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 那麼晚才po出八月七日新書發表的影片 因為之前十幾分鐘好像收音有雜訊 所以我一直在想是否要一起po出那天演講草稿
其實我那天很想跟大家說的是: 如今是各種風向亂吹的年代 有時我也會被吹到頭昏腦脹 自我懷疑 但我後來想這時最重要的是穩住自己的節奏 不要亂 成為一個偶爾可以群舞 更要是一個可以獨舞的人(這是我對自己的勉勵)
為何人在邊緣 仍可以自得其樂?
(新書《邊緣人手記》八月七日發表的演講草稿)
當我總感覺煙花易冷,我怎麼在一個充滿熱血與正能量的世界生存?
因為身為一個觀察者 實在很有趣
就在前幾天 我有個好友看完《邊緣人手記》後傳訊息給我 說:「我沒有想到你成長歷程這樣坎坷?」
我那時愣住一下 我應該沒覺得自己太坎坷 或我很久沒想過這個念頭 因為好像因為早年類似「挫折」的經驗
可能就是沒有大家認為的「美滿家庭」
或者是標準的「快樂童年」反而造成我這個人有個特殊的視角
就是從頭到尾 沒有在中心點過的人
而且因為這觀眾視角 讓我對人生有種樂此不疲的觀察精神(而且意外地會有諧星的細胞)比方不小心在禮堂鞠錯躬
好像人生也是個集體實驗室 好像八零年代這樣熱錢發燒 九零年代的空虛 到21世紀變這樣 焦慮的年代
我們在一個百家爭鳴 卻人人邊緣的時代
現在人人都是沙丘上的王座 但那海水的溫度 與浪潮都是後面的機制操控的 你紅固然是因為你有能力 但你同時更快更容易感到匱乏與殘缺
數據隨時都在掃你 掃我 掃掉一部作品 一個網紅 甚至掃一個時代 掃掉一個國家 以前歷史的確是這樣掃掉人的 只是它現在會讓你聽到嘩啦或咚隆被丟進垃圾桶的聲音 所以搶地盤的焦慮感愈深(虛擬世界是個新大陸)
但這始終會有一種被遊戲機制愚弄的感覺 好像你我就是自動販賣機的罐頭 你是寶礦力 我是木瓜牛奶樂利包(於是我被扭得更厲害) 然後彼此問對方你今天流量有更好嗎?可是都更改不了我們卡在遊戲機制裡的存在
生存或存在感好像很難抓住 一閃即逝的年代 我經過這完全不同的這三個年代
卻覺得非常有趣 雖然我在這兩年的當下也感到未知的惶然
輿論雖然澎湃 但內裡充滿殺氣戾氣 儘管當下我也會感到未知 比方疫情牽動的種種 好像有什麼將要改變了 但它還是難以掩蓋我內心那種「觀察真的好有趣」的心情。
我為何從反派寫到今天的邊緣人
但我後來想想 我從頭到尾 從反派寫到今天的邊緣人 都是希望別人如果有一天落入我這本書中寂寞的狀況 或是有一天覺得自己找不到共鳴 我有一個書寫的慾望是:「那你要不要試試看我這個方法?」
當一個觀察者 但要拿著小板凳 向跑道戲台下的邊緣位置 當一個出神的觀眾試試看?
而且要像導演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寫的:「當一個合格的觀眾。」
我一開始寫《反派的力量》的確是因為我內在的反動 我覺得社會氣氛的正能量太過 甚麼人都要往光明面看 但試試看一直看太陽 這種行為真的會變睜眼瞎 同時這樣一昧地遮掩內在的傷口或陰暗 真的會讓一些人自欺欺人 會很痛苦 所以我那時有股衝動要寫反派
那我今日為何要寫《邊緣者》並且要把筆當手術刀挖出我的前半生
我試圖用一個很清冷的角度 去寫那些照理說跟我很有關的事情 我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人生際遇大體上還是清冷的 每個人的驟變 其實都是海中浪 孟克的尖叫 是無人知曉的
所以我如果要寫實 忠於我當下或事後的體會 那份無人知曉的狀況 的確是冷清的 但我有一份熱情時 如果你今天 就我的讀者 如果也發現際遇殺你個措手不及 或是你的哀傷或寂寞無人知曉時 我只是有分熱情 讓你知道 你不是唯一的一個
然後今天有一個人這樣 或許有一個別人眼中不太美滿的童年 但那些都跟他(就我啦)沒甚麼關係 因為他有一個讓自己很開心 或樂此不疲的方法
或許就很像卡夫卡說的:「我撥開人生的廢墟、斑駁的東西,來告訴你我所看到的東西。」我就是想撥開那些殘破廢墟的東西 來告訴你所看到的 那個閃亮亮 很值得的東西
培養一個快樂的 但之前你可能要受挫 我成長的路上 一路都有來自寫作者的救援
我記得有一個街頭訪問 有一個女生說:「書店搬家對他沒甚麼關係,因為他不看書。」我會記得那則新聞的原因 是因為我那時當下想跟她講:「恭喜你 那你很幸運。」
我曾經經歷過必須要跟書求救的過程,就是在我外公的書櫃 在我哥我姊留下的唱片裡 我一度喊著「救命啊」 以這樣的心情找到了書 然後我一路都不放手 一路都把書當成救命藤蔓 是這樣長大過來的
我記得那時我從外公書櫃找到了史記 紅樓夢 歷史雖然是強者杜撰的成分多 但總要嵾些真實 但那時最大的啟蒙是紅樓夢 後來去東方書局 一直看書 像找到救命繩一樣地一直看
我記得有朋友問我妳那麼小 怎麼看得懂紅樓夢 是 我是沒看懂 但有種書就是厲害到 你沒看懂 但你看懂的 足以拯救你 薛寶釵的不安 林黛玉為何要哭(他根本沒有生存資本)後來白茫茫一片真乾淨時 我真覺得真是爽快 它讓我看到一個入世的出世者
也提醒我 我原來可以既入世又出世
它讓我知道 有些書跟電影一樣 你現在沒看懂沒關係 它會跟著你一起長大 千萬不要跟別人求取答案 讓你有一天發現你看懂了 這本書一直活在你心裡
卡夫卡 蛻變 卡謬 異鄉人 沙林傑 我不屬於現世 蒼蠅王讓我畢業 然後村上春樹讓我知道我感到的虛妄並不是假的 那種現代化的孤獨 被他理解了 所謂末日的想像是甚麼 海豚旅館那層樓又是甚麼 他完全寫盡20世紀的空虛
於是因為看書 就有一雙洞穴眼 像地鼠一樣知道地面上何時雪融了 甚麼時候枯枝要掉下來了 甚麼時候春天來了 要結果子了 那些所有細節都吸引我
我母親對我的影響 (我書中有幾篇寫道我母親的失智症)我母親是我最重要的人 她保護了我 撐下來 告訴我這世界啥都沒變 但我也起了保護她的念頭 我要快樂與堅強
如果沒有她 我應該無法成為一個「外向的內向者」或真的會很自閉
我跟這社會的連結不太深 朋友也知道我不擅長說話 別人要的東西 我都沒甚麼感覺 以前考50幾名也沒感覺 考到第十我也沒感覺 別人考壞了在哭 我也沒覺得如何
或別人喜不喜歡我 我也沒太大感覺
我應該就是一個在大會操裡發呆的人 在球場上會去看觀眾的人
但因為有保護媽媽的心 我起碼要正常一點 所以我本來就是個怪胎體質吧
因為有了這念頭 我死命地看書自修 我骨子裡反抗學校制度 我就自己列書單 齊格蒙包慢 傅柯 昆德拉 卡爾維諾 托爾斯泰的安納卡列尼娜 莫泊桑
我其實一開始 從小沒有覺得自己很邊緣 或者說我這個人根本沒身處中間核心過
但發現時 自己已經是很邊緣了 我如何從一個很安靜的人 就像柏青為我寫的序文一樣 他說看到我時 有時是面具下空無一人 我其實不在那裏
「我不在這裡的咒語」
我專心的地方跟別人不一樣 我很容易走神 (一個自帶地下室的人)
比方別人在看電影裡一對男女在談戀愛 我可能會注意到那地上有蟲 我跟別人都畫不同的重點 我就是一個劃錯重點的人
我是個同時入戲 又同時是個觀眾的人 忍不住各種角度的看 對我來說 作品看得懂 看不懂都沒關係 就像抽象畫一樣ˋ它會內化在你心裡 讓你懂你必須懂得那部分
如果有人告訴你全部了 並且說這就是正確答案 那就真的很接近一無所知了
我的筆很冷 因為心很熱
我朋友小樹說 我很疼愛那些反派 寫小丑就是因為我難過他跟這世界太較真了 朋友知道我這部份很溫暖 甚至有點不切實際的浪漫
因我的學校 我精神潔癖很重 也讓我去觀察人性 讓我很習慣棋盤上的思考
就是哪個人哪個年級 他可能在棋盤上的哪一個位置 以蒼蠅王的角色分布去推演人的社會地位跟角色 政客目前在哪一格 他的打扮跟喬裝應該如何配合拉爾夫 或專制者傑克
關於我的家庭的事情 讓我感受到甚麼是煙花易冷 所以我沒有太容易很high
有人問我 我要甚麼 我回說 我要的就是現在這時候啊 桌上有紙有筆 我就有一個安寧的世界 我的工作就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 這是我比較能想像的「自由」
但我真的比較像刺蝟 以為伸展著小刺 就可以保持一己的安寧 裡面有一粉色很軟的靈魂 如果一用筆 或碰到同類的邊緣人 我那裏面的核心就會像被擊破一樣
必須要寫出來 或搶先一步寫道 如果身為怪胎 或孤獨的人 可以會碰到什麼 要做好什麼準備
然後我在前方搖著火把等著你 並且揮手 告訴你有人走在前面喔 我要的與我所擁有的寫作衝動 大概就是這個。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筆 電 挖 礦 溫度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用玩耍的心態練習寫第一篇小說】
#升學作文
#文學創作
#歌詞臉書文案都寫出自我特色
#看此書每個人都會愛上寫作
最近我愛上了一門課《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是蔡淇華老師開的課。
我覺得這門課真的是物超所值,全部課程三十堂,卻只要420元,打完折332元。
儘管這門課是淇華老師寄來送我免費試上的,但我還是要拿起大聲公替他在網路的大街小巷搖旗吶喊、發宣傳單,因為,這課程實在太精采,太物超所值。
這三十堂課濃縮成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淇華老師出此書前曾把書稿寄給我,但時間有限,老花眼的我又不慣於閱讀電子檔案,所以只有大略的瀏覽。
上週拿到書之後,一展頁就開始了驚喜連連的挖寶之旅,每一頁都有寶藏,愈挖愈大顆、愈多顆,我這個尋寶人,才走一小段路,一顆顆迎面而來的大小寶石就如繽紛雨滴,痛快地把我的寫作思路全面沖洗。
忝為一名被人溢美稱做「親子作家」的我,方知,我根本稱不上踏進迷人幻彩的寫作堂奧。
可學的、要學的、必學的、想學的;沒寫的、可寫的、不該寫的、寫不對的,還多的是啊!
淇華老師這本書是直接丟給我滿手滿心燦亮的寶石,真是應接不暇,但每接到一顆,都是心流大震盪,如強大的直流電波、精準擊中腦部新區塊。
而我自己也才看清自己,其實我還停留在礦石層次,潛質有待敲磨得更晶亮、更獨特、更具恆久的價值。
我曾說過,我不再寫教養書,但是不代表我不再寫作,我也曾在某個雜誌訪問我時說過,現在的我覺得當「讀者」比當「作者」更有趣。
然而,上著淇華老師《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這門獨家心法寫作課時,我突然發現,可寫的東西太多了,而且按照蔡大師的提點,我應該可以將寫作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而且樂趣無邊地進入更深的心流漩渦裡。
我才明白我自己在受訪時為什麼會講出「我不想再寫教養書、讀書比寫作更有趣」這兩句話,那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好像卡住了,
每每看到臉書動態回顧出現我曾冒湧的靈動文字,我很疑惑,那怎會是我寫的?我現在寫得出來嗎?然後自怨自艾:唉,果然是老了,我再也生不出過去那樣的文字了!
然而,這本書我才讀到三分之二,就忍不住飛揚在一趟沙塵滾滾的寫作大冒險裡了。
我,居然開始嘗試生平第一次寫小說(純粹是練習,而且是樂在其中的練習,就作為此門課的作業吧),而在寫作過程中,我整顆心都懸在這個小說情節裡,沮喪著、狂喜著、疑惑者、遺憾著…
過去兒子曾經跟我說,媽,你不要再寫教養了,太無趣了,寫寫故事吧,寫故事很好玩;
在媒體影視界的朋友也曾跟我過,怎不試試寫劇本,寫教養書寫來寫去不就那樣嗎?!
我都回答說,我沒有故事可寫,我也編不出虛構的故事。我不是說故事高手。
這兩天,我則跟兒子說,我現在才發現寫故事很痛快,但也很痛苦,因為我連切菜、炒菜的某些瞬間都困在角色的心境裡,出不來了,魂縈夢牽,用自己創造的角色與文字折磨著自己,我在每一個情節與轉折裡哭笑悲喜。
我當然不是文學家,但是在這些瞬間,我體會到了淇華老師所說的:「大部分的文學家都有幻聽幻覺」。
為什麼我突然敢寫故事了呢?我必須說,就是因為蔡淇華老師的這本書《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讓我發覺,寫作還有的玩啊,還沒玩夠啊!不為什麼而玩,純粹就是好玩。
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當然還是瞄準最具體實在的龐大市場:升學作文。
這不是我關心的,但是讀畢才發現,淇華老師的心法是獨具的,好好學習他的心法,必能考出作文高分,但不代表就只是要功利性的學學耍花槍。
事實上,學寫「升學作文」是打造寫作的基本功,淇華老師教的是:
用「故事情節」寫好抒情文;用「小說邏輯」寫論說文;跟購物台學「回馬槍法」點亮論說文。面對大考命題,要學著站在制高點上延伸成「我與世界的關係」,寫出宏觀思維、寫出責任與愛。
最吸引我的是第二部分「文學創作」,一般人以為只有天縱英才才可能灑出跳躍著精靈的文彩,
但是,淇華老師透過一篇篇他自己親自提點面授的文學大獎作品,我目睹了一塊塊璞玉如何被雕琢成令人屏息的金鑽巨作。
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一些心法,或許過去我也曾無心插柳的使用過,但是我從淇華老師系統性的整裡中,才回溯這原來是具體的、後天可磨練的技法。
比如,用具體的B來講述虛形的A,將濃情蜜「意」藏在萬「象」中。例如描寫對失智外婆的不捨:
那壓彎的背脊,被歲月拱成了時光隧道,輕易帶著外婆走回從前的世界,卻模糊了幾分鐘前隧道口的風景……
挑一個物件「丟」出去,再用此物件的物理特性「接」住它,甚至可以延伸用一整個「物理系統」來發散無限意象。
意象可以說出更多我們說不出的話。淇華老師說:用物理講人理,就是文學。
另外一個是關於描述的技巧。淇華老師說:寫作,就是「寫動作」。要描寫一個嫻靜的女孩,別再八股的說她端莊嫻淑,要記得在細節上刻劃她、讓文字動起來,把「2D白描」提升成「3D立體境象」:
她的雙手像蝴蝶,輕輕停在百褶裙上……
這嫻靜美感十足啊。
「好的文學家,都尚未失去『相信萬物皆有靈』的『原想像力』」。說白了,就是擬人化,但是淇華老師更具體的傳授技巧:
要擅長「視覺思考」,賦予萬物行動的能力,甚至提升到與人同高、或更高的位階。
關於散文的寫作,本書還也有很多別緻的獨創心法,我邀請大家光明正大地來學這些偷吃步。我分享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技「小題大作」。
他引用南方朔所言:「作家有一個天職,是將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把平常的事物神話化。」要將熟悉化為陌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小題大作」,以創新視角「日常見反常」、「平凡見非凡」。
或者,當心中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故事時,不要急著下筆,「或許可以找到一個收斂全篇的『微物』作為意象,去營造一個意象結構……讓作品有深度、厚度,與情牽眾生的溫度。」
此外,散文要動人,就要能寫到「在別人的故事裡,留下自己的淚」,因此,觀察要細、描寫要深,淇華老師下個註解:「有細才有戲」。
此書如蔡淇華老師所言,他花了最多的篇幅在討論詩的寫法,但給我最大的刺激如前述,是引發我嘗試寫故事,虛構的故事。
我寫到一半才發現我還沒學到最重要的小說寫作要點就急著動筆了,不過,來不及了,我只能說,淇華老師這本書具有極大的刺激動力,讓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
關於小說的最重要要點就是「創新度」:他以一個評審的角度說:「我不要看結局可預測的小說,我不想看改寫的新聞事件,我情願選擇文字不太好,卻想像力狂野的作品。」
我喜歡看兒子們編的故事,儘管文字力有待琢磨,不過天馬行空、無法預測的佈局,真的是我這個被框限在既定生活軌跡裡的半百人最欽羨的部分。
經過淇華老師的點化,我意識到我還有機會解放無邊的想像力,因此感到非常興奮、希望無限。
此外,關於如何寫廣告金句、特妙的歌詞,以及如何從經營臉書到出書……,每一篇都精彩絕倫。
比方經營臉書,淇華老師提出「Kiss原理」:
Keep it Simple & Stupid. 這裡的Stupid,指的不是愚笨,而是指老嫗能解的語言,寫臉書,多講講人話比較好。
或者也可以解釋成:Keep it Sweet & Simple. 因為人在閱覽臉書時不耐深澀的長文,愈親民愈好。(我這篇文章很長,明顯是個錯誤示範。哈。)
我以一個親子作者的角度來為本書下一個註解好了:
他的每一本著作,每一個字、每一個段落、每一篇文就是不言而喻、可充示範的「身教」,是文學的典範,絕對不是乏味訓誡式的「言教」,不是只談寫作步驟與技法的寫作參考書。
默默地讀,就有爽爽的共鳴!淇華老師所有寫作書本身的文字與工法,就是文學代表作。
喜歡寫作的你,不要錯過,覺得自己不是寫作的料的人,更不能錯過,因為,讀完此書,即便你覺得自己是路邊一小顆隨人踩的土石頭、或是河邊平凡無奇的鵝卵石,都有機會雕出自己的文字光采。
#蔡淇華
#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
【書訊】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5140?sloc=main
筆 電 挖 礦 溫度 在 股人阿勳-價值投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難得沒被炒的公司
這間公司是老朋友了,雖然是半導體 IC 設計公司,但過去兩年價格都沒什麼起伏的慢慢漲,相當的低調,起初的價格為 65 元,期間最高漲到 92 元,2 年來也配發了約 5~6% 的股利,累積報酬 41%,雖說沒什麼人關注,但業績也是穩定的向上。
----
📲阿勳 APP 潛力股免費下載
點擊前往:http://cmy.tw/0092T7
----
🧐 茂達 (6138)是怎麼樣的公司?
台灣類比 IC 設計績優生,成立於 1997 年,為台灣第一家掛牌的 Power IC 設計公司,資本額僅 7.3 億元,員工人數 280 人,但 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 有 20%,賺錢效率極佳,是一間小型的 IC 設計績優公司。
公司於 2000 年啟動轉型,為了滿足高端市場需求,跨入大 數位/混合 IC 設計市場,成為類比 IC 供應商,提供更完整的Mix-signal Power IC 解決方案。
.
小百科 : 什麼是 類比 IC ?
IC 種類可分為 數位 IC 與 類比 IC,數位 IC 負責處理數位資訊,以 0、1 非連續性方式傳送訊息,主要負責數位資料的計算、交換、儲存等任務。
類比 IC 則負責處理 連續性 類比訊號,如光、熱、速度、壓力、溫度、聲音等,扮演現實與數位電子系統的溝通媒介,因能耐高壓、耐大電流,所以主要運用在電源供應器、數位類比轉換器等。
在 IC 設計產業中,類比IC比重雖不大,但強調製程、電路設計、半導體物理特性的整合能力是以經驗取勝之產品,因此具有進入障礙,因為轉換供應商成本較高、產品生命週期稍長的特性,較無產品快速殺價的壓力。
-
🧐主要產品 : 電腦&電競周邊
可分為三大宗 :
1) 功率金氧半電晶體(MOSFET) 46.5%
這 46.5% 主要來至子公司大中(TW- 6435),是針對筆電市場推出的新轉換器,取代傳統電源管理晶片,可提升效能及降低功耗。如果不知道就看下面這個影片。
-
2) 影音及驅動 IC 25%
驅動 IC 主要應用在筆記型電腦,負責送出馬達風扇控制訊號,只要是有風扇的電子產品 (GPU、CPU、電競及伺服器),都會有它的影子,這部份全球市占率約 50%。另外還有像耳機裏頭的 IC 與 挖礦機風扇馬達 IC 都屬於這部分營收。
-
3) 電源轉換及管理IC 28.01%
電源切換與管理類型的 IC,主要功能就是用於延長電池使用時間,穩定電壓及降低消耗功率,應用於數位信號處理器、可攜式及桌上型電腦、主機板、NB、TV、手機等。
-
終端應用
應用領域含括所有 IT 終端產品,包括:
筆記電腦、主機板、智慧手機、
平板電腦、液晶電視、機上盒、
路由器、5G基地台應用、電源供應器、
致冷風扇,以及家電與車用等。
-
營收佔比方面
NB(筆電) 佔 15~20%
MB(主機板) 佔15~20%
VGA 顯卡佔 5~10%
Fan(風扇) 佔 35~40%
顯示裝置 (螢幕) 約佔 5~10%
其他類(行動裝置、通訊等)約佔5~10%。
-
💁♂️阿勳的價值投資社團
傳送門 : https://pse.is/3aj2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