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根深大師贈開帝殿四幅鉅作
今天上午前往湖西鄉鼎灣社區參加「歷年社區營造成果展暨藝術家洪根深贈畫開帝殿活動」,感謝洪根深大師回饋家鄉,捐贈4幅巨型畫作,為社區增添人文氣息,更屬意義非凡。
洪根深教授是世界級水墨藝術大師,活動過程除為4幅畫作:「合鎮平安」、「鼎澳村樂」、「豐登摔穗」及「神農顯世」揭畫,更將地方人文、氣質、仁厚表現出來,以提升故鄉在地歷史文化,期盼鼎灣變得更好、更有氣息。
#陳雙全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88的網紅黃偉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台南築角 #核心競賽 你知道嗎?在臺南的地方有群年輕人,利用暑假時間、投入改造臺南老舊空間,重新活化社區角落。 他們不一定是台南人,但因為「臺南築角創意營造計畫」,彼此相識、相聚,為相同目標一起打拚。停留時間久了,也跟在地居民建立濃厚深刻的情感,熱心里長甚至想幫這些學生安排相親。 不只改造...
社區營造成果 在 屏東新聞 PT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培訓阿公阿嬤導覽家鄉
#林邊仁和社區辦理口語表達課
近年隨著社區營造成果顯著,屏東縣許多農村開始推廣社區小旅行及觀光,林邊仁和關懷協進會,為讓在故鄉裡的長輩,能成為社區裡的「隱形導覽員」,特別辦理多場「口語表達課」訓練爺奶們的口才,讓來到林邊鄉的遊客們,都能從街道家戶長輩的口中,了解在地文化及故事。
Youtube:免費訂閱→https://www.youtube.com/ptnews2012
FB:按讚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ksptnews
IG :踴躍追蹤→https://instagram.com/ksptnews
社區營造成果 在 薛呈懿 Hsueh ChengYi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有人問起羅東的改變,你會怎麼回答?
「羅東正在改變」,是110上半年度羅東鎮刊的頭版標題。羅東確實有變得更好的地方,例如鎮公所最近提出鎮立幼兒園廚工、隨車保母的「證照加給」制度,不但鼓勵廚工、隨車保母自我進修,也能提高服務品質,讓孩童受惠。
但在其他地方,羅東鎮的改變就不是這麼明顯,例如最近幼兒園👶開學,羅東鎮公所為每位新生準備了一套鋼杯潔牙組、不鏽鋼餐具組及尼龍提袋,都還是二十年前的作法。先不論印著「鎮長xxx」敬贈的鋼杯或外面包著塑膠色的不鏽鋼碗好不好看,在實用性上,也還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地方。
我自己從小就非常討厭不鏽鋼餐具😒,除了討厭金屬摩擦的聲音,冬天的飯菜打在不鏽鋼的碗裡,很容易就涼掉了;尼龍餐具袋雖然防潑水,但既容易發臭也不易清洗。所以我小時候都還是從自己家裡帶喜歡的餐具去學校用,還自己絹印、彩繪帆布袋當餐具袋,有很多變化可以玩。
之前因為要選羅東鎮長,為了營養午餐的議題做了一些功課。日本學校的營養午餐,把「食器」也看作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目前日本已幾乎全面拋棄六十年前的金屬類材料,全面改用「PEN樹脂」與「強化陶瓷」作為盛裝營養午餐的餐具,讓孩子在學校吃飯,感覺就跟在家裡吃飯一樣。
既然都要送餐具,送上更有設計美感的、更加實用的餐具,改變羅東學童餐桌上的風景,不會是一件太難的事。
另一件看不太到羅東改變的,是前陣子寄到家裡來的羅東鎮刊,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收到,可以留言講一下看完鎮刊的感想🙃。羅東鎮刊一年發行一次,一次四頁報紙大小。美感也先不論,內容大概都是鎮公所的政績宣傳。
簡單講,羅東鎮刊就是「鎮長的鎮刊」😑,而非「鎮民的鎮刊」。
我認為,鎮刊的定位,無論要用來對外行銷羅東鎮,或是對內紀錄羅東人/羅東事,都是可以討論的,但它的定位,絕不該只是拿來當政績宣傳使用。撇開這幾年台北、桃園、台南、屏東美學大提升的公部門刊物不談,近在溪北的宜蘭市刊就很值得學習。
宜蘭市刊兩個月發行一次,一次二十頁甚至不到A4大小,裡面除了一兩頁市長的政績宣導以外,大部分的篇幅,都是在紀錄宜蘭市的時間、人與事物。以今年的六月刊為例,宜蘭市刊就回顧了清代宜蘭的疫情、防疫人員的專訪、紀錄社區營造成果、訪問宜蘭青創企業家,前幾期也有訪問過市內的老工藝師。
我認為這種讓鎮民有參與感、把舞台還給鎮民的刊物,比起宣傳個人的政績,會是更有意義的事。
───────────
搭配服用:
Podcast:
👉談鎮刊-Ep.62【宜週大事】0801-0810之奧運奇蹟需要的是縣光獎金還是改善環境?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s73kn1qsmfs09806tkjntsy
👉談鎮立幼兒園餐具-Ep.63【宜週大事】0811-0817之高鐵+北宜快速道路=誰的宜蘭發展規劃?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sg72xxiusar0939fxlklv6p
延伸閱讀:
👉吳秋齡「六好」打造幸福羅東 鎮刊報告施政成果https://www.travelnews.tw/news/?p=121823
👉宜蘭首創!羅東鎮立幼兒園廚工、隨車保母考上證照加薪
https://udn.com/news/story/7328/5675633
👉走入歷史館時光隧道,來看日本學校營養午餐的百年風華!https://www.foodiedu.org/news/348
👉羅東鎮刊網站 http://www.lotong.gov.tw/content.asp?PageID=F_M01_01_30V&AEId=4
👉宜蘭市刊網站 https://www.ilancity.gov.tw/publication.asp
社區營造成果 在 黃偉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台南築角
#核心競賽
你知道嗎?在臺南的地方有群年輕人,利用暑假時間、投入改造臺南老舊空間,重新活化社區角落。
他們不一定是台南人,但因為「臺南築角創意營造計畫」,彼此相識、相聚,為相同目標一起打拚。停留時間久了,也跟在地居民建立濃厚深刻的情感,熱心里長甚至想幫這些學生安排相親。
不只改造社區,他們的用心更為社區注入一股年輕的活力,感染每個人。臺南築角競賽今年邁入第十屆,11/1有2020臺南築角計畫成果發表暨研討會,歡迎有興趣的市民朋友來參加,一起為他們支持、加油。
地點:新營民治中心南瀛堂
FB粉專:臺南築角-社區營造大賽
✅7校40大專生攜手8社區 台南築角營造計畫8強爭霸
https://reurl.cc/ldNexq

社區營造成果 在 FUN假趣旅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這裡有花,就在這裡跳舞吧!—黑格爾』
道出人與社會理想的實踐關係。花,是社造的各種成果🌻
讓我們一起努力,讓在地價值舞動出各種美好的可能吧!
————————————————
🔅🔅 #2020桃園社造博覽會 🔅🔅
————————————————
📅活動期間:11/7-11/15
📍活動地點:楊梅區富岡火車站街區
把握此時此刻,每個人都可以為這片土地努力!
#FUN假趣旅行 #旅人誌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社區營造中心
-----------------------------------------
就愛桃園,歡迎追蹤我們
❤️桃園在地旅人誌[官網]▼https://www.wearefunlife.tw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earefunlife/
❤️ig:@funtaoyuan ▼ https://www.instagram.com/funtaoyuan/
與我們分享桃園之美 Tag #funtaoyuan 或 #fun假趣旅行
❤️我們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FUN假趣旅行

社區營造成果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民國103年10月,臺灣各地眷村文化的工作者及相關學者專家,組成「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簡稱「眷盟」);108年6月,眷盟與以社區營造起家的「台灣種子文化協會」合併,成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工作最重要的溝通平臺;109年4月,「台灣種子文化協會」正式申請更名為「全國眷村文化保存聯盟」,並發行創刊《眷村》雜誌,由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擔任發行人及總編輯。
《眷村》雜誌創刊號封面故事,是從眷村的起源1949年談起。 2019年是政府遷臺70週年紀念,但是政府部門並不熱絡,民間卻有所感,辦理了2檔重要展覽,「封面故事一九四九」專題,即仔細剖析在媒體上只有極少篇幅報導的展覽:「逆旅‧一九四九臺灣戰後移民文學展」、「回到1949—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臺灣地區曾經有近千個眷村,近年來已漸被拆除殆盡,目前僅餘13個眷村保存區,以及零散具有文資身分的獨棟眷舍,兩者共計約50處。在民國96年,謝小韞與一群眷村夥伴攜手共同催生《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的修正案,讓眷村在土地的保存及相關經費的編列上,取得正式的法源。這項得之不易保留下來的13個村子,到現在還有一半停留在閒置階段;本期專題「眷村事」,即報導全臺各地的眷村夥伴如何堅守自己的家園,努力維護眷村文化的故事。「眷村論」專題,則探討政府主管單位對眷村文化保存的問題。「榮民‧榮眷」專題,則是榮民榮眷基金會的在地工作成果。「也是臺灣村」則是要一窺「類眷村」的面貌。「有關離散」則是介紹與眷村相關的藝文消息。
眷村雜誌創刊號的作者,囊括近年來卓然有成的眷村文化及臺灣史工作者,依序有:清華大學教授楊儒賓、前台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資深紀實報導者張夢瑞、桃園市眷村故事蒐集站計畫主持人陳翠萍、雲林縣虎尾鎮建國眷村再造協會理事長魯紜湘、《翱翔天際-虎尾的天空1936~1958 》作者霍鵬程、南瀛眷村文化館館長金冠宏、高雄市國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孟繁珩、國立臺東專科學校副教授顧超光,空軍三重一村保存營造計畫發起人董俊仁,以及化南萬興願景團隊召集人陳淑美。未來,眷村雜誌也將廣邀臺灣各地眷村文化工作者,一起探討眷村文化,也向眷村事務的主管機關提出專業的建言。
1949年造成的臺灣眷村,是動亂時代的人間悲劇,但是否也成就了今天臺灣的豐富面貌?眷村雜誌的出版,象徵眷村時代改造的開端,也是民間對眷村文化保存集結的力量,眷村雜誌期待所有關心土地家園,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發展的您,一起來參與。

社區營造成果 在 #社區營造成果展 - Explor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還記得我們去年2021在後驛社區舉辦的#社區營造成果展,當時看見有這麼多人事物,凝聚起來、發揮最大力量,就是希望讓社區變美,找出城市特色。… See more.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