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能有利甄選,但會不會傷害招募?
.
AI在人力甄選的應用五花八門,例如運用自然語言處理篩選履歷、或從應徵者社交媒體的留言預測些什麼傾向。有廠商設計聊天機器人,判斷文字溝通技巧和問題解決能力。有廠商運用自動錄影面試,透過微表情判斷情緒、性格、非口語溝通、甚至測謊等。也有廠商透過遊戲,來評測應徵者的認知能力與專注力等。
.
各式各樣AI甄選工具,打破了傳統心理測評與人為判斷的面試手法,導致應徵者難以適應,或難以招架等負面感受。所以有人主張還是不要用AI比較好,因為可能提升了甄選的預測效度,卻造成應徵者不開心或焦慮,不願完成甄選流程,反而有損雇主在招募上的吸引力?
.
有三位分別來自澳洲、法國與美國的學者,2019年在學術期刊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s發表一篇研究顯示 (Marketing AI recruitment: The next phase in job application and selection),雇主運用AI甄選,不但不會造成應徵者流失,反而因為自動化的優勢,有利應徵者順利完成甄選流程,即便應徵者可能會覺得心理不太舒服,或擔心被機器看透之類的。該研究也發現,應徵者在應徵過程的焦慮指數本來就不會太低,AI能夠再貢獻的焦慮感很有限,也不會因為焦慮就造成應徵者考到一半就不玩了。會影響應徵者願不願意完成甄選流程並接受雇用的關鍵,是在雇主品牌,不是甄選工具。有些雇主運用AI甄選,反而會吸引一些對科技接受度較高的應徵者,有利雇主品牌。這篇研究在告訴雇主,除非你要招聘的對象是反科技人士,否則沒有必要偷偷用AI甄選,又害怕應徵者知情。也沒有必要設法降低應徵者的焦慮感,而是想辦法提升公司本身的雇主品牌形象。
.
筆者自己也協同其他教授運用實驗設計,探討應徵者對AI面試的感覺,並於2019年發表在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s中 (Does the use of synchrony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video interviews affect interview ratings and applicant attitudes?)。研究發現,應徵者確實對AI面試有不舒服的感覺,但不影響他們對甄選公平性的觀感。甚至有些應徵者認為AI比許多人為判斷相對要客觀,也有應徵者還沒搞清楚AI深度學習的黑箱中究竟藏著什麼透視能力或歧視!
.
眼見不一定為憑;耳聽不一定為真。應徵者在履歷與面試回答的是”故事”,不一定是”真相”,測評問卷填答的結果也不一要坦白,反正人類不一定有能力判斷。但當人類開始用AI來輔助判斷時,怎麼辦呢? 這2020的第一篇貼文是在告訴大家,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是時候開始學一些技巧來唬AI了。新年快樂~
.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8304497
.
科技接受度問卷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G2020-輕鬆擁有自己的DNA】
自從美國推行精準醫學以來,全基因定序(WGS)在多數人的印象中仍是一項提供給絕症患者做孤注一擲的昂貴醫學檢驗。2017年初,國際生技大廠宣布推出新基因定序平台,該平台不僅可在一小時內完成一個人的全基因體定序,更可望讓基因定序成本大幅下降。未來,WGS將可望成為健康檢查的檢測項目之一,我們是否已準備好擁抱自己的DNA了呢?
全基因定序(WGS)係用以檢測單一個體之DNA中所有核苷酸序列的方法。藉由 WGS 其辨識基因體變異的能力,此技術可望用來評估不同個體間的基因差異,進而達到更有效的疾病防治與個人化治療的目標。自人類基因體計畫完成以來,基因體研究相關技術大幅成熟,且進行 WGS 的時間及成本均大幅降低。根據美國國家人類基因體研究所(NHGRI) 的資料顯示,全基因體定序檢測的費用在過去十年中,自 1400萬元美金逐步降至1500元美金。同時,WGS (30X) 檢測費用也可望於2020年降低至民眾較能接受的程度。
【基因解密】
DNA密碼能解答包羅萬象的問題,包括鑑定親子血緣、檢測食品藥物過敏反應、發掘疾病形成原因。DNA檢測技術亦可利用於遺傳疾病及癌症基因評估,讓我們可以提早規劃健康管理計畫或採取預防性醫療措施。
或許DNA資料的保密性仍待商榷,包括擔心外流風險?或是不肖廠商竊取DNA遺傳特徵資訊後,藉機騷擾並兜售保健食品?在評斷WGS的優劣及公衛倫理前,大眾應該要好好認識它。
【WGS精進】
正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人們對新興的技術與科技通常抱持保留態度。但若能欣然接受「人腦+電腦>人腦」的概念,同樣的也能接受「醫生診斷+基因檢測> 醫生診斷」的概念。WGS檢測技術的精進是否能促進全人類的健康福祉,端看我們如何運用並管理這些技術與資訊。
在社會大眾普遍接納WGS前,產官學研仍有三大目標需要努力:
(一)資訊平台建置─確保健康資料與基因資料之安全性,保障個人隱私。
(二)專業人才培育─對病患解釋病情或對民眾揭露健康風險都需具備相關學理知識及溝通技巧的專業人員方能進行。
(三)編撰與基因檢測相關之健康識能素材,確保民眾有充分管道取得正確訊息,避免民眾誤信坊間傳言危害自身健康或造成財物損失。
★★★調查問卷★★★
✔一般民眾對全基因體定序之認知與接受度之初探性調查問卷
(Exploratory Survey of Public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 toward Population-Based Whole-Genome Sequencing)
✦您可掃描本貼文之附件QRCode
✦或直接連結問卷網址:https://goo.gl/7FPyog
★★★就是明天★★★
【2018學習型醫療照護工作坊「G2020前瞻論壇」】
(主辦單位: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時間】 2018/03/29(四)
【地點】 張榮發基金會 1002會議室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議程】https://goo.gl/qFbgCs
科技接受度問卷 在 北美智權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你今天App了沒?
資策會「創新發現誌」調查︰55%百大服務業今年計畫推出App服務
你今天App了嗎?這不是一句問候語,而是百大服務業共同的目標。根據資策會《創新發現誌(ideas)》月刊與中華徵信所共同企畫的「百大服務業App需求大調查」結果顯示,55%的百大服務業計畫在今(2012)年推出App服務,有高達6成業者有委外需求。
根據中華徵信所統計,2011年百大服務業的營收超過新台幣5兆元,占前五百大服務業超過7成,總員工人數為26萬8,476人。隨著科技的進步,服務業面臨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將造成產業排名大洗牌。其中,最關鍵的驅動引擎是資訊科技的應用。站在一個競賽新起跑點上,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的應用,將攸關服務業能否持續站在創新前緣,且是服務業經營者能否切中消費者需求,站穩百大排名的重要關鍵。
本調查報告顯示:曾用過App的受訪者高達9成,但其任職的公司推出App服務只有3成7,有高達6成3的百大服務業,尚未使用App作為行銷工具;這3成7已推出App的服務業,有近5成的企業僅推出1支App,約有2成6企業推出2-4支或5支以上的App。
在App的服務內容方面,約有26%企業提供目前最陽春的產品及服務資訊;其次為行動購物/數位內容銷售,占12%;QR Code虛實整合互動型占11%;其餘包括社群整合型品牌行銷、隨身會員服務、遊戲型促銷活動及行動廣告等,則占不到1成;至於跨媒體互動整合、即時通訊/客戶服務及AR擴增實境創意應用型占有率不到5%。
App應用服務不夠多元化
App成為跨界行銷新利器,根據《創新發現誌(ideas)》自2月6日至2月10日針對中華徵信所百大服務業者,鎖定行銷企畫主管進行電話問卷訪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百大服務業的App智商,可以歸納五大現象。
現象一、企業認同App為跨界行銷新利器:「應用軟體經濟(App Economy)」已肩負為企業打造全新門面的責任。大型的B2C企業均已發現,App是企業塑造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象二、電信零售業最積極:根據調查,國內包括中華電信、遠傳、台哥大、三星及亞太電信等,均推出5支以上的App,而中華電信、亞太電信、遠東愛買、統一超商、家福、燦坤等,2012年均編列百萬以上的行銷預算製作App,App已成為重要的行銷服務管道,服務業看好App未來發展潛力,透過App的附加服務,進一步提升客戶的黏著度。
現象三、服務業App委外需求高:一般服務業並不具備科技應用的能力,不同於傳統行銷管道,App屬於新的科技應用,受訪的百大服務業中,有高達6成的受 訪企業具有App製作委外需求。
現象四、國營事業、醫療院所科技應用服務程度低:相較於民營企業,包括台電及台大醫院等國營事業及醫療院所對於科技應用普遍「冷感」,使用度不高,接受度也低。
但實際上,對於消費者而言,無論是繳交水電費、稅款,甚至是掛號看病、醫療諮詢等等,都與消費者的需求息息相關,隨著智慧型手機日益普及化,若能藉由App推出更即時、便利的服務,對於國營事業、醫療院所與消費者而言,都是雙贏的作法。
現象五、服務業推出App的服務內容多屬陽春型,多元服務需求呼聲高:在澳洲,運動鞋廠商亞瑟士推出了手機版網站,除了提供新產品簡介跟線上型錄功能之外,還讓消費者在手機上挑選適合的慢跑鞋的程式,從功能、外型、價格、場合來挑鞋。此外,消費者也可以對這雙鞋的發表意見或評論,還能透過E-mail、Twitter、Facebook 把鞋子的照片及資訊跟好朋友分享,透過社群功能先聽聽看朋友的意見,再決定要不要買。一旦決定要買,還能透過線上地圖,找到離你最近的店家,把鞋子抱回家。
相較於國外的App,是依照使用情境所做的App互動設計,台灣企業所推出的App則顯得陽春,顯見服務業要更加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建議App的開發者不妨針對需求,進行無縫隙服務的設計。
科技接受度問卷 在 以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社群網站Facebook 的使用意圖 - SI 的推薦與評價
因此本研究透過科技接受模式(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來驗證並找出影響使用者使用 ... 問卷設計當初係參考(Hsu & Lin, 2008),該研究係以TAM 理論為基礎. ... <看更多>
科技接受度問卷 在 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屏區國小音樂教師對電子白板使用意願之 ... 的推薦與評價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430位高屏區國小音樂教師 ... 單純以科技接受模式或輔以其他理論模式來探討使用者的接受度、滿意. 度或是使用成效:以科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