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家專欄 /
Liz 收到 種籽設計 與 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 克萍姐的邀請,參加一場特別的宴席「華人的胃與食物的溫度」。
用最直觀的理解,從中菜、台菜出發,恐怕還是熱騰騰的飯菜,剛起鍋的熱炒,滾到上桌前的湯,不分裝不擺盤,大夥共食速速開吃。然而這也是最狹隘的理解,尤其這與西餐的基本設定不合,由fine dining法餐發展出來的料理手法與用餐形式,就不會是這樣,食物的溫度難以超過攝氏八十度,個人套餐冷靜自持。那又該怎麼表現 #華人的胃 與 #食物的溫度?
這個難題,由 T+T 的主廚蔡元善(Johnny Tsai)來解。他並未改變西餐的設定,冰涼與溫熱的來回震盪,本來就是法式套餐的常識,那麼要扣緊「華人的胃」(雖然華人一詞也有爭議),必然要從物產與調味下手,並且不唯台灣,而是擴大至亞洲。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不想錯過好文?請訂閱電子報 https://reurl.cc/arX1Q9
種籽設計爭議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食況轉播 #T加T夏季菜單發表
收到 種籽設計 與 果實節氣食 食物設計研究院 克萍姐的邀請:「來幫我看看華人的胃與溫度。」秒回好,心知這將是特別的宴席,也因為,我好奇宴席的目的地 T+T 。
說起「華人的胃與食物的溫度」,若用最直觀的理解,從中菜、台菜出發,恐怕還是熱騰騰的飯菜,剛起鍋的熱炒,滾到上桌前的湯,不分裝不擺盤,大夥共食速速開吃。然而這也是最狹隘的理解,尤其這與西餐的基本設定不合,由fine dining法餐發展出來的料理手法與用餐形式,就不會是這樣,食物的溫度難以超過攝氏八十度,個人套餐冷靜自持。那又該怎麼表現「華人的胃」與「食物的溫度」?
這個難題,就讓「T+T」的主廚蔡元善(Johnny Tsai)來解。他並未改變西餐的設定,冰涼與溫熱的來回震盪,本來就是法式套餐的常識,那麼要扣緊「華人的胃」(雖然華人一詞也有爭議),必然要從物產與調味下手,並且不唯台灣,而是擴大至亞洲。
於是我們嚐到了一冷一熱的胭脂蝦,刺蔥的蓊鬱與鳳梨的明媚互相對比;天使細麵與炙燒干貝,用芹菜根雪串連,從冰霜融化成醬汁,釋放泥土芬芳;零嘴界超人氣的新加坡鹹蛋魚皮,以台灣虱目魚皮真人登場,鹹蛋醬溫柔秀氣,香菜苗與茗荷優雅細嫩;蚵仔麵線不是湯水,而是手指掐起的炸物,生蠔身裹麵線炸得酥脆,蘸上蒜泥美乃滋就有台味;竹地雞拆成肉絲,與椰漿、香料與洋芋燉成了「仁當雞」(chicken rendang),同樣是溫和版的,藏在硬挺乾脆的雞皮脆片之下;未熟透的五月桃,片薄得如玫瑰花瓣,染上甜菜根的紅,與白酒桃汁、金萱烏龍茶冰沙、桃膠齊聚一堂,花香、果香、茶香燦燦綻放。
特別喜歡的一道,是石斑魚,蒸得皮Q肉嫩,堆疊上花甲(山瓜子)的鮮味,再一層鮮味則來自西瓜棉,那漬物獨有的發酵清酸,瀰漫在點綴了蔥油的魚骨與蔬菜高湯裡,鮮明的在地氣息,訴說了食物的身世,標誌了我們的立地位置。
這是一場獨特的夏季菜單發表會。
種籽設計出手,就知有沒有。克萍姐說,今年種籽的任務是擴大整合物產、職人與工藝,平常少接餐廳案子的她,遇上了年輕誠懇的Johnny主廚,有了廚藝與食材,還要有美感,於是邀請攝影師Evan Lin參與創作,拍出深入菜的肌理的詩意影像。
我太晚才來到T+T,都怪我太宅。T+T設定輕鬆價格合理,Johnny主廚技術到位,若能再涵養感性與思想,必能更上層樓。
種籽設計爭議 在 桃園在地聯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摘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小孩這麼小不懂事,帶他們去參與社會議題妥當嗎?我的看法是,社會議題其實就是現在進行式的社會科教材,如果大家認同社會科的教學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是重要的,不是更應把握機會在第一時間參與,去瞭解事情的脈絡、針對事件的爭議進行思辨,而非等事件過後變成教材時再來學習它、背誦正確答案?...
「從孩子的視角看社會議題的參與」
我們家從知道藻礁、關注藻礁、保護藻礁已經好幾年了,參加過的記者會、公聽會、遊行、藻礁夜觀...加起來有數十場。孩子曾多次參加藻礁夜觀的活動,每一次去看到的生物都不一樣,相同的是,他們知道要停在潮池旁,用銳利的雙眼搜尋躲在縫隙裡的生物。記得有一次,女兒一邊尋找生物一邊唱藻礁之歌,感覺歌就是自然的從他身上流出來,周遭的人都融在這首歌的旋律中,跟著哼著唱著。還有一次,恩恩一直在別人還沒發現時就搜尋到凶猛酋婦蟹的蹤跡,興奮的讚嘆著:「我真的是找凶猛酋婦蟹的高手耶~」孩子跟大自然間的關係,就是那麼自然...
但隨著環評通過,藻礁隨時有被開發的危機,我們參與活動的頻率大增,連續幾周到環保署前等環評結果,也連續數週到市政府前靜坐,抗議桃園市府的不作為,為了讓孩子知道每一次活動的目的,大人依著事情發展的狀況設計了不同的教案及行前說明,但太過頻繁的活動,孩子終究吃不消,有一天兒子跟我說:「我雖然很想要保護藻礁,也很願意為藻礁做一些事情,但我沒有你這麼大的堅持,我不想要再去參加記者會了」。孩子無法理解,同樣的事情,為何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去陳情,如果沒有效,去再多次也沒有用啊~後來跟兒子協調,我們決定各自安排活動,各自行動。
後來觀塘工業港開始整地,環團的行動也停了一陣子,到昨天得知今天在立法院有一場記者會,詢問孩子的意願,大概是這陣子有休息到,他們很阿沙力都說好,於是今天就起了個大早,還沒八點就出門。
到了立法院附近停好車,有點迷路時,迎面走來的是待會要發言的蔡雅瀅律師,恩恩問我:「媽媽!她是誰?」我說:「他是蔡雅瀅律師,一直在幫忙藻礁的人,他花很多時間在瞭解法規,看看政府在藻礁開發上有什麼不合法的地方!」恩問:「律師為什麼不是男生?」我問:「你為什麼覺得律師要是男生啊?」恩回:「因為你看的那個與惡的距離,裡面的律師是男生啊!」我說:「原來是這樣啊!那你現在知道,律師也有女生耶!」
到了會議室門口,人已經滿到外面來,看樣子是擠不進去了,恩恩索性拿起他準備好的紙筆,找張椅子就開始畫他這兩天在構思的漫畫,畫一畫累了就來找我,我把他扛起來看裡面在做什麼?記者會前後快一個小時,我就這樣,一下子附耳聽裡面在說什麼,一下子把小孩扛起來往內看...
記者會結束後,我跟恩說:「等我一下,我要去找律師問問題」我在跟陳憲政律師(男)討論的過程中,恩拍拍我問:「你不是說要去找律師問問題嗎?」我說:「對啊,這位也是律師,剛剛的那位律師是女生,這位是男生」
後來幾位社運前輩都過來跟恩恩說話,他們說:「謝謝你今天一起來保護藻礁,辛苦你了,一直在外面罰站」「應該是裡面那些官員該罰站,不該是你在外面罰站」還有人跟我說:「你辛苦了,在外面罰站,還要做筆記,還要扛小孩」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小孩這麼小不懂事,帶他們去參與社會議題妥當嗎?我的看法是,社會議題其實就是現在進行式的社會科教材,如果大家認同社會科的教學對一個孩子的發展是重要的,不是更應把握機會在第一時間參與,去瞭解事情的脈絡、針對事件的爭議進行思辨,而非等事件過後變成教材時再來學習它、背誦正確答案。
至於小孩在這過程中到底學到了什麼?其實小孩看到聽到的可多了,以今天為例,恩恩最大的收穫可能是「原來律師有男也有女」,這雖然跟藻礁沒什麼關係,但絕對是他生命中一個重大的發現。學習並非是教育者給與學習者收這樣直線的關係,孩子是五官全開的在接收訊息,整個場域都可能是他學習的來源,我們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這個女孩會不會想起,在五歲多的時候,他曾經跟著媽媽到立法院,看到一個會議室的人多到滿出來,這些人,正在為他們下一代的永續環境努力著…
#帶孩子東奔西跑的觀察
1.大部分的社運團體,對孩子都是很友善的。他們對事情沒有那麼多的規範跟教條,反而更能看到教育的本質,知道如何尊重小孩,因此孩子們跟著參與這些行動,多能自在的遊走,想說什麼就直接跟大人說,拿到麥克風就上場了,這一切是如此的自然,是最好的公民課!
2.記得我第一次為了公園的議題走進市政府的會議室,以及第一次跟市長室秘書說話,都會心跳加速,害怕自己說的不夠好,心中隱隱有一個「做官的比較大比較懂」的恐懼,一位前輩跟我說:「你要知道,這些人都是人民的公僕,都是我們的僕人,你隨時都可以去市長室的」,走了好幾年,才拿掉心中與官員的階級感,大家平起平坐,就事論事的討論。反觀小孩,他們跟著我到市政府、立法院、行政院...到處去開會,走到哪都可以拿出筆畫畫、作自己的事,有什麼問題就直接去問當事人,不管他是誰!從我跟孩子經驗的對照,我發現「對有權有勢者不畏懼」的種籽,已經在孩子的心中萌芽...
#藻礁資料庫
今天記者會的新聞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821819047831713&id=100000109372766
珍愛桃園藻礁 粉絲專頁
搶救大潭藻礁連署
https://www.facebook.com/stone2504/posts/2819180638095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