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港藝鎮❤️哲青.書房外的小旅行❤️北港藝鎮❤️
傳承自黑水溝對岸,堅持古法「頂真」(Purity)的工作態度,展現與時俱進的生命力
透過展覽,將工藝細分為廟宇裝飾、神像雕塑、祭祀器物、廟會慶典及生活工藝等五大章節
就由哲青帶大家,一起認識雲林.北港的傳藝之美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
祭祀器物 在 鐵打的貴婦 Stacie Chen 陳璧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特展
#職人魂
#傳統工藝創新文化藝術策展
#殿堂級的傳藝展
#讓雲林被看見
#雲林深藏不露
北港鎮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媽祖信仰而衍生出的傳統工藝更是獨具文化意涵。
原定228於台北首展的 #2020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特展 ,礙於新冠肺炎疫情,擇於今日4/11農歷三月十九原北港媽祖生慶典良辰吉時在北港文化中心舉辦開幕儀式,感謝策展團隊與在地藝師們的參與,也謝謝眾媒體們與會現場!
為了能讓逐漸失傳的工藝能繼續札根,以落實「厚植文化力,帶動文化參與」之核心理念,縣府希望透過策展方式,以北港媽祖信仰圈為核心,以連結與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為主軸,藉由傳承與文化連結,讓歷史現場回應當代生活場域,期望讓承載藝術發展軌跡與在地記憶的北港百年藝鎮,能激發更為多元發展與傳承思維之價值,進一步從單點之投入加入線與面之發展,整合在地人文能量與文化資產,成就歷史記憶之延續與重現。
這一次非常高興與榮幸邀請到國際知名蕭青陽 Qing-Yang XiaoXiao 老師,很多人都稱蕭青陽老師為蕭大俠,蕭大俠的創意總是令人驚喜,不管是從切入的角度或是思維都有其獨到見解,別具一般的設計風格,讓人不禁會想了解其中,本次展覽共規劃了三大主題之美,分別為現代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對話「#交融之美」、北港百年藝鎮的記憶「#歷史之美」、訴說著廟藝文化的「#工藝之美」,重新再造北港百年的歷史現場,除了介紹與回顧百年前的北港,也設計了工藝師創作專區,三個場次中陸續展現工藝師及技術保存著的作品,包含 #廟宇裝飾、#祭祀器物、#神像雕刻、#廟會慶典 與 #生活工藝 等五大面向,透過展覽呈現,讓民眾親身感受與體驗北港工藝之精采,也期望透過策展將北港百年藝鎮文化推展至縣外甚至國際。
展覽現場強調現代藝術與傳統工藝的對話,運用3D列印技術與多媒體投射技術,重新詮釋信仰的力量,在展區中更能細細品味對於北港工藝的全新詮釋。
特展從北港開始,展期從4月11日至4月29日在北港文化中心揭開序幕,之後將巡迴至台中及台北,邀約大家一起看見北港工藝之美,了解雲林宗教工藝的價值。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關係,縣府全面進行防疫措施,北港文化中心實施單一出入口門禁管制,要進入館內的民眾都須先量額溫、採實名登記、以酒精消毒手部,並須自備口罩並配戴。
進入看展則採容留人數限制,同時段入館室不得超過50人,觀賞者互相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共體時艱,仍要請大家共同配合,以降低群聚風險。
明天下午2:00 將有 謝哲青 老師與 蕭大俠 和 鐵打的處長 線上直播導覽喔!
謝謝眾媒體的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4484730
https://www.nownews.com/news/20200411/4030168/
https://m.news.sina.com.tw/article/20200411/34828330.html
https://www.google.com/amp/s/
news.ltn.com.tw/amp/news/life/breakingnews/3130467
https://www.google.com/amp/s/udn.com/news/amp/story/7326/4484730
祭祀器物 在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刮瓜樂器】
你有見過這種樂器嗎?刮瓜形態可愛,極為有趣,一般被視為源自加勒比地區的樂器,最晚出現於十六世紀,歷史上亦有一說法是源自非洲,然後隨着非洲奴隸帶至拉丁美洲。
刮瓜種類繁多,古代主要以葫蘆曬乾後加工製成。樂器中空,鑽有指孔,表面刻有多條坑紋,演奏者以短木棒在樂器上刮擦而發出聲音。現代則有用其他果實、木材、金屬材料製成。刮瓜是南美傳統民間音樂極為重要的樂器,亦有用於祭祀。
#器物 #雜貨 #年代 #古物 #工藝 #設計 #雑貨 #樂器 #lifestyle #design #vintage
============================
立即 Like 看得見的記憶 How Memory Sticks
,並設為 #搶先看,從器物中了解日常、從日常中了解記憶。
👉無論你是大人或是小朋友,歡迎把你的故事私訊我們,我們會在這裏跟大家分享。
#看得見的記憶 #howmemorysticks
祭祀器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史前史廳
這次由研究典藏組的 #葉長庚研究助理,為大家介紹臺灣史前史廳。
展覽說明:
臺灣早在史前時代就是各地族群來往頻繁之地。數千年來,臺灣逐漸經由移民與其交流,發展出多樣的史前文化,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延亙了至少一萬五千年。他們的故事構成了臺灣史前史的內容。本展示廳包含八個展示主題,以臺灣出現最早的人類與文化開始,到距今約四百年前,臺灣進入歷史時期為止。
臺灣史前的序幕:
本單元一開始簡要描述臺灣史前文化具有多元發展的特色,然後以冰河時期為背景,說明最早進入臺灣的人群曾在這個土地上發展出的史前文化。本展示室以「左鎮人」與「長濱文化」為起點,帶領觀眾走進臺灣史前的世界。
臺灣史前人的生活:
本單元以介紹臺灣史前人類的生業方式為主軸,以「古台北湖」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開啟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繼之而起的「細繩紋陶文化」,還有「圓山文化」人及「芝山岩文化」,以他們在古台北湖畔的生活方式,介紹臺灣史前人在採集、捕魚、狩獵及農業等生業活動的樣貌。
臺灣史前陶器: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人類普遍使用的日用品,不論是日常生活、祭祀或是陪葬,陶器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單元以陶器為主角,以臺灣中南部為設定的背景。內容包含介紹臺灣史前陶器的類型、功能、特性、製作技術、文化特徵、藝術風格等,也說明陶器在臺灣考古研究上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臺灣史前人與海洋:
海洋對臺灣史前人類而言是充滿食物的寶庫,也是通行無阻的道路。本單元以海洋為主角,以恆春半島為設定的背景,從臺灣史前人的角度出發,介紹他們對海洋的各種利用,包括取自海洋的食物、工具及裝飾品等,還有史前人潛水、航海以及海洋貿易的證據。這些都顯示出他們對海洋資源的高度利用,超越了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卑南遺址的卑南文化:
「卑南遺址」是國定遺址之一,極為豐富精美的史前遺物至今仍保存在遺址地面下。本單元以「卑南文化」為主角,以「卑南遺址」為設定的背景。從卑南遺址的搶救發掘出發,介紹遺址上卑南文化的聚落、建築、墓葬(石板棺)以及式樣繁多製作精美的玉器及陶器,展現一個令人讚嘆的史前文化,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巨石與祭祀:
東海岸的「麒麟文化」是臺灣唯一以「巨石」為特色的史前文化。本單元以「巨石」為主角,以東海岸為背景,主要介紹「巨石」的類型、分布的地點、可能的淵源、還有「巨石」究竟有什麼用途的謎團。除此之外,本單元也以「長光遺址」為背景,介紹史前人的祭祀活動,從遺留的祭品中發現史前人祭祀的各種祈求。
臺灣史前石器與玉器:
從生活中的工具到陪葬的飾品,石器與玉器陪伴著史前人類的一生。本單元以石器與玉器為主角,整體性的介紹臺灣史前石玉器,包括石玉器的種類、功能、選用的石材、製作的技術、社會文化意義等有關史前石器的知識,也介紹考古學家推測史前時代臺灣玉器貿易網路的可能性。
鐵器時代的臺灣:
鐵器等金屬器物流行於史前的臺灣,象徵臺灣邁入了一個新時代。本單元介紹臺灣鐵器時代的種種,包括這個時代在使用器物及社會文化轉變上的特徵,主要內容為臺灣各地鐵器時代的介紹,以及他們可能與近代原住民可能的關係。本單元述說新時代、新技術與新工具為臺灣史前時代帶來的轉變,在此追尋史前與歷史的交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HKC5aiXXiI/hqdefault.jpg)
祭祀器物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海的聖地] #壺屋街道中空間軌跡:御嶽、燒窯與水井組合成的迷宮 / 李長潔
.
#去什麼地方都該去瞧市場墳地與小巷
.
相當喜歡沖繩的陶器,沉實溫潤的質地,樸素原始的筆劃,鮮豔豐富的釉色,民藝研究者柳宗悅(1950)強烈推薦沖繩的陶器工藝,指出沖繩的陶器在安南與朝鮮的技術傳播下,結合在地製法、土材、美感與生活習慣,形成一種裝飾性強烈的日常用品。
.
霸那的壺屋通是聚集製陶業的區域,其歷史可溯至1682年尚真王朝時,湧田窯、知花窯、寶口窯三處的設置。不過今天不談陶器、瓷器,我們談空間。
.
▓ #往小巷子裡走吧
.
如果你來到壺屋,你可能會發現,顧名思義,壺屋是一個滿滿都是陶藝店的街道,你可以在這裡找到各個樣具有琉球特色的器物。再仔細挖掘的話,還可以發現「南窯」與「東窯」兩座窯燒遺跡。若是往小巷子裡走去,才是壺屋真正耐人尋味的地方。
.
▓ #背山臨水的風水觀念
.
以自然崇拜為信仰核心的琉球,聚落都是沿著各種不同的信仰要素發展,例如我們一直提到的「御嶽」,因為那是祭拜祖先或自然靈的場所,「御嶽」支配著琉球人的空間規劃。類似中國人的風水觀念,御嶽時常在聚落的高處,守護著各宗家,形成一個「腰当」的形象,用中國風水的話來說,就是「背山臨水」。
.
因此,你如果走在壺屋通中,你可以很發現它是一個小山坡,而山坡上正有幾個拜所,像是位在燒物博物館旁的「西の宮」。此外,壺屋的燒窯也是被居民重視的地點,像是「南窯」與「東窯」,可以從窯的位置,推測出古代聚落的集合情況(松井幸一,2010)。
.
▓ #水井的崇拜
.
而另一個在琉球聚落中被重視的神聖空間,則是「井」。松井幸一(2017)從沖繩的湧泉分布來分析,發現水源與琉球聚落的建立有高度重疊,當然人要生活就要有水嘛,不過,也因此產生了關於水源的拜所。
.
就拿壺屋通來說,你可以看到壺屋大通上有「東之井」(東ヌカー)、「大井戸」、「下之井」(下ヌカー)等,這些湧泉提供了壺屋上的製陶者豐沛的用水,為了感念,這些水源也都有放著小香爐或石頭來象徵性地崇拜。
.
▓ #壺屋迷宮
.
因為依賴著信仰來形成居住地的規劃,所以如果你往壺屋巷子裡逛起來,就會覺得非常曲折,像是迷宮一般的分歧蜿蜒。這種形式的空間規劃方式,被稱之為「不井然」(松井幸一,2010),也就是不井然有序的意思,此「不井然」的空間樣貌,可以讓我們領略1737年地割制度開始前,琉球人的那種依賴自然資源、神靈想像與日常生活而行動的生活軌跡。
.
假如你下次再來壺屋通,除了買些美麗的陶器外,請記得離開壺屋大通,鑽進一旁的小巷子裡,那將會是一場神祕迷離的冒險。
.
#參考文獻
.
1. 柳宗悦. (1950). 沖繩の民藝. 民族學研究, 15(2), 166-171.
2. 松井幸一. (2010). 那覇市壺屋集落における空間構造の特性. 歴史地理学, 52-3(250)30-48.
3. 松井幸一.(2017). 琉球における湧水分布と祭祀空間. 祈りの場の諸相: 151-174
.
影像/文字: 李長潔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lm-f04DpvQ/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63qJo7HlqPYS0D43WhKGB7ignEw)
祭祀器物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北京天壇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祈穀和祈雨的場所。是現存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倫理等級最高的祭祀建築群。1961年,天壇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8年,「北京皇家祭壇—天壇」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天壇最初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城形制而建的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實行四郊分祀制度後,在北郊覓地另建地壇,原天地壇則專事祭天、祈穀和祈雨,並改名為天壇。歷史上共有二十二位皇帝先後在此舉行過六百五十四次祭天盛典。第九屆天壇文化周祭天儀仗和祭天樂舞表演依照清乾隆十三年的《大駕鹵簿圖》和古代舞譜的記載,藝術地再現中國古代祭天情景。祭天禮儀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表達了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處的理念,寄託了人們祈福美好的願望,皇帝祭天時使用的依仗等級最高規模最大,被稱為大駕鹵薄。大駕鹵薄陣容龐大,色彩斑斕彰顯國家威嚴,表達對上天的敬仰。祭天禮儀表演,由260名演員組成的祭天儀仗隊伍從齋宮出發,一路行進到祈年殿南磚門後結束表演。行進中將展示靜鞭、罡筒、笛簫、幡幢、刀槍劍戟、旗羅傘蓋、金八件等儀仗器物,表現出皇帝、百官、八旗武士、內廷侍從等歷史人物形態,通過候駕、行進、靜鞭、迎駕等環節展現清朝皇帝到天壇舉行祭天大典的盛大場面。祭天樂舞表演在天壇祈年殿院內進行。由128名樂舞生通過武功舞和文德舞,表現文治武功、天下太平的寓意。“皇帝”扮演者在歌聲舞影中向上天敬酒致意,表達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祝福。天壇祭天樂舞由“初獻”“亞獻”“終獻”三部分組成。為了讓表演更具真實感和觀賞性,今年的祭天儀仗表演增加了大臣撞肩禮和跪拜迎駕表演,在祭天樂舞表演前還增加了大臣禮儀表演,並對武士佇列表演進行了重新編排。祭天樂舞表演,每天上午和下午將各舉行兩場,屆時遊客可以親身體驗古代皇帝的宏大震撼場景。春節期間,中外遊客還可以聆聽昔日皇家的天籟之音。清代皇家禮樂學府 —天壇神樂署,是教習禮樂的場所,而今天的天壇神樂署是中國唯一傳承和演奏中和韶樂的地方。祭天禮樂演出繼承了中國古樂表演中歌、樂、舞相得益彰的手法,音樂、舞蹈、歌唱、吟誦等多種藝術樣式珠聯璧合,古風今韻相結合,準確完美地表達了中國禮樂文化精髓,為中外遊客送上一道音樂盛宴,感受到傳統禮樂文化的魅力。另據瞭解,天壇文化周期間,天壇公園還將舉行新東城成立以來首次非遺展,展覽將在北天門內文化長廊舉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東城區64相國家和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天壇神樂署中和韻樂,在天壇內各個景點還設有祭天系列展覽供遊客參觀加深對天壇歷史文化的瞭解。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t5IR1MKHUw0/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BPSTZnMggOiCUcav59E-xnLuJF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