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想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
#還看不懂蔡醫師的書?
#第十本附贈破關祕笈
蔡醫師的文字是困難的。從來如此。我敬佩每個接下推薦序這份工作的人。也敬佩每個蔡醫師的讀者。這是一場近身搏鬥。搏鬥的人首先是蔡醫師,然後讀者也被捲入其中。越是艱難的文本,越有必要談一談搏擊方法。這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閱讀上的必要。正如,法國分析師拉普朗虛在面對佛洛伊德時,自陳其樂趣在於識破文本中種種的運動與移置。
該怎麼開始閱讀?這首先是一個空間的問題。我建議,隨便翻一頁,從一半開始。這個方法很多人都提倡過,所以我一定也是半路聽來的。人,一直都有追尋起源的欲望,從第一頁開始似乎可以確保我們不會錯過什麼。幾乎所有類型的臨床初談,都試圖建立個案的整個疾病史與生命史。從頭到尾。但精神分析總是從一半開始。個案老覺得我們知道一切,很自然地開口就說她老闆又跟她說了什麼。沒頭沒尾的。我們的聆聽就是這樣開始的。我們錯過了她所有過去的一切,所以也才實在好奇,到底她正說著什麼。然而,蔡醫師的書隨便翻一頁開始,另有其他彩蛋,你會發現一下子好像置身研討會現場,一下子好像隔著單面鏡觀看了一場治療,一下子彷彿身處古希臘劇場的正中央,一下子又好像參與了一個臨床工作小組的草創發想會議。當然,更多時候你其實並不知道自己在哪。但這完全不妨礙閱讀。你現在就可以試試看。
接著是經濟學的問題,也就是閱讀的量。王文興在《家變》裡頭建議,任何文學作品的讀者,理想的速度應該在每小時一千字上下,一天不超過二小時。考量精神分析比文學稍稍容易一點,所以或許可以加碼一千字,不能再多了。我記得很久之前有一次我課堂報告表現奇差,滿腹委屈地去找分析師準備大吐苦水的時候,很少講話的老先生竟然五分鐘就打斷了我。整整一週期間都是如此。越是沈重的材料,我們一次能承接的量就越少。蔡醫師的書,可以日讀50頁也可以日讀5頁,其間的質變,沒有至少試過一次是無法體會的。
再者,是動力學的問題。蔡醫師這本書的每個專有名詞都是大哉問,廢人、空洞、孤獨、曖昧、死活......,不需要精神分析特別認證也知道,當死小孩問我們這些問題時能閃則閃。如果你給自己一個任務,要去確定蔡醫師的孤獨究竟是什麼意思,那麼最終你會找到的可能只有空洞。法國分析師Lavie曾用過一個良心建議來說明何謂「自由飄浮的注意力」:不要太過沈迷於話語本身的意思!就像,網球比賽時,沒人會在乎那顆球本身。打個幾局如有必要換顆新球,完全不影響比賽的進行。因為透過那顆小黃球,我們真正在看的是比賽的動態,是人類肢體與反應的極限。想像一下,球王費德勒從對面向你發來一顆球,你或者回擊或者目眩神迷地凝視,但不可能毫無反應。文字的搏擊也是如此,你或者反對蔡醫師的文字,或者聯想起一些什麼。由閱讀中浮現的那股感覺,一股力量,越來越甚,以至於到某個時候,讀者終究得面臨,要繼續保持文字與力量之間的曖昧,或者把它們分開,這樣一種艱難的決定。
最後,也是最複雜的,是溫度的問題。如果以上三種方法你都試過,但怎樣都無法閱讀蔡醫師,在你懷疑自己的智商與人生或者惱怒地攻擊書籍作者,這種隨處可見的分裂式反應之前,我們可以先來想想溫度這個熱力學問題。我有一個朋友,為了閱讀蔡醫師,這些年來都把他的書放在廚房裡頭加溫,偶爾沾上點醬油,感覺更加可口。還有人是把它跟海賊王的漫畫丟一起,前半年時不時地就用力翻翻它,把書翻得皺皺髒髒的,等它徹底失去威嚴再開始閱讀。不知從哪時起,我在路上網路上到處都會遇到蔡醫師的書友,完全難以辨認,100個人就會偷偷告訴我101種閱讀蔡醫師的準備程序。言談之間不約而同,傳遞著某種溫度。.......
✒️摘錄自【推薦序】一個廢人的自由搏擊/謝朝唐
🧑🏽💻 蔡榮裕【廢人心理學三部曲】第二部 廢人與曖昧
《不是想死,只是不知道怎麼活下去——每個孤獨,都有自己的個性》
👉9/1出版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