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邀請後,我和自己說,終於是一個建築展覽。
如果有看過我的一些訪問,其實我是讀建築設計畢業。那年畢業後在國際和本地則師樓工作了三年,2014年辭去工作時和自己說,反正建築從來都與我無關,未來應該不會再接觸到吧。記得在英國修讀建築的第一堂,老師說建築就是如何定義空間。之後的十年建築設計教育和工作,我由如何定義空間到學會了地績比率,「平衡」地產商和買家的利益。離職時的工作還記得是一條長廊多伙極小型樓盤,空間極小但要有優良景觀,因為這樣才最賣錢。這幾年做著各式各樣關於「畫」的創作,有時我會想我成為了一個怎樣的人,那段關於建築的過去發芽後長成了什麼。偶然會有一些相關建築項目合作,例如和brandon蒲窩的貓屋,和生豪Jason的棚仔紀錄,和forest breakazine關於住屋的那期。雖不完全以建築角度去創作,但總會聞見一些浸釀的果香,確實影響著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這次由港大建築系的個人展覽正好述說我的一部分,如果以現在的角色身分去想建築,又會是什麼。
“𝗛𝗲𝗮𝗹𝗶𝗻𝗴 𝗔𝗿𝗰𝗵𝗶𝘁𝗲𝗰𝘁𝘂𝗿𝗲” 𝗘𝘅𝗵𝗶𝗯𝗶𝘁𝗶𝗼𝗻
如果建築是關於空間定義,定義的過程和行動對定義者有什麼連結和影響。三個星期的展期,我在pmq的一間房間以筆和自己深層討論,訴說對城市環境的想像,構建同時留下一片空白作喘息。歡迎大家逢星期四六來談天參與創作。
日期: 2 August – 23 August 2021
時間: 10:00am - 8:00pm @S507, 5/F, Block A
地點: PMQ, 35 Aberdeen Street
是次展覽將延續含蓄的藝術創作,呼籲人們關注城市環境與心理健康的聯繫。含蓄在2012年自香港大學取得建築學碩士學位,及後在2014年開展插畫家和視覺藝術家的職業生涯。他的第四本繪本《累倒就躺著不要動》已於7月中旬出版。他曾多次與香港大學的伙伴合作,包括有公民社會與治理研究中心和精神醫學系;現為「南丫說:」公共藝術計劃駐島藝術家。此計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辦,透過結合考察研究及多感官藝術形式,道說南丫島的人情風光及歷史往事。
參觀者可以在這三個星期的展期内與藝術家現場互動,及見證展覽的建構過程。每週四和六定為工作室開放日,歡迎公眾透過HKU Architecture@Eventbrite報名參與。
The exhibition will draw on Ricky Luk's (humchuk) art practice that has called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challenge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Ricky received his Master in Architec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2012 and has taken up a career as an illustrator and visual artist since 2014. His fourth book 累倒就躺著不要動 just released in mid-July 2021. Ricky's creative works also include collaboration with the Centre for Civil Society and Governance, HKU on a project called 𝘍𝘰𝘤𝘶𝘴𝘪𝘯𝘨 𝘰𝘯 𝘚𝘌𝘕, and with the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HKU for the development of 𝘏𝘒 𝘍𝘭𝘰𝘸 𝘛𝘰𝘰𝘭, a mental health recognition tool. Currently, Ricky is researching the outlying island community as an artist-in-residence in the “Lamma Mia” public art project organised by the Art Promotion Office, LCSD.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ree weeks, visitors will see the building of the exhibition in progress with live in-situ visits with the artist. Open exhibition studio visits will be every Thursday and Saturday. For more details and registration, please visit HKU Architecture Gallery@eventbrite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HKU
PMQ 元創方
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 在 澳洲人妻日誌 Una+Paul=Love in o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澳洲防疫政策快報🇦🇺8月9日
▶聯邦政府政策、新聞
→澳州財政部長Josh呼籲維州政府解釋酒店檢疫隔離工作的失敗。
→澳州副首席醫療官說,青少年的父母應該鼓勵他們下載COVIDSafe應用程式並啟動它,並在與朋友社交時保持距離。副首席醫療官鼓勵澳洲人下載並啟動手機上的COVIDSafe應用程式,認為該應用程式取得許多近期顯著的成功。並說澳洲正在採取戰略方針來開發和推出COVID-19疫苗。國家內閣著重於三個關鍵領域:研究與開發、採購和製造和國際夥伴關係。
→聯邦財政部長Mathias表示,儘管過去曾批評過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但他還是贊成在澳州實行嚴格的邊境管制措施。我們支持目前各州邊界安排,包括西澳的安排。隨著疫情發展,我們改變了看法。
▶地方政策
⬛昆州
→新增0例,共1,088例,死亡6例。
→11個活躍病例,4例正在醫院治療。
→24小時內有11,875次測試。
→昆士蘭“關鍵週末”週日記錄0新病例。
→昆州通過立法,允許市議會將2020年的假期移至8月14日星期五。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給更多的昆士蘭人一個漫長的周末,並透過我們的Good To Go廣告系列為旅遊業帶來動力。新的8月14日公眾假期適用於布里斯本, Weipa, Rockhampton, Livingstone, Mackay, Gold Coast, Logan, Burdekin, Charters Towers, Cloncurry和Bowen。
⬛新州
→新增10例,共3,672例,死亡52例。
→新病例中的1例從海外返回,住在隔離飯店;7例是已知病例的密切聯繫者;2例目前仍在調查中,不知道感染源。
→新州24小時內共進行31,681次測試。
→新州目前111人在醫院治療,8例住重症加護病房,6例使用呼吸器。。
→今天新病例中之一例是Cherrybrook的Tangara女子學校的學生,一例是該學生的家屬。現在,與學校有關的病例共有三起,昨天有一名學生報告第一起病例。為了保護學生,建議中學的所有學生、教職員工和支援人員立即進行COVID-19測試,並在8月21日(星期五)前進行自我隔離,即使返回的測試結果為陰性。
→在Parramatta的Our Lady of Mercy College有學生感染,週一將關閉,並進行清潔和接觸者追踪。
→Hornsby醫院急診室的一名醫護人員感染,該工作人員上班後身體不適,並立即自我隔離並接受檢查。該工作人員在與患者接觸時始終戴著口罩。已確定與醫護人員接觸過的員工,並指示他們進行14天的自我隔離。不會影響急診部門提供的服務。目前正在查明並通知在周四上午11點至午夜間去過急診室並與醫護人員聯繫過的民眾。這名感染病例是今天的另一病例的家庭接觸者。
→8月4日星期二、8月5日星期三和8月6日星期四在Campbelltown去過Bunnings購物的顧客應保持警惕,注意是否有COVID-19的症狀,即使發生輕微症狀,也要檢測。
→雪梨西北部Pennant Hills的St Agatha's天主教會有教友感染,目前已經關閉,以防萬一。
⬛維州
→新增394例,共14,659例,新增死亡17例,共死亡219例。死亡病例中有10例與養老院有關。
→連續35天有3位數的感染病例。
→目前維州有7,854例活躍病例。
→在總病例中,墨爾本大都會區13,445例,維州其他地區有889例。有634例在醫院治療,包括43位住在重症加護病房的患者。
→新病例中,與已爆發病例相關共49例,其他345例正在調查中,其中有174個所謂的“神秘” COVID-19病例。
→1,748例活躍病例與養老院相關;醫護人員的活躍病例共994例。
→維州政府將對護士、助產士和個人護理人員提供25萬澳幣的諮詢服務。
→維州衛生部長今天宣布增加5,970萬澳幣的資金用於心理健康服務,希望使精神病患者遠離已經承受巨大壓力的急診室。我們要確保將需要支持的精神疾病人們與社區中需要支持的人們維持一起。自7月底以來,在急性環境中出現精神疾病的維州人增加23.3%。也進一步在全州範圍內推廣“HOPE計劃,來支持因疫情壓力而遭受抑鬱和焦慮困擾的維州人。自7月底以來,維州急診科自我傷害報告的數量增長9.5%。在這些案件中,18歲以下具有自殘行為的人數增加33%。福利部長宣布,將在維州最需要的地區迅速增加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的144張床位。
→維州總理: 在維州受到疫情限制後的失敗意味著更多家庭正在計劃葬禮。我不希望這樣的情況,少數人的不良行為錯誤會以任何方式來危害愈來愈多在做正確事情的維州人。最近幾天我不得不站在這裡,報告兩個人都在30多歲時去世了。就在今天,兩個人都在50多歲。因為這種病毒,這是一種新型病毒,有一個原因叫它,我們對此一無所知。越來越多的全球證據表明,這並不像感冒,只要克服它,然後一周或一周後,您幾乎記不起來了。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報告顯示,這種情況像慢性病一樣徘徊,就像在一段時間內會產生影響的慢性病一樣。並表示個人防護設備(PPE)的大批裝運正在運送到維州的醫院,維州醫院有足夠的病床數量。
→今天在墨爾本商務區舉行的自由日反口罩抗議集會後,有七人被捕,數十人被罰款。
⬛北領地
→新增0例,共34例,死亡0例。
→3個活躍病例。
⬛首都領地
→新增0例,共113例,死亡3例。
→0個活躍病例。
→連續30天沒有新病例。
⬛西澳
→新增0例,共670例,死亡9例。
→活躍病例4例。
→西澳總理宣布將撥款600萬澳幣,用來支持西澳的休閒漁民,這是西澳恢復計劃的一部分。目前西澳正尋求向維州派遣更多的護士和合同追踪員,來幫助那裡的衛生當局。
⬛南澳
→新增0例,共459例,死亡4例。
→活躍病例8例。
⬛塔斯
→新增0例,共227例,死亡13例。
→連續17天沒有新病例。
★聯邦政策和各州政策詳細內容,請自行到政府官網查詢。
★如果你在澳洲發現自己有可能感染病毒,請勿自行到診所或醫院,請打電話給你的家醫或打電話到政府的24小時防疫專線1800 020 080,如需翻譯請打131 450。
★如果遇到緊急醫療情況,請致電000。
★請照顧你的心理健康,如果在澳州你或你知道有人感到憂慮、焦躁需要找人聊聊,請善用利用以下熱線電話。
生命線 13 11 14
兒童求助熱線 1800 551 800
澳州男性熱線 1300 789 978
Suicide Call Back Service 1300 659 467
戰勝憂鬱 1300 22 46 36
Headspace 1800 650 890
今天澳洲新增404例,共21,084例,死亡295例,世界病毒感染第69名。今天維州新增病例漸緩,但新增死亡病例創澳洲疫情以來的新紀錄,維州政府也提出維州疫情中又發生的心理衛生問題,因為疫情造成的憂鬱等精神疾病增加,包括醫護人員和年輕人。身在維州封鎖區的年輕人除了疫情外,還要面臨教育中斷、申請大學、大學教育、教育失敗,而年輕人的失業率是成人的2倍,可能除了社會還有家中壓力,也造成愈來愈多年輕人抑鬱甚至自殘。疫情中愈要注意身邊孩子的心理狀況,盡量不要把壓力也帶給孩子,讓孩子除了承受自己本來就有的壓力外,還有大人給的無形壓力。如果心情苦悶記得找親友或是生命線跟專業人員聊聊。如果有親朋住在新州或維州熱點區,可以跟他們聯繫關心一下。大家出門在外防疫還是要小心,祝大家健康平安,也謝謝辛苦的第一線防疫人員和家屬。
如果你喜歡Una的澳洲防疫政策整理,歡迎給個支持點讚和留言🤗,祝福大家都能健康平安度過這次疫情,記得吃好、睡好、運動,然後少抱怨,看一下澳洲政府的努力,讓我們繼續為澳洲和世界禱告。🙏
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 在 Knowher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香港森林浴 ]
疫症讓人常常想要留在空曠之處,暫時脫下口罩,偷來的一刻解放。
於是十分自覺地散步到公園,然後記起年多前的一個訪問,被訪者曾經患癌,來到同一個公園,意外地忽然開竅:自然一直很近,一棵樹已是森林,是天地。
後來她成為「香港森林浴」創辦人,受過森林治療訓練的嚮導,香港暫時只有四位。
重貼訪問,有點長但此刻值得細讀。
無法呼吸的日子,更要懂得怎樣呼吸。
———————————————————
如果生活是一句句子,森林浴就是那逗號。
這是Amanda為森林浴(Shinrin Yoku)下的一個簡單註腳。
沐浴於林,聽來浪漫得過份。1982年,這概念由日本林業廳首先提出,參考日本神道教及佛教信徒的修行,鼓勵人們走進樹林,開放五感,與自然連繫,達到療養身心的效果。
Amanda是經過培訓的森林治療嚮導(香港暫時僅有四位),另一身份是「香港森林浴」創辦人,去年把森林浴帶到香港,揉合瑜伽、太極和正念修習,以深入淺出的方法,讓城市人了解。
最近她與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合作,七月開辦公眾體驗活動,帶參加者到龍虎山一帶,進行兩個半小時左右的森林浴,作為推廣。
最常出現(也是最大)的一個疑問:森林浴,估計就是走進山間,吸一點新鮮空氣,那跟行山有甚麼分別?反正都是被大樹包圍啊。
重點是空間使用與心態。「很多時候,我們會不自覺把郊野看成一個場地,去行山,燒烤這樣那樣,很有目的。」Amanda解釋,只看見終點,就會忽略過程:「可能會一面滑手機一面走,或者沿路聽著收音機,步行只為到達目的地。」
森林浴跟登山的最明顯分野,在於前者為了認識一個地方,步行時間可以短至半小時,到達適合地方後,會花長時間逗留,然後去建立關係,強調內心的修煉。
行山是體力勞動,過後會疲倦;但森林浴剛好相反,得到力量的補給,尤其精神層面的。
實際做法按不同環境作出調節,大概這樣:步行期間要打開自己所有感觀,去看,去聽,去嗅,去觸摸,去感受──那不是教科書式的生態認知,不用辨別昆蟲雀鳥品種,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交往。
「去到別人屋企,當然得跟人傾偈交流。」Amanda如是形容:「何況我們是這個屋企一份子。」
走進樹林後,嚮導會先著參加者靜下來,花15至20分鐘時間,細細感受身處周遭,還有甚麼。
那可以是光影,任何聲音氣味,風掃過皮膚的溫度……等等,像龍虎山間有一條溪流,給大樹包圍,雨季形成瀑布,是進行森林浴的理想地點,因為有水之地,就有生命。
「水有潔淨心靈的功能,有聲,有冰涼感,它由天而來,落到海洋又會回到天上,是個自然定律和循環。」研究指有瀑布的地方,負離子含量強大,對身體也有額外好處。
安頓心神後,嚮導會為參加者挑選一種生物,可以是一棵樹一朵花,開始與其交流,對話,思考,從而發掘前所未有的感悟。
這環節難免讓慣於封閉的城市人尷尬──而這正正基於我們跟自然失去聯絡。
「世界各地的原住民文化中,人與樹和石頭閒聊,是日常不過的事。因為『它們』從來不是物件,都有生命,並且和我們直接有關。」
分享也是森林浴不可或缺的一環,把所有突然湧現的情緒吐出來,被聽見,本身已經是一種治療。
最後所有人會在林中喝茶,把來自大地的產物,吸收進身體裡,同時象徵一種過渡,由個人的自然探索,返回群體社交和禮節。
回到文明,自然又會開始計算:這樣一種活動,對身體帶來哪些好處?
日本農林水產省曾進行為期三年的研究,發現森林浴的養生效用主要來自芬多精(Phytoncides),一種由樹木釋放、類似精油的有機化合物,本來是為林木防菌防蟲,我們吸收了,能提高身體裡的「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抵禦疾病,有助消除癌细胞。
另有實驗指出,森林能減低唾液皮質醇(salivary cortisol)濃度,達至鬆弛神經、紓緩脈搏、降血壓等功效,減少形成抑鬱的機會,而且短至30分鐘已開始見效。
2005年,日本醫科大學以問卷形式收集數據,結果顯示森林浴有效降低焦慮、抑鬱、憤怒、疲勞等壞情緒;較有趣的是,較多女性比男性因森林浴而得益,療癒效果更加明顯。
但,種種科學數據,大概還不及個人歷練來得刻骨銘心──對於森林浴嚮導Amanda而言,這是一場歷練,也是人生暫時最大的功課。
曾經她和許多香港人一樣,在鋼筋城市生活,是相對健康的一群:酷愛扒龍舟及獨木舟,工作以外就往郊外去,跑山涉水,挑戰體能。
當自以為人生處於頂峰,冷不防最大的雷轟下來,幾年前給確診為第三期卵巢癌,開始接受手術、化療和標把治療,體力與意志一下子墮進谷底。
沒能跑山的日子,她只能勉強支撐自己,走到離家不遠的中山公園,散個小步。
諷刺地,這個人工建設的公園,給她的震撼和感召,竟然較以往身處大山大海還要強烈;徹底靜下來,方發現感受更深,更實實在在。
「冬天見到樹葉掉下,塊葉死了,但大樹還在,春天再長出葉來,這是自然給它的力量。」
花開花落,平凡不過,直看到Amanda心裡去。「30多歲,忽然發覺死亡可以好接近。」
每天發生的生命循環,猛然成為及時提醒。「大自然每秒都在展示生死,而我只是成個系統的一小部分。」
微小,可不代表沒有可為。康復後,她對身體看法不同了,不再追逐體能挑戰,嚮往與土地進行安靜但深入的聯繫。
去年因為研究森林浴,飛到澳洲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正式成為森林治療嚮導。
培訓期間,她在原始森林、人工森林,甚至市區公園等地方上課,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各種需要。
這靈活性,在香港非常適用:當我城連郊野公園也被虎視眈眈地尋求開發,沒有一望無際的參天樹海,怎樣進行森林浴?
「其實這樣挺好。」Amanda覺得,Hong Kong style的森林浴需要就地取材,運用已有資源,盡量去深化效果。
「如果動輒得飛到紐西蘭那種天然森林才能治療,那太夢幻吧,也不夠在地。每棵植物本身也是一個eco system,可能規模很小,但已經跟食物鍊和別的生物拉上關係。」
去年為她提供治療訓練的組織,是Association of Nature and Forest Therapy Guides and Programs(美國自然及森林治療嚮導及計劃協會),由Amos Clifford於2012年創辦,率先把日本的森林浴文化帶到美國。
創辦人70年代已當荒野嚮導,帶領問題青少年在野外受訓,改善情緒及操行;藉著開設森林治療嚮導培訓計劃,Amos Clifford希望把此變成正統專業,跟保險業及醫學界連結,讓更多人防患於未然。
事實上,森林浴漸漸由禪修演變成有待發展的療法:現時全日本有62個森林浴治療基地,提供嚮導,並設有小屋,為參與者在進入森林前後量度健康數據,作為科學分析,當中不少基地與附近醫療機構屬合作夥伴。
南韓政府亦已投放大量資源推廣森林浴,包括建設森林養生中心。英國西南部德雲郡(Devon)選定兩個國家公園展開為期三年的森林治療計劃,澳洲和新西蘭甚至提倡以森林治療作為green prescription,是藥物以外的處方。
回到香港,森林浴尚在萌芽,作為前線推手,Amanda想要強調的是謙卑:「我只是嚮導,森林才是醫生。」
而森林浴不獨關於健康,更是人和土地的well being,由外至內,尤其適用於讓人愈感絕望的城市:「香港人可能需要學會,在看似沒有可能的情況下,找到容讓自己安靜的角落。」她這樣總結。
當樹植在心,就能無時無刻滋養生命,找到堅持下去的力量。
https://instagram.com/chan_kit
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 在 Shall We Talk 陪我講」,希望提高普羅大眾對心理健康嘅關注 的推薦與評價
「陪我講」(計劃)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自2020年7月起推行的精神健康推廣和公眾教育計劃。 計劃目標提高公眾對心理健康推廣的參與程度提高公眾對精神健康的了解,鼓勵 ... ... <看更多>