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疫情重點【新增185例本土、15例死亡,陳時中:雙北確診數往下是較好的趨勢;近月確診的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居家快篩指引本周公布,學者籲結合企業、社區篩檢;航空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加嚴新措施】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公布新增185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本土個案,新增死亡15例。新增確診中仍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雙北市確診人數都往下,疫情比較平穩,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
昨日傳出有護理師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陳時中上週表示將開放居家快篩,食品藥物管理署已在11日核准3款居家快篩試劑,最快本週抵台,相關指引也預計本週公布。疾管署副署長、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居家快篩相關指引,食藥署已有草案,民眾在前端購買時就會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有結果後轉介到醫療院所,所有流程都會公布。
■陳時中:確診人數下降,仍不能鬆懈
根據指揮中心資料,今天新增的185例本土病例,為83例男性、10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8日至6月13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98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42例,基隆市14例,桃園市10例,苗栗縣7例,花蓮縣4例,彰化縣及新竹縣各3例,宜蘭縣2例,台中市及雲林縣各1例。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5例中,37例為已知感染源、5例關聯不明、3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今天新增15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9位、女性6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8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13日,死亡日介於6月5日至6月13日,只有1位沒有慢性病史,截至目前台灣的致死率為3.4%。
陳時中表示,確診數較平穩,從發病日和確診日看數量,都呈現往下,雙北市確診數也往下,是比較好的趨勢,但不能鬆懈,要一起撐住才行。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台北市現在確診數下降,但愈來愈分散,在各社區廣設篩檢站的效果下降,隨著檢疫、居家隔離人數減少,台北市要改採「冷區殲滅戰」,恢復過往精準疫調,詢問確診者發病前兩、三天接觸者,透過同心圓方式,精準將感染者找出來,從源頭開始管制。
■解隔離人數已達一半,不過仍維持10+7天隔離政策
陳時中表示,這波本土疫情從5月11日到6月12日,累計公布11,547位確診,已有5,802人解除隔離,比例為50.2%,整體醫療供應較緩解,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壓力也較小,可以做比較多的因應。
羅一鈞補充,專責病房收治人數,最高峰是在6月4日,全國到達2,539人,其中雙北1,627人,之後呈下降趨勢,今天全國是2,198人,比最高峰時下降14%,雙北則是1,532人,比最高峰下降11%;專責加護病房人數,最多是6月7日,全國有435人,其中雙北294人,過去一週持續下降,今天是全國389人,雙北佔268人,有些中南部縣市專責加護病房協助收治,總計16%收在中南部縣市。羅一鈞說,隨著醫療慢慢舒緩,集中檢疫所和防疫旅館會慢慢增加,後續會持續整備,讓民眾可以分流到適合場所。
不過現行規定,輕症或無症狀民眾到集中檢疫所或加強版防疫旅館隔離10天,之後再自主隔離7天、解隔離時不採檢的政策,目前仍不會改變。台大副校長、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解釋,根據國外經驗和實證資料,即使沒有PCR核酸檢驗,確診者在17天後就沒有傳染力,接觸者不用太擔心。有些民眾會在後面幾天自行去採檢,發現仍是陽性,這狀況比較像是過去台灣有些案例在後期又復陽,今天在專家會議討論後,專家認為仍維持10+7天措施,且不用再採檢,會蒐集更多實證資料,讓民眾放心。
■居家快篩指引本週公布,學者籲居家篩檢結合企業、社區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認為,現在台灣大流行疫情已經控制住了,接下來要進行小波感染控制、加強疫調,找出隱形感染者,另外也要針對無法維持社交距離、風險較高的機構,如長照中心進行定期快篩。
衛福部在10日宣布廣篩四大策略,除了這波本土疫情剛開始就廣設的社區篩檢站、企業自主快篩外,也將首度開放診所自費快篩和居家快篩。食藥署證實已在11日通過3款居家快篩試劑,其中2款是居家核酸快篩試劑,與PCR核酸檢驗陽性一致率約90%,1款是抗原快篩試劑,陽性一致率可達82%以上,最快本週抵台。
羅一鈞表示,這些居家試劑都還是要伸到鼻孔或鼻咽採檢,因此必須要有專業指導才不會採錯,食藥署已擬定草案,規劃從購買到做出結果後的相關流程,近期將公布。例如前端購買時就媒合醫事人員面對面或線上指導怎麼做居家快篩,若快篩陽性,民眾必須戴口罩,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前往採檢點進一步確認,採檢點若測出陽性,會依照法定傳染病通報流程,24小時內通報,民眾也可以打防疫專線1922諮詢。
羅一鈞強調,居家快篩仍有偽陰或偽陽可能,不要覺得驗出陽性就驚慌失措,或驗出陰性就覺得沒感染,陰性仍需要自我健康監測;民眾若覺得有症狀卻驗出陰性,有可能沒採好或病毒量太低,可以再做一次居家快篩或是到採檢點做常規檢驗。
今天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指出,苗栗電子廠群聚案已透過一層層篩檢找出確診者,6月9日998人PCR篩檢,有30人陽性,6月11、12日再針對4,947人篩檢,4人確診,13日就地隔離的移工做第三次篩檢,930人有8人確診,6月15日則預計再篩檢竹南6家電子廠高風險的居家隔離移工共1,425人,預期因為環境風險高,確診會再增加。苗栗縣府也在周邊社區設篩檢站,目前共篩檢2,200多人有1名快篩陽性案例。
是否針對其他高風險產業如運輸業、市場,訂出統一的定期篩檢策略,陳時中則沒有正面回答,僅表示正在研議一些可以快速PCR檢測的方式,將快篩陽性到PCR確診安置空窗期拉到最低。
陳秀熙建議,可以連結居家、企業和社區篩檢,現在很多企業都打算自己在企業快篩,另外也應該針對居家辦公的員工和員工的家屬,採用居家快篩,有問題再去社區篩檢站進一步確認,企業也可以跟診所結合,讓員工到配合診所快篩。
■疫苗造冊頻出爭議,陳時中:可勾稽勞健保資料
這兩天許多縣市陸續開放預約疫苗,但傳出有醫療院所浮濫發放在職證明,加入許多未在第一線服務的診所助理、行政人員,甚至眼鏡行的非驗光師人員都能造冊優先施打,有專家呼籲應該勾稽勞健保投保資料,台北市政府坦言沒有人力可以一筆一筆看,目前只能採信任制。
台北市驗光師公會及台北市驗光生公會發表聲明,造冊600多人都是驗光人員,非隨意的眼鏡行員工。對此陳時中表示,驗光師的確屬於醫事人員,符合第一類第三風險,但「其他相關人員,確實有些認定困難。」勞健保是很好依據,基本上原則是有約聘雇關係才算。不過投保時間要多久、如何查證,指揮中心則沒有進一步說明。
昨日另傳出有護理師這段期間工作緊繃,回家也擔心將病毒傳給家人,只能關在房中,因壓力過大而輕生,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呼籲應該讓醫護人員的家屬列入疫苗優先施打名單,降低醫護壓力。陳時中表示,知道同住家人的擔憂,但列入醫護同住人員優先施打,在造冊作業會有困難,現在交通部已經努力和旅宿業者協調,提供較優惠的房價讓醫護人員使用,降低大家的擔憂。
■機組員7月1日起採7+7新措施
航空機組員3+11天的檢疫期限引發許多爭議,6月12日已公布一次新制,採5天居家檢疫,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今天指揮中心再度加嚴規範,針對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的長程航班,7月1日起採7+7檢疫策略:
1. 尚未接種疫苗及接種1劑疫苗未達兩週者:
6月12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7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7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14天抗原快篩)。
2. 接種1劑疫苗且滿兩週,但尚未具完整疫苗保護力:
6月12日起,採3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11天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7月1日起,採5天居家檢疫(結束日PCR檢驗)+9天加強版自主健康管理(第9、14天抗原快篩)。
3. 完整接種2劑疫苗達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每3個月監測):採7天自主健康管理(結束日PCR陰性)。
針對短程航班(當班往返且未入境旅遊疫情第三級地區),則延續6月12日後的制度:
1. 未完整接種疫苗達兩週及抗體檢測陰性者:採14天自主健康管理+每14天PCR監測。
2. 完整接種疫苗滿兩週且抗體檢測陽性者(每3個月抗體監測):自我健康監測+每14天PCR監測。
陳時中表示,這樣的規範是希望機組員可以快去接種疫苗,沒有接種者,防疫措施會加得更嚴。內政部次長、副指揮官陳宗彥指出,前艙飛行機組員已有83%打了第一劑疫苗,後艙機組員則有57%,目前機組員都只有打第一劑,第二劑要到六月下旬。
(文/林慧貞;設計與資料整理/林珍娜、戴淨妍;攝影/馬雨辰、林彥廷、鄭宇辰)
#延伸閱讀
【台灣社區流行傳播大解盲:哪些是超級傳播事件?三級警戒政策夠即時嗎?全民防疫效果如何?】https://bit.ly/3wka2QH
【疫苗進行式:COVID-19全球疫苗接種即時追蹤】https://bit.ly/2TFeFX0
【從武漢到世界──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報導者 #COVID19 #本土案例 #確診 #死亡個案 #快篩 #居家快篩 #PCR #疫苗 #造冊 #機組員檢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羅塔和他的朋友們」繪本介紹 專訪文字創作: 蔡秀敏 內容簡介: 孩子的健康是一生的事情,比財富與學業更需要重視。 健康長大、正確觀念、勇敢擊退病菌、人人作個保健尖兵 你有過腹瀉的經驗嗎?是怎樣的感覺或狀況呢? 羅塔或他的朋友們是怎樣拜訪人類呢? 預防羅塔或他的朋友們...
社區護理學怎麼讀 在 許慧玉議員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到底該不該打疫苗呢」?🤔
慧玉提醒75歲長者疫苗將開始施打,但請務必和醫師討論後,了解自身的健康狀況,攜帶通知單、健保卡、身分證到指定地點注射!
慧玉是護理背景出身,了解大家對是否打疫苗很困擾?
特別拜讀美國紐約感染專家-張凱銘醫師~新冠肺炎美國經驗大公開~給大家參考。
重點如下:
「疫苗最重要是防止死亡」!不是打疫苗就一定不會被感染!現在全世界有效輝瑞和莫德納是mRNA疫苗,AZ和JNJ是線病毒載體疫苗,這四種都非常有效,可以有效改善重症死亡率。
實際上感染COVID-19大部分人只有輕度或無症狀,但是有高危險因子如老年人、肥胖、糖尿病,因可能產生嚴重肺部纖維化導致死亡,必須要趕快施打。
張凱銘醫師認為能早點打疫苗是好事,沒有打就是沒有防護力。很遺憾過去幾個月沒有疫苗讓民眾施打,造成一萬多人確診和300多人死亡憾事,現在可以做的是趕快打疫苗以提高疫苗覆蓋率。
有些人打疫苗會有副作用:發燒疲憊肌肉酸痛等,但這不應該是拒打疫苗的理由!
非常感謝張凱明醫師專業文章分享,希望疫情早日趨緩控制,讓大家恢復正常工作,上學與生活;因為慧玉非常憂心再拖延下去,大家的經濟和生活怎麼辦呢😴
#滿87歲民眾高齡長輩接種通知
#疫苗接種通知書
#大社區仁武區鳥松區大樹區
#用愛關懷用心服務
#高雄市議員許慧玉關心您
社區護理學怎麼讀 在 無論如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書店女工日記:滴水穿石、微小卻重要的事。】
一早醒來,接到醫院來電需要居家支援,一位阿公尿管半夜滑脫,撐到早上家屬才打電話求救。原本負責的居家護理師打完疫苗後,因發燒無力無法前往需要支援。我們其實也剛打完疫苗,雖然有些倦怠不適,但得知阿公已經超過十二小時沒有小便,我們用最快的速度趕去,希望緩解他脹尿的不適感。
這是一個典型的「老人照顧老人」的超高齡家庭,跟我們接洽的這個阿嬤,要照顧九十幾歲的媽媽,和七十幾歲臥床的老公。
這次的照護對象主要是老公,他因為中風加上長時間臥床,四肢已攣縮僵硬,雖然肢體有些變形,但看出起來家屬及外籍看護很用心照顧,病人身上沒有任何皮膚破損的情形。
病人雖然發燒,他們擔心疫情期間,若因為發燒去急診,除了一番折騰外,有可能暴露在不必要的風險裡,心裡忐忑不安。我們評估收集資料後,發現原來是因為阿公昨天突然打了一個大噴嚏,腹壓過大導致尿管噴出,聯繫原本的居家護理師也無法出來換管,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辦。女工檢視阿公小便沉積物多,可能有泌尿道感染情形。幫阿公重新放置尿管,檢查尿布、看護墊、尿袋上引流出來的尿液顏色,引流了好一會兒,小便顏色才慢慢恢復正常。
評估阿公這幾天有發燒,每天喝水量不足,建議他們可以在餐與餐之間、灌食時增加水份,持續觀察是否尿液顏色與發燒情形,考慮是否就醫治療。隨後我們回報阿公的情況給專責護理師,以便她們能清楚掌握阿公的狀況。
穿著防護衣工作滿頭大汗、悶熱難當,教導定期翻身並協助阿公有個舒適臥位後本來要離開,後來我們仍然把握機會(這不是我們的長期個案),教導外籍看護每日做「全關節運動」後再走。每次看到長輩因臥床不動導致的四肢攣縮,就感到十分難過,一般人無法想像,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有多重要,因為耗時耗力,也容易被忽略。
家屬說,剛開始失能時,醫護人員未告知長期臥床的注意事項,沒有定期協助失能的長者要做床上復健運動,不知維持關節活動度的重要性,現在已造成不可逆的關節攣縮,形成肢體各種扭曲變形。
此次疫情,許多人稱之為「黑天鵝效應」,就是塔雷伯的理論,同時他也提出解方,就是「反脆弱」(antifragile)。塔雷伯用肌肉、骨骼比喻反脆弱:「只要在床上待一個月……就會造成肌肉萎縮。複雜系統一旦沒了壓力,就會衰弱,甚至死亡。」。用護理觀點來解讀塔雷伯的理論令書店女工感觸頗深,對長者來講,健康是「非線性」的,突發的中風或失能,成為難以預料之現象「黑天鵝效應」,而我們也可以說「護理就是反脆弱,即是反廢用症候群」。
而「全關節運動」是廢用性萎縮的預防良方,教導家屬幫長者全身大小關節都做運動(含指關節、腳趾的掌關節…等),是重要卻微小的事,卻容易被忽略,忽略之後會形成重大的後果,無論如河期待民眾可以更重視居家護理的重要性。
離開案家,阿嬤竟然對我們行九十度的大禮送我們走,這真的讓我們承受不起。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時刻,許多醫護堅守前線,相較之下,我們能做的很有限,期待大家宅在家多閱讀,不要給醫護添亂了。
開書店前,書店女工擔任社區護理老師,曾經帶著護理學生挨家挨戶做登革熱防治工作,當時同學不解,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只不過是「留心住家積水容器,避免藏身孑孓」,幹嘛用這麼「土法鍊鋼」的方式,承受風吹日曬、被狗追、還要被不理解的民眾罵,指責我們為了庭院幾個閒置的鍋碗瓢盆,按電鈴吵他們睡午覺。
事實上,龐大的資訊量不見得會改變我們的生活習慣。因此公衛護師走出辦公室,實質訪查負責的地段是重要的。登革熱和新冠狀病毒、流感一樣都是「病毒」,目前台灣還未核准登革熱疫苗上市,而且也還沒有可以治療登革熱的特效藥,預防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唯有落實「巡、倒、清、刷」,看起來很傻,但有效!
如同這次的疫情風暴,台灣的高牆撐了一年已擋不住新冠狀病毒進攻,而新冠疫苗臨床試驗平均只追蹤2個月,不清楚疫苗是否能提供長期保護力,即便施打疾苗之後仍不能調以輕心。進入社區感染,代表我們要改變習性,學習與「病毒共存」,除了勤洗手、還要注意生活習慣,避免接觸感染是日常細節裡容易被忽略的小事,像是回到家洗了手卻沒消毒手機等…,容易造成防疫破口把病毒帶到家中。
這個世界被疫情永遠改變了,但無論如河相信,「護理」是滴水穿石的實踐,即便微小卻重要。
無論如河推書:
《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經典套書「不確定」五部曲(含五冊:隨機騙局、黑天鵝效應、黑天鵝語錄、反脆弱、不對稱陷阱),歡迎和實體書店購書啊!
社區護理學怎麼讀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羅塔和他的朋友們」繪本介紹
專訪文字創作: 蔡秀敏
內容簡介:
孩子的健康是一生的事情,比財富與學業更需要重視。
健康長大、正確觀念、勇敢擊退病菌、人人作個保健尖兵
你有過腹瀉的經驗嗎?是怎樣的感覺或狀況呢?
羅塔或他的朋友們是怎樣拜訪人類呢?
預防羅塔或他的朋友們找上你,你會怎麼做呢?
世界上每年有超過45萬名五歲以下的兒童,因感染輪狀病毒而死亡,有200萬以上的兒童造成嚴重腸胃炎,死亡原因多為腹瀉嚴重脫水,或是感染後產生併發症。雖然大多數都發生在開發中國家,在已開發國家的死亡率較低,但輪狀病毒卻是導致兒童急性腸胃炎住院和掛急診的主要原因,對許多家庭造成嚴重的影響。
我是羅塔,大家都叫我輪狀病毒(Rotavirus)。
我不是生物,所以需要宿主提供生存環境,才能活得健康強壯。
我喜歡的宿主是人類小孩,通常是五歲以下的兒童,尤其是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幼兒。只可惜,大家都很討厭我。
我喜歡低溫又潮濕的環境,一年四季都是我舒服快樂的季節。
系列簡介:
「助你健康」新系列以孩子常見的病症和基本健康保健觀念為出發點,內容以輕鬆並富趣味性的方式來鋪陳故事,讓孩子認識保健基本常識、安全用藥觀念、居家護理、常見病症面對與處理、病症正確觀念等,具有豐富科普常識。
本系列由專業藥師撰寫,交給小兒科專業醫師審閱,再由優秀的畫家以精美圖像詮釋。
作者簡介:蔡秀敏
台北婕登藥局負責藥師
嘉南藥理科技大學藥學系畢
106年優良教學雙認證藥局藥師
台北市藥師公會校園防毒宣導方案講師
台北市衛生局內湖社區健康生活方案講師
平日工作時是位藥師,卻最討厭吃藥;授課分享時是位說故事及手繪書講師,卻最想當學生;喜愛畫畫、閱讀、說故事、旅遊、到處吃喝玩樂。
出版繪本有《沒關係》、《12個插畫家的台灣風情地圖》。
繪者簡介:吳怡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電腦繪圖系碩士。
擅長醫學插畫,目前從事專業藝術創作。
展覽:
2018 藥菓II 吳怡蒨個展/台北 路由藝術
2017 痕跡 吳怡蒨個展/台北 藝術計劃
2015 再敘述 吳怡蒨個展/台北 藝術計劃
2013 〈城市拼圖〉創作個展/台北 夢十二藝文空間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MhO3_kikkI/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