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管誰的風險?
感謝 MT Lau 在我第一篇貼文留言。他相信港鐵事件中的「利益持分者」最終都會過骨,證明這些人很懂管理「自己」的風險。這是高見!為表答謝,特此討論一下風險管理的本位問題。
風險管理的三個本位
我們做很多決定時都會考慮回報和風險:回報高風險低就做,回報低風險高就唔做。而在能力範圍內我們都會設法增加回報和減低風險。問題是:我們在考慮誰的回報和風險呢?這便是風管的本位問題。
我把風管的本位分為三類:社會、所屬機構、和自己。在很多的情境中,我們都要同時考慮這三個本位的回報和風險。當這三個本位出現衝突的時候,道德上和實際上如何選擇呢?「道德」上的排序似乎應該是社會、所屬機構、最後自己。但「事實」上不少人卻倒轉,優先考慮自己的風險,才到所屬機構。至於對社會的考慮,可能只是我一廂情願!
面對人性的弱點吧!
人是矛盾的動物:貪威但怕死、希望有德行但卻自私、想客觀但卻很主觀。面對風險時會很情緒化,隨着環境變化往兩面 swing:無風無浪就信心爆棚、輕視風險、好大喜功;一出事就啟動自我防禦機制、龜縮、卸責。這是人性弱點,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很多「猛人」,不論高矮男女,都不肯面對這缺點!他們為了「夾硬」把事情講到好有道理,不惜扭曲記憶,濫用語言偽術,而且他們太猛,不自覺地一早已打了底,方便日後卸責。
我係人,但我唔猛;我有齊上述缺點但我肯面對,覺得唯一方法就是正視這問題,時刻提醒自己並加以克制。下面列出一些因為「自私 + 不肯面對人性弱點」而可能導致的怪現象。請留意,我無話我真係見過,但希望「猛人」參考一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1. 重規則、輕原則 —「管人」一方考慮到自己的風險,不願做判斷,因爲錯判就可能被指失職。他們傾向訂定一套複雜規則,一切按規則做,將來有錯就是「規則有改善空間」而非失職。但對機構和社會來說,這情況有兩個壞處。第一是「畀人管」那一方苦不堪言,最後雙方唯有把規則各自演繹,出了事就賴溝通問題。第二就是規則追唔上市場變化,好易漏招。
2. 疏離關係、方便卸責 — 不敢說政府是為了卸責,但改組、私有化、成立諮詢委員會、外判、甚至大辯論等手段,客觀效果就是把「話事人」和「執行者」的距離拉開。「衰咗」就搵中間的層層架構做擋箭牌。港鐵事件在眼前,不必舉例。
3. 不當影響(undue influence)、扮無參與 —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上司想做單「攞分」嘢,搵你「傾」;你認為不可行,並指出難處。佢就開始畀說話你聽,講到係你唔想做、不思進取、無社會責任。佢叫你想清楚再寫份報告,仲畀晒面色咁話:「真係唔同意咪寫清楚啲理據囉」。你頂唔住壓力,唯有寫份報告支持方案,難處照講,但變成「可克服的挑戰」。第日單嘢出事,檢視紀錄就會發覺係你提出該方案,你上司只係信錯你!
4. 明哲保身、找替死鬼 — 有些做「風管/合規/內審」工作的人,怕得罪老闆搞到無得撈,但又驚被監管機構處分搞到失去專業資格。他們會在重要關頭玩失蹤:當他們知道有會議要審批重大決策,到時反對就得罪老闆,唔反對又驚將來被清算,於是安排放假、出差、甚至扮病,叫副手代佢去開會,第日出事就有不在場證據。
5. 無風起浪、浪費資源 — 有些人為了「有貢獻」,會把風險作到很大。作大的好處是難以驗證:如果事情真的搞到好大鑊,佢就話「老細,好彩我地一早做定嘢,唔係就仲大件事」;如果乜事都冇,佢就話「老細,如果唔係一早做定嘢,分分鐘出事呀」。這些人浪費公司和社會的資源,但有些老細很受落,因為他們喜歡扮先知!
鄭發
(歡迎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私有化壞處 在 國有企業私有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國有企業私有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台灣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例子,國有企業名單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國有企業私有化在2023的熱門 ... ... <看更多>
私有化壞處 在 私有化又有咩好處?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分鐘懶人包:企業 私有化 的原因【財金KOL】點解要將企業 私有化 , 私有化 又有咩好處? 2.5K views · 3 years ago #ViuTV #投資 #港股 ...more ... ... <看更多>
私有化壞處 在 國有企業私有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國有企業私有化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熱門話題資訊,找台灣國有企業,國有企業例子,國有企業名單在2022年該注意什麼?國有企業私有化在2023的熱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