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議員許又仁新聞稿
2021.08.18
推動公立校長遴選自治條例 遭市府全力抵制發動議員撤簽
許又仁希望進入一讀 公共政策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針對今年教育局強力介入市立國中校長遴選,台南市議員許又仁主張,必須將教育局訂定的校長遴選行政規定,經由市議會立法提升為「自治條例」位階,避免未經討論年年修改,行政權如果要恣意介入,必須考量可能導致的政治責任及行政責任的後果。許又仁說,他目前已完成自治條例草案爭取其他議員連署準備在下會期提案,需要至少12名市議員共同提案連署,但市府要民進黨團不參加連署,及全力發動校長協會遊說議員撤簽,他直言,市府以行政權干涉議員提案權,破壞行政立法分權制衡,以大壓小,怎能稱為是民主進步!
許又仁表示,104年第2屆議會時,莊玉珠議員也有同樣的提案,但是市府並未禁止黨籍議員連署也未發動撤簽,他質疑,難道只有執政黨市議員才能提法規案?他又說,如果此次提案不成功,他仍會在議會提案要求市長和教育局長到議會進行專案報告。
許又仁說,提案將校長遴選行政規定提升為「自治條例」,是因為今年教育局強力介入校長遴選。他舉例,今年國民中學校長遴選,仁德國中家長、老師強烈期盼周憲章校長連任,周校長也填了連任志願,但教育局卻「另委予重任」未通過周校長連任,將他調任至永康國中,這對仁德國中家長、老師情何以堪。在處理善化國中的問題上,導致歷年評鑑特優的吳振壬校長心灰意冷辦理退休,新任的吳奇穎校長因任命學校主管和教育局意見不一致,以請侍親假的事由未就任,教育局另派任候用校長代理,因人設事,又針對善化國中訂定聘任學校主任等行政主管的單一行政規定,教育局不依程序屢屢以行政權介入校長遴選,已經破壞國民教育法強調國中小校長遴選的廣泛參與精神!
許又仁解釋,自88年國民教育法修正,著重校長遴選要有家長、老師的社區參與機制,其目的在於「為一所學校選擇一個合適又優質的校長」,他強調,可以擔任公立學校校長的教育伙伴都很優秀,有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引領學校提升教育事業的品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但教育局今年對國中校長遴選的介入,已經嚴重破壞校長遴選要有廣泛社區參與的精神,所以他提案將原有教育局有關高中及國中小校長的遴選作業規定提升為由議會立法的「自治條例」,原字原句、條文不變,其目的在於要求教育主管機關既然自己訂定了相關規定,就應該依照規定依法行政,而不應該以行政權介入的方式,破壞自己所定法規。而提升為自治條例,行政權如果要恣意介入,必須考量可能導致的政治及行政責任的後果。
但市府卻要求黨籍議員不連署及發動校長協會強力遊說施壓已連署議員撤簽,許又仁說,他不知道市府和教育局在怕什麼?校長遴選制度是可受公評的公共政策,公開在議會討論並無不適當之處,況且如提案成功,市議會民進黨是最大黨,屆時如果民進黨不同意提案內容,仍可依民主程序加以否決。他強調,希望自治條例可以進入一讀,公共政策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1的網紅立委候選人 傅大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天大偉及勇媽和韓市長到東區的頂庄社區,參與烹飪節目的直播錄影,頂庄社區發展協會真的非常厲害,致力推動環境教育,近年來更是獲獎無數。 而在昨天現場我們所使用的,皆是當地社區居民親手栽種的有機蔬菜,大偉也首度與韓市長攜手合作,一同炒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韓市長一邊炒菜也不忘一邊和大家談論長照的政策,...
社區參與 目的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56年來最大乾旱在眼前,前瞻計畫綠能建設如何建立碳中和家園?(11/17/2020 the Reporter報導者)
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文: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計畫──前瞻基礎建設,於2017年推出後至今已逾3年,從開始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五大建設,陸續再擴充因應「少子化」建設、「食安」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促進」建設,8項建設編列8年8,824億的特別預算,是蔡政府任內最大筆的特別預算支出,上個月(10月)起,立法院開始審查第三期兩年編列的2,300億預算。
這筆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能否被妥善的花用,關乎台灣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報導者》合作,從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梳理,整理過去3年前瞻計畫的不足,檢視現有的二年2,300億計畫中的疏漏,陸續推出因應氣候變遷、城鄉建設、綠能建設及綠色運輸的系列評論,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思維並可具體落實的方向,做為監督政策與人民納稅錢的指標。
2020年,全球除了遭受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襲擊,各國也頻傳洪患、野火、乾旱等氣候災難事件,後者對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的破壞,完全不亞於疫情。面對極端氣候,台灣也無法倖免,不僅7月台北首次測到攝氏39.7度高溫,更睽違半世紀創下豐水期無颱風的紀錄,現在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桃竹苗大面積農地停灌,各地啟動限水、搶水。但台灣依然欠缺更積極的減緩氣候異常作為,至今仍有高達92%能源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除了會持續加劇氣候異常,同時也造成中南部空氣汙染嚴重,直接賠上人民健康與環境品質。
減煤、減汙、減碳是人民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再加上台灣3座老舊核電廠陸續到期除役,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能源轉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如此我們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將資源投注在能源轉型的工作上,除了持續開發風力與光電,也需要建置潔淨能源所需的儲能、氫能與智慧電網系統,而建築物的節能翻修、產業資源效率的提升、潔淨科技的研發與人才教育訓練等項目更是不可或缺。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三期2,300億龐大的國家資源,是否正確地投注在讓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促進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建設上,需要大家一起來監督。
78億預算一半用於沙崙科學城,欠缺節能投資的前瞻建設
8項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以綠能建設與能源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城鄉建設也攸關能否建立達到淨零碳排、能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城鎮。
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項目,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以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為人詬病。今年綠能建設僅編列78億元,只佔第三期總預算3%,金額太少,且仍以建設沙崙科學城為主(39億),對於台灣整體綠能發展助益有限。
整體來說,這期預算依然缺乏節能項目的投資,在綠能技術上雖有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技術驗證應用及地熱探查(約14億),但內容著重於電動巴士生產服務、碳循環技術研發、電網管理技術提升,雖也是未來重要技術的研發,但無法解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的問題,也未普及儲能系統的建置。
城鄉建設項目向來是整個前瞻計畫中預算最多的,這期共編列了740億,但內容與前期計畫幾乎雷同,預算多集中在道路品質與停車問題的改善、開發產業園區、以及各種營造工程。台灣傳統工程設計與施工做法,甚至城鄉發展規劃,幾乎不曾納入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的考量,也使得城鄉建設難以發揮促進區域能資源整合、建設淨零碳排社區的綜效。
4個建議、從社區思考綠能的多元可能
我們認為,以下訴求應予以納入,才能加速發展綠能,投資節能設施,捲入更多人民參與能源轉型工程。
1.綠能建設應加入「地方節能治理」、「建築節能翻修改造」與「小屋頂光電融資規劃」項目 ,促進淨零碳排社區
過去3年由台電經費支應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地方能源治理已開始萌芽,卻面臨2020年經費結束,後續無以為繼的困境;而國內建築也因通風隔熱不良,成為高耗能建築,無法在氣候嚴峻的未來,提供節能舒適的住居空間。
因此,應將節能推動經費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範疇,確立經費穩定性,並編列建築節能翻修獎勵費用,帶動節能產業經濟;同時規劃推動金融機構提出綠色融資方案,以無息或低利貸款來協助社區或民眾,進行節能改造和架設屋頂光電,提高民眾採取節能行動、加入自宅光電自發自用的誘因,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台灣能源效率,建設淨零排碳社區,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躉購成本與時間壓力。
2.綠能建設應加入「整合資源規劃(IRP)」項目,來協助光電潛力案場盤點
地面型光電涉及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等爭議而進度遲滯,不利於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日前蘇揆責成沈副院長整合相關部會盤點土地,但若使用錯誤的方法,恐會重蹈過去農委會盤點不利耕地、或國產署盤點鹽業用地的覆轍,盤出的土地仍有生態爭議或饋線不足等問題,無法設置光電。
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一套在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系統工具,像美國加州就已透過盤點能源供需所需的各種條件,如電力設施、生態土地與社會環境特性、市場條件等,在2年內就評估出現今到2045年可確保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投資路徑圖,其中也標定出適合設置再生能源的地點與總量,有效地先期解決再生能源與環境之間的衝突。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設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該機制雖能處理當前光電選址問題,但仍有其侷限,如:有關國家總體能源需求量、環境承載力、再生能源可設置總量、各縣市區域可分配量、各區域生態補償、衝擊研究等,仍需要上位政策整體規劃評估與滾動檢討,IRP恰是提供處理上述問題的科學工具。
因此,前瞻計畫應該編列IRP的預算,藉由系統性工具來評估、擘劃國家長期能源轉型路徑,解決再生能源的發展爭議,不僅讓光電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更讓各種再生能源相互調和,提供國家穩定的能源與電力。
3.綠能建設應加入「設置配電級饋線」項目,鋪建社區公民電廠的電網環境
不管屋頂光電或地面光電,都需要有饋線才能設置,其中配電級饋線因為容量有限,造成許多社區電廠、不利耕地、偏鄉社區無法設置光電。目前的綠能建設雖有「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但其實是在幾個偏遠地區設置儲能系統,沒有任何配電級饋線的布建,無法提升台灣整體再生能源設置量,對電網調度彈性能力的提升也有限。
因此,為了提高社區參與意願,加速能源轉型,應該投注資源加速布設配電級饋線,搭配檢討目前饋線申請審核機制、清查饋線蟑螂,讓社區型再生能源取得饋線優先使用權,讓每個社區都能成為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朝建設100%再生能源社區目標前進。
4.城鄉建設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城鄉建設中任何工程建設,都應納入節能設計,並結合綠能設置。例如公共運輸停車場改善、生態路網規畫、在地產業園區建設、地方館舍與運動場館升級、公有危險建物補強重建、原住民部落公共空間整建、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等,都應要求提高建築能源效率與能源自給率。
此外,也應要求各項工程發包計畫中,訂定循環物料使用比例、原物料碳足跡要求、施工卡車空汙排放規範等綠色條款,確保公共投資均可有助於循環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空汙改善,方可符合特別條例中所稱「推動促進轉型之國家前瞻基礎建設」之意旨。
公共投資,應用在帶動民間綠能往前走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需要以建立碳中和家園為目標,創建一個高效率使用能源,且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的生活環境。因此。打造節能的住居空間,讓更多社區可以方便生產與使用再生能源,就是很具體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標的。
透過公共投資帶動民間節能與綠能服務產業的發展,鼓舞新能源服務擴大到社區與環境共享共好的加成價值,讓國家經濟將從過往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傳統型態,轉為低碳、低汙染、高度能資源效率的新經濟,這才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國家基礎建設。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foresight-infrastructure-plan-green-energy
♡
社區參與 目的 在 3Q 陳柏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3Q給台灣的提案37-40:強本國策】
我說過,我是個「務實的台灣獨立支持者」,要建立一個強大不被併吞的國家,除了良好的制度與充沛的國力,國民體魄與智能的涵養,也極為重要。今天我們就再次從體育、科學、文化這幾個方面,來看如何建立強大的台灣國!
【3Q給台灣的提案37:全民體育】
強健的國家,需要有強健的體魄,我思考「體育政策」的出發點,會先以「普及生根國民體育、促進健康」為優先,「得金牌」、或是某個草包連體育也要扯的「發大財」才是其次。我和許多台灣囝仔同款,從小就打野球長大,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在球場上班。現在,雖然已離開紅土的日子多年,過年還是會手癢,選舉行程跑到一半,有時還會下場揮揮棒。
我們就以棒球為例,台灣的棒運太專注在如何贏球,但這並不是三級棒球的重點,應該採取越基層越寬廣的模式,在少棒以普及和推廣為第一要務。
我們看看國外的社區參與方式,以少年棒球為例,通常學生不會參加校隊,也沒有集訓,會參加社區少年的球隊或是訓練營,在課外的時間加入棒球的活動 (前提是他們通常很早下課),通常收費都不便宜,連家長去看比賽也收個2-4美元,在這裡除了體育競技之外,講解棒球相關團體的角色扮演、傷害防護、團隊合作與運動心理,在參與專業、全面、安全的活動同時,也不排擠學生上課的時間,除了成為職業選手這條路,更多的成為了棒球迷、體育用品店老闆、棒球科技研發者、社區教練、棒球作者與評論員等不同的人生道路。
與其把「體育」狹隘化為「辦比賽」、「發大財」,我們須同樣以「體育分級,全民參與」概念,先從最基本的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學校到社會人的運動組織開始參與改變,各體協必須全面權力下放,以運動參與者為本來組織。
政府則可輔導投入運動產業合作,釋出運動空間讓協會代管,要求各縣市盤點閒置空間增建社區球場、微型運動中心,開放民眾免費時間,讓運動不只是競技,更是存在生活每一個角落的興趣。
如果我當選,我希望協調體委會,修正國民運動中心設置辦法,推出A/B/C分級,A級由中央補助,BC級以台中市預算為主,再搭配其他計畫型預算。
A:國民運動中心:全市先設置3~5所完整運動中心,並結合專業選手培訓甚至場館、集會多功能。
B:社區運動中心:以現有場地和共構改建,做到區區有運動中心。
C:運動據點鄰里化:每座學校、鄰里據點、甚至大型公司行號與社區,均能申請經費利用小型場地改建,普及化微型運動中心。甚至和長照服務據點結合,讓長輩能做簡易運動與低強度重訓,延緩老化與失能。
ABC分級國民運動中心、社區運動環境改善、自行車路網的基礎設施,加上從學校到社區,全齡體育課程的實踐,我認為都比短期賽事有更重要的價值!
【3Q給台灣的提案38:競技運動】
其實,台灣的體委政策一直存在很大的問題,始作俑者,就是中國國民黨。各類「體育協會」,安插了一堆外行人、退休政要,毫不照顧選手福利,只顧自己名利,這樣的制度,就是在中國國民黨長期獨裁專政的年代建立的!直到近年才有越來越多改革與透明化的努力。
原本體育主管機關叫做「體委會」,是二級獨立部會,然而,因為效率太差,在馬英九時代政府組織改造被併入教育部成為「體育署」。韓國瑜要成立體育部,應該先研究一下中國國民黨是怎樣搞砸台灣體育的? 若造中國國民黨的執政習慣,韓國瑜的體育部預算加多少,都只會養出類似老棒協、老足協,這樣吃垮國家的組織而已。
我認為,金字塔基礎要廣才能高,我並不反對舉辦國際賽事、以及吸引國外優秀選手和運動愛好者來台等「體育觀光」。但更重要的是本地運動風氣如何從小深耕,例如「競技」的觀念,更專門、菁英的訓練,應該是到了高中以後才漸漸導入。就以棒球而言,引進專任教練、增加三級棒球投資更為重要。而最上端也不是將資源投入補助職業隊,而是先強化甲組球隊屬地主義的建立、加強地方政府與企業合作,從訓練基地建立開始,在肥沃的土壤下,才能長出碩大的果實。
【3Q給台灣的提案39:基礎科學】
在【提案25:成為世界三大島國】 之中,我曾提到台灣的科學研究實力,位居世界前二十。然而,台灣的基礎研究支出在近10年停滯不前,而有意願投身基礎研究而非業界的人才也很難增加。
科技部長陳良基在去年就曾警告:「在科技部成立後,科技部扮演的角色似乎反而被弱化了。自從科技部在103年成立之後,全國科技總經費仍然持續增加,但科技部的經費反而被壓抑,與全國科技預算的成長曲線脫鉤。該有的職掌不僅沒有發揮,好像也失去照顧大學基礎科學研究的能量,學術研究經費反而逐年降低,基礎研究經費不增反減的態勢,現在看來非常令人驚訝。」
原本以台灣的科研創新體系,科技部負責知識創造,教育部負責知識傳遞,各部會負責知識應用的工作,就算是教育部管的大學,各種科學技術研究案也常由科技部提供經費,好讓成果發芽茁壯。然而,在近十年基礎科研的經費停滯不前,2017年後雖然前瞻計畫加入挹注全國科技預算,讓預算小幅成長,但比起鄰近國家的努力,我認為仍不足夠。
在當今的知識經濟體系,一個國家必須有足夠強的基礎研究,才能在中後段的應用上創造價值,若把研發經費集中在產品開發、製程優化的應用面上,雖然技術可能改善快速,短期收益大,但因應十年以上週期的國際產業變遷,恐怕就沒有這麼穩固的應變能力,產業轉型所需的大量創新活動也會不足!日本雖然經過「失落的二十年」,但在經濟成長年代,日本政府勇於投資基礎研究,讓失落年代過後,在21世紀頭20年日本諾貝爾奬得主輩出,日本企業也從大量生產的B to C公司,許多轉變為握有關鍵技術,毛利率提升的B to B公司,足見科學研發投資的重要。
我雖然認為,台灣不可以小看自己,但如果要更上一層樓,對比歐洲人口相近的先進國家,我們在科學研發上面的投資實在太少!未來我進入立法院,將不僅支持基礎學術研究計畫擴大匡列,還要要求科研經費穩定投入,並逐年增加,年輕學者待遇和獎助,包含就讀博班與博後研究時的收入、生活協助與身心支持,以及由政府支持與國外學術交流所需的費用,也要更加提升!
【3Q給台灣的提案40:文化生根】
很多人說我台語講得好,其實我自已承認,比起能在全台語環境成長的長輩,或是真的認真學習過台語文修辭遣字的前輩而言,我講的語言還是有很多不足,有許多從華語直接借用來的說法。不只是台語、客語與原住民語等語言的凋亡,其實是台灣的國家危機,當我們失去了這些語言,以及伴隨來的文化後,我們也會失去許多獨特的文化珍寶,以及自我認同的依據。
韓國瑜之所以要拒絕「母語教育」,之所以用「母語在家學」(結果韓冰不會講)當幌子,其實就是要滅絕母語。欲亡其族,先亡其語,韓國瑜的目的,就在徹底消滅「台灣民族意識」,以「全球化」當掩護,把台灣中國國內化。
和中國國民黨不同,蔡總統領導的民進黨政府,是歷史上對母語最友善,最尊重本土文化多元發展的政府。距離2019年1月9日,蔡英文總統公布《國家語言發展法》剛剛好一年,我認為這一年文化部在支持公視台語台、推廣台語影視等方面上有很多很棒的作為,但我覺得,我們還能投入更多資源,開發出本土文化的更多可能。
當我們羨慕韓國影視產業成功時,不要忽略韓國大量運用了自身的近代歷史經驗,拍出《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這樣的寫實片。對比台灣去年才有商業片《返校》,戲劇《國際橋牌社》上映更是橫生枝節,這些都是很可惜的弱點。另一方面,對比日本將傳統文化如能劇包裝成外國旅客也有興趣體驗的藝術,對於台灣本土傳統戲劇,我們在文化精緻化、正典化甚至全球行銷上,付出的努力就少了許多。當我們習慣出門去吃日本料理、韓國料理、泰式料理時,我們卻沒有把「台菜」結合傳統與創新經營成一種品牌,把味覺與視野都自我限縮,甚至在日本刮起台灣飲食風前,習慣的小看自己。
我認為,這些千百年來在台灣土地生成的傳統,就是我們的文化,就是發展文化產業、文創產業的基礎,最本土的就最能走向國際。我若能當選,我發誓一定要付出全力,讓我們這一代、下一代找回失落的傳承,從新認識台灣文化的寶藏,加上我們新一代的創意,以政府民間之力,合作讓台灣文化驕傲地登上全球舞台!
社區參與 目的 在 立委候選人 傅大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昨天大偉及勇媽和韓市長到東區的頂庄社區,參與烹飪節目的直播錄影,頂庄社區發展協會真的非常厲害,致力推動環境教育,近年來更是獲獎無數。
而在昨天現場我們所使用的,皆是當地社區居民親手栽種的有機蔬菜,大偉也首度與韓市長攜手合作,一同炒出一道道香噴噴的料理,韓市長一邊炒菜也不忘一邊和大家談論長照的政策,並承諾若當選,必定會推動「全民長照保險」,希望大家更能為長照多付出一點心力。
途中發生了一點小趣事,韓市長因講話太專心,一度差點把菜炒焦,使的現場無不捧腹大笑,此活動也在一陣歡笑中圓滿落幕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