篇推崇毛澤東號令千萬知青上山下鄉的文章隻字未提導
致無數家庭和生命之毀滅的文革,「再教育」一詞只提了一次。
關注中國當代歷史的王平認為,毛澤東拋出「階級鬥爭」理論,發動文革是一場「胡鬧」
,目的是為了掩蓋大饑荒餓死至少3600萬農民的事實和打倒對其權力構成威脅的黨內二號
人物劉少奇。這位研究歷史的老知青指出,研究包括上山下鄉運動在內的文革期間種種事
件,都離不開文革十年浩劫這個定案。他說,有人想溫水煮青蛙式的翻文革的案,包括無
限崇拜領袖等等,注定要失敗,「將成為世界文明史上一堆臭不可聞的奇葩垃圾」。
官媒宣揚民間反彈
中共黨媒人民網的中國共產黨新聞欄目之下,有篇關於「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熱潮掀起」的
重大事件記載稱:「1968年12月22日,廣大革命群眾敲鑼打鼓,集會遊行;各級革委會立
即制訂落實措施;大批知識青年興高采烈地奔赴農村。」
這篇短文描述了當年毛澤東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的最高指示之後的社會反應,其宣傳基調與中國歷史研究院那篇已經刪掉的歌頌文章可
以說異曲同工。
不過,看來當前中國民間的輿論對上述官方頌揚和宣傳並不買帳。
博客作者高山之鷹在其文章中懟道:「不要再在他人傷口上撒鹽了。 不要再去消費他人
的苦難。每個人的青春都很短暫,誰不想瀟瀟灑灑地活著?別拿他人的青春不當乾糧!」
近日,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的針對當局宣傳的一些譏諷說法:要動員打疫苗請首長先打,
要動員下鄉請公主先下。
一網名為「鈞天」的博主把上山下鄉稱為「瞎折騰的一場政治騙局」。該博主7個月前就
指出,「上山下鄉運動留給一代知青(在多數情況下,還包括他們的父母和子女)的精神和
肉體的創傷也許永遠不會痊癒。」
--
楊柳蒹葭覆水濱,徘徊南望倚闌頻;年光似鳥翩翩過,世事如棋局局新。
嵐積遠山秋氣象,月生高閣夜精神;驚飛一陣鳧鷲起,蓬葉舟中把釣人。
【宋】釋志文《西閣・在孤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0.48.176.252 (馬來西亞)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rossStrait/M.1609770216.A.F46.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