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
社會 人文主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時事求世 43
從時事看世界遺產:哈德良別墅(1999)
羅馬在西元前27年從共和走向帝國,在屋大維之後,來自於皇帝與元老院之間權力的傾軋,軍閥的擁兵自重,使得帝國的前一百年是一團烏煙瘴氣。
從涅爾瓦接掌帝位開始,羅馬帝國迎來八十多年政治清明的時期,與之前一百年的腥風血雨相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安東尼、奧理略被稱為五賢帝,難得的是,這些皇帝並不是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選擇適合人選,然後收為養子作為儲君,在羅馬,領養不是件羞恥的事,反而是加強世族聯繫和政治聯盟的方法,被領養的孩子也不必和原來的家族斷絕關係,像屋大維就是凱撒的養子,達到真正選賢與能的目的,反而「哲學家皇帝」奧理略死後將帝位傳給兒子康茂德,這位政二代就是在電影神鬼戰士中自己也愛下競技場決鬥的那位皇帝,殘暴多疑,個性乖僻,自稱大力神轉世,統治引起人民不滿,帝國自此江河日下,再度走回自相殘殺的親情倫理鄉土劇了。
帶團要靠人品,當皇帝也是,若生在亂世有志難伸,哈德良是古羅馬帝國五賢帝中的第三位,前一任的圖拉真在位期間是羅馬帝國疆域最大的時期,在帝國安定的基礎上,他興建哈德良長城,劃定羅馬帝國的北方國境線,也重建萬神殿,倡導人文主義,提倡希臘文化,雅典成為文化中心,他最喜歡旅行和建築,之前皇帝多半依靠各行省的大數據治國,但哈德良在任內幾乎走遍了每個行省,開創下鄉巡視的先河,又進行了前瞻計畫,包括修築神廟、劇場、公共浴室等大型公共工程,更在羅馬近郊的提沃利興建哈德良別墅。
哈德良別墅建築群包含30多座建築物,包括了劇院、花園、泳池、噴泉、圖書館、浴場,園中需要的大量水源都由水道橋從山區引下,為了不打擾皇帝,地底下還有通道,讓工作人員、訪客、僕人都能無聲無息移動到要去的建築物中。由於哈德良曾經遊歷各地,就像有些人出國後會把自己家中打造成波希米亞風、地中海風、巴里島風一樣,哈德良也將許多他印象深刻的地方呈現在別墅中,像是雅典衛城的厄瑞克特翁神廟的少女像柱。
哈德良另一個八卦事蹟是個同性戀皇帝,在古羅馬同性戀是一種公認的社會文化,甚至在許多文學、藝術和詩歌中歌詠這樣的關係,還代表友情、尊敬,到了基督教時期才有禁止婚外性行為,以及不以懷孕為目的性行為的新論述,桎梏了人性。哈德良和他的希臘美少年安蒂諾斯相差36歲,一見鍾情時安蒂諾斯只有12歲,從此安蒂諾斯被賜上書房行走兼御前帶刀侍衛,常伴哈德良左右,20歲時這對情人來到尼羅河旁的卡諾普,安蒂諾斯溺斃於尼羅河中,哈德良悲痛欲絕,下令封安蒂諾斯為神,並為他修廟塑像,哈德良別墅中的卡諾普(Canopus)水池就是象徵埃及尼羅河,而名稱也是當年安蒂諾斯溺斃的所在地命名,據說安蒂諾斯就埋在別墅中,但考古尚無所獲。
這座別墅在哈德良之後亦被使用,到四世紀羅馬帝國衰落後逐漸廢棄,在東哥德和拜占庭戰爭期間,這裡被當作倉庫,基督教徒也搬走這邊的石材來建造教堂,
到16世紀,埃斯特紅衣主教伊波利托二世更將哈德良別墅中的大理石和雕像拆除,來裝飾自己位於附近的埃斯特別墅,這座融合雕刻、建築、水環境的藝術行宮,堪稱羅馬的萬園之園。
社會 人文主義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不懂投資之人不足以語世事】柏拉圖學院門口寫著“不懂幾何學者不得入內”。為何做學問一定要懂幾何?並非因為幾何學多麼高深,而是古希臘時期受人文主義風氣影響,世人以純理性的幾何學作為探究真理的途徑。及至中世紀,基督教信仰統攝歐洲,經院哲學成為探究萬物規律的門徑,這也是時風所致,並不是因為經院哲學比其他學問更偉大。同理可知:當代社會,乃後資本主義的賭徒社會,流風所及,趨勢與技術分析成為研究萬物的最佳途徑,相互套嵌的週期,成為今人了解社會運作規律的基準模型。不懂投資之人難以語世事。我研究趨勢分析並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以此找到研究晚期現代社會的捷徑。求知是主要目的,賺錢只是副作用。利潤反而成了學問的債務。總之,學問的路徑取向和一個人所處的具體時代有直接關係,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社會 人文主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認真玩】2020台北雙年展 | 嚴肅的玩笑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 李長潔
.
前往2020台北雙年展,台北的天空陰冷,以《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為主題的北美館,並沒有明顯的國際性藝術大展的氣氛,灰白色的天空與牆面,灰白色的大廳與主視覺,一切像是某種策略性的低調,迫使著「台灣人」體驗著在「全球」疫情爆炸時,還能舉辦藝術大展的那種奢華。甚至懷疑,這雙年展,是不是策展人Bruno Latour的一個嚴肅的玩笑。
.
▓ #知識論的改革實驗及其展演
.
Bruno Latour,當代重要的人類學家、哲學家、社會學家,70年代後期開始,根據科技與社會的交纏關係,展開整個人類智識知識論的規劃,提出行動者網絡理論,重新思考啟蒙時代以來的人文主義,甚至是「有人以來」的人類主義,重新納入多重行動者的視域與軌跡,試圖在《實驗室生活》、《科學在行動》、《巴斯德的實驗室》、《我們從未現代過》、《激情的經濟學》、《面對蓋婭》等一系列的思想實驗與批判裡,獲得一點點解放「眾生」的機會。
.
因為Latour的巨型-微型理論的裝置,與他無比的雄心,他的策展論述,看起來就是有種「救贖性」。已經好幾年了,幾乎每一次的大型展覽,都呈現滿滿的末日主義,藝術家與觀眾聯合起來懷舊、批評與哀悼。Latour帶著點科幻意味的拓樸學圖式策展,很容易讓人以為是一種微中二的救贖性,但其根本應該是用力跳離知識思辨與實踐框架的試圖。
.
▓ #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
.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共分成「全球化星球」、「維安星球」、「脫逃星球」、「另類重力星球」、「實體星球」五個天文體,五個天文體被鑲嵌在一場向量不同的星(全)球解離當中。Latour式的「全球的否定的辯證法」倒轉、抽空、吸收了人類世界裡的所有主題,將我們吸入充滿矛盾的網絡當中,我們再也無法依靠前方的未來,標定逃逸的路線。我在想,這是否也是我看不是很懂這次展覽的緣故,所有的定義、展示、證明、翻譯都暫時失效了,這個失效可能發生在任何一個層次上:觀賞者、藝術家、策展者。
.
撇開知識論的難題。到底這展覽好不好看呢?
.
▓ #嚴謹的審美
.
有幾個作品在藝術性與理論性上,都算是嚴謹又精采,挺奇怪的,嚴謹居然成為藝術批評的論斷之一,說明了當代藝術「跨域」的性質。例如在「實體星球」部分,領土仲介所的《變動的海洋》(Oceans in Transformation, 2020),他用 資料視覺化的方式,模擬 / 詮釋了敏感的海洋資料軌跡,資料數據的「量」的概念,變成了一種兼具審美與分析的溝通。
.
▓ #體驗行動者的網絡
.
《跨物種影像交會》(Interspecies Cinematic Encounters, 2020),則在諾大的黑色展場空間中,透過大型的鋼架組構裝置,架構出多重世界與複數行動者的觀賞體驗,人類、動物、植物、礦物、水、霧霾、鬼魂、精靈等,在其間互相接觸、調解、感染、融合、轉化彼此。某個程度上,雖然沒有很多,但在佈展上算是比較奇觀而複雜,觀眾似乎可以體驗到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表面意涵。
.
▓ #辯證劇場與概念地景
.
最精采的作品,莫過於《質量/彌撒》(Mass, 2020)的物理學 / 哲學辯證劇場,藝術家在展場打造出一個由影像、光線、聲音、道具所構成的思想劇場,你可以步行穿梭於概念地景中,參與影片中物理學家的哲學對話,探索當代物質性之辯論:對立的兩個物理理論模型,無限大(相對論)和無限小(量子物理學),那是不存在於相同世界的兩種現實。
.
▓ #作品之外的作品
.
最後,令我關注的焦點,盡然很常發生在非展示場域中。像是比以往更加不明顯、更加低調的展場設計,完全剝除藝術展覽肩負大眾娛樂與教育的目標,回到一種思想與實作的集合體實驗上,如「協商劇場」(Théâtre des négociations)的運行。
.
另外,如關閉電源的二樓電梯,讓觀眾自行用身體力量,步上二樓階梯。然後,在二樓展覽開始處,觀眾先看到的居然不是《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的策展主題,而是「參觀須知」:戴口罩、勤洗手、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你的全球「不是」/「就是」你的全球,深深的、日常的、真切的反諷啊~ 比作品還精彩(誤)
|
#官方網站: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20
|
#值得去看個5次
#比天能燒腦
#但天能我真的睡著
社會 人文主義 在 Gavinchiu趙氏讀書生活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趙氏讀書生活》,一個歷史學者的視頻,分享學術、社會、政治經濟觀察
請支持收費平台:https://www.patreon.com/Chiusreading
https://www.facebook.com/drgavinchiu/
PayPal.me/chiusreading
EMAIL:higavinchiu@gmail.com
#共產黨
#新亞書院
#唐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