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創傷學習,我們的生活將有真正平靜與喜悅的時刻】
#文章很長請耐心閱讀畢竟面對創傷始終不是容易的事情啊
昨天趁著影片下檔前,看了《創傷的智慧》,講述治療師Gabor Mate如何運用創傷知情的概念來陪伴一個個成癮者,他採用社會學、大腦醫學、心理學跟靈性療癒的整合觀點來看待成癮者,我覺得最受啟發的概念就是「癮」與孤獨感的關係,他甚至表示癮不單單只是菸酒或是毒品這些看似有害的事物,工作、運動、愛情等看起來「有益」的事情同樣可能是癮頭。
「成癮者的內心是孤獨的,癮是他們用來短暫獲得歡愉與渴望的方式,長遠來說卻對自己有害」這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也呼應了我理解上癮的方式,從創傷知情的角度來看,現代社會是一個鼓勵上癮的社會,任何可以讓我們獲得關注、喜愛與名聲的方式,都被放上推崇的舞台,然而任何曾經沉浸在金錢、權力、工作與名聲遊戲的人都必然清楚,一旦讓生活中充斥這些事物,往往會讓自己獨處時更加感到孤單寂寞。
【當我們不再允許表達內在真實,創傷便緊緊擄獲我們】
我很喜歡Mate提到創傷並非加諸於我們身上的事件,而是發生在內心世界的牢籠。這句話並非意味著受到創傷者太脆弱,而是突顯出受創者內心如何受到孤獨與羞愧感所壓迫,進而無法真實坦率地表現自己。
他邀請我們想像自己置身在大自然裡,如果我們不能依循內在真實的本能行動,必然難以在自然環境中生存下來(想逃卻呆在原地、該反擊時卻退縮、受傷時還逞強與猛獸搏鬥),然而現代社會卻鼓勵我們壓抑這些本能,拒絕真實情緒展現,並希望人們可以像是機械人一樣,忽略本能只為求得更開的生產力。
「破壞地球母親的社會,其實就是個創傷的社會」,這是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觀點,當我們不再能清晰感受自己的身體,當然也就不會關心自然環境的變化,因為我們隔絕了內心痛苦,於是也學會忽略他人及大自然的痛苦。
【創傷與症狀都是對還原真我的召喚】
創傷症狀其實是對真實性的渴求,影片中提及自體免疫疾病已經成為當代最危險的疾病,然而我們將症狀當成敵人,慣性採取隔離與消滅的措施,卻忽略了這些症狀很可能是社會集體壓力所造成的。
我從國中開始歷經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之苦,皮膚嚴重摧毀了我的自我價值感、人際關係與身體健康,當年每個醫生看到我的處方時,都驚訝於我需要使用最高劑量的藥物,卻仍然無法將病情控制在安穩的範圍裡。
Mate提到當代醫療對待過敏的方式就是提供對抗壓力的激素(類固醇,另一種影片中沒有提到的方法是降低免疫力,兩者我都使用過),然而醫生卻沒有想過,過敏可能是受到社會壓迫與原生家庭創傷後所導致的結果,而通常會無意間造成孩子創傷的父母親,本身就是家中創傷的受害者,創傷不只存在於我們內心,也真實蔓延在整個社會裡。
「如果我們可以運用創傷知情的觀點,就會知道不是成癮與創傷倖存者缺乏意志力,所以才無法做出有益選擇,而是他們早已習慣表達真實自我將會受到傷害,只好在這些症狀中尋求有害的自由與歡愉」
我陪伴菸酒癮與創傷當事人的經驗,相當呼應Mate在影片中提出的觀點:症狀不是敵人,我們值得邀請症狀說話,讓我們看到內在哪部分的自我受傷了,需要好好被陪伴與療癒,運用隔絕與消滅的療法,只會加重創傷反應,連結與邀請,才能使創傷經驗得到深層清理。
【身為療癒者,面對自身創傷是必要的修行】
在影片裡最讓我感動的是Mate真誠地談論自己的創傷經驗,他表示許多醫療人員當初選擇進這個體系,都是無意識想要迴避自己的創傷,醫療的高壓訓練會直接淘汰掉那些脆弱的人,一旦成為醫療人員,意味著自己不需要再去經驗與揭露自己內心最痛苦的一面,除此之外,還可以得到病人與家屬的認同與喜愛,恰好又滿足了童年缺愛的部分,他自己就是這樣才走入治療師領域的。
這段自白深深撞擊到我的心,回想起自己當初選擇成為心理師,而後選擇以療癒者的身份繼續服務社會,獲得他人讚賞似乎一直是我無意識裡的渴求,走過漫長自我覺察與療癒的過程,現在的我可以更加真誠地說:陪伴他人帶給我成就感與意義感,同時我選擇療癒者這條路,並非我有多博愛與偉大,而是因為這份工作帶來的意義感,恰好滿足我能接受他人欣賞的需求(但我不會讓這份需求凌駕當事人跟學員利益,這是基本倫理)。
成為療癒者在當代社會變成一種潮流,讓人可以輕易獲得金錢、名聲、魅力甚至是滿足性需求(對於那些利用個案的療癒者來說),而這些恰好都是創傷倖存者的成癮症狀,亦是榮格所說的「陰影」,陰影對療癒者來說充滿挑戰,因為當創傷與陰影結合時,帶來的破壞與羞愧感都會比對一般人來得深重。
對我來說當然也是如此。
我花了很多時間認出自己有生存焦慮,有害怕被討厭的議題,有希望證明自己的課題,並且一次次在療癒跟督導的過程中,學習如何去穿越這些關卡,在這過程中有許多恩師的提攜、朋友的信任,也有許多學員的欣賞與共學,讓我的心靈肌肉變得越來越強壯,也讓我能夠一次次將當事人跟學員利益放在個人需求之前,好好保護與陪伴他們療癒自己。
【真誠而溫柔的善待自己,讓我們一起面對生命創傷的難關】
寫到這裡,我想說的是,面對自己的「癮」與創傷,從來就不會是容易跟輕鬆愉快的事情,需要有很多準備、努力跟決心,也絕對需要不只一個人的陪伴,甚至需要好幾位專業人員的協助,所以如果你仍然感覺被自己的「成癮症狀」控制住,感覺到自己內在有著空虛寂寞的啃噬,這都是面對創傷時的正常反應,而如果你同樣身為療癒者,找尋可靠與專業的老師或療癒者陪伴自己,絕對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否則我們將會把自己的創傷加諸在當事人身上,形成二次傷害!
文章結尾就不寫什麼如果有需要歡迎預約的工商話語了~寫了這麼多文字,我想初衷還是想要繼續用文字支持到療癒客棧的你們,並且摘要一下影片中的重點,對我來說,這篇文章也像是一面鏡子,提醒我繼續去覺察過往創傷所帶來的陰影課題,好去支持有緣相遇的伙伴,可以平安喜悅的,展開屬於自己的人生!
#謝謝每一個耐心閱讀到最後的你
#歡迎分享給身旁正在面對生命痛苦的朋友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的推薦目錄: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幽樹的療癒客棧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書摘] 社會學的想像與基礎社會學第一章- 看板Sociology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ology,Academia Sinica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心得] 社會學研究所準備書單- graduate | PTT職涯區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CH13-1. 政治人類學(二):《想像的共同體》/ 王梅霞 的評價
- 關於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心得] 社會學研究所準備書單| graduate 看板 - My PTT 的評價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許毓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立法院婚姻平權法案公聽會:第一場】x 各方專家學者摘要
今天是婚姻平權邁開討論步伐的一日,我們在立法院公聽會中彼此充分表達雙方想法,有的情緒激動、有的痛哭流淚...。但不忘我們今天秉持自己的價值觀與期待站在這,互相聽見互相的聲音。
河水和海水,有一天匯流到海裡,雙方能否越走越近?是否有交集呢?
蔡維恩|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岡山教會主任牧師
12/17南台灣總共有300位牧師來到立法院陳情。為什麼南高雄基督教聯盟會出來?我們強烈表達,長期以來,這個訊號不只是代表整個教會的立場,我們也代表南部沈默的大多數。我要表達嚴正立場,這是個草率修法,是個法律騙局。
成鳳樑|東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民法對重婚、結婚年齡都有限制,這些限制告訴我們,不是只有相愛就可以結婚,若只是相愛就結婚,這樣只是實質平等。以後就無法阻止近親結婚、不達到年齡就結婚。
我個人覺得同性伴侶應該要有身份地位的保障,所以立特別法。很多人都說立特別法是歧視,但用少數人的權利,動到多數人的法律,以法律比例原則來看,我個人認為特別法才符合。就像原住民法律,我們適用此法律來保障他。這跟隔離就是不平等,是不一樣的。我建議參考德國同性伴侶法與法務部正在擬定的伴侶法。
葉光洲|興望法律事務所律師
我有處理過國外同志離婚事件,不應該以修法引導社會,現在的修法是急促立法。我研究民法婚姻法制史,同性伴侶或婚姻是一個性少數的關係。我針對由委員的版本提出意見:民法修正,同性伴侶平等適用異性婚姻制度,但兩者在本質上有差異,如何平等適用,這是不確定的法律概念。
法官在裁定的時候,不可以因性傾向因素,決定法官不可以歧視,那誰認定法官不可以歧視?另外兩位委員的版本,都修改許多稱謂,但回到實際生活跟未來法律適用,我們把父母、夫妻、男女都拿掉,但在同性伴侶,難道不會有老公、老婆、夫妻的認定嗎?接受人工生殖的夫與妻,用同性伴侶適用的話,哪位是夫、哪位是妻?代理孕母法治是否要通過?我國內是否已承認代理孕母?所以我認為這是法律引導社會走向政策。
雷倩|21世紀智庫公公政策與社會研究
既然要保護全體人民的福祉,就要了解全體人民的態度。(拿出聯合報調查的數據,此數據針對同性性行為與婚前性行為的大眾意見調查)
大家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還是同性別?
大多數人認為同性婚姻對孩子不公平。之前公投被否決,是因為程序上否決。
未來的修法建議:我們認為目前所有相關的討論與內容,以法條準用、單點修法立即處理改善。但對同運團體的修法主張,我們建議由政府完整研擬衝擊評估後,以德國特別法為藍本,不要改變現行民法。並且拒絕性解放,堅決反對修改刑法227條。
姜世明|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
今天討論這個議題,應該事件喜樂的事情代表台灣文明的進步。
對這個議題,我1998年在德國上課,那時候就羨慕他們的看法。
我們相信這是個文化形成的過程,那這個文化形成的過程,是否可以用菁英決斷式的引導,是要被探討的。事實上在德國,他們對人權的保障,例如死刑與通姦,他們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應是國家而量身打造。
是否要採取同性伴侶制度?歐洲人權法院認為同性伴侶建立家庭需要被保障。重點在於,伴侶法訂定後,其他個別性議題,例如移民、稅法,這些具體規定,需要由法官審查。
對於本次的法條,看起來是指更動夫妻或父母的概念,優點是中即興解決性別的問題,但涉及到社會重大價值典範的重大變遷,也涉及許多法條,刑法通姦罪的定義也應加以變更。而主體要如何辨別?
未成年子女收養,應該要再適度評估。
廖金河|亞洲時代新葉聯盟
我是段宜康委員之前說的凡人,我是中南部來的鄉親,之前有寫信給總統,我讀給大家聽。
這是一群長期默默為台灣社會奉獻的教會公民,至小英總統一份感性與理性的陳情書。⋯⋯
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
以實證研究結果和數據討論同性婚姻生養。醫學與憲法的立場相同,對人權的重視一律平等,不分性取向,從醫學角度來看,修改民法讓同志婚姻想有一樣的權利與責任,是消除歧視的積極表現,這也是為何不應該以專法訂定。今天若要成立專法或特別法,除非他是要給同性伴侶給予更多的優惠例如減稅,如果沒有的話,為何要立專法。
同性婚姻會導致社會性解放?我想不通同性婚姻通過為何會導致性解放?我們現在沒有同性婚姻,但現在的狀況如何?..
曾品傑|中正大學財經法律系教授
目前推行同性婚姻法案,對台灣民眾而言,是否適合?
不應該以法律作為引導社會的方式,這是以婚姻手段導致的性別霸凌。身份行為的法治會需要循序漸進,較妥當。
尤美女委員的版本叫傾向形式平等、機械平等。971-1條刪除男女,這剝奪大多數台灣百姓對婚姻制度有男女的家庭認同。將同性伴侶共同收養子女,列為平等權,有損未成年子女的權利。
女性的生理與心理發展,比男生成熟兩到三歲,所以不需要修改。
收養的反歧視條款,有此地無銀三百兩,應該回歸給法官判定,不適合增訂反歧視條款,這可能讓同志收養變得比較強勢。
胡博硯|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同性婚姻通過後,會有多少人受到影響?我們是在討論國家制定哪些法律是正確的。
我們是擴大家庭定義式的修法,大法官諸多解釋提到一夫一妻制的問題,此前在想像性別的問題中,只有兩性的想像(性別平等工作法以前叫兩性平等工作法)拿以前的釋憲看現在,無異於拿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
婚姻的本質想像是兩人的結合,而人與物的婚約=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的結合。德國基本法的前言中,是給基督宗教的定位在國家為公法人,所以他必須要回應基督宗教。但在我國憲法中,強調宗教自由,所以沒有這樣的問題。
大法官在諸多解釋提到一夫一妻,必須要回歸到,當時法規是在解釋哪個條文內容。人若擁有相同權利,應該在一般性法律規範,身心障礙者法律等特別立法是因為差別性待遇。
郭媽媽|同志父母愛心協會
同性婚姻合法化,對於所有異性戀婚姻制度與生活並沒有影響。我是兩個孩子的媽,老大是15歲就出櫃的同志。單親、不孕、不婚、繼親、隔代教養等家庭也因為一夫一妻發言而受傷。同事固然是少數,但我們從不吝惜關懷其他弱勢團體,我們是盟友,而不是敵人。
這幾年下來,反對人士缺乏正確資訊、缺乏足夠資源認識同志,這點同志朋友責無旁貸,其實同志對異性戀朋友而言,是有點複雜的,導致不必要恐慌。我們願意幫忙,希望減少無心語言造成難忘的傷痕。這些文宣對同志朋友與家人,造成傷害,而且受傷最重的,其實是反同人士周遭的親友。
如何認識同志,最有效的方法是面對面對談,不論是先天或是後天,不論它的比例多少,都值得為這些人花心力,因為這是他們的生活、生命也是他們的幸福。若異性戀是天生的、同性戀也是天生的。若覺得同性戀不是天生的,異性戀又何嘗是?
...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Tacps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文化研究年會徵稿啟事】
時間:2017年3月11日
地點:淡江大學
摘要截稿日期:2016年08月14日
█ 鬥.陣.行 █ Struggle.Alliance.Action █
2017文化研究年會將探究「鬥陣」的多層意涵,詰問「鬥陣」的集結與行動方式。「鬥」(struggle)之於內,可以是文學藝術創作者或運動者,跟形式、素材、禁忌、傳統的內在爭鬥。「鬥」之於外,是國族、社群集聚與分離之間的張力、文藝流派陣線的競合、社會運動中的路線和群我關係、行動的選項和結果。「鬥陣」這個主題,不但意味著個人或集體的作戰選項,亦提供了對「同在一起」(together-ness) 與聯盟(alliance)的想像反思、也呼應了數位文化裡跨形式、媒介「混雜裝配」之聚合(aggregation)。不管是文學與美學路線之爭,跨國社會運動,集體政治的暴力,網路與實體的集結發聲,新公民運動,性別多樣性的衝突,勞動權的抗爭,多元成家伴侶議題,人與物件、與動物的共處同行,皆開啟了鬥陣的多元詮釋與行動可能。這當中,鬥陣行不行、鬥陣如何行、能行到何處,都有其當代的新意義與開展。 子議題包括:
1. 文學、美學中之連結與抵抗
2. 人文及社會學科的危機與轉機
3. 性別研究與酷兒多樣性
4. 文化資產的政治與經濟
5. 動物研究與實踐
6. 物質文化研究
7. 生態論述的新舊典範轉移
8. 影像、音樂、跨美學、藝術行動
9. 勞動、抵抗與新社會運動方式
10. 災難、危機與公民行動
11. 身體性、身心障礙、障礙社運
12. 旅行書寫的行動與文化越界
I. 投稿型式:本次會議接受自組panel以及與本次年會主題相關之個人學術論文發 表, 惟自組panel具有優先權。自組panel由規劃者統一寄出摘要,摘要需包括panel題目及主題說明(500字)、各篇論文摘要(500字)、panel成員個人簡歷及聯絡方式。個人發表,需提供中文摘要(500字)、作者簡歷及聯絡方式。個人簡歷及聯絡方式應含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地址、聯絡電話、電子郵件信箱。摘要及論文撰寫請依學術論文格式,至本年會投稿摘要並發表論文者恕無稿酬。
II. 投稿方式:摘要與全文請email至本次年會專用信箱[email protected],信件主旨請註明「投稿文化研究年會」。
III. 摘要截止日期:2016年08月14日
IV. 審查結果通知日期:2016年10月10日
V. 論文全文截稿日期:通過審查之投稿者,請於2017年1月06日(星期日)前將全文(至少5000字)寄至[email protected]。
若有任何問題,請與文化學會秘書處([email protected])聯繫,或於文化研究學會粉絲頁私訊留言。關於本學會其他相關資訊請上官網:www.csat.org.tw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ology,Academia Sinica 的推薦與評價
【週五論壇】 講題:追求社會學想像的四十年:轉向、開拓與突破主講人:蕭新煌 ... 演講摘要 在退休前夕,我回首來時路四十年,不禁莞爾一笑,覺得自己一路走來,還 ... ... <看更多>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心得] 社會學研究所準備書單- graduate | PTT職涯區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學想像 ,Mills;第一章經典,第二章批parson也很推薦7.批判的社會學導論,Giddens;giddens重談社會學想像,後面有些經驗上的現代性問題8.全球化,Bauman;從流動 ... ... <看更多>
社會學的想像摘要 在 [書摘] 社會學的想像與基礎社會學第一章- 看板Sociology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學的想像》 第一章 前景(Promise)
在社會學的想像一書當中,Mills提到「社會學想像讓我們能夠掌握歷史和傳記,以及兩
者在社會中的關聯」(3),並且強調「任何一種社會研究,如果沒能回歸到傳記問題、歷
史問題以及兩者在社會之中的交集,就不可能完成它的學術之旅」(3),開宗明義地強調
重視時間的兩個觀點:傳記(biography)與歷史(history)。社會學想像是一種「觀點移轉
的能力」,以求知欲作為後盾,能夠看透社會與個人之間的關係。
在社會學的想像之中,最有成效的區分是「情境中的個人煩惱」與「社會結構上的公共
議題」。煩惱發生於個人的性格中,以及他與別人直接相關的範圍之內。議題所涉及到的
事情則超越了個人的局部環境與內心世界,關係到整體的歷史社會的制度以及不同情境交
錯互滲的方式(37-8)。
作者反對心理分析,指出「制度對於個人的影響,遠超過一個人孩童時期的切身環境」
(42);認為當今社會科學家的首要政治與學術任務,是要釐清當代不安感[無所定位的茫
然]與漠然[不加區分、與己無關]的要素(43)。「人們若要克服他們不安、漠然與不幸的
泥沼,必須先將他們的感受整理成他們所面對的個人煩惱與公共議題等問題,可是,藝術
不作這工作,也做不到」(49),社會科學反而可以提供一點知識與文化上的協助(49)。
作者反對本質論的人性說。他說「透過社會學想像,定位現在就如同定位歷史。『人性
』的意象愈來愈有問題,人們漸漸覺得有必要更親近且更有想氜仂地去關注,在這個公民
不安與意識形態衝突的時代裡,暴露出(及形塑)人性的社會常軌與苦難」(45)。
作者反對如下做法:「把社會科學當成一套科學技術,以『方法論的』傲慢禁制社會探
討,作品中充斥著蒙昧的概念,或者只關心一些和民眾所關心的公共議題無關的枝節問題
,使作品瑣碎無味。這些禁制、蒙昧與瑣碎,造成了當今社會科學的危機,卻絕少暗示我
們解決危機之道」(50)。[這些話現在讀起來還是很有味道呀…]
作者相信,「古典的社會分析是一組可以界定而有用的傳統;它的基本特色是關心歷史
社會結構;它所處理的是,與迫切相關的公共議題和顯著的個人煩惱直接相關的問題。
(52)」最後,作者認為社會學雖處逆境,但其傳統仍有可能為其逆境帶來轉機(55)。
-----------------------------------------------------------------------
《基礎社會學》 片桐新自等。第一章 歡迎光臨社會學 P15-32
作者先從society的翻譯談起,說明society的要素包括人、間(關係)、公共。最後認為
社會學研究的主要議題為「那些束縛個人、具有『公共』性質的東西,這些東西我們可以
稱為『制度』或『文化』。」(19)
作者提到社會學式的思考方向如下:(1)關注現代的意義、(2)遵循自己的感覺、(3)懷
疑常識、(4)挖掘有趣的現象、(5)思考前因後果、(6)了解歷史;(7)開拓視野;(8)掌握
現象的整體(19)。
第三節簡述社會學的歷史,從第一代的綜合社會學,談到建立社會學為現代科學的第二
代學者(齊美爾、韋伯、涂爾幹),提到形式社會學、新教倫理、價值中立、理念型、理
解社會學、方法論個體主義、方法論的集體主義、社會事實的外在性與強制性、自殺與脫
序等概念;接著談帕深斯的結構與功能觀,以及墨頓的參考團體、正功能-反功能/外顯
功能-潛在功能,最後談到反對前兩者的批判,定位為多元典範時期。
在Q&A的地方,提談人的二元性,即人在社會中,又創造社會。也提到社會鬥爭不只
造成分裂,也促成團體整合思考。
------------------------------------------------------------------------
筆記評註
在準備大一的課時,重新摘要了一下。就放上來給大家分享了。
幾個我注意到的點,跟大家討論看看。
(1)社會學的想像,談到首先是時間的問題:傳記與歷史,而不是個人與結構。
(所以針對前前文說社會學的想像,簡言之,就是集體大於部份之和的說法,
我覺得有商榷的餘地。社會學的想像有這麼強的集體主義的意味嗎?
還是更確切地說,從考量到時間因素的「關係論」來談社會學想像,
會不會更貼切一些。不然我實在怕社會學想像中的歷史與傳記面向都不見啦~)
(2)社會學的想像,有好幾個層次:個人-情境-制度-結構
傳記----歷史 貫串其中。
(3)反精神分析、反方法論崇拜、反本質論。這些對話對象,是談社會學想像應該提到的。
(換言之,反心理化約、技術化約、本質化約,
從歷史與關係的取徑切入,是社會學式思考的根本)
(4)日本人在寫《基礎社會學》一書時,先來個字源考察,
這點似乎國內的教科書比較少人這麼寫書的,
歷史感的部份,似乎日本人還是強一些?
(5)不過社會學是不是只討論「公共」議題,這點我存疑。
不管是情感,或者想法,都已經是社會學討論的對象。
(譬如情緒勞動的概念、互動儀式鏈一書當中對情感的解釋)
(最私人的,往往是最社會的←這樣的命題是否成立呢?)
大概分享到這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156.65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02/25 23:42)
※ 編輯: godsound 來自: 140.112.156.65 (02/26 10:12)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