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回顧 台北文山區的「萬芳」和歌手萬芳有什麼關係?
恭喜 萬芳 獲得評審團大獎;想到或許可以回顧一下這篇。
---------------------------------
你可能知道,全台灣縣市中只有台北市的各區底下有個「次分區」的行政區劃分方式,也可能知道文山區下共有五個次分區:景美、興隆、萬芳、木柵與二格山。
次分區基本上是由各行政區中,歷史背景相似或是距離相近的鄰里所集合起來的。
其中萬芳次分區中有數個知名地標:捷運萬芳社區站與木柵垃圾焚化廠、博嘉運動公園。
不過,萬芳的由來究竟是什麼呢?跟回憶過去痛苦的相思忘不了的歌手萬芳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答案是:一點關係也沒有!
萬芳的地名由來,事實上是源自於昔日的兩個礦場:萬隆礦場及芳川(朝日)礦場。從兩個礦場當中各取了一個字,於是變成了現在的地名:萬芳,並連帶產生一系列的相關的地名。
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下,當初礦坑的痕跡大多已經隱沒在荒煙漫草中,但文山區曾經生產煤礦!
文山區的煤礦大多分布在興隆路兩側及景美溪河岸,從日治時期便開始開採,因為私人採煤獲利頗豐,因此煤礦有「黑金」之稱。
日治時期的主要礦坑有:文山碳坑、十五份碳坑、景尾碳坑、重興碳坑。
大正 8 年 (1919),日本人在此處成立台北鐵道株式會社,為了便於將深坑與石碇一帶的礦產與物資往外運輸,隨後便鋪設了景美到石碇間的輕便鐵道──石碇線;之後又於大正 10 年 (1921) 興建了長 10.4 公里的萬華-新店鐵路(簡稱萬新鐵路)。
起點為萬華,行經螢橋、水源地、公館、十五份、景尾、大坪林,最後抵達終點站新店;為了煤礦的運輸,後來台北鐵道株式會社又增設十五份支線。兩條輕便車路線讓文山一帶的礦產得以運送至萬新鐵路沿線(十五分站及景美站)的儲煤場,再轉由萬新鐵路自台北郊區運送至台北的核心地帶。
上圖中左側紅線的即為昔日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於的連接萬華與新店的萬新鐵路;中靠近上方的綠色線條即為輕便車十五分線,下方的綠線則是連接了景美與石碇的石碇線。
到了戰後,由於工業發展對於煤的需求,文山地區開採煤礦的熱潮並未消退,此時仍有許多礦坑持續開採,其中也包含了前面提到萬芳地名由來的萬隆煤礦和芳川煤礦。
1946 年,萬隆煤礦開採。(一說為 1952 年開採),不久後的 1949 年陳村頭與陳其志合夥成立了芳川鑛業社,並開始開採芳川煤礦。
台灣煤礦產量在 1960 年代左右達到高峰,但隨著能源的使用逐漸轉移到石油化學燃料,加上臺灣產煤的成本過高,無力和品質高價格低的進口煤抗衡,因此造成了煤礦業的沒落。
1972 年,臺北市政府開始規劃在木柵140高地建設山坡地開發示範社區;兩年後萬隆礦場停止開採。到了1978 年,台北市政府開始進行區段徵收,徵收民地用來興建萬芳社區,並在 1984 年完成社區的興建。
另一邊的芳川煤礦在1984 年遇到六三水災後,由於豪雨的沖刷以及臺灣對煤的需求減少而歇業,最後在 1997 年封礦廢坑。
在文山地區產煤極盛時期,當地首屈一指的大礦坑,芳川礦坑每天有高達 500 名礦工開採煤礦。然而,隨著煤礦黃金時代的過去,昔日的開採的光景只能永遠留在當地耆老的腦海中,對現在的我們是很難想像的了。
雖然文山區產煤的時代已經結束,昔日礦廠的遺跡或已被植物覆蓋,或已建起一棟棟大樓;不過地名萬芳的留下,還是讓我們有蛛絲馬跡去認識曾經繁榮一時的文山煤礦業。
石油化學工業十大建設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韓晶片競爭,再贏韓國下個10年?】
手機、電腦、汽車或軍事設備必備的晶片💿,
不僅是生活必需品,更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晶片產業已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
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約4,260億美金,
需求量僅次於石油,半導體也被認為正逐步取代石油的戰略地位。
台灣半導體產值及能力與韓國在伯仲之間(全球產值台佔19.7%,韓佔15.9%),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的資料,
全球 80% 的晶片產能目前位於東亞(台韓),凡是任何想要發展數位產業的國家,
都勢必得和台灣、南韓購買晶片。
經濟學人稱台韓晶片產能是21世紀的「荷莫茲海峽」(能源咽喉),
彭博則認為台韓半導體業堪比OPEC。
➢領先全球的台灣晶片代工
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地位,
主要來自於台積電,台灣的晶片代工業者去年營收占全球同產業63%,
(南韓18%,其他13%,中國大陸6%)
其中台積電就佔54%,更重要的是,
台積電所生產的晶片,
都是使用在最先進的科技產品上🏆。
台積電在去年為全球首家量產5奈米晶片公司(目前只有台積電、三星有能力生產5奈米晶片),
👉3奈米晶片預計今年下半年試場,明年進入量產,
👉2奈米晶片也預估在2023年進行風險試產。
台積電榮譽董事長張忠謀,認為台積電成功,台灣人才佔有很重要因素。
晶片代工之外,封測全球市占率超過30%,同樣位居世界第一 ,
IC設計則佔21.7%位居第二。
➢韓國晶片代工全力衝刺中
韓國除了有全球領先的記憶體產業外,
也有全球第二的晶片代工。
在今年韓國最大的晶片代工三星集團衝刺晶圓代工部門,
南韓平澤新擴建的5奈米廠6月新增產能,
並在6月底宣布3奈米晶片試產成功,
稱要再10年內超越台積電,
👊誓言在2030年成為系統半導體龍頭,
三星原先試產計畫和台積電一致,
但近期動作頻頻,除了提早試產外,
並擴充先進製程5奈米產能計畫,
宣布將加碼投資邏輯晶片事業171兆韓元,
看得出三星集團欲在晶片代工產業發展的野心,#業界高度關注三星及台積電兩強競爭態勢。
➢韓國政府K-半導體戰略,
欲建全球最大半導體基地🧭
美國與中國科技貿易對立下,
韓國政府也意識到半導體競爭已從企業間轉變為國家間競爭,因此認為有必要官民合作一同因應,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今年5月,
文在寅美國拜登會面,晶片換疫苗,
強化美韓在半導體產業方面的合作。
也在5月韓國政府公布「K-半導體戰略」,內容包括要在未來10年韓國政府將投資 #510兆約韓元(12.6兆台幣),
將挹注給三星及SK海力士等153家企業。
目標2030建設韓國為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半導體供應鏈生產基地。
韓國政府全面支援半導體產業發展,
除了鉅額投資外,還包括供租稅減免、擴大金融和基礎設施等支援,
具體措施包括:
✅企業研發投資可扣抵稅率提高至50%。
✅提供特別資金支援設備投資
✅放寬處理化學物資的法規
✅制訂「半導體特別法」
✅10年培育3萬6000名專業人才
韓國的K-半導體戰略,要由西側的七大城市連結至東側的五大城市,形成K字型地帶,要發展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生產基地」;在強化基礎設施中包含水電、法規及財稅的保障,要轉變韓國為「適合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國家」。
➢台灣應將半導體提升至國家戰略,
正視缺電、缺水及缺才問題📣
雖然台灣與韓國相比,
在半導體上有較完整的產業鏈,
但國際半導體產業由原本專業分工模式轉變為各國自建晶片製造產業,對以專業代工為主的台灣半導體產業,將面臨新的競爭。
但面對國際來勢洶洶的挑戰台灣一刻也不能鬆懈🥺,台灣在半導體發展的隱憂包括:缺水、缺電及缺才等問題。
#缺水
半導體產業需要大量的水電,水電能源供應不穩定,也足以威脅產業發展,
亦突顯台灣關鍵基礎建的脆弱🚧。
今年逢73年以來最大的乾旱,
中部地區實施長達61天「供5停2」限水,
雖然尚未影響半導體產業,但在極端氣候影響下,未來也可能發生更嚴重情況🤦,而蔡政府的因應做為竟是開放科學園區鑿井。
#缺電
在電力方面,五月無預警跳電,兩次分區限電,都暴露嚴重的電力供給問題🔌。2025年蔡政府的非核家園時間迫近,政府規劃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20%,目前再生能源只占5.8%,進度嚴重落後,而蔡政府的做法竟是砍樹種電。
#缺才
除了關鍵基礎建設之外,
「缺才」是最嚴重、最棘手的問題。
現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認為,台灣半導體業最大問題是缺才,而問題的根源在每年研究經費不足,導致願意在此領域深入研究的教授數量不足,相關研究也不夠。另外隨著台灣少子化,理工畢業生年年減少,人才缺口大擴大,再加上AI、軟體領域發展以及國際晶片自主風潮的搶才,更使半導體業人才缺口雪上加霜。若欲維持台灣目前的半導體產業榮景,如何穩定提供高端研發及晶片設計領域的人才投入是當務之急。目前經濟部推動的「埃米計畫」預計未來每年能新增1萬半導體人才,僅勉強補足產業缺口,但人才培育需要時間,且過國內起薪普遍低於競爭國家,以及少子化影響,是否能真能提供預期的畢業生進入產業,仍值得關注。目前看到最積極的作為,就是下架人力銀行中國大陸職缺。
我們看到韓國政府傾國家之力,
奮力協助辦導體產業,
韓國總統直接肩負起談判的責任,
積極的布局半導體產業的海外設廠。
台灣雖然在半導體有領先的基礎,但是在棘手的缺水、缺電及缺才問題上,都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方。在政策規劃上,各部會雖然都有協助半導體發展的相關計畫 ( 散落於科技部、科技會報、國發會、經濟部、教育部 ) ,但缺乏整合個自為政,看不出整體戰略。而政府半導體產業投資上與競爭對手相比,九牛一毛‼️
(韓「K-半導體戰略」:10年12.6兆台幣;台「埃米計畫」:5年63億台幣)。
台灣雖有很爭氣的企業,卻無強而有力的政府作為後盾,但面對全球以國家戰略半導體產業,傾國家之力推動半導體發展,台灣不應讓企業在國際上自行作戰。因此我要呼籲我們的政府,應盡速將半導體產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一環,盤點各部會資源提出技術、產業、人才、資金整合的政策戰略規劃方案,並且增加半導體產業的資源投入,讓台灣可以再贏韓國下一個十年。
#科技力就是國力
#半導體是戰略產業
#穩定水電供應是產業發展基本需求
#決不讓韓國超車
#再贏韓國10年
石油化學工業十大建設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理想燃料之爭:中美日歐逐鹿氫能(04/26/2021 NIKKEI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版)
脫碳經濟
氫能被期待成為脫碳化時代的「理想燃料」。要像石油産品一樣在全世界得到使用,構建供應鏈十分重要。供應鏈指的是大規模商品流通的過程,包括「製造」、「運輸和儲存」、「銷售」和「使用」4個階段。以美國、歐洲、中國以及日本等4個地區為中心,擴大和加強氫能供應鏈的行動已經開始。
「製造」領域的世界3強為美國空氣化工産品有限公司(Air Products and Chemicals,Inc. )、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和德國林德公司(LindeGroup),均為工業燃氣的大型企業,將氫能視為增長領域,對拓展海外市場也持積極態度。中國企業緊隨3強之後。東華能源(江蘇省)利用丙烷氣體製氫,美錦能源(山西省)是將煤炭加工為煤氣來製氫。
氫能根據製造過程大體分為3種。在利用天然氣等化石燃料製取的氫氣中,將製造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放入大氣中的,稱為「灰氫」。如果回收和儲藏二氧化碳,稱為「藍氫」,利用再生能源釋放的電力分解水來製造的是「綠氫」。按綠氫、藍氫和灰氫的順序,排在前面的更加環保,生産成本也更高。
3強和中國企業等眾多氫能相關企業描繪的前景是,首先利用灰氫和藍氫增加氫能的需求,在開闢市場的同時推進技術開發。
綠氫的開發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技術上領先的很多日本企業都參與其中。
旭化成工程針對福島縣浪江町的氫相關設施,開發了世界最大規模的製造設備。日立造船和東芝能源系統也在增強現有設備。在歐洲企業中,德國西門子能源和挪威的Nel ASA等正在推進設備的大型化。英國ITM Power PLC與住友商事合作,將攜手開拓市場。
從生産基地「運輸和存儲」也需要技術。氫氣是很輕的氣體,一次能運輸的數量較少。為了便於儲藏要進行液化,必須長時間維持零下253度的狀態。
川崎重工業開發了從澳大利亞向日本運輸氫氣的全球第一艘液化氫運輸船。力爭到2030年實現大型化和商用化。千代田化工建設開發的液化運輸技術是利用氫氣與甲苯發生化學反應,從而産生液體「甲基環己烷(Methylcyclohexane,MCH)」。氫氣加工為甲基環己烷,能使用現有的油罐和油輪運輸,安全性也很高。
運來的氫能將交給「銷售」企業。銷售場所的代表是加氫站。著眼於以氫能為動力源的燃料電池車(FCV)的普及,建設加氫站的趨勢在國內外擴大。日本ENEOS控股截至2020年10月擁有44個加氫站。岩谷産業將在2020年度末之前運營約50個。
韓國SK集團斥資1.6萬億韓元收購了氫能相關企業美國普拉格能源(PLUGPower)的9.9%股權。普拉格能源成立於1997年,具有構建氫燃料供應鏈方面的技術和經驗。SK集團將獲取這些經驗,在2025年之前建設100個加氫站。
「使用」的一方主要是燃料電池車。氫氣和氧氣互相反應産生電力,驅動汽車行駛,排放的只有水。
豐田走在燃料電池車技術的前列。2014年推出了世界首款燃料電池車「未來」(MIRAI)。本田2016年推出了「CLARITY FUEL CELL」。在歐美和中國企業專注於純電動汽車(EV)的背景下,日本企業將在實用化方面領先一步。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zh.cn.nikkei.com/industry/ienvironment/44522-2021-04-26-05-00-5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