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有一天連自己都忘記……
我們會有「自我感」,知道鏡子裡的人是誰,並非理所當然。當記憶一錯亂,「我」便不再是我,那時的「我」,可能只是記憶的隨機組合,看當時激發到的神經元是什麼?!
我知不知道現在是什麼時候?
我知不知道我正在什麼地點?
我能不能辨認眼前的人是誰?
一旦關於時間、地點、人的記憶,開始失序,我們便一點一滴脫離了我們原本認知的世界。我們常由世界來定義自己,世界不再熟悉,我們對自己便開始陌生。
失智症如果啟動,通常難以逆轉。就好像一個人的靈魂,隨著時間,逐漸淡去,淡到只剩軀體,裡面空空洞洞的、昏昏沉沉的,緩緩歸零!
周末又要到了,《父親》這部片推薦給您。在看戲之前,帶著上述的理解,我們可以省去很多疑惑,專心享受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演技,還有編劇導演想要帶給我們的,那種失智症者認知的世界開始崩解的驚悚。
劇照裡面的場景,是女兒對著父親說,女兒即將遠去,父親要去安養中心。那時女兒滿臉的愧疚,我在其他的家庭裡,親眼見證過。在那一刻,親子雙方對於即將發生的現實,其實都難以接受,卻又只能無奈地等著時間把人推到各自要前往的地方。
劇情我不方便說太多,但那電影裡的情緒,憤怒、懷疑、悲傷、迷惑……,各種情緒以不同的組合豐富呈現,又以極快的速度來回擺盪著。這像是一種照顧失智症者的縮時攝影,飽滿且真實,完全能讓觀眾感受到猶如乘坐雲霄飛車般的戲劇張力—即便是失智症這個議題。
奧斯卡、金球獎的多項入圍肯定,是名符其實。但我更在意的是,我們自己是不是準備好,如何回應我們自己正持續老去這件事?
有朋友提到,這部片讓他感覺到老年的哀傷。但除了哀傷,我們是不是願意好好回應老年,讓老年也好好回應我們?!
培養健康的生活型態,是預防老化失智的重要方法。像是願意去看一部電影,能出去走一走運動運動,也曬一點太陽,讓神經纖維增長,動一動腦,去理解劇情產生新的學習。
看完電影之後,順便去吃咖哩飯,「薑黃素」可以抗氧化。四季豆、蘆筍等富含葉酸,鮭魚、銀魚、沙丁魚等有維生素B12。吃香喝辣,享受人生,也增強腦力。
回到家,要記得刷牙,保護牙齒的健康。牙科相關疾病,跟晚年認知功能障礙有關,保健牙齒身體好。
有潔淨的牙齒,也記得對人打招呼微微笑。記住對方的姓名,簡單聊一聊去看了《父親》這電影,心情也會比較好。
有些失智的老人家特別像小孩,幾句甜言蜜語,就能綻開如花燦笑。所以我們從年輕的時候,就要養成自我肯定的習慣,等不到別人給溫暖,我們可以自己來。
有時我們遭遇那種無止盡的反覆詢問,會有點煩,或者非常煩。記得深呼吸,去喝喝水,給自己一個空間,不用把事情做到完美。容許自己即便盡了力,也只能看著眼前的人,一天一天走下坡。
某種程度上,我們每個人都在走下坡。我衷心感謝,我在走下坡的時候,遇到各位朋友一起相伴,這一生已經足夠精彩。
當我有一天,我終於連自己都忘記的時候,也許這一世的執著煩惱也就能隨風!
劇照取自
采昌國際多媒體
#父親
#0423上映
#奧斯卡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神經元 神經纖維 在 小艾的育兒日誌 |Montessori Lif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蒙式父母知不知:什麼是髓鞘化? 自主動作發展與腦部神經發展習習相關🙋♂️
我知道現在大家因為生的少,父母對孩子們都會特別細心照顧,什麼事情都幫孩子用的好好的,然後大家還會幫孩子找藉口說因為年紀還小,不會做沒關係; 但父母們這麼做可以會造成孩子的神經髓鞘化不足,而造成孩子能力不足,發育遲緩喔!這裡來跟大家說明為什麼👇
🔸在解釋髓鞘化之前,要先知道什麼是神經元和軸突:
✔️神經元就是我們的神經系胞,
我們的大腦中有上百億個神經元。我們的感覺、運動、思維、記憶、邏輯、計算等能力都是由神經元來處理的,主要來接收跟傳遞訊息。
✔️軸突(神經纖維)是神經元的一部分,它是傳遞信號的主要通道。
.
而『髓鞘』就是包覆在人體神經元上軸突外的一層膜,它是一層脂肪組織,有良好的絕緣的作用。
.
『髓鞘化』則是『髓鞘發展的過程』,新生兒神經系統發展部不可缺少的過程。剛出生的寶寶很多軸突,都還沒有髓鞘化,讓神經元彼此之間傳遞訊息比較不良。當髓鞘開始產生,神經元彼此之間訊息的溝通會變好,變得更有效率。有髓鞘化的軸突,就像是家裡電線外圍,如果橡膠絕緣體包覆,會有良好的傳遞溝通,效率會更好; 反之,沒有髓鞘化的軸突,傳遞溝通訊息就沒有這麼良好。總之,髓鞘化就是讓神經纖維可以和周圍絕緣,使得神經纖維傳遞速度大大增加。
.
✋髓鞘化跟孩子自主動作發展有什關係?
寶寶一生下來,非完全髓鞘化,他們需要學齡前的時間及『外界的刺激』來幫助孩子進行髓鞘化。髓鞘化的過程,主要是在大腦發育初期進行,但當然我們 一生中都會有髓鞘化的現象,因為大腦終身都有可塑性。當幼兒學到如何走路或說話等等的技能,是因為掌管這一部分的神經元已經髓鞘化,每次刺激到相關神經就會激發能力的複習。反之,如果不讓孩子受環境刺激,而無法學習新的技能且反覆練習,這樣髓鞘化不足,會造成孩子出現各項動作發展的遲緩,因為神經系統各部分的髓鞘化時間不同,可能會造成髓鞘化的進程跟不上的狀況。
🔈小聲明:小艾老師我,不是專業的醫生,我是從育兒發展的專業角度來跟大家分享,因此對於孩子神經發展的醫學專業知識有興趣的各位,還是建議大家去詢問小兒科醫生喔!
IG也很好看:@montessorilifeda
神經元 神經纖維 在 台灣光鹽生物科技學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產業訊息>建腸道菌資料庫 解失智症之謎
#阿茲海默症 #新藥研究 #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關聯性 #可藉內分泌機制與大腦交流 #進而控制腸道血管及血腦障璧的通透性 #影響澱粉樣蛋白的堆積 #控制免疫細胞活性與其對大腦的傷害
上(9)月底,由Axovant所開發的阿茲海默症新藥Interpirdine,是阿茲海默症史上最大規模三期臨床試驗結果,樣本數涵蓋1,300位病人,結果卻是失敗。這使Axovant股價單日下跌70%以上,市值蒸發超過18億美元。此病從1906年被發現,歷經百年之後仍無解。
阿茲海默症已是全美第六大死因,且是十大死因中,唯一無法有效預防、治癒或延緩的 疾病。目前美國約有530萬阿茲海默症患者,其2017年度醫療支出預估高達2,590億美元,約是癌症醫療支出的兩倍。如果仍無新突破性療法,在人口老化及戰後嬰兒潮世代 逐漸步入老齡後,預估2050年美國患病人數將暴增至1,600萬人。其支出將達1.1兆美元,占總醫療支出之25%。因此阿茲海默症可說是目前最急迫,市場最大的醫藥缺口。
阿茲海默症目前被認為是神經細胞因堆積異常的「乙型澱粉樣蛋白(Amyloid beta)」並形成斑塊,導致發炎與「濤(tau)蛋白」磷酸化,進而產生神經纖維的糾結與壞死。因此,過去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只要解決乙型澱粉樣蛋白的異常堆積,就能克服阿茲海默症。然而很不幸的,阿茲海默症新藥研發失敗率高達99.6%,是所有疾病新藥開發中,失敗率最高的。目前所核准的五個藥物,都只針對部分症狀的支持性療法,對病程皆無明顯效果,且在2003年就再無新藥上市。
今年更是噩耗連連,先是Lundbeck停止了兩個藥物計畫、爾後Merck也同樣放棄了一個藥物的三期試驗、Accera與Axovant所研發的新藥在臨床三期接連失敗。接下來仍有超過12個阿茲海默症新藥在臨床三期,結果如何仍然未知。
其中,Biogen的aducanumab在2016年年底,阿茲海默症臨床研討會上公佈的實驗數據顯示可以非常有效的去除澱粉樣蛋白;卻是叫好不叫座。理由在於去除腦內異常堆積蛋白,不代表患者的記憶與痴呆情況可以改善。會有這樣的疑慮,是因為早在2012年,輝瑞與嬌生的bepineuzumab也具有同樣的效果,但是卻沒有緩解或停止阿茲海默症的病情。而2016年Eli Lily的solanezumab也顯現出能破壞澱粉樣蛋白,但無法讓病症有減緩現象。
今年台灣國家衛生研究院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ty)的研究報告指出腸道感染,會刺激腸道內的免疫血球細胞,使其移動力上升,並受大腦氧化自由基的吸引,轉移到大腦,加速神經細胞的發炎與神經細胞的凋亡,加快阿茲海默症的病情。
人體腸道擁有僅次於大腦的神經系統-稱之為腸神經系統。此複雜的神經網路遍布整個腸胃道,其神經元的數量與脊髓相當,與大腦有極高之關聯性。早在2013年,加州理工學院就在國際重量級期刊Cell首次發表腸道菌的菌相與人際溝通能力、情緒及腦神經疾病相關。爾後在2016年12月Sarkis教授再次發表在Cell的文章,進一步證實腸道菌能控制另一種同樣會導致失能與失智的腦部疾病-帕金森氏症。今年連續多篇論文更直接點出腸道菌與阿茲海默症之關聯,研究發現腸道菌可藉由內分泌機制與大腦交流,控制腸道血管及血腦障璧的通透性、影響澱粉樣蛋白的堆積、控制免疫細胞活性與其對大腦的傷害。
有鑑於腸道菌的重要性,近年許多相關生技新藥公司紛紛成立,例如Microbiome therapeutics、Axial Biotherapeutics等。中國大陸中科院更在今年10月12日宣布,聯合美、日等12國,預計五年內完成1萬種微生物菌株的基因定序。在台灣目前有近30萬的失智人口,其中主要為阿茲海默症造成,而中國更有600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且預估患病人數將隨人口老齡化向上快速攀升。台灣如能善用我們在全世界最健全、引以為傲的健保系統資料,建立病人腸道菌相資料庫,利用大數據分析比對與病徵間的關係後,一定能找到更好的治療方式,對阿茲海默症這個世紀謎病做出重大貢獻。
資料來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0162/277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