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米芝蓮指南》源於法國車胎製造商米芝蓮公司。車胎製造商出版美食指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卻是相當跳出框框,又頗為合理的嘗試。
米芝蓮公司創辦人,米芝蓮兄弟於1900年推出《米芝蓮指南》,提供旅館、景點等資料,指引讀者前往歐洲各地找尋美食,當中邏輯,就是相信只要愈多人以汽車旅行,尋找各地餐廳,車胎就能賣得更好。不知道《米芝蓮指南》實際為車胎業務帶來多少貢獻,但現時米芝蓮公司已經是法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車胎製造商。//
【#I00I|米芝蓮需要亞洲,但亞洲需要米芝蓮嗎?】
大名鼎鼎的《米芝蓮指南》(Michelin Guide,台灣稱為《米其林指南》)2018年將進駐台北,不少台灣高端食店對此翹首以待,期望自己的餐廳能夠擠身於這本紅色小書之中。台灣作為香港人的「後花園」,自然有不少人關心米芝蓮進駐台北,對台灣飲食界有何影響。
在國際餐飲界方面,《米芝蓮指南》的美食評級雖然長年保持領導地位,但隨著科技發展和時代改變,米芝蓮是否仍能維持其重要性?近年《米芝蓮指南》積極發展亞洲市場,米芝蓮需要亞洲,但亞洲需要米芝蓮嗎?
百年前的國際視野
眾所周知,《米芝蓮指南》源於法國車胎製造商米芝蓮公司。車胎製造商出版美食指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際上卻是相當跳出框框,又頗為合理的嘗試。
米芝蓮公司創辦人,米芝蓮兄弟於1900年推出《米芝蓮指南》,提供旅館、景點等資料,指引讀者前往歐洲各地找尋美食,當中邏輯,就是相信只要愈多人以汽車旅行,尋找各地餐廳,車胎就能賣得更好。不知道《米芝蓮指南》實際為車胎業務帶來多少貢獻,但現時米芝蓮公司已經是法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車胎製造商。
在資訊遠遠不及現今發達的二十世紀初,《米芝蓮指南》提供的美食資訊自然極為重要。《米芝蓮指南》於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首次推出,當年的巴黎世博足足有近5000萬人參與,屬當時全球最大型的跨國活動。世博讓不同國家展示其文化、科技發展,從而進行全球化交流,活動亦齊聚了各國遊客。米芝蓮兄弟選擇以巴黎世博作為《米芝蓮指南》的起點,並在會場對各國遊客免費分發多達35000份指南,當中其實充滿國際視野,既有實際價值,亦有象徵意義。可以說,《米芝蓮指南》象徵著全球資訊一體化的開端。
1900年距今已過百年,雖然《米芝蓮指南》成為了一家之言,在餐飲業界有相當大的公信力,但時代轉變,無疑影響《米芝蓮指南》的營運之道。
明顯地,由於運輸科技的進步,歐洲人已逐漸變得極少進行長途汽車旅行。畢竟一個法國人周末到意大利休息,搭乘飛機的話也不只過是一、二個小時的事,是已經實現的「一小時生活圈」。在鐵路、飛機航線發達的歐洲,還有誰會舟車勞頓地進行汽車旅行?
就連米芝蓮公司的本行——車胎製造方面亦已有飛躍的技術進步,他們正在研發的「免換輪胎」:應用3D打印技術,製造不會漏氣、爆胎的車胎;同時,一旦車胎坑紋磨蝕,亦可再用 3D打印機為車胎重新補上坑紋。那麼在未來,定期換車胎這回事,根本不會再存在。「更多人旅遊於是車胎生意更好」的如意算盤,自然打不響。
歐洲人能準確評鑑亞洲人口味嗎?
如此這般,《米芝蓮指南》如何營運下去?理所當然地,出售《米芝蓮指南》本身,當然不可能賺到大錢;假如向餐廳、即被評級的對象收費,又將令指南缺乏公信力;亦總不能視《米芝蓮指南》為「形象工程」,單靠母公司的車胎業務做虧本主意。
無論世事變改,商人還是能找到轉型方法。其實,《米芝蓮指南》的賺錢對象,早就由消費者轉移,變成向地區政府收費。簡單說,就是:「你希望我來你的城市寫食評,你付錢就好。」雖然運輸技術改變,人類找尋美食的心態不會變,《米芝蓮指南》能吸引大量遊客進行美食觀光,大大促進地區旅遊業和經濟。
當然,歐洲市場已被米芝蓮開發得七七八八,因此踏入2000年代後,米芝蓮開始進軍亞洲、北美等市場。《米芝蓮指南》於2008年底進軍香港和澳門,2016年進入上海,開始其進軍中國大陸的事業。中國飲食界,明顯就是一塊待開發的「肥豬肉」。以明年《米芝蓮指南》進駐台北為例,雖然官方未有公佈實際金額,但有台灣媒體指出,台灣觀光局為了吸引米芝蓮進駐台灣,就花了多達9000萬台幣的「誠意金」,令不少台灣人嘩然。
問題是,以歐洲作為根基的《米芝蓮指南》,評審成員大多為歐洲人,評審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沒有太大問題,但實在令人質疑他們是否真的能準確評鑑亞洲口味,畢竟歐洲人心中的中國菜,和一般中國人想像的中國菜,有不少距離。
自從米芝蓮來了香港,除了能準確評價高級西餐廳外,就不時有人批評得獎食店名不符實,很多時候只有適合外國人口味的餐廳能獲得好評,但備受香港人讚賞的餐廳卻落空獎項。
米芝蓮「魔咒」
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食店獲星後均會額手稱慶,甚至有個說法,認為米芝蓮是對食店的「魔咒」。米芝蓮經常標榜其在地化一面,設有評審各地平民化食店的「車胎人美食」指標,(香港的平民化標準是以400港元以下品嚐到3道菜式,是不是真正「平民」,也許見仁見智。)問題是,一旦這些平民化本土老店被米芝蓮評級,業主便會即時加租,令小店經營壓力頓時大增,甚至最終面臨結業命運。情況就和黃秋生當年奪得金像影帝,卻嘆息「做影帝會衰足三年」有同工異曲之妙。
可能有人會說,只不過是因為香港的「土地問題」,才令米芝蓮評級成為「魔咒」。事實上,這並非香港單一問題,類似情況在其他地方亦有出現。有研究曾追訪歐洲的米芝蓮星級餐廳,發現不少餐廳為了維持評級而面臨極大壓力,甚至曾發生餐廳大廚因被「除星」而壓力過大,最終自殺的事件——因為一旦餐廳被除星,除了影響廚師名聲外,營業額亦隨時急跌。同時,亦有不少餐廳因被評為星級,而突然吸引大量食客到訪,令一眾廚師應接不暇,為了應付局面只好假手於人,變相令食物質素下跌。
十年才首次有粥店入選
因此,近年有餐廳寧願放棄星級評價,來換取更大自由度,更重要的是希望保持美食質素。背後反映的訊息,其實就是過去獲得米芝蓮星級評價對餐廳來說,是「天大的殊榮」;但在今時今日,米芝蓮的重要性已經大跌,甚至成為負擔。
畢竟,在網絡資訊爆炸的時代,要得知一間餐廳的水準,根本有太多途徑,不再如20世紀一樣需要一本專書。米芝蓮依賴的,就是它於百年前起步、早著先機所建立的公信力的剩餘價值。對食客而言,相信一本有過百年歷史的專書自然最輕鬆,但並不是人人都想訴諸權威——又回到同一個問題上:「歐洲人能準確評鑑亞洲人口味嗎?」
假如《米芝蓮指南》欲意開發亞洲市場,當務之急必然是提升評審中的亞洲人比例,從而提升評審的公信力。《米芝蓮指南》評審團隊有近100位成員,但只有近十名是亞洲人。2008年《米芝蓮指南》初來港時,就曾有不少人批評,當時的評審團隊總共有十四人,但其中只有一位是內地人,一位香港人。假如大部份評審均屬洋人,實在難以令人信服其評價中菜的可信度。雖然說,香港西餐廳林立,因此《米芝蓮指南》在港並沒有出現「致命性」的問題,但假如要開發中國市場,四川、北京等地的餐飲業界面貌,就和香港相當不同。
2018年,剛好是《米芝蓮指南》來港10週年。但要到2018年,才首次有粥店入選。粥作為其中一種港人主食,要花10年才能上榜,實在相當諷刺。
原文載於明報月刊 2018年一月號
明報月刊
#米芝蓮 #米芝蓮指南 #香港 #台灣 #美食評級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的推薦目錄: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費歐娜的廚藝之旅- Fiona's world of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討論] 輪胎產地有那麼重要嗎- 看板car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各位大大請問米其林輪胎產地差別???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換胎前必看!如何挑選適合的輪胎?中國製造有差嗎 ...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2022米其林輪胎產地-汽車保養配件資訊,精選在PTT ...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米其林輪胎產地大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米其林輪胎產地大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米其林輪胎產地大陸的問題包括PTT、Dcard、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馬牌輪胎產地?中國製?歐洲製?品質有無差異? - Facebook 的評價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費歐娜的廚藝之旅- Fiona's world of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年義大利版米其林指南今日揭曉,幾家歡樂幾家愁....我實習的餐廳Del Cambio剛過完260歲生日,被看好極有可能獲得二星,結果出爐,依舊一星,好失望啊...這倒還好,義大利版廚神當道當家大廚、地位好比英國戈登拉姆齊的當代大廚Carlos Cracco餐廳從二星降到一星,對義大利餐飲界投下一顆震撼彈,就如同當年義大利現代精緻飲食先驅Davide Scabin的Combal Zero被拔擢成一星一樣,不過還是有好消息,去年我特地到白松露小鎮Alba過聖誕節,聖誕大餐就是在剛獲得一星肯定的Larossa吃的,餐廳裡就只有兩個廚師,一個實習生,主廚Andrea Larossa相當有野心,在北義料理基礎上帶入東方飲食元素,果然在一年之內就從米其林推薦晉升到星星俱樂部,而我的韓國好友就是那個實習生,每天工作17個小時,兩個月就瘦了十公斤...米其林的星星都是靠血汗拼出來的啊!
曾在米其林餐廳實習過的我,從中瞭解了米其林餐廳的運作及對餐廳帶來的利弊,米其林指南即將於2018年登陸台北,身在亞洲的我們目前只有香港、澳門、上海、新加坡、首爾、東京、大阪及即將出版的曼谷等城市有米其林餐廳指南,但究竟什麼是米其林指南評鑑?得到米其林的星星代表的意義是什麼?米其林餐廳是不是價格都高得驚人?甚至還曾因為米其林評鑑鬧出人命,看完這篇文章,你或許會對這三個字意義有比米其林寶寶更有印象。
1900年萬國博覽會期間輪胎製造商米其林兄弟開始集結法國各地地圖、旅館、餐廳、汽車維修、加油站等資訊,編輯成為“米其林指南”免費贈送給客戶,希望客戶們在看完了他們精選的旅遊推薦後,出去旅行、進而刺激輪胎的銷量,從一份賣輪胎的出版物,在一百年後,米其林指南成了餐飲品質的指標,依國家地區不同,每年度發表新一年度的推薦名單,米其林評鑑有相當特殊的分級制度,將餐廳分為推薦、一星、二星及三星等四個等級,不過除了主要的星級評鑑食物好壞外還加上了叉匙的輔助評鑑餐廳的環境。
食物分級:
米其林餐盤推薦(The MICHELIN Plate):好的烹調技術。
米其林一星(One MICHELIN Star):高品質的烹飪,值得駐足停下。
米其林二星(Two MICHELIN Stars):傑出的烹飪,值得繞道前往。
米其林三星(Three MICHELIN Stars):超凡的佳餚,值得特別一訪。
另外對環境也有分級
用餐環境分級:
一黑叉匙:頗為舒適
二黑叉匙:舒適
三黑叉匙:非常舒適
四黑叉匙:頂級舒適
五黑叉匙:奢華 (另外若叉匙標示為紅色,則代表著最令人感到愉悅的場所。)
Bib Gourmand 超值餐飲體驗:
以舔舌頭嘴巴的米其林寶寶為符號,代表著以當地的平均用餐消費水準,提供品質好及美味餐點的特殊推薦。
看完了評鑑等級,挑選餐廳的時候就不要被某些貼著“米其林餐盤推薦”紅色貼紙的餐廳給騙了,是說米其林推薦的餐廳通常美味,但推薦與星級的級距可是非常大的。
米其林最大的爭議性之一就是對法式料理的偏愛,法國公司米其林一開始是以適合法國人飲食習慣的為推薦出發點,但後來為了打入其他市場,也開始針對較在地化的飲食習慣評鑑,在1997推出的Bib Gourmand就是以符合當地物價及飲食習慣所做的推薦,在2016年香港及澳門版指南增加了小吃的推薦,而新加坡版評鑑也首度將米其林一星頒給小吃攤了凡香港油雞飯麵以及吊橋頭大華豬肉粿條麵。
另外米其林評鑑接受資金贊助以發行該地區的指南,亞洲的幾個主要城市:首爾、澳門、香港、新加坡、曼谷以及即將發行的台北版指南其實都是政府出資贊助與米其林簽約,雖然米其林指南堅稱評審的機制保密、不受贊助單位影響,但後面牽扯的商業利益龐大 ; 對城市來說,這是最佳行銷當地美食的手段,對餐廳來說,星星嘉勉就代表著源源不絕的客源,許多饕客會為了一睹三星風采特地一訪,三星餐廳定位也都是要提早好幾個月甚至一年前開始預約,而失去星星則代表生意一落千丈,我拜訪Comal Zero的時候連我就只有五個客人,對廚師及餐廳營運造成重大衝擊,當年大家會臆測法國米其林三星大廚Bernard Loiseau自殺原因就是因為受不了他即將失去三星寶座的謠言,獲星無疑是對餐廳及主廚廚藝上肯定,但就像魔戒一樣,人人都想擁有它,但擁有了之後帶來相當的壓力跟關注,於是又出現了幾位像是台灣出生的二星主廚江振誠一樣希望能歸還及退出米其林評鑑。
米其林評鑑2018年台北版,我們屏息拭目以待吧!
#我懷念寫文章創作跟大家分享有趣事物的日子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巴黎玩家謝忠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與米其林總編Michael Ellis面對面後續
昨天我參與且直播了米其林總編Michael Ellis在巴黎與各國記者的座談。昨晚還出現了幾個大咖廚師:今年新三星Yannick Alléno,銀塔餐廳新主廚Philippe Labbé(天啊~ 他老好多...),一星餐廳Pages的日本廚師...
我了解大家多半不懂法文,而且又是台灣半夜時間,看直播的興致不高。所在這裡跟大家做座談會的重點摘要。不過老實說啦,ME回答記者提問,多是四兩撥千斤,大家想知道的細節,他還是不願意透露。
以下是大家可能會想知道的幾點。
米其林到底在做甚麼?
Michael Ellis說米其林評鑑最在意三個東西:食材是否新鮮,火候控制是否準確,以及味道是否和諧可口。掌握這三點雖未必可以拿星,但是至少可以被選入指南。
米其林到底有多少密探?
米其林其實有兩種"調查人員",一種是密探,匿名訂位,匿名吃飯住宿,付清帳單,如一般客人默默離開。但是必要時可以在用完餐後出示米其林證件要求參觀廚房,約見廚師等。此時身分曝光,這位密探以後都不太可能再回到這家餐廳做調查,而是被調派到其他地區或國家。
另一種是記者,他的工作是以米其林記者的公開身分去採訪廚師餐廳,只要是為米其林網站Viamichelin撰寫。(八卦插話:我就曾經參加過一個記者團去採訪一家兩星餐廳,裡面就有個米其林記者。當天晚餐很糟糕,這個探員當著我的面發簡訊給他的上司要求派密探來調查為何這餐廳可以拿兩星。本來我們隔天要去試吃另外一家餐廳,兩星主廚聽說團內有米其林探員,硬是將我們留下吃第二個晚餐。果然第二餐表現超水準,直逼三星...)
米其林指南在米其林輪胎總公司的地位
米其林的正職其實是個輪胎公司,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輪胎製造,舉凡車子,飛機,航太... 任何需要輪子的工具,尤其是特殊功能的,它都是頂尖的研發製造者。餐飲指南只是旗下一個小分部,佔公司總營業額不到1%。
到底有多少密探?
這一點ME還是不願意證實,只說"夠多",當然依國家地區需調查的餐廳數多寡而定。調查港澳的只有4-5個,而且經常變動,可能從英國,法國或日本調來。密探試吃餐廳是尾端工作,調查餐廳的前置作業 - 收集資料,篩選餐廳,規畫調查時間... - 比密探試吃重要。
被摘星了?米其林告訴你為什麼
米其林總部有個非常龐大且保全嚴密可比國防部的資料庫,紀錄收集廚師、餐廳的資歷和變動。只要是拿過星的餐廳或廚師都會有檔案資料,特別是密探何時去過,以及密探事後的觀察評論。因此當一家餐廳想再升級摘星,或是被摘星而覺得莫名其妙時,可以和米其林總編約談了解狀況。米其林會告知密探曾經在哪一天去過,吃了甚麼菜,魚是不是過熟,杯子沒擦乾淨...等,讓餐廳了解問題在哪裡。而廁所的乾淨程度是米其林格外重視的。(密探大人,你是來吃飯還是拉屎的啊?)
米其林的亞洲策略
今年米其林出現了4本新指南:上海,新加坡,韓國和巴西。而根據傳聞(昨天ME不願意證實)年底將出現泰國或曼谷,表示未來米其林對亞洲的關注會持續。至於往後會出現哪些亞洲城市或國家,ME還是不肯透露。(真討厭!)
米其林即將去台灣?
這個問題是我問的。在座談會上,ME仍然不願意證實這則傳聞,只說"米其林一直有在關注台灣"。會後的雞尾酒會,ME又再次跟我說:"米其林非常非常密切地在注意台灣"。因此我以為傳聞中2018出現台灣米其林是頗可信的。
付錢上米其林?
這一點是我特別在座談會上提問ME的。目前台灣傳出有人向餐飲業者索費,只要付多少錢,保證可以進入指南。ME回覆:「以米其林的名義招搖撞騙的人時有所聞,也不是只有台灣。如果哪一天列入米其林指南是可以用錢買的話,那就是米其林的末日了。」
會後我特別再和ME私下面談,強調在台灣的這個傳聞目前甚囂塵上,他答應我會交代亞洲的同事別留意這個傳聞的發展,同時他也說:如果有任何假藉米其林向餐廳詐騙收賄的具體行為或人名,歡迎向米其林總部舉報。(這我也樂意幫忙~)
同場加映:根據我的八卦消息來源,台灣有人向餐廳索費,保證列入未來的台灣米其林指南。我超八卦,連金額都打聽到了:一年180萬台幣,可以一次付清,也可以分期12月付款。剛聽到時非常震驚!(真是甚麼敗類都有...)如果屬實,實在為這種人不恥!台灣餐飲界不需要這種低級貪腐的人來搞亂。總之,我保證繼續追蹤這個八卦發展,隨時報給大家知道~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各位大大請問米其林輪胎產地差別??? 的推薦與評價
MICHELIN輪胎 ,在生產成本考量的前提下,全世界都有生產基地,找德、英、法、義大利廠最好(日本廠也很好)。東南亞、或較落後國家,縱使都是原廠開設, ... ... <看更多>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換胎前必看!如何挑選適合的輪胎?中國製造有差嗎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輪胎 從千元到上萬元都有販售, 如何幫自己愛車選購一條適合的 輪胎 就非常重要! 輪胎 品牌有很多像常常聽到的 米其林 、馬牌、普利司通、固特異國內大廠如 ... ... <看更多>
米其林輪胎製造國家 在 [討論] 輪胎產地有那麼重要嗎- 看板car 的推薦與評價
車版 /輪胎
一堆文章 推文都很在意輪胎產地
而且通常都是講馬牌居多
說不要買到中國製造的
中國製馬牌哪裡不好他們說不出來
我就覺得奇怪
買iPhone Tesla都不在乎產地了
怎麼買德國馬牌一堆人超在乎是不是中國製
台灣產的瑪吉斯 建大還比較爛(不論價錢的話)
有沒有輪胎產地很重要的八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39.222.2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r/M.1643678452.A.058.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