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 #新冠肥胖😱,在家運動了嗎?!】
台灣三級警戒進入下半場,連著幾天確診案例跟死亡案例減少,相信大家的焦慮跟不安可以稍稍放下。注意力回到自身,今天要來關心一下,疫情之中個人的 #體態 健康。
👉宅在家易染「新冠肺炎肥胖症」😱!
根據美國研究顯示,在COVID-19疫情中,有高達42%的美國人在疫情期間 #發福了,而發福的平均數字,更高達 😅13公斤(這也太~😱!)在美食王國台灣,雖然疫情下無法內用,但我看到外送的機車滿滿地在各大美食店前待命!鴨肉飯、雞排攤、飲料店、魷魚焿、燒臘店甚至是速食店,馬路上車潮人流轉換成為外送機車,已經成為疫情之下的新風景。缺乏動態活動、待在家只能吃的狀況,也讓吃下去的美食堆積成為過剩的熱量,堆積在小腹、臉頰還有大腿。尤其是端午節大啖粽子之後,很多人開啟視訊的第一句問候語不是 #吃飽沒,而是「哎呀,#你胖了嗎😩~」
👉在家運動開始流行
疫情三級警戒已經實施一個多月,從買菜分流、上班分流、在家上學以及善用外送等狀況來看,大家不僅漸上軌道,甚至也開始從電視劇、手工藝以及親子互動中找到新的樂趣。在適應防疫生活的同時,各位千萬別忘記 #適量運動一樣很重要💪! 各位可以到Youtube輸入關鍵字 #在家運動 ,就可以找到大量免費、不需要器材,而且一樣讓你/妳飆汗的運動菜單!
妍慧要提醒大家,只要鋪張墊子,家裡就可以是自己的運動場。我自己從三級警戒開始,就下載 #ZovaApp 跟著影片教練做運動,搭配 #Spotify 中推薦的fitness熱門音樂,超爆汗又紓壓!有時候小孩子看我跳得起勁,也會加入在旁邊一起跳,互相觀察誰的動作最好看標準,玩得很開心😍。
#一週三次運動、#一次做滿30分鐘,#親子一起運動 樂趣多更多。宅在家工作,宅在家防疫,🙏🙏🙏可不能宅在家肥胖啊!我們一起在家找到運動的樂趣,保持體力才有抵抗力!💪
#防疫全國隊室內篇
#在家適量運動
#免疫力提高
『參考新聞』疫情造成「新冠肺炎肥胖」 42%美國人平均胖13公斤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825
👉歡迎加入臉書社團🤡 新竹同學慧,一起分享防疫生活!
確診 可以吃 鴨 肉 嗎 在 愛蜜。樂芙愛美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不用冰的常溫美食
📍世界冠軍蛋黃酥團購
>> https://pse.is/LKY95
只要食物裡有包蛋黃我都受不了😫
什麼蛋黃肉包啦、金沙綠豆椪、鹹蛋炒苦瓜…
見一個我殺一個~~
再加上這盒蛋黃酥又是大師等級超犯規!
平常這種高熱量食物,
我一定分享給家人朋友一起吃(胖)
但這盒蛋黃酥我卻真心沒辦法💦
因為4位師傅用得全是 #口感酥脆的國王派皮
跟我們傳統吃到的濕潤餅皮非常不一樣
害我只想一人獨吞不想分享😖
不用1個禮拜已經快被我們吃完了…
一次網羅北中南4位烘焙大師真的很難得
👑3位是世界冠軍
👑1位是世界冠軍的師傅 (大師中的大師!)
而且它是常溫商品不用冰,
訂來宅配送人也超體面🎁
是說大家最近有追「火神的眼淚」嗎?
其實不只警消人員忌吃鳳梨
醫護人員也把鳳梨視為拒絕往來戶
因為吃了就會旺旺來忙不停啊~~
所以這時期我們就該送「蛋黃酥」
讓所有壞的事情通通歸零
疫情也希望每天都是零鴨蛋確診
多棒的祝福啊🌈
❓一盒裡面有幾顆❓
一盒總共有12顆蛋黃酥
每位師傅負責3顆
所以會吃到4種不同風味的蛋黃酥喲
❓蛋黃酥的保存期限❓
常溫可放15日,上面有製造日期,冷凍可以放更久
❓蛋黃酥回烤方法❓
由於蛋黃酥會反潮,
只要放進烤箱180度/烤1分鐘復熱
外皮和鹹蛋黃的油脂,
就會呈現有如現烤出爐般的酥脆和濕潤
/
原本想依我的喜好口味來排名
但這件事實在太難執行😖
畢竟大師級手藝都在水平之上
而且常溫吃和回烤後再吃的風味又不一樣
真的很推薦大家買回去細細品嚐啊~~
✨吳寶春麥方店_吳寶春師傅 ✨
餅皮吃起來最酥,風味/技術/口感層次都表現的最均衡
✨法朋烘焙甜點坊_李依錫師傅
超香醇的沙沙蛋黃帶點微濕潤口感,香氣充滿整個鼻腔超好吃
✨莎士比亞烘焙坊_王鵬傑師傅 ✨
重口味的人會愛,鹹香味很濃,尤其烤過復熱後的底部更酥脆
✨堂本麵包店_陳撫洸師傅 ✨
採用兩種豆沙餡調合比例,4種蛋黃酥中最清爽不膩口
這邊也要提醒大家,因疫情關係可能發生「不可抗力因素而改變出貨時間」,無法指定到貨日期及時段;國王派酥皮因為嬌貴脆弱,也可能在運送的過程中有破損機會,無法接受這些狀況的人請千萬不要下單噢。
📍世界冠軍蛋黃酥團購>> https://pse.is/LKY95
📣團購日期:即日起至7/30 23:59止
📣付款方式:可刷卡 / 可ATM轉帳
📣出貨日期:依訂單梯次出貨 (下單時系統會註明出貨日期)
📣運費:免運 (限單一地址)
🌲Line客服>> https://line.me/R/ti/p/%40addonecs
確診 可以吃 鴨 肉 嗎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喜馬拉雅高原上的簡單生活】
太想念印度了。有時候即使是一個在台北聽見的汽車喇叭聲,也足以挑起想念。
印度的城市充滿不知節制的喇叭聲和音樂聲,聲音塞滿城市的每一寸,無一遺漏,即使躺在街尾的青年旅館最邊緣的床鋪,也能確信這個世界沒有忘了你的存在。(這股確信也包含「印度人根本可以透過喇叭溝通無礙」)。
我想起曾經睡過的青年旅館、跨夜巴士、途中偶遇而同行的旅人、看起來好吃但入口立即後悔的霜淇淋、經過努力終於聽懂的印度腔英語,當然還有印度北方的絕景,以及曾經一起生活過的拉達克(Ladakh)[1] 的家人。
拉達克位在喜馬拉雅西側的高原上,海拔大約在3000-7000公尺之間,是文化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但近年來,冰川大幅縮減、極端的降雨模式、降雪量減少,加上都市化和觀光人流,當地環境於是顯得極度危脆。因應氣候緊急狀態,當地推動 GO GREEN GO ORGANIC [2] 計畫,在高原上植下千棵樹木、建立人造冰川,並向社區推廣有機農法。
那時是7月,正值高原上收穫的季節,這一波是杏桃,上一波是青稞,下一波是蕎麥。九月中旬之後,就會停止大多的聯外公路運輸,進入冰封的冬季。
住在印度河谷的日子,我在家裡幫著女主人 Tsering [3] 一起做農事。她會帶著我找到她的樹,我們先從苦味的杏桃樹開始,在樹下撿拾果子(沒掉在地上的就用竹竿打下來),收集好足夠的杏桃之後就坐在果樹下,就地把果肉和果仁分離,讓果肉留在現場當肥料。「因為這個品種的杏桃吃起來不甜,所以我們只取果仁來榨油。」隨手啃了一顆苦杏桃,確實不如橙黃帶紅的甜杏桃來得香甜。
老人家們說,杏桃是很營養的水果,「所以我們都不會生病」,仗勢著知道河谷裡都是有機作物,我便理所當然地邊摘邊吃。農村生活過得甜甜蜜蜜,附近的村民路過,也會笑著送我只有半個巴掌大、但甜度高得極不科學的蘋果。(在印度一直都挑戰著身體距離這件事,除了已經習慣被女孩拉手之外,後來老人家看到我嘴裡的矯正牙套,竟然會好奇地直接撥開我的嘴巴⋯⋯)
「Tsering,妳有幾棵杏桃樹?」
「30、40、50吧。」嗯?到底是30棵、40棵、還是50棵?
(後來幾次和拉達克人聊天,才發現他們有嚴重使用概數的習慣。這點跟西藏人好像。)
「還沒有嫁過來之前,妳也要做這麼多事嗎?」
「在家裡也會做,只是沒有像現在這麼多。老公的姊妹們嫁出去了,婆婆也在幾年前過世,所以只剩下我獨自做這些工作。」
Tsering 身為一位拉達克主婦,一早起來就要忙著做早餐。打理兩個小屁孩上學之後,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家事以及農活。有的時候我會自己出門閒晃,有時候和家裡的爸爸雞同鴨講聊天,並不是一直幫忙著她。在夏季的尾聲,高原上的婦女不僅要忙著採收杏桃,同時也已經開始剃羊毛、起手編織一家人在冬季所需的毛衣、帽子、圍巾、襪子。
甜杏桃和苦杏桃前前後後地成熟,我和 Tsering 便背著竹簍,遊走在苦與甜之間。我盡可能像她一樣,俐落地剝開甜杏桃,將屋頂鋪成了一片橙紅,等著乾燥的高原收乾果子的水份。她一邊工作一邊分神看著我說:「你做事真像拉達克的女人。」後來甚至說「可以找個拉達克男人嫁了。」
我很高興自己能幫上一點忙,也真的好喜歡這麼簡單樸實、僅僅只做著最接近生存的瑣事。然而對於高原日常有了合理的想像之後,便深深覺得自己根本沒有辦法和 Tsering 過上一樣的日子。尤其是當我發現午晚餐的麵片湯或饃饃 [4] 都得要從麵粉開始揉起⋯⋯
在台北的某天,我和 Z 在中和的華新街(俗稱緬甸街)喝過奶茶、吃過烤餅,一起散步在烘爐地周遭的小山徑上,車聲裡我們遠遠的。我問起 Z:「什麼時候再去印度?」
「當我的條件準備好了,我就會去。」
「你說的條件,是指疫苗、存款什麼的嗎?」
我發現自己問得太多了。Z 有 Z 的旅行哲學,我也有我的。而我們都很喜歡印度,心裡大概都在盤算著類似的事情,也各自掛心著當地的家人或朋友們。
至今,印度的疫情在3月一波大爆發之後,每天有數萬人確診,累積確診認數超過1800萬、死亡人數超過20萬人,數字大得令人無法具體想像現實的情景。近日,Tsering 從 WhatsApp 傳來訊息和照片,告訴我 COVID-19 在拉達克列城(Leh)散播的狀況一天比一天嚴重,「但村子裡的一切都好,大家都忙著農事」,還說下次要拍她養的乳牛給我看。
在台灣的我,除了盼著天空降下雨水、疫情退散,也盼望著印度雨季來臨時,能降下一場澆熄高溫和病毒的大雨。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0542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