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延燒,哪兒都無法去,就來回味前陣子去的嘉義台文小旅行,特別獻上嘉義名店懶人包與友粉一起來「視吃」,請不要嫌字太多看不下去(掩面),這可是有滿滿的愛與回憶呀~用台語菜單串連在地美食,看看有吃過哪幾家?重點是點餐共台語就促咪ㄟ,疫情過後建議大家也來挑戰看看!
◎ 林聰明 沙鍋魚頭
嘉義除了雞肉飯,林聰明沙鍋魚頭儼然也成為首屈一指的地方代表,尚未走進店裡,攤頭前用大鍋翻攪著使用獨門沙茶燉煮炸魚頭、黑木耳、豆腐、白菜、豆皮等用料的湯頭,豐盛又噴香,不去店前排隊人龍跟大家「饋修」一下,就好像沒去過嘉義。
傳承三代的沙鍋魚頭,從老醫館騎樓下的大鍋菜,轉變為如今登上Netflix頻道裡《世界小吃》的台灣推薦美食,這一味「台灣之光」的幕後推手,第三代接班人林佳慧可是功不可沒。因為魚頭很大,過去一份傳統沙鍋魚頭的量,往往得要多人共享,而這份魚頭來到林佳慧的手裡,她將其改良成就算一個人也能享用的「個人套餐」,還推出可以「榨造」的道地沙鍋魚頭及麻辣鴨血等,讓吃法變得更有彈性。
翻開店內台文菜單,其中的秋葵,念法令人摸不著頭緒,怎會有完全不搭嘎的念法Iûnn-kak-tá u-á?林佳慧特別解釋,原來秋葵又名羊角豆,台語音就是從此得來,而高麗菜心,就直譯成好可愛的ko-lê-tshài-ínn-á(高麗菜的小孩);另外,為什麼說了一輩子的白飯pe̍h-pn̄g,來到嘉義居然變成了清飯tshing-pn̄g?一問才知道pe̍h-pn̄g根本是祭祀用,立馬把tshing-pn̄g的地位扶正。揉合著「促咪」和高知識含量的台語文菜單,吃個飯還能兼上台語課,真正是「卯死矣」。
◎ 新台灣餅舖
台語來到帶有日本背景的新台灣餅舖又更好玩啦!坐落在嘉義噴水池旁的店面,原為日治時代阿里山「日向屋」,不僅是嘉義第一間和菓子店,更是早年嘉義人嫁娶必備的「蝦趴」禮餅,走過百年歷史的榮華,從店裡頭懸掛在牆上的史料照片即有跡可尋。
已是第二、三代接手經營的盧昆常、盧雅羚父女檔,講起新台灣餅舖的故事可是滔滔不絕,由於創始人是日本人吉田秀太郎,店內所販售的點心,都是道地的日式和菓子如羊羹、日式饅頭、麻糬、泡芙、洋菓子等,包裝精美的神木羊羹,為日本老師傅技術指導,外型高雅別緻,吃起來也不會過於甜膩,已然是許多人來嘉義的指名伴手禮;店內另一項人氣商品浮雪餅,有著台灣馬卡龍的稱號,雖然看似平實,但內裡甜鹹交織的奶油乳酪餡實在非常美味,常常不自覺就一連吃完好幾個,十分邪惡。
不過更令人好奇的是,為什麼腰果酥會是Bí-kok thôo-táu soo的念法,盧昆常解釋,因為腰果是舶來品,就直接冠名成美國土豆,其他像是奶油酥餅的奶油bá-tah,就是源於日本外來語Butter的「バター」,還有卡士達泡芙的Siû-khu-lí-muh就是日文鮮奶油的「クリーム」,邊吃還可以用台語邊學個一兩句日語,有沒有好棒棒。
◎ 純情專売所
乍看店名,絕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怎麼樣都沒想到,這一間販售「純情」的小舖,葫蘆裡賣的居然是雞蛋糕,為什麼會有這麼逗趣的店名出現?老闆解釋,主要是為展現嘉義人的用料實在、純情真意啦!
打著「我們只做純」的口碑到底有多「純」?為使用純牛奶不加一點水,簡直就是超省水!與水荒同舟共濟。攤開純情雞蛋糕的原料,只有優質麵粉、純牛奶和新鮮雞蛋等三大台柱,其他關係太複雜的原料像是預拌粉與乳瑪琳等,純情一律建議分手,乾脆的很。有意思的是,雞蛋糕上頭還會因應不同主題來「頓印仔」,除了有呼應這次台文小旅行的「臺味佇嘉」外,老闆也打趣笑稱,「我用火雞、魚和純的印模,把純情雞蛋糕偷渡成為與林聰明沙鍋魚頭、火雞肉飯並列的嘉義三寶。」頓時讓雞蛋糕顯得可愛又有意義。
雖然大家都知道雞蛋糕的台語是ke-nn̄g-ko,不過由於店內推出的雞蛋糕口味繁多,有花巧OREO、純情奶酥、濃情重乳酪、黑糖麻糬燒等,每天還有不同的限量口味,用台語點餐得也是要有點能耐才行,特別是奶酥,光唸法就是一門學問了,為何會如此說?經過同行友人提醒,念奶酥時發音可要標準,不然就會把奶酥的ling-soo念成了ling-so,這意思是什麼?純情的我們就BJ4了。
◎ 秘書店 Meet store
嘉義的店名很有趣,來到秘書店,以為又是一家純ㄟ職人會所,仔細了解,才知道來客職業不僅限於秘書,所謂的「秘書」,是這裡有很多書,透過計時閱讀的方式,可以享受品讀、咖啡美食、和自己相處,甚至是行動辦公室會議的秘密基地。
老闆為讓大家能舒適「窩」在這空間,還特別與在地家具品牌「Yoi傢俱」合作,各種軟硬適中又有個性造型的椅子,不只豐富了空間的美感,也可讓人隨心坐臥享受咖啡茶點,如果坐一坐有「尬意」,還能以比定價更便宜的展售價帶回家,完全是一個喜歡就打包的概念。
在「鬆」到一個不行的空間,老闆拿出台語菜單考考大家,遇到最困難的關卡,就是要念出草莓的台語,天啊!身為忠誠草莓信徒的人,居然不知道草莓的台語就是tsháu-m̂,也有一說是刺泡,根本人間失格,不過一問起周遭友人,不知道的人似乎也很多,頓時安心許多。另外,如果想知道沉靜舒芙茶喝起來有多Khin-sang(輕鬆)呢?不妨找一個午後,至此點個雙層草妹花生三明治或蜂蜜奶油厚片,讓空間為你卸除壓力,搖身成為寬鬆世代吧!
◎Té khòo 餐•酒•生活
列舉南台灣台式速食扛壩子,除了高雄的丹丹漢堡外,能與其分庭抗禮的,就是來自嘉義的代表樂檸漢堡。由於樂檸漢堡向來提倡「快速慢食Fast Casual」的飲食風潮,除了漢堡界,喜愛品酒的老闆如今也進軍酒界,開設了名為短褲的「té-khòo餐‧酒‧生活」餐酒館,就是希望大家就算穿著短褲,也能輕鬆到這裡當個快樂的貪杯之徒。
開新的品牌,對全台已有超過十家樂檸漢堡分店的老闆來說,根本是小Case,最頭痛的是,為支持「臺味佇嘉」活動,挑戰用台語翻譯歐陸料理菜單,這才是最崩潰的地方,簡直就是進入高段班的西餐台語課,光是要看如何跟著念,腦袋就開始打結了。
店家很貼心地找來台語高手,只要是別上「臺味佇嘉」識別徽章的店員,全程用台語「母免驚」,店內既然是主打自然酒和義式料理,就先來瓶來自法國隆河韋勒酒莊的Déjà壓壓驚吧!喝下擁有豐富莓果香氣,尾韻還有清新花香繚繞的自然酒後,滿足的拿起綠色台文菜單,光是招牌的起司流成河牛肉漢堡Tshí-suh sîng hô gû-bah hán-bá-gá和煙花女義大利麵Ian-hua-lú I-tá-lí mí,就已經饒舌饒到可以來一段RAP了;仔細看,像是西班牙煙燻辣椒橄欖油蝦和吮指雞翅小腿佐墨辣椒醬等餐廳,裡面都有huan-á(番仔),適切反映了早年台語對外國及外族的形容。不過,若是照這樣的理論看來,餐廳的整份菜單應該都是「番仔料理」,既洋氣又很「帕哩帕哩」。
本篇文章為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廣告合作,感謝以下單位策劃活動
指導單位 交通部觀光局
主辦單位 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發起單位 嘉義市母語文化教育學會、聰明誌
祭十二郎文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京都迷訪談計畫終於要進行到第二篇,是嫁到京都的Esther的故事和她的京都,因為內容太多,所以全文我分上下兩次分享,想一次全部看完整圖文的朋友可以直接點留言網址觀看喔。
2021京都迷訪談計畫(2)-Esther從香港到京都的緣分。裏京都的生活與視角(上)
網路的緣分是很微妙的,Esther是一位香港人,後來因緣分嫁到了日本,住在京都,Esther在美國唸建築,論文和茶室有關(這與她之後在京都生活似乎冥冥中連在了一起),老公是已經不多的京都数奇屋大工さん,Esther現在在京都大學任教,有一個可愛的男孩。
我和Esther是因為我經營的京都粉絲團-癒旅京都而認識的,當時應該是要獨立出版一本京都散步的書而有所聯繫,後來,我和兒子剛好要回京都,那一趟的旅行,在京都碰到前所未有的大雨(2018),住在鈁屋(2020年1月準備停業),兒子每天都問我說,雨那麼大,房子會不會垮下來XD
那年回京都時,原本和Esther有聯繫,說不定可以見面,也可以讓孩子認識玩耍,那時候才知道Esther原來住在高雄的古民家(超過百年),和Esther聯繫時覺得她是個誠懇熱情的人,本來她還問要不要她開車到京都市載我們去她家玩,後來因為天氣不佳,又覺得不太好意思,所以沒有見到面。(雖然其實很想去150年的古民家玩,哈)
不過也因此後來因為臉書,常常知道對方的動態,看到Esther常常帶著自己端莊有氣質的孩子,四處在京都文化體驗與旅行的事情,而且做的事都是平常在台灣的孩子不太可能接觸的文化活動(不虧是京都的孩子,哈),像是茶道、書畫、騎馬等,去的很多店家也都很京都很厲害,很多都是自己還無法踏足的領域,Esther對孩子的教育很重視很投入,深感佩服。
這次的京都迷訪談,我邀請Esther,她也二話不說的答應,而且因為她中文非常好(後來才知道,她在香港長大時,就會讀台灣出版的幼獅文藝,真是太厲害了),所以下面這些訪談文字幾乎都是她自己打的,從Esther的訪談與回答中,收穫很多,也大開眼界,她與孩子的京都生活,感覺都是很裏京都的,如果是外國人不容易接觸的,而且她喜歡谷崎潤一郎、壽岳章子和川端康成的書,我也覺得很有共鳴。
1.請您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是學甚麼的?做過甚麼事情或工作呢?現在的狀態是?
我是香港人,現於京大教建築,來京都前,我是在美國紐約及三藩市的。畢業論文和茶室有關,也令我找到畢業後的工作,有份設計森美術館。丈夫是数奇屋大工,最近的項目位於山梨県惠林寺,但不是只限於京都或茶室。
香港雖不像台灣般曾被日本統治,,但自七、八十年代始有不少日本百貨公司林立於銅鑼灣,例如大丸, 雖然已經消失了幾十年,,那裏的小巴站仍是稱為「大丸」。以前還有不少日本餐廳, 例如水車屋以及大丸旁的食街, 回想起來就像是先斗町的縮影,木製格子裏透出來的燈光, 讓還年幼的我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您和京都的緣分是何時開始的?何時在京都生活的?
大學生時用JR Pass和妹妹從北海道玩起,只記得京都好熱,,巴士站的方向又難辨別,當時是抹茶雪糕不離手,也穿了自以為是的和服在清水寺一帶逛(其實是媽媽當年在機場買的日式睡衣。) 真是鬧出了不少笑話。有好心的店家送了飾物給我,但當時我不懂日文,別人想提醒我什麼也無從說起,當年住的是東山三条的青年旅舍,雖只是YH,但也有木造的大浴場,早餐的乳酪也令我很驚艶。當年旅行主要是吃拉麵,看旅行書常去京都駅東的本家第一旭。
之後在美國留學,論文與日本茶室有關,在三藩市工作時的美國人同事是京都迷,曾於京都住過,也有本地朋友,其中一位是在三藩市的Asian Art Museum建築茶室時認識的年輕大工(後來的老公),之後我到京都旅行,難得彼此都那麼喜歡日本茶室建築,便結了婚,之後就在大學任教建築,一連串事件要多謝那位喜愛京都的美國同事,結婚時我還是不太懂日文,真是很多難處,也多得各方信任。
3.可以談談您在京都一天的生活(工作)嗎?或是和家人在京都的一天?
普通的一天真是和在任何地方差別不大,要說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京都的時刻,那是每天駕車出入時會經過仁和寺的二王門、龍安寺、金閣寺及大德寺。返家的時候會看見高雄的北山杉林(與電線),家裏也有庭園,不同於香港或三藩市, 四季的變化很明顯,會下雪,也偶有地震,還有不少野生動物。
4.談論一個你在京都難忘的經驗?或是一個你和京都的故事?
結婚時,自己從未見識過日本婚禮,卻又要一邊聽一邊中英翻譯給來賓聽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地方譯得不好還給有見識的日本長輩恥笑,那一刻還發生了地震,是在吉田神社,原本想偏僻些靜些, 卻也不幸在儀式中有人來參拜及投幣。我是想桜花盛開時結婚, 但老爺奶奶要大吉の日,結果是残桜都好過無。那天對我來說真是一期一會的世紀盛事,幸好天晴,日本的長輩,也有非常不贊成我嫁來京都這個全日本最傳統的地方,她們怕我會像雅子妃般患上抑鬱症,暫時還未有大問題。
最初學懂穿和服時,曾熱心(及膽粗粗)在香港的日本領事館及理工大學借地方交流,之後有次不知是穿了和服還是浴衣走過銅鑼灣的鬧市,引起不少騷動,尤其是外國人指着我說 "Kimono! Kimono!" 還追着影相, 好像在花見小路見到舞妓さん一樣。相反在京都, 我們黃皮膚的穿和服才沒有人理會,裏千家的金髪碧眼或是黑人同學穿和服便會引起注目。
以前,有幸參加過裏千家今日庵的新年茶會,我們外國人與一班美麗的年輕小姐同席,原來是本地名媛的菫會,人人穿着美麗的振袖,雖同席卻又不可交談,雖盛裝卻又只是曇花一現,沒有「個人」,和外國的派對很不同啊!
5.在京都,有甚麼樣的人事物,對您來說,特別深刻或是有意義的呢?
曾參加過的各式茶会及茶事,包括無隣菴、下鴨茶寮、関西Seminar House的紅葉茶会(曼殊院隔鄰)、高雄やまざき旅館的夜咄、建仁寺及北野天滿宮的月釜、梨木神社、大徳寺等等。我們也曾主辦過上賀茂神社的二葉葵展及川床茶会,京都的朋友可說是有不少身懷絕技又有創意,只是現在大家都為人父母或成了親方(師父), 很難像以前般聚在一起只為興趣,以前覺得很例牌又麻煩的義工性質的事,現在是珍貴的回憶。
6.您最喜愛京都甚麼季節?為什麼呢?
最喜愛當然是春秋的桜花與紅葉時節,桜花開一新氣象,我們主要是會經過上賀茂一帶,紅葉方面, 我們會四處去。其實丹波的不知名的寺的紅葉才是驚人的美,在京都, 氣候轉變大,天熱、天冷氣温十分極端,感覺和紐約差不多。香港雖是亞熱帶天氣, 天熱與天冷是比京都低高10度,家裏又是傳統木造的古民家(約150年歴史), 媽媽來探我是覺得和睡在街上也沒有什麼分別,所以,,只能於春秋最好天氣時,才可以邀請媽媽來。
原本想像住在山裏, 孩子自自然然隨處可玩,卻原來又不是,秋天紅葉時期高雄嵐山金閣寺一帶一早便有車龍,,我們住在這裏的反而要想想有那裏可以去。難得少了外地遊客兼休校,我們便到了嵐山的竹林、賀茂川沿岸及広沢池周邊踏單車,若不是這樣極端的鎖國狀態根本不可能。
7.您最喜歡或推薦用甚麼方式認識京都?為什麼?
那要看歲數及和什麼人去,哲學之道一帶是較安全的選擇,可以從白沙村莊開始,河原町至祇園一帶有芸舞妓的地方也受歡迎,另外有不少外國朋友是只有一天半天卻又想認識「真正的京都文化」,我建議鶴屋吉信的菓遊茶屋至大德寺一帶。
8.您最喜愛京都那個區域呢?為什麼?
裏千家、表千家前面的那條小川通,每次去到我都會覺得「這就是我來京都的原因。」有一次我還與學生在裏千家的兜門遇見千宗室大宗匠,他還邀請了我們一衆烏合入內吃茶。可惜的是制度有變, 我也沒再學茶道。甚至老師也已榮休四散。(日本的退休年齡比較起市民的活躍度很低。)
裏千家大宗匠年輕時在夏威夷講學的照片。1951年
當時戰後不久,日本人在美國推廣日本文化是艱難的事。戰時大宗匠曾為戰鬥機機師,有好友為他而亡。他也見盡戰爭的殘酷。戰後他便用一生傳遞「一盌(いちわん)からピースフルネスを」“Peacefulness through a Bowl of Tea”的理念。他是日本的國連親善大使。
此外, 千兩ケ辺一帶。大宮庵是我當年學穿和服的地方,每年9月23日有祭典還有可能見到攝影家水野克比古先生。
9.可以推薦1~2個您最喜歡的京都地點嗎?(寺院、庭園或任何地點都可以)
四君子苑、瑠璃光院。詩仙堂與野仏庵的組合。無鄰菴。陶々舎
何必館、鶴屋吉信、細見美術館、六々堂等。都市中心的小型複合文化商業建築。現代建築中蘊含町屋的中庭設計,以及茶室的季節感。茶室的部分出自名工中村外二(丈夫的師父)。最近看到新聞記載樹木希林生前喜歡來何必館。我個人來說則是更喜歡六々堂的靈活。
京都府北宮津與伊根一帶。令我想起香港的舊地。還可以釣到石班及連子鯛。孩子在香港學過基本的帆船操控, 在宮津與伊根的海上玩得很高興。比常會轉風向的琵琶湖理想。
待續,或點下方連結看全文
祭十二郎文翻譯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一起來寫】那些年,我們一起唬爛的孝道故事 //鄭雋立
.
不久前迪士尼新版《花木蘭》「超譯孝道」導致華語圈譁然,東方主義式的謬誤想必大家都心有餘悸。這幾天FB則流傳某廟宇的驚悚雕刻照,內容是《二十四孝》「#郭巨埋兒奉母」的駭人情境,勾起不少人對說教式 #愚孝 的恐懼。
.
■ #二十四孝的虛構性
.
該故事起源本身就有爭議,一般認為源自晉朝《搜神記》,而元代.郭居敬或其門人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可能為道德訓誡而刻意誇大敘事,要不是神蹟般地「挖到黃金一釜」,郭巨就要葬送妻子懷胎十月忍痛妊娠的骨肉。
.
民初文人魯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直言不諱道出寓言的虛妄與荒謬:「倘使我的父親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偏偏我國初等教育通常默許這些文本進入校園,包含佛道教與基督宗教的各種「神話」,作為「#德性教育」的素材對兒少進行道德需索。再對照這個故事與《聖經.創世紀》「獻祭以撒」的神似,不免聯想到它們背後通用的潛文本:#家父長權威對個人的壓迫。
.
■ #為什麼我們應該質疑教化故事
.
《荀子.子道》『魯哀公』一段孔子就嚴厲批判,#盲目順從不能視為孝道,且文言文被誤讀成格言使用、忽略脈絡及互文關係(例:父慈子孝),有時甚至會被曲解成上位者便於教化治理的詮釋。古代沒有學術倫理機制,文本遭竄改者甚多,類案便有現代學界普遍視為偽經的《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陳昭利(2001)認為這是假託譯經家「鳩摩羅什」之名灌輸 #封建思想,完全偏離原典鼓勵與父母同皈依三寶、持戒布施的初衷。
.
此外,張錫勤(2006)提出,各種忠、孝、貞、潔…等愚德行為體現了宋元明清的封建道德日趨嚴酷,證實 #傳統政權以威逼利誘驅使國人行孝,正是魯迅筆下的「禮教喫人」。
.
■ #孝道寓言初衷可能為反抗棄老惡俗
.
西蒙波娃《論老年》提到北海道原住民愛奴人在被大和民族同化前,有著不光彩的棄老惡俗,這是因為早年漁獵社會在環境嚴寒、資源匱乏下為求生存不得不採取的手段。而各地生活在嚴寒酷暑等惡劣環境裡的古老民族,如愛斯基摩與印地安人也都有類似狀況。有些因無暇照料而厭棄老者,也有長輩在嚴寒中捨身離群避免拖累兒孫。波娃寫道:「#年紀是張王牌但比不上能力來得重要。」
◆見圖一:
.
在華人的傳統教育,孝道作為美德典範被大肆歌頌,很有可能是為了撫平或教化庶民審視先民在惡劣環境下的棄老惡俗。但郭居敬之流滿懷善意的「孝子」恐怕沒料到,在物質充足、理盲當道的社會,孝道寓言竟變成氾濫成災的說教圖文,成為守舊人士施行世代剝削、貶低年輕族群的工具,一種「#博愛座式的惡俗」,是的,善意鋪成的道路也能通往地獄。
.
■ #互相體諒才是孝道的真諦
.
日本作家深澤七郎兩度被翻拍成電影的小說《#楢山節考》,便描述了古代信濃國(今長野縣)的棄老傳說,古代當地因為飢寒交迫,必須將年過70的長者揹上深山任其自生自滅,電影版赤裸裸呈現了連吃穿都有問題,更遑論道德禮教的淒涼。而主角的萬般不捨、母親連離別前都不忘為兒子著想的慈愛令人動容。1983年的電影版在國際讚譽不斷,更獲頒坎城影展金棕梠獎殊榮。
.
1990年代盛行的「野牛圖書」翻譯故事書系列也收錄過其改編。童書版增加了幾段動人的改寫:兒子暗自往返深山奉養母親,更因為母親暗中用機智解決統治者的刁難,打動村人,終究破除了棄老的迂腐規則。
◆見圖二:
|
■ #延伸閱讀
.
◆李長潔:迪士尼《花木蘭》新版與孝道迷思: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564544903733129
◆鄭雋立:康乃馨與母親節起源: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460352190819068
|
■ #參考文獻
.
魯迅(1979)〈二十四孝圖〉《朝花夕拾》(插圖本),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原典為1928年付梓成書)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 (2020)《論老年》,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陳昭利(2001)〈『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民90.03,頁169-195
張錫勤(2006)〈論宋元明清時代的愚忠、愚孝、愚貞、愚節〉《道德与文明》2006年 第2期 ,頁20-23
祭十二郎文翻譯 在 張亞中「文言文」必讀是哪六十篇? 《文言文基本讀本》的編者 的推薦與評價
祭十二郎文 (韓愈) 陋室銘(劉禹鍚) 與元微之書(白居易) 始得西山宴遊記(柳宗元) 岳陽樓記(范仲淹) 醉翁亭記(歐陽修) 瀧岡阡表(歐陽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