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16歲大英帝國獎章得主Theo Wride
作者︰港大醫科生Mandy Yuen
當Wayne邀請我訪問Theo時,我當刻的想法是:如何藉此機會展現這個16歲年青人的各個面貌。Theo身為2020年大英帝國獎章(British Empire Medal)得主,足以證明他生產的保護面罩,在英國新冠肺炎一疫的貢獻。生於香港這個追求卓越的社會,我們著眼於Theo的成功經驗當然不足為奇。但與其把Theo局限於他的風采一面,我更希望透過訪問,呈現他尋找定位、在過程中成長,乃至如何規劃未來的想法。除了是英女皇生日派對中最年輕的受邀者,他也是一個在英國長大的平凡中學生。
其實我一直很疑惑,英國的中學生,理應十分忙碌,Theo為何能投放一百小時以上製作多於一千二百個保護面罩呢?一問之下才得悉,早於三月時,GCSE(英國中學的公開考試)因疫情緣故取消。這突如其來的空閒時間,激發他思考自己如何能為社區出一分力。當他留意到社區醫護人員缺乏保護面罩時,他頓時想起家中的3D打印機。四年前婆婆送贈的聖誕禮物,此時正能發揮作用。他從3D打印的網上討論區中找到其他人打印面罩的不同設計,參照他們的建議,製作設計圖稿,打印實物進行試驗。在決定大量製作面罩前,可行性是他的首要考量。Theo的父母均為醫生,他們和其他醫護同事測試面罩的樣本後,不約而同表達對他的肯定。深受激勵的Theo,最終鼓起勇氣投入生產面罩。
Theo有志將來成為一名工程師——他鍾情於解決問題的樂趣。當時在他眼前,有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若用較少物料,則能提升打印速度,但製作出來的成品會相對易損壞;若增加材料密度,雖然成品較堅固,但同時打印速度會降慢,成本也會提高。因此,他必須在兩者間取得平衡。他認知到要解決問題,不能只靠一人之力。
他清楚明白自己的成就,完全建基於身邊人的幫助。於他而言,主動尋求幫助是解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未能盡錄每個人的貢獻,但他特別提及網上3D打印群體和當地醫生所提供的支援:其中一個3D打印同好朋友,經常向他提出有關打印機設定的建議,助他提升打印機的效能;當地醫生分別試戴三個設計後,提出反饋助他篩選出最好的設計;網上3D打印討論區的成員根據修改後的設計,提議如何透過調較不同數值,精進打印機的設定。最後用作大量生產的保護面罩,是他根據配戴舒適度、製作所需時長,和物料供應考慮,修改四次設計後的結晶品。
回想製作和派發保護面罩的過程,Theo有不少得著和體會。在工程設計的層面,當時社會對保護裝備的需求之大,推動他在緊迫的時間限制內,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人與人的相處上,他更親身經歷周邊人的慷慨大方。英國當地醫院為了支持他,特意設立box sale向其他人籌款;而同時透過當地電台宣傳、網上眾籌、學校捐款等種種途徑、他成功集資超過3000英鎊(相等於約3萬港元),使他能大規模生產面罩。人們即使家中沒有打印技術,仍然希望透過支持Theo的方案,作出一點貢獻。這些在危難中展現出的人性光輝,不禁令他深受感動。每次憶起各界如何凝聚眾人力量助他一把,他也感到恩典滿溢,再次強調若沒有他們的付出,得獎名單上一定不會出現他的名字。Theo亦有親自派發面罩給婆婆所處養老院的職員。他們收到面罩的笑顏,對Theo來說,是對於這一切努力的再次肯定。
Theo早於製作保護面罩前,已有幾年3D打印技術的使用經驗。他曾代表學校參加全球校際Formula 1跑車比賽,以3D打印技術製作小型跑車。他亦提及3D打印在製作小型成品的優勢,例如他曾打印雕像作為藝術科的習作。他提及這些在學校層面的應用,令我回想起中學母校近年也引進了3D打印機,作為STEM計劃的一部分。說實話,我很期待3D打印技術以後能為香港不同產業帶來的機遇。
談及他對未來3D打印前景的看法,他眼光閃爍,流露着對3D打印技術潛力的興奮。他認為3D打印的精準度和高成本效益,驅使人們將此技術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如航空發展和生物醫學工程。話說至此,我十分好奇Theo將來想涉足哪一範疇的工程設計。他的答案十分有智慧:他會保持開放態度觀望。引用他的原話:「誰會料到十年後我們是否仍然使用飛機?」的確,新冠肺炎正正提醒我們,在計劃趕不上變化時,擁有一個開放心境有助我們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港大醫學院醫科課程的第三年為增潤年(Enrichment Year),醫科生本應有一整年可以遠離醫學課程,發展其他領域的機會。當中,很多同學也有海外交流學習的計劃,但疫情打亂我們的腳步。本來計劃到多倫多參與研究的我,也被迫重新規劃一整年的本地活動。這對當時的我們而言,簡直是天大的惡耗!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我們也能嘗試在本地活動中尋找意義——這何嘗不是一個難得機會,讓我們學習在限制中找到新定位呢?
對於那些也希望在危難中獻一分綿力的年青人,Theo勸勉他們要從小事做起(start small)。一開始他只有一部3D打印機,當發現其他人也喜歡他的設計時,他才逐漸擴大規模,進行大量生產。他建議這些有理想的年青人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其他人對此有興趣嗎?這件事有甚麼意義?若答案是肯定的,便勇於試驗這個主意的可行性,同時聆聽別人的建議,他們會訝異地發現有很多願意助他們一把的人。我們要突破自己害怕失敗的想法,才有機會創造改變。即使他們此刻未必有實行計劃的資源,也能透過參與眾籌、義工活動等作出貢獻。
此次訪談的一大收穫,當然是了解到Theo製作PPE的故事。可是最觸動我的一點,是他面對成功的謙遜態度。雖然Theo比我小幾歲,但言談之間,他仍能深深提醒我,比起追求名成利就,人的品格才是真正可貴的。近年香港開始力推生命教育,希望在學校培育下一代的品格。於我而言,除了頭腦上的知識傳遞,若要達到價值傳承,與其只側重於學生的表現,老師和家長實在要注重自省,才能透過身教,以生命影響生命。醫學教育則是把此影響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例子。醫科生除了吸收醫學知識,也需要學習教授們醫治病人時活出愛心的樣式,才能應用於自己的職業生涯。醫者的追求,不能只停留在治療病人身上的傷痕,更是要治癒他們的心中的創口。我期盼從醫學院畢業以後,在成為一個仁心仁術的醫生的路上回首之時,仍能看見教授們春風化雨的身影。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Mark Sir 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
籌款活動例子 在 方保僑 Francis F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家別小看這些假粉絲專頁的影響力,因為一般人不以為然,會誤以為真是由名人或者明星開設並呼籲粉絲進行一些活動,甚至是網上購物、籌款等,當然這都是不法之徒假借他人名義騙人上鈎的詐騙行為,加上現時網上交易太流行,很多網民都沒有戒心,於是容易上當受騙。更甚者有「離譜」的例子,這些假粉絲網頁「版主」會主動聯絡該位名人或明星,聲稱已替他成立了一個粉絲專頁,希望他可以接收這個專頁,當然最終目的就是要敲詐事主金錢,或者聲稱可與事主共同經營這專頁,然後再找機會向他的粉絲下手。
籌款活動例子 在 方保僑 Francis Fo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近年不時聽到,有不法之徒利用虛假社交帳戶敲詐勒索他人,騙財騙色的案件經常發生。最常被利用來犯案的目標,多數是一些名人或者明星,因為他們在網上存有大量照片可供下載,而且網頁定期更新內容,所以不法之徒只須利用他們的照片,經常更新冒充開設的虛假帳號或者專頁,就很容易令到一些警覺性較低的網民上當。
大家別小看這些假粉絲專頁的影響力,因為一般人不以為然,會誤以為真是由名人或者明星開設並呼籲粉絲進行一些活動,甚至是網上購物、籌款等,當然這都是不法之徒假借他人名義騙人上鈎的詐騙行為,加上現時網上交易太流行,很多網民都沒有戒心,於是容易上當受騙。更甚者有「離譜」的例子,這些假粉絲網頁「版主」會主動聯絡該位名人或明星,聲稱已替他成立了一個粉絲專頁,希望他可以接收這個專頁,當然最終目的就是要敲詐事主金錢,或者聲稱可與事主共同經營這專頁,然後再找機會向他的粉絲下手。
原文(刊於 AM730 - 2020年10月27日)
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7%A7%91%E6%8A%80/%e7%a4%be%e4%ba%a4%e5%aa%92%e9%ab%94%e4%b8%8a%e7%9a%84%e9%a8%99%e6%a1%88-240340
#方兄未哎 #社交媒體 #騙案 #虛假社交帳戶 #專頁 #網上交易
籌款活動例子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渣馬已過,熱愛跑步的人不甘停步,思考如何跑得更好。我偶而跑長跑,有時為了選跑鞋傷腦筋,有沒有其他可能性?突然靈光一閃,腦海閃出「赤腳跑」三字。2009年,被喻為赤腳跑界聖經《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面世。作者前往墨西哥尋訪隱世部落,模仿族人赤足時用前腳掌着地的跑法,傷患不治而癒。香港亦有赤腳跑手模仿,同樣發揮神效,奈何現代人穿慣鞋子,要回到過去學習原始人的步法,是否每個人都適合呢?學者就勸大家停一停、諗一諗,咪亂試。
盧松昌去年初開始赤腳練跑,其跑姿特色是前掌落地及步伐平移,雙腳移動幅度比一般人跑步小。
沒有跑鞋前,眾人皆赤腳跑步,更跑得甚遠。追本溯源,古希臘在馬拉松戰役擊敗波斯軍隊,菲迪皮德斯跑回雅典報捷,這42.195公里便是經典一例。另一把炮例子,就是埃塞俄比亞選手阿比比,1960年赤腳贏得奧運男子馬拉松冠軍。往後也有歐美選手赤腳訓練,但成績不能超越阿比比,風潮沉寂一時。2001年熱愛跑步美國記者Christopher McDougall,遍尋名醫治腳部各種傷患不果,卻不甘放棄跑步,毅然前往墨西哥的山谷,尋訪史上最強的長跑族群塔拉烏馬拉人,觀察他們赤腳跑步的習慣,2009年把自己經歷寫成《天生就會跑》,世界各地跑手爭相模仿。
在香港,赤腳跑文化未算普及,16年前參與香港長跑賽事的盧松昌,受《天生就會跑》一書影響,去年1月起赤腳練跑,並於facebook成立「香港赤足跑步」群組分享心得,群組現時有352人。
盧松昌於去年5月3日的國際赤足日,假尖沙嘴海濱舉辦赤腳跑活動。《天生就會跑》一書,令赤腳跑近年再掀熱潮。郭健龍於今年渣打馬拉松,赤腳跑完半馬,他說喜愛雙腳被雨水沾濕更舒服。
赤足戰半馬 「雙腳更涼爽」
「赤腳跑不是標奇立異,從前我曾患腳底筋膜炎,用很多方法治療都不斷尾,後來嘗試赤足跑,一至兩星期後筋膜炎消失了。」聽畢六十多歲的盧松昌的一席話,覺得不可思議,更厲害的是,他的最長赤腳跑距離達30公里,心想他腳底會否十分骯髒,或滿腳水泡,但竟然毫無傷痕,「我從來沒起過水泡,每逢腳底痕癢或刺痛便停跑。」而所跑的速度及成績跟穿鞋無異,無鞋一身輕,告別腳患驅使他對傳統跑鞋說再見。他說赤腳跑的秘訣在於步伐輕盈:前掌不用落力着地,要無聲。他認為大部份跑手對跑鞋過份依賴,保護雙腳不是靠對鞋,而是靠日積月累鍛煉的筋腱, 「跑鞋過份保護腳踭,弱化腳部肌腱,所產生的撞擊力由膝頭傳上盆骨及腰,日積月累會不自覺受傷。」他主要赤腳跑平地,如遇山路或石路,他會穿自製的橡膠鞋保護腳底。
有十多年本地長跑賽經驗的郭健龍,曾受左腳筋膜炎及左膝痛困擾,去年5月參加盧松昌舉辦的赤腳跑活動後,踏上赤腳跑訓練之路,「初初只試一至兩公里,覺得雙腳不焗汗,加上傷患沒復發,便逐漸加長訓練距離。」他於剛舉行的渣打馬拉松赤腳跑畢21公里半馬賽事,雨中作賽沒令他舉步維艱或跣倒,反而覺得雙腳更涼爽,沾滿雨水及塵埃的雙腳他視作等閒,「預咗,返屋企洗乾淨咪得囉。」但他提醒,赤足訓練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一步登天。
學者:跑姿不當令傷患轉移
現代跑鞋於七十年代面世後,有些人因穿鞋受傷,令他們有意慾赤腳跑,看看能否減低傷患。美國足科醫學會(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指出,現時還未有足夠證據顯示,跑步受傷和穿鞋有關。浸大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表示,穿鞋跑及赤腳跑的最大分別在於跑姿,「穿鞋跑主要是腳踭着地,對膝關節負荷較大,赤腳跑是前腳掌着地,可改善部份人的膝關節痛症,但傷患可轉移至足部,例如引致足底筋膜炎等。」赤腳練跑,能否幫助跑手治療腳患,他認為每個人跑姿不同,成效是因人而異,「原始人赤腳周圍跑,但現代人走路穿鞋,跑手需花一段時間適應姿勢。」此外,他指香港多石屎路,赤腳跑容易令雙腳磨損及起水泡,加上道路骯髒,有機會受細菌感染。雷雄德舉例指,2011年男生馮允謙赤足跑全馬,為內地山區學童籌款,結果跑到生水泡見血。雷雄德提醒跑手如要轉換跑姿,應先諮詢專家意見。
赤腳跑姿示範
Step 1
身體挺直,彷彿有條直線在半空牽引着,踮起腳尖,髖關節用力,帶動腿部及身體向前傾。
Step 2
前腳掌輕力着地,再輕力平移另一隻腳向前。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gpj4j8F8nE/hqdefault.jpg)
籌款活動例子 在 萬眾同心公益金2021|網上直播|慈善節目|音樂-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萬眾同心公益金2021】網上直播公益金捐款網址:https://www.commchest.org/zh_hk/donation/online/event/45一年一度嘅 籌款 節目《萬眾同心 ... ... <看更多>
籌款活動例子 在 Facebook 籌款活動 的推薦與評價
建立籌款活動. Facebook 籌款活動可讓你輕鬆支持你重視的公益理念。 醫療. 教育. 非牟利機構和其他. 籌款. 熱門籌款活動. Loose Change Buskers Worldwide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