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修正:
發佈這本相簿後有許多網友針對我所說的「黨國為了施行國語運動而將臺語污名化,便將某些語詞變成辱罵的髒話」這部分提出質疑,並認為這個說法單純是我的臆測。首先,這本相簿裡所提出的所有觀點都是有參考資料的,並非出於我單方腦補,主要參考文獻的連結我也附在文內最下方。
但對於我沒有仔細考究或與精通臺語文化的學者交流這點是我的失誤,也謝謝各位提出不同的觀點。
最後我還是想提出一個說法,即使黨國沒有「直接」污名化臺語使之成為粗鄙的語言,但在國語運動推行後,臺語基本上被消失,現今多只剩下髒話的用法,能不能說是「間接」污名化了臺語,或加深了臺語與髒話的連結?在我看來,或許是有的。
*這本相簿是我整理搜集到的資料做成的,不是我單方臆測但也不代表我提出的觀點一定正確或全面,如果有誤歡迎提出其他有力的論述與我討論。勿藉機謾罵女性。
-
(以下為原內文)
今天是二二八,在這個日子裡結束這次的展覽,我永遠不會忘記這個巧合。
走進二年二八班,你會先看見孫中山的遺照、展台上插著傳輸線的腦袋,還有斑駁牆上的禮義廉恥四個大字。接著你可能會注意到課桌椅上擺放著蔣中正頭像、散落的文具,還有性別教育課本。你坐下來,翻開課本,試著閱讀充滿髒話的課文。
「幹你娘」、「雞掰」等等,這些平時大家習慣講的髒話,是怎麼來的,又內含了怎樣的意思?仔細觀察,它們既是臺語,也是有關女性生殖器的詞語,多帶有貶義。而「好屌」這種指稱陽具的詞語,卻是用來讚美他人的。言語中處處可見男尊女卑的權力關係以及對臺語的醜化,為什麼?
語言是鞏固體制的基石,也是迫害與洗腦的開始。
中華民國政府一九四五年遷臺,開始推動國語運動,在四十年內就幾乎消滅了所有臺灣的方言,成功建立華語霸權。戰後初期語言問題的政治化,是造成二二八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二八之後,語言的控管更進入強制期,台灣省政府推行「說國語運動」,口號「語言不統一,影響民族團結」,強調說國語才是愛國,在學校只能說國語,電影院也禁播方言及外語電影。
然而所謂的國語,在這之前從來都不是國語。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黨國改造了現成的注音字母,建構了注音符號,強制使華語成為了「國語」。
有些詞語如「雞掰(腟屄)」本身是沒有不好的意思,是單純指稱女性性器官的臺語。然而在這個時期,黨國為了施行國語運動而打壓臺語,為了將臺語視為粗鄙的語言而將臺語污名化,便將這些語詞變成辱罵的髒話。
黨國與父權可以說是同時污名化了臺語與女性,或者說是「將臺語與女性結合成最汙穢粗鄙的語詞」。
然而直到現在,這些語詞仍被大部分的人所使用。
語言的更替也該是轉型正義的一部分,節錄《在語言的天空下》的序言:
「⋯⋯思想的新,必須從破語言的舊作為開始。⋯⋯更多的時候,則可能更要去追究它被包裹在論述裡,以及沉澱在文化中的負面訊息。『字詞─論述─文化』,它是一種秩序,一種建構。⋯⋯如果我們的確能對語言敏感,有時候或許會發現,在許多地方,我們的語言和行為甚至於還在反芻著幾千年前同代的習慣,這時候怎能不悚然驚恐?⋯⋯研究語言之目的,從來就不只是為了語言,而是為了批判與創新。」
可以的話,不要說「好屌」,不要罵「雞掰」、「幹你娘」,因為這些你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的日常用語都是對女性與LGBTQ等非主流性別的性霸凌與性騷擾,也是對臺語、對文化的剝削。若要推翻黨國與父權,就必須推翻你以為合理的日常。
可以的話,在轉型正義以前,不要忘記二二八。
-
*資料來源:
http://163.19.6.141/…/u…/tables/201702161524011328476199.pdf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5的網紅時代力量雲林縣議員 廖郁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議會開箱 】第44集 不當教材進國小,品德教育亂了套 2018年,我的參選政見其中一項是「適性教育不輸人」,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影響一個人重要的歷程,雲林的特殊教育、營養午餐、教學教材都是我非常重視的議題。 張縣長上任以來,在各國中小放了「禮義廉恥」的牌匾,更在記者會說今年是雲林線的品德元年...
禮義廉恥課文 在 時代力量雲林縣議員 廖郁賢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議會開箱 】第44集 不當教材進國小,品德教育亂了套
2018年,我的參選政見其中一項是「適性教育不輸人」,教育是百年大計,也是影響一個人重要的歷程,雲林的特殊教育、營養午餐、教學教材都是我非常重視的議題。
張縣長上任以來,在各國中小放了「禮義廉恥」的牌匾,更在記者會說今年是雲林線的品德元年,設計了一套 #品德教育教材 給國小的孩子做使用。品德教育我也支持,但當我細細地閱讀這些教材,其中有幾篇文本內容非常不當,可能會讓孩子衍伸錯誤的價值觀念。
#不當的性別刻板印象
《超人媽媽》一文中,煮飯、做家事的依舊是媽媽,完全看不到爸爸的角色,這種性別刻板印象的再複製,不就是再一次深化過去教材裡,「媽媽早起忙打掃,爸爸早起看書報」的僵化的性別分工?
#不當的職業歧視
《只要我長大》一文中,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老師建議曉珊去補習班,但曉珊家中務農,讓補習的費用成為負擔。課文好似在告訴大家從事農業是貧窮的、不好的,把農民、貧窮畫上等號,然後讀書成績好才能翻轉貧窮,甚至還要學生去補習,那沒有錢的人怎麼辦?孩子們回去要如何面對自己家長的職業?身為農業大縣的縣長,這種職業歧視的方式我真的無法接受!
在第四次定期會中,我也特別要求縣府,針對有爭議的文本,要盡快提出修正,在既有的品德教育中,也納入多元性別及人權的普世價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6dMCgj-IXo/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