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西遊記
貞觀三年(629年)秋八月,玄奘法師由長安出發了。
在《西遊記》中,玄奘出長安可是個無比盛大的場面。比如說,唐太宗封他為「御弟」,給通關文牒,賜千里良駒、盤纏、隨從,在文武百官和長安人民的簇擁下,玄奘風風光光出了長安。
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玄奘其實是個偷渡客。別的不說,他是護照也沒有,簽證也沒辦,趁着月黑風高,做賊一般溜出了長安城。
這樣的出發方式,不但不體面,還冒着生命危險:一是非法出境被抓到了肯定不是個兒;二是縱然越境成功,當時的向西之路也非常危險。還記得嗎,這一年,可是唐太宗派遣李靖、李勣出兵攻打東突厥的時候。刀兵無眼啊,你說你這是哪根筋搭錯了吧。
玄奘大概沒考慮到這些問題,或者說,就算考慮到了,他也無暇顧及,甘冒風險。能讓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的,無非那麼幾個原因,一是愛情,二是自由,三是大義。而比這三者更有驅動力的,則是對真理的忘我追求。
在長安的幾年內,玄奘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從名僧法常和僧辯那裏獲取新的知識,開啟新的智慧了。他曾經就佛法經義的疑問列出了100條問題,拿去請教法常和僧辯,可是,這些問題本身已經超越了那兩位的水準,更別提給出答案了。
法常流覽了問題單子,說:「我看,天下沒人能回答你這些問題吧?」
玄奘猶如被當頭潑了一桶冷水,十分沮喪。
法常於心不忍,又說:「這也不一定。如果是天竺高僧,應該能解決你的疑問。」
說者無心,可玄奘卻把「天竺高僧」聽進了心裏。他立刻找到幾名志同道合的僧人,大家聯名向政府提出遊學天竺的申請。
唐政府是個負責任的政府,他們當即駁回了玄奘等人的出國申請。理由很簡單,兵荒馬亂的,你們偏要往西跑,遇上敵人、亂兵,幾條小命不是白丟了?
申請被駁回後,聯名上書的幾個僧侶就放棄了這個念頭,宗教界人士也得遵守國法不是?當然,這些人不包括玄奘。
從蜀地私自回長安,已經違法了,再違法一次也不算什麼。畢竟,在他心目中,佛法遠遠高於人世間的法律。
其實,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在某個時期,心中都會湧起一種宗教情懷。這種情懷,跟具體的宗教並無必然聯繫,而是人心對萬事萬物的敏感,對世界本源和終極真理的好奇,對肉身和塵世超越的渴望。
如果留在長安,玄奘大約很快就能成為京城甚至國內佛教界的領頭羊。在同樣癡迷大道、具有高度精神自省能力的唐太宗度過軍事緊張期之後,他很可能親自召見玄奘。即使這並不意味着權力和財富,起碼也代表了光榮和地位。
但是,那又怎麼樣呢?
缺少對佛法的真正理解,沒有真正的了悟,所謂高僧也只是一個裝腔作勢的空殼。一切榮譽、地位、敬仰等附屬品只會帶來膚淺的、世故的生活,一種沒有意義的生活。
這絕不是玄奘為自己選擇的生活。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必須到佛法的誕生地去尋求幫助和提高。
天竺還很遙遠,一人一馬,盡力西行吧。
就在玄奘出長安的時候,李靖接到了討伐東突厥的命令。11月,李勣的部隊也完成了動員。而肅州刺史公孫武達和甘州刺史成仁重已經和進擾河西的突厥先頭部隊幹了幾場狠仗。
隨着二位李將軍的出兵,主戰場沿蒙古草原陰山山脈一帶展開,而西域局勢也開始風起雲湧。玄奘卻不顧一切地往西域進發了。
儘管悟空不在,玄奘還是受到了某種冥冥中的保護,一路上,總有人會幫助他。在順着流經玉門關的河流走了十多裏路後,玄奘已經出了國境。
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此時,唐帝國實際控制的區域,已到達了西方的極限。玄奘,向故土眺望了最後一眼,毅然背向大唐,繼續孤獨的旅程。
不久,他來到了伊吾國。從這裏向西北跨越天山,再繞行中亞草原,便可進入天竺境內了。
玄奘不打算在伊吾逗留過久,可是,他還是耽誤了一些時日。因為當時正值高昌使者訪問伊吾,言談間得知有位大唐高僧正在伊吾歇腳。使者回去後,立刻向高昌王彙報了此事。
那時的高昌王我們認識,就是前面說過的麴文泰。這個時候,高昌與唐的關係還很好,麴文泰聽說此事,便派出數十人馬,到伊吾迎接玄奘。
玄奘堅辭不果,只好跟隨使者來到高昌。一見高昌王,更麻煩了,麴文泰深深被大唐法師的風姿和見識所傾倒,哭着、喊着不讓玄奘走。
這可不能答應,玄奘拒絕了麴文泰開出的優厚條件,要求動身。
麴文泰聞言,換了一副臉色,說:「法師你違法出境,如果不肯留下,那我就按照規定,把你送回大唐去。」
玄奘不動聲色,說:「為了佛法,貧僧一定要到天竺去,雖死不易。」
利誘威逼都沒什麼效果,麴文泰也就不再勉強。不過,他仍然向玄奘提出了一個不情之請:將來法師取得真經,從天竺回來的時候,請務必來我國停留三年,宣講佛法。
這一點,玄奘倒是答應了。可約定雙方都沒有想到,等玄奘回來的那一天,高昌國已經不復存在了。
麴文泰給玄奘寫了一封介紹信,請沿途的各國國王對高僧加以援助。他特別指出:此僧乃本人義弟。
看來,《西遊記》中唐御弟這個情節,是從高昌王那裏移花接木來的。
高昌王的信,並沒有給玄奘帶來很多的方便,有時還起到了相反的效果。比如說,焉耆國作為高昌的競爭對手,壓根不買帳,對玄奘不予招待。好在他們也不敢對大唐高僧怎麼樣,因此,玄奘便速速離開了焉耆。
再往西走,是一片綠洲,這便是龜茲國。在玄奘眼中,龜茲的意義並不僅限於一個西域小國,因為這是十六國的後秦時期的偉大法師鳩摩羅什的出生地。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天竺人,在即將繼任相位時毅然出家,離開天竺來到龜茲,被聘為國師。因被國王的妹妹逼婚,因而有了鳩摩羅什兩兄弟。
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親迎鳩摩羅什來長安。在隨後的十多年內,羅什悉心從事講法和譯經事業,主持完成了不下數千卷的譯作。著名的《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就是簡稱的《金剛經》,就是鳩摩羅什法師翻譯的。
更加巧合的是,鳩摩羅什法師也號三藏。藏,乃容器之意。三藏,也稱三法藏,是指印度佛教聖典的三種分類:經藏、律藏和論藏。
有趣的是,兩個三藏都曾把佛經翻譯的歷史發展推向更新階段,都是里程碑和分界線一般的人物。
話說玄奘在龜茲停留了大約60多天,終於等到天山之雪融化,道路開通,他繼續前進。
走過了最為艱苦的跨越天山之路,前面的路就好走多了。一天,玄奘終於抵達天竺。
在佛陀的故鄉,玄奘終於觸摸到了他連夢中都在追求的東西。當時,天竺與大唐關係還不錯,而印度的僧侶們對這位不遠萬里前來求法的唐僧更是熱情接待,毫無保留地將珍貴的佛典傳授給他。
在天竺居住學習的十幾年,也許是玄奘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吧。但是他知道,這裏並不是自己的樂土,他還要回到大唐去。
出發,永遠是為了返回。這也許是一切具有史詩意味的人生所必然經歷的過程,就像荷馬那部《奧德修紀》中的古希臘英雄奧德修斯一樣。玄奘踏上了歸途。
當玄奘再次進入西域時,大約已經是貞觀十八年左右。十幾年的時間,唐太宗和他的唐帝國,已經製造了一場滄海桑田的巨變。
早在北印度時,玄奘就聽到了高昌國滅亡的消息。這固然讓他歎息世事無常和虛妄,倒也提供了一些便利,因為沒必要去高昌履行諾言,他便可以不經天山南路,直接走西域南道回國。
玄奘越過帕米爾高原,沿崑崙山北麓,經由莎車、于闐等國,前往沙洲,也就是今天的敦煌。
貞觀十八年(644年)孟秋,玄奘歸國的消息傳到了唐太宗耳朵裏。當年,他是一個心存疑惑的年輕僧侶,如今,已成為蜚聲中外的大法師。
太宗微微一笑,他並沒有忘記當年那個最年輕的僧人。
記得在玄奘離奇失蹤後不久,長安寺院的長老們曾經向太宗彙報:由於申請赴天竺留學遭到拒絕,玄奘很可能已經偷渡出境了。
太宗聞言道:「這個和尚挺大膽嘛。」但他臉上並沒有發怒的表情,語氣中似乎還有一絲隱約的讚賞。
長安的和尚們放了心,不久後,高昌王來長安朝見,自然也將玄奘的事情報告了太宗。十幾年間,唐太宗也會零零星星聽到一些玄奘在天竺的消息,瞭解到玄奘在修行上的精進。
漸漸地,唐太宗開始盼着這位大膽的和尚回來。
玄奘在於田時,向皇上呈上一份請罪書,詳細報告了冒犯國法的經過,並提出自己馬上即將歸國領罪。這封請罪書被商隊的高昌人帶回了長安。
雖然玄奘心裏無所畏懼,但當長安使者飛奔而來,對他說皇上原諒他的一切罪責,並熱切期盼他回國時,玄奘心裏還是感到了喜悅。
在沙洲,玄奘又一次上奏長安,因而得知唐朝近期內將會向高句麗派出遠征軍,而太宗本人也將東赴洛陽,指揮軍隊。
這個消息讓玄奘吃了一驚,他立刻從沙洲啟程,趕往長安,希望能在皇上動身前見上一面。
當然,玄奘急着見皇上,不是為了皇上能夠接見他,表揚他什麼的,而是為了向太宗申請建立譯經場的經費和幫助。
數萬里往返,17年歲月,僅僅是偉大事業的前奏罷了。玄奘從天竺帶回來657部經書,需要招募一批通曉經典和梵語的僧人進行翻譯。不然,對於普通人來說,佛經何異於廢紙?
然而,玄奘緊趕慢趕,回到長安時,已是貞觀十九年(西元645)正月七日了。這時候,太宗已經前往洛陽,坐鎮長安的是西京留守司房玄齡。
房玄齡幾天前便接到了太宗從洛陽發來的詔令:使有司迎接之。房玄齡立刻展開準備工作,但沒想到,急於謁見的玄奘,提前趕着回來了。
有司還沒出動,聽到消息的長安人民卻從四面八方趕過來了。聽說大法師將從運河碼頭上岸,大家都往碼頭邊跑。一時間,擠了個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玄奘沒辦法,只好在碼頭過了一夜。等官差來開道時,才進入了長安朱雀大街的都亭驛。街道兩旁已經站滿了人,人們跑來領略這位為佛法觸犯國禁的大法師的風采,近20年時間,玄奘的事蹟早已成了長安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玄奘在長安沒待幾天,便迫不及待地跑到洛陽去了,抵達之日是正月二十三日。見到太宗的日子,是二月一日。
洛陽儀鸞殿上,當世兩個意志最堅定的人會面了。
針對玄奘西遊之事聊了一番後,玄奘盤算着向皇上提出興辦譯經場的事。沒想到,皇上突然說:「大師德才兼備,沉毅堅忍,不如你還俗,來朝中輔佐我吧。」
玄奘吃了一驚,趕忙推辭道:「玄奘自幼傾心佛法,皈依佛門,以普度眾生為己任。還俗之事,萬萬不可。」
太宗說:「有何不可?以你的才華,咱們君臣聯手,打造太平盛世,這不是普度眾生嗎?」
玄奘說:「經邦濟世必以儒,玄奘對儒學一竅不通,怎麼能輔佐君王治理天下呢?還是讓我以佛徒的身份,通過譯經,解除眾生心靈的魔障吧。」
太宗話鋒一轉,說:「好吧好吧,不逼你還俗了。不過呢,既然你已經到過西方,不如再跟我到東邊轉轉吧。一來增加你的見聞,二來我有些事想向你請教。」
沒想到,玄奘依然拒絕了太宗的邀請,此時他心裏只裝著譯經一件事,對於遠赴遼東浪費個一年半載的時間,相當不情願。
唐太宗就沒有繼續勉強,他答應支持玄奘的譯經工作,但也做了一些保留。因為,當玄奘提出到河南少林寺去譯經時,太宗堅決不許,把他留在了長安的弘福寺。
接下來的19年時間,玄奘從著名的旅行家變成了著名的翻譯家。從他譯經的過程和成果來看,他之前說自己不懂儒學,其實是個謊言。
沒錯,大師也是會撒謊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
#知史 #中國歷史 #歷史大人物 #吳承恩 #西遊記 #玄奘
秦塵父親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中文到底有多美? 從顏色到詩詞都讓人心醉
中文有多美?
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無窮。
中文之美,美在形體,亦美在風骨。
中文的顏色很美
荼白、竹青、緋紅、月白、石青
紫檀、霜色、黛綠、胭脂、藕荷
豆綠、寶藍、秋香、玄色、牙色
黃櫨、靛藍、明黃、硃砂、石綠
中文的年齡很美
赤子、孩提、垂髫、總角、幼學
荳蔻、及笄、束髮、破瓜、弱冠
不惑、耳順、古稀、知天命
中文的月份雅稱很美
一月:柳月、端月、嘉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
三月:桃月、蠶月、鶯月
四月:槐月、孟夏、麥月
五月:蒲月、榴月、仲夏
六月:荷月、季月、伏月
七月:巧月、新秋、蘭月
八月:桂月、仲秋、竹春
九月:暮秋、菊月、青女月
十月:陽月、露月、飛陰月
十一月:冬月、暢月、龍潛月
十二月:臘月、冰月、嚴月
中文的成語很美
浮光掠影、翩若驚鴻、光風霽月
蘭因絮果、靜水流深、雪泥鴻爪
明眸皓齒、秉燭夜遊、鮮衣怒馬
朝花夕拾、長樂未央、怦然心動
一葉知秋、顧盼生輝、清風徐來
陽春白雪、光陰荏苒、白雲蒼狗
中文的地名很美
未央街、瑯琊路、珞珈路、天竺路
長安街、啟月路、鐘靈路、沁園路
鹿溪路、鶴林路、永清街、胭脂巷
詩書街、莫愁路、百草路、琴台街
枝白路、琉璃街、楓林路、春曉路
百花深處、煙雨南街
五味十字、十月初五街
勒馬聽風街、萬古一人巷
中文的對聯很美
荷花莖藕蓬蓮苔
芙蓉芍藥蕊芬芳
風竹綠竹,風翻綠竹竹翻風
雪裡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
高高下下樹叮叮咚咚泉
重重疊疊山曲曲環環路
佛腳清泉飄,飄飄飄,飄下兩條玉帶
源頭活水冒,冒冒冒,冒出一串珍珠
金水河邊金線柳,金線柳穿金魚口
玉欄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頭
靜泉山上山泉靜
清水塘里塘水清
中文的藥名很美
半夏、龍葵、白芷、曲蓮、紫蘇
合歡、赤芍、連翹、沉香、青蒿
青黛、玳瑁、菖蒲、忍冬、桔梗
麥冬、厚朴、陳皮、杜仲、青蒿
降香、紫菀、薄荷、茯苓、荊芥
女貞子、車前草、莬絲子
六月雪、鳳尾草、半邊蓮
淡竹葉、蔓荊子、西河柳
中文的音韻很美
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
來鴻對去雁,宿鳥對鳴蟲。
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
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
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
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
春對夏,秋對冬,暮鼓對晨鐘。
觀山對玩水,綠竹對蒼松。
馮婦虎,葉公龍,舞蝶對鳴蛩。
銜泥雙紫燕,課蜜幾黃蜂。
春日園中鶯恰恰,秋天塞外雁雍雍。
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
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
中文的詩詞很美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
一一風荷舉
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中文的人名很美
江疏影、林風眠、關山月、豐子愷
屠呦呦、宋清如、王嘉爾、林語堂
木婉清、程靈素、朱自清、南懷瑾
中文裡的禮貌用語很美
請人看稿稱“閱示” 請人改稿說“斧正”
求人解答用“請問” 請人指點用“賜教”
託人辦事用“拜託” 贊人見解用“高見”
看望別人用“拜訪” 賓客來至用“光臨”
問道年齡叫“貴庚” 問道姓啥叫“貴姓”
問道職務叫“稱謂” 問道姓名叫“大名”
對方男孩稱“公子” 對方女孩稱“令愛”
自己妻子稱“拙荊” 自己丈夫稱“外子”
對方來信叫“惠書” 老人年齡叫“高壽”
自稱禮輕稱“薄禮” 不受饋贈說“返璧”
對方家庭叫“府上” 自己家庭叫“寒舍”
對方父親叫“令尊” 對方母親叫“令堂”
我覺得
如果我出生在歐美國家,我將永遠不能體會天涯到底是多麼遙遠的地方,斷腸又是怎樣的一種相思。
我會完全聯想不了江南二字除了一個籠統的地名,還在那朦朧煙雨中藏著多少萬世流芳的傳說,而對於江湖是怎樣的人世,滾滾紅塵淹沒過什麼,可能真的一生都無從知曉。
對於從小就學習中文的我們,
你是否也認為中文真的很美呢?
圖 #閃暖
秦塵父親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歷史上的那些著名雙胞胎們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陳少游
雙胞胎,從出生的那天起,就比普通的單胞胎更容易為人們所津津樂道。這一對雙胞胎兒之間,會比普通手足之間有更緊密的血脈相連。不同性別、年齡、地域的雙胞胎們,也不會減少彼此間命運的關聯。在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就有一些不同類型的雙胞胎,因為出色的相貌、才華造就了與眾不同的命運,也因為同胞生的原因而更容易被載入史冊。
白居易和白行簡的命運軌跡
雙胞胎有因為生理原因不同所造成的同卵和異卵,但因他們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都聯繫在一起,所以很多時候會出現性格、相貌的相似,這就決定了有一些雙胞兄弟姐妹們的性格相似,命運也相似的現象。但是還有一些雙胞胎,卻是相去甚遠。
唐朝詩人白居易和同胞弟弟白行簡同樣在幼年就顯示出過人的文學天賦,但白居易後來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赫赫有名的詩人,弟弟白行簡卻淹沒在唐朝數不清的文人中,且再無人提及。雖然白行簡的文學作品並不少,但是相比白居易來說,作品的藝術價值,卻無法相提並論。甚至還因為過多描寫男女之事,而被人們冠以不務正業之稱。
在武則天登上皇后之位的過程中,有一個殺女廢后的故事。但人們不知道的是,武則天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與前程,不惜葬送的女兒,就是與她的二子李賢同胞的龍鳳妹妹。同胞哥哥李賢雖然有一個有所作為的兒子李隆基,但自己的性命最終還是葬送在強勢的母親手中。
唐玄宗李隆基的原配夫人,也是一位當朝官員的龍鳳胎之一。同胞哥哥還娶了李隆基的妹妹為妻。他們的父親是官至太尉的王仁皎,在李隆基還是臨淄王的時候,就曾幫助他發動政變,從而順利的登上皇位。但是李隆基的第一段婚姻並沒有走到終老,後來這位自幼成婚的結髮妻子因為一直沒有生育皇子,而且不斷的出現嫉妒妃嬪的情緒,最終因被疑巫蠱之術廢掉。
在皇族中也有著不少的雙胞胎,但是皇位繼承權有嫡長之分,所以,雙胞胎兒子一定要區分出長和幼,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中所記載的皇帝都沒有雙胞胎的原因。其實並不是沒有,而是因為要確定繼承權,所以已經區分了長幼。所以皇族中的雙胞胎也就更容易體現出同胞不同命。
雙胞胎姐妹的愛恨情仇
作為同胞姐妹的性格更容易相似,甚至連她們的命運也會更容易雷同。遠古時期的堯就有一對品貌俱佳的雙胞胎女兒:娥皇、女英,她們不僅同出一胞,還共侍一夫,甚至因為她們的聰明賢能而在歷史上被傳為佳話。大女兒娥皇、小女兒女英,都是堯在確定舜為接班人後一起許配給舜的。這姐妹二人非但沒有因為彼此爭風吃醋,甚至在面對舜的後母不斷刁難、屢次陷害時,都不約而同的為舜分憂解難,成為舜的左膀右臂,這姐妹二人與舜的愛情故事,也被人們撰寫成詩歌,傳頌至今。
歷史上與娥皇女英一樣貌美的雙胞胎姐妹還有著名的大喬、小喬,與西漢時期漢成帝的兩位寵妃:趙飛燕與趙合德。但她們的命運就截然不同了。大喬小喬在不到二十歲時分別嫁給了三國時期兩位名將孫策和周瑜,這兩對看起來郎才女貌的姻緣,最終卻都落得孤兒寡母的下場。孫策死時不到三十歲,留下二十多歲的大喬帶著襁褓中的兒子。而小喬雖然跟隨周瑜經歷了十月年的南征北戰,並生育了三個孩子,卻也在周瑜去世後,在不到三十歲的年紀就只能開始漂泊不定的生活。
趙飛燕與趙合德姐妹同樣是以美貌名傳後世,而且她們因為從小在公主府裡歌舞伎的成長經歷,練就出了動人的歌喉、舞姿,讓漢成帝一見傾心,甚至在兩姐妹的慫恿下,不惜廢后,立姐姐趙飛燕為後。但是在兩姐妹用盡心機,排除了其他妃嬪,專寵後宮時,卻也同樣為彼此爭風吃醋起來,甚至還不惜將平日對付其他妃嬪的手段來對付對方,最終落了一個妹妹陪葬,姐姐自殺的下場,殘害廢品子嗣的做法也讓她們留下惡名。
在清朝末期的秦淮河畔,還有一對才貌雙全的名妓卞賽、卞敏姐妹。姐妹二人同出一胞,生長在富裕的大戶人家,因為家道中落,才無奈流落風塵。但是因為兩人琴棋書畫無一不通,而且相貌明豔秀麗,所以很容易就揚名於秦淮河兩岸。其中,姐姐卞賽更是被當朝一位寵妃的哥哥看中,但因性格剛烈而最終出家,在隱居中默默的去世。妹妹卞敏擅長作畫,但同樣情路坎坷、一嫁再嫁,最終成為抗清的進步女性,最終血灑戰場。
雙胞兄弟的文韜武略
東漢時期的史學家班彪有一對著名的雙胞胎兒子,一個是在東漢時期的軍事、外交方面功勛卓著的班超,另一個是因為記載歷史名垂千古的文學家班固。這一對雙胞胎雖然在文、武不同的領域,卻都成為被載入史冊的人物。在東漢時期,匈奴是造成邊疆戰火不斷的主要因素,班超成為剿滅匈奴,平定西域的英雄,並先後與西域幾個不同的國家建立了外交友好的臣屬關係。與班超相比,班固更多的繼承了父親的事業,他在父親對《史記》做了傳記的基礎上,增加數十年的歷史記載,迄今為止都被譽為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閃光之作。雖然班固後來並沒有如班超一樣成為人人稱道的人物,卻同樣也是中國歷史中不可不提的一位。
作為盛世唐朝的開國皇帝,李世民也有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雙胞胎兄弟李玄霸,但是因為李世民作為皇帝的身份特殊,歷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關於他的記錄。更重要的是,由於李玄霸16歲早亡,所以他沒能留下任何子嗣。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雙胞胎 #白居易 #白行簡 #李世民 #李玄霸 #大喬 #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